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比喻为宰相是否妥当?

作者&投稿:卜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当时有人称内阁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没意义,明清没丞相,内阁与军机大臣有的权倾朝野,似于丞相,但不是!

为集中皇权,明清都已经废了宰相这个官职。据我所知,内阁首辅是内阁大学士中职位最高者,尤其是在明代,内阁首辅通常会左右帝王的政事决定。比如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曾一度掌握军政实权,权利似乎比之前唐时的宰相还大了。而清代内阁基本没什么实际作用了,至于军机处,也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对皇权的影响还是有限。如果有人称内阁首辅或军极大臣为宰相,应该只是不规范的称呼。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比喻为宰相是不妥当的。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是历史的独特产物。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事发以后,朱元璋将胡惟庸及其同党等三万余人诛杀,并将丞相制度废除,发布诏书:“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明史》)
自此,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走向终点。不过,也有人不这么认为,理由是明朝的内阁首辅其实就是宰相,百官之首的位置不过是从丞相的手中转移到了内阁首辅的手中罢了。可是,明朝的内阁首辅果真就是宰相吗?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宰相,什么是首辅。
宰相,就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西汉的陈平对于宰相职责有一个精妙的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汉典》)不过必须要说明的是,宰相与丞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宰相”是一种称呼,而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丞相通常情况下都是宰相,但宰相却不一定是丞相,它的不同朝代对应的具体官职有所不用。
明朝首辅,指的则是明代首席大学士。事实上,明代并没有明文规定“首辅”之名,它产生于政治实践当中。其实,说简单一点,首辅就是内阁的“老大”,他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只要是内阁当中的主要执政首席大学士,就可以被称为首辅,但同一时期,首辅只能有一位。明代的首辅主持内阁大权,权力最大,远非次辅和其他内阁大学士可比。
从政治权利上来看,内阁首辅确实与宰相有异曲同工之处。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后,独揽大权,独自处理政务。然而人力终有不足,朱元璋独木难支,只能让翰林院官员参与政务,这便是内阁的雏形。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正式建立,不过这时的内阁没有首辅和次辅之分,诸位辅臣职责、地位都很接近。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在斗争激烈的内阁里,很快,经过权力角逐,首辅逐渐产生并制度化。到嘉靖年间,明世宗首次正式在诏书中使用首辅等对首席内阁大学士加以称呼。
内阁首辅的“黄金岁月”在嘉靖、隆庆到万历初年,在这一时期,内阁首辅权力极大,风头无两,诞生出一大批权臣,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到张居正上位以后,内阁首辅的权力达到顶峰,他不仅是内阁的长官,还是六部的实际掌控者,就连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重要职位都由他推选,再由皇帝任免。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比喻为宰相不妥当。应该是内阁首辅比喻成宰相妥当些。
内阁大学士,官名,明代为正五品,包括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主要职责包括票拟批答、上传下达等。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立内阁制度。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不设宰相。但“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

不妥当,首先,无论是秦汉的丞相、隋唐的三省与政事堂、宋朝的“政府”还是元朝的中书省,宰相都是国家体系中的正式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六部九卿等各个政府部门,类似于如今的国务院。

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内阁大学士本质上只是辅助皇帝的秘书处。因为内阁不直接管辖六部,所以有些阁员的品级低于六部长官乃至地方督抚在明朝是常见现象。

其次,因为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所以能够参与政务的多少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情。根据明朝的制度规定,朝廷所有的奏章文件都要直接送交皇帝或司礼监,而不是送交内阁。

由于某些原因,皇帝才会将奏章文件送交内阁处理。而且内阁只能对要处理的事务制定方案或者提出建议,最终的决定权则在皇帝或者司礼监的手中。这些对于正规宰相来说是不可能的。

最后,在明朝以前,除了皇帝的批准之外,朝廷发布的正式命令文书还都必须要有宰相的签名,即署敕。唐朝名相魏征就曾利用这个制度数次驳回唐太宗降低征兵年龄的诏令。

而明朝的内阁完全没有署敕的权力,所谓的“封驳”是掌握在六科给事中手中。因此相比较之前朝代的宰相,明朝内阁大学士对于皇权的限制要弱了很多。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比喻为宰相是否妥当?
还是比较妥当的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明成祖朱棣为了能够处理政务,设立了内阁,此后内阁的权力不断增大,后来形成明朝行政中枢,内阁大学士到后期已经拥有了宰相的权力,因此比喻为宰相是恰当的。
但是二者的实际权利相比,却是有很大差别
首先,无论是秦汉的丞相、隋唐的三省与政事堂、宋朝的“政府”还是元朝的中书省,宰相都是国家体系中的正式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六部九卿等各个政府部门,类似于如今的国务院

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内阁大学士本质上只是辅助皇帝的秘书处。因为内阁不直接管辖六部,所以有些阁员的品级低于六部长官乃至地方督抚在明朝是常见现象。
其次,因为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所以能够参与政务的多少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情。根据明朝的制度规定,朝廷所有的奏章文件都要直接送交皇帝或司礼监,而不是送交内阁。
由于某些原因,皇帝才会将奏章文件送交内阁处理。而且内阁只能对要处理的事务制定方案或者提出建议,最终的决定权则在皇帝或者司礼监的手中。这些对于正规宰相来说是不可能的。
最后,在明朝以前,除了皇帝的批准之外,朝廷发布的正式命令文书还都必须要有宰相的签名,即署敕。唐朝名相魏征就曾利用这个制度数次驳回唐太宗降低征兵年龄的诏令

1、明朝朱元璋灭了胡惟庸满门以后,废除了丞相制度,改设大学士用以辅政,这是封建制度千年以来,君权对相权斗争的一次决定性胜利——按照朱元璋的想法,以后就没有丞相来掣肘他了,君权也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但是现实是不可能如此简单的——丞相从设立之初,其目的就是辅佐皇帝完成对全国的统治,那当初的皇帝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职务来分自己的权利呢,肯定不是因为白痴,虽有一部分承袭古制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一个人忙不过来啊”
3、那么朱元璋取消了丞相之后,皇帝一个人就能忙过来了吗——还别说,朱元璋和朱棣两个牛人,在仅有的几个大学士的辅政之下(此时的大学士还只是相当于秘书的身份,五品官,没有后来那么大的权利),还真忙过来了
4、但是,除了有限的几个开国之君外,勤政的皇帝毕竟不多,所以,到了朱棣的孙子当皇帝时,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开始慢慢的给大学士放权,让他们帮忙——要知道,朱棣的孙子还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皇帝,他都忙不过来,后面的就更不用说了
5、所以,从那以后,内阁大学士的权利逐渐增大,渐渐地有夺回了被朱元璋削去的“相权”,甚至犹有过之——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前,六部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六部也改为对内阁负责,然后内阁再对皇帝负责
6、综上所述,明朝初年,朱元璋和朱棣时期,大学士确实只是一个正五品的秘书小官,只是给皇帝提供顾问的,但是由于后来的皇帝不再那么“勤快”,大学士的权利又逐渐增大,直到明朝中后期夺回了之前失去的全部“相权”,甚至犹有过之
举个例子,明朝中后期的朝廷事务,先是送到内阁,由内阁各位大学士投票表决出一个结果(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内阁首席大学士,也就是首辅说了算),称为“票拟”,然后小事就直接决定了,大事再通报皇帝,由皇帝批准,称为“批红”(皇帝用的是朱砂笔)——这根以前的丞相也没有什么区别的
7、所以说,虽然明朝没有再回复丞相的称为,但是明朝中后


古代的翰林院大学士与内阁大学士都是干什么的?
内阁大学士为中国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大学士。满人与汉人各两名。大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事实上,内阁大学士有票拟之权,可说是清朝的实际宰相。相权废止后,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每天要处理大量政事,为...

明朝东阁大学士是什么?
内阁大学士是统称,指身在内阁并且有大学士的头衔的人,这只是一个统称并不是一个官名,所以不在朝廷的编制里。东阁大学士就是一个官名,五品官。像东阁大学士的在明朝一共有6个分别为“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

和珅、纪晓岚和刘墉的官职在我国历史上,分别是什么品级?
但是刘墉所干的很多事情都比较有实质性,而纪晓岚很多的贡献都体现在学术领域,两人各有千秋。但是论官场地位的话还是刘墉要高于纪晓岚。总结,和珅的官职最大地位最高,其次是刘墉,然后是纪晓岚。这三人都是乾隆手底下最杰出的大臣,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乾隆在位期间可以让国家安康。

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和大学士分别是什么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2、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此外,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国务院总理。

明朝内阁和现代内阁有什么区别呢?
内阁只享有议政权、咨询权和顾问权,皇帝才掌握着国家大事的最早裁决权。这样看来,最初的内阁不是一种掌握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起初,内阁的地位并不高,大学士官阶也只有五品,比不了各部尚书。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内阁大学士不仅品阶普遍提高,而且大都兼任各部尚书衔,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内阁制度也...

殿阁大学士是几品官 殿阁大学士是谁设立的
清朝初年设立了四殿二阁大学士。四殿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中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二阁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但是清朝初年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是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所以内阁大学士基本就是个传话的,压根没啥权力。到了康熙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剥夺以后,...

清朝类似于宰相的职位是内阁大学士还是军机大臣?
这么说吧,这要看你问得是“职位”还是“实权”。职位:不同于明代,清代内阁是正式的国家机关,在组织结构上统领六部——换而言之,可以视作是唐宋的三省。以此而论,清内阁大学士在职位上等同于宰相。清代对官员入阁雅称“拜相”,可知即使是当时人也将内阁大学士视作丞相。实权:如果论实权的话,...

清朝的大学士是几品官?保和殿、武英殿、文渊阁有什么区别?
清代改中极殿为中和殿,建极殿为保和殿,四殿二阁大学士排名不变。品级上,四殿二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但排名分先后。不过权力上,清代的内阁大学士却不是最高的。清朝前期,国家军政大权被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康熙年间亲自在南书房决策,南书房大臣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具有举足轻重的...

明朝废除丞相和宰相,为何清朝要设内阁大学士一职?
在历史上我们也能经常听到丞相,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的官职名称,丞相和宰相都是起源于秦朝,那时候宰相的官职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要的军政权力。当然在很多朝代有好几个官位都和宰相的权力相同,比如在秦朝初期就设立太宰和相国,到了汉朝的时候,又设立了丞相和大师徒,到了...

清朝根本没有宰相,为何叫刘墉为宰相刘罗锅?
当时那个大学是手中掌握的权力跟宰相是差不多的。但是后来随着清朝统治者逐渐调整这些官员的权力,让内阁大学士在朝中的地位以降再降。到了雍正帝执掌朝政期间,清政府又设立了军机处。到那个时候内阁大学是手中就再也没有了以前的权力,纯粹就是一个荣誉的象征。之所以说刘墉是宰相主要是当时刘墉的官职...

交口县18243068339: 明朝时期,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有时也被称为宰相,这种号称是否有实在意义?为什么? -
乐正盼希爱:[答案] 没 虽然他们代替了宰相的工作 但是并起不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交口县18243068339: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请根据历史史实说明理由. -
乐正盼希爱: 在刚出现内阁的时候,朱棣把握大权,内阁的权利很小.之后,由于很多的皇帝都没能力把握大权,权利自然就落到了内阁和太监的手里,内阁有票拟权,太监有批红权,内阁在徐阶的手里无所不能(当然徐阶并不是坏人),在张居正的时候权利达到顶峰,此时名为内阁,实为宰相.

交口县18243068339: 明清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乐正盼希爱: 为集中皇权,明清都已经废了宰相这个官职.据我所知,内阁首辅是内阁大学士中职位最高者,尤其是在明代,内阁首辅通常会左右帝王的政事决定.比如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曾一度掌握军政实权,权利似乎比之前唐时的宰相还大了.而清代内阁基本没什么实际作用了,至于军机处,也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对皇权的影响还是有限.如果有人称内阁首辅或军极大臣为宰相,应该只是不规范的称呼.我不是历史专业人士,只是这些印象了,若需要严谨使用的话,还得查相关史料.

交口县18243068339: 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麽? -
乐正盼希爱: 无任何实质意义.宰相的权力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简单来说是不用看皇帝脸色的.但内阁首辅拥有却只有票拟权,只是对奏折提意见,采不采纳全凭皇帝本人,内阁首辅无权干涉.军机大臣更惨,简直就一抄写工,把皇帝批写的奏折进行整理,抄写.

交口县18243068339: 废除宰相制度后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
乐正盼希爱: 没有,古时的宰相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称谓,虽然这说法有点夸张,但说明了一个问题:宰相拥有较大的实权(虽然不断受到削弱),而且在一些特殊时期有威胁君权甚至取而代之的实力.而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是在明清时期设置的.而明清时期是封建君权空前膨胀集中的时期,因而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代表了一种崇高的身份,而没有多大的实权,其实质只是皇帝的御前秘书官(给皇帝出主意,但不能拿主意)和命令传达官(跑腿的).所以说吧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与宰相挂钩只能是表面上的,没有实质意义.

交口县18243068339: 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
乐正盼希爱: 没有.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职权范围并不明朗,内阁首辅并非合法宰相,权限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谕旨,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具有实质意义.

交口县18243068339: 明珠、索额图 为什么被叫做“明相”、“索相” -
乐正盼希爱: 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宰相制度.清朝沿袭了内阁制度.明珠、索额图都是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但赋宰相之实,故此也可以称大学士为“相”.

交口县18243068339: 宰相和丞相是一回事吗? -
乐正盼希爱: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并不是一个实际的职务,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设了“宰相”这个职务,每个朝代所谓的“宰相”都是有不同的称呼的.清代的大学士就是所谓的“宰相”,刘墉当到了体仁阁大学士,因此可以称为“宰相”.明朝废除了丞相,好像是皇权暂时取得了胜利,但是不久又建立了内阁,而内阁大学士,日渐权力加重.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交口县18243068339: 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意义?为什么? -
乐正盼希爱: 原题 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分)答案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4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交口县18243068339: 中堂是大学士的尊称,他能进军机处,丞相等于宰相,但中堂又等于宰相,这成立吗?
乐正盼希爱: 中堂不一定是大学士(明清代是) 中堂是宋元两代对宰相的别称 ,因为宰相在中书省内的政事堂办公,故此得名!! 而明清两朝,大学士掌握宰相的权力,其办公地点在内阁的中房,也可叫中堂,清代的协办大学士也都叫中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