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代表流派是

作者&投稿:景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系统地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及各个流派的思想~

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 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 “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晚期重商主义主张“贸易差额论”,即少进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克列钦(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译“蒙克莱田”,1615年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柯尔培尔(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译托马斯·曼,1621年发表《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3.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雏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主要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主要著作是1776年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1)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2)市场自动调节比人为地调节更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即“看不见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据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分支是法国的“重农学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发表《经济表》,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但由于法国小农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货币只是流通手段;工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农业的附属物;对外贸易只是一种等价交换,都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4. 新古典经济学 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school),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除马歇尔外,早期还有英国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法国的萨伊(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等,晚期则有英国剑桥学派的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罗伯逊(Dennis Holme Robertson,1890-1963)、霍特里(Ralph George Hawtrey,1879-1975)等;属于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和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ado Pareto,1848-1923);属于奥国学派的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维塞尔(Freidrich von Wieser,1851-1926)、庞巴维克(Eugen von B?hm-Bawerk,1851-1914)等;属于瑞典学派的威克塞尔(Knut Wicksell,1851-1926)、卡塞尔(Gustav Cassel,1866-1945)等;属于美国学派的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柯布(Charles W. Cobb)、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1892-1976)等。

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

  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 “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晚期重商主义主张“贸易差额论”,即少进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克列钦(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译“蒙克莱田”,1615年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柯尔培尔(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译托马斯·曼,1621年发表《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3.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雏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主要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主要著作是1776年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1)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2)市场自动调节比人为地调节更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即“看不见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据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分支是法国的“重农学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发表《经济表》,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但由于法国小农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货币只是流通手段;工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农业的附属物;对外贸易只是一种等价交换,都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4. 新古典经济学

  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school),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除马歇尔外,早期还有英国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法国的萨伊(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等,晚期则有英国剑桥学派的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罗伯逊(Dennis Holme Robertson,1890-1963)、霍特里(Ralph George Hawtrey,1879-1975)等;属于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和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ado Pareto,1848-1923);属于奥国学派的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维塞尔(Freidrich von Wieser,1851-1926)、庞巴维克(Eugen von B?hm-Bawerk,1851-1914)等;属于瑞典学派的威克塞尔(Knut Wicksell,1851-1926)、卡塞尔(Gustav Cassel,1866-1945)等;属于美国学派的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柯布(Charles W. Cobb)、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1892-1976)等。

  5.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1929年10月24日,以纽约股市暴跌为起点,爆发了持续7年之久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882-1945)在1933年3月4日就职后,立刻大规模干预经济,史称“罗斯福新政”(Roosevelt New Deal)。在此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一书,严厉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原理,主张由政府干预来拯救资本主义,人称“凯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弥合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分歧,遂形成所谓“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认为新古典经济学适用于经济繁荣状态,属于微观经济学;凯恩斯理论适用于经济萧条状态,属于宏观经济学。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经济学》(第1版)是这一学派形成的标志,1961年《经济学》第5版开始使用“新古典综合”一词。至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波尔丁1948年版《经济分析》一书第2版中。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因此政府应根据“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实施干预,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增长。该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1937年在《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一文中最早提出,后来为美国经济学家汉森1953年在《凯恩斯学说指南》中推广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汉森模型”(Hicks-Hansen model)。

  直到1980年代以前,新古典综合派一直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但由于不能解释1960年代通货膨胀和1970年代“滞胀”(Stagflation),受到了许多非凯恩斯主义流派的激烈指责,催生了“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 school)。非凯恩斯主义流派基本情况如下:

  (1) 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内存在“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中达到均衡时,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固有的失业率,包括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业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失业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实际工资(Real wages)暂时下降,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但长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Nominal wage),引起实际工资和失业率回升,结果仅仅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弗里德曼还提出“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认为消费者不是根据现期收入而是根据“恒常收入”来安排消费,因此短期内扩张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费,再次否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纳(K. Brunner)在《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货币主义”一词。

  (2)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 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发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预期”概念,1970-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进一步阐述,受到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华莱士(Neil Wallace)、巴罗(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视。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对经济发展作出正确预测,即所谓“理性预期”。在存在理性预期并且工资与价格具有弹性的前提下,人们将会预料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之无法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失业,即所谓“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张政府放弃干预经济,或实行公开的永久不变的政策。

  该学派还提出自然率假说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内在的动态平衡,外力可以暂时打破这一平衡,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平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尔(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随机波动现象,由技术、战争、人口、自然等实际因素对供给发生冲击引发,市场能够自动调整适应,无需政府干预。

  (3) 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又称“里根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刺激总需求,使人们过度依赖政府,另一方面导致高税收,抑制企业家的积极性,影响供给,结果导致经济滞胀。该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Say's law),主张减税节支,减少干预,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业家精神,促进供给。但实际执行时,“减税容易节支难”,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汇率、高外债等一系列恶果。

  供给学派又分“极端供给学派”和“温和供给学派”,前者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拉弗(Arthur. B. Laffer,1940-,又译“拉弗尔”、“拉菲尔”等)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线”(Laffer curve)描述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为减税提供理论依据。后者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德斯坦(Martin Stuart Feldstein,1939- )为代表,提出“费尔德斯坦曲线”(Feldstein curve),认为:在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引起资本形成率下降,即财政赤字与资本形成存在替换关系;在保证资本形成率不变的前提下,财政赤字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关系。强调要靠资本积累和市场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干预来减轻社会弊病,代表作《美国税收刺激、国民储蓄与资本积累》。

  (4)新自由主义学派(Neo-liberalism)广义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狭义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仅指以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阵地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等,故又称“新奥国学派”、“新维也纳学派”、“伦敦-芝加哥学派”和“弗莱堡学派”等。

  该学派崇尚个人自由,认为自由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强调个人无需服从任何人,只需服从法律,法治的关键在于保证个人自由。反对人治,认为人治导致权力被滥用,即使权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会给社会带来祸患。主张思想自由,认为思想国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张经济自由和私有制。对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认为是由于货币供给不足或投资过度造成的,市场能够自行调节,无需国家干预。对于1960-1970年代发生的失业和通货膨胀,认为是由于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使市场机制受到干扰,以及政府扩大财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张“货币非国家化”,由私营银行提供竞争性货币。

  (5) 新剑桥凯恩斯学派(Neo-Cambridge school) 又称“凯恩斯左派”、“李嘉图学派”,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1903-1983)。从收入分配角度着手,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投资率,而投资率取决于储蓄率,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为工资和利润两部分,储蓄率也分解为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与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两部分,当利润占的比重提高时,整个储蓄率上升,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必然伴随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既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财政干预政策,也反对自由放任政策,认为前者只强调充分就业,不问就业的具体内容,导致“繁荣中的贫困”;至于后者,则认为市场机制是个效率极差的调节器,1930年代的大危机就证明了它的失败。对于货币主义者推崇备至的货币嗤之以鼻,认为货币与产量之间仅存在微弱的联系。最后,该学派主张通过税收和补助来消除社会收入不均等和阶级差别等改良主义措施。

  (6) 市场非均衡学派(Unequilibrium school) 以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Jean-Pascal Benassy)等人为代表,认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在非均衡条件下,经济运行遵循“短边法则”,即由最短缺的一边来决定经济变量的取值。现代宏观经济既可能由于总供给不足,导致“新古典失业”,也可能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凯恩斯失业”,新古典政策和凯恩斯政策都有用。

  (7) 新制度学派(Neo-system school)该学派主张研究整个社会制度,实际上囊括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也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该派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支以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 )和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1898-1987)为代表,主张政府干预;另一支以美籍英国经济学家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10- )为代表,主张自由放任。

  加尔布雷斯1973年出版《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一书提出“二元体系理论”(Dual economy system theory),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由少数大企业组成的计划体系(Planning system)和大量小企业组成的市场体系(Marketing system)组成,计划体系实力雄厚,能支配环境,市场体系则只能受制于环境,政府通常偏袒计划体系,导致市场原则让位于计划原则,企业不再追求最大利润,而代之以稳定和增长。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统统失灵。主张扶持小企业,抑制大企业,实现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养一批有新观念的人进入国会,通过立法施行改革。

  缪尔达尔1944年发表《美国的困境:黑人问题与现代民主》一文提出“循环累积因果原理”(Theory of 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认为: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不是均衡关系,也并非趋于均衡,而是一种循环累积运动,“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据此解释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认为二者互为因果,累积循环。后又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原因,提出改良主义政策主张,包括权力结构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

  科斯1937年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解释企业形成的原因,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认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为零,则只要产权明晰,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来消除外在性现象,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8) 公共选择学派(Public choice 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1962年他与图洛克(Gordon Tullock,1922- )合著《同意的计算》一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政府行为,认为:政治家是理性经济人,旨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动就是许多不同利益集团出于自利动机进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过一定的投票规则进行决策,在民主前提下,政府的决策会反映“中间投票人”(Median voter)的利益,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政府的决策往往倾向于某些特殊利益集团,而特殊利益集团则会有意识地影响政府决策,从中谋取好处,即所谓“寻租”(Rent seeking)。政府的职责本来是代表公共利益,弥补市场机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导致“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或“公共失灵”(Public failure)。因此,对现行民主制度表示怀疑,主张按市场机制思路,完善政府规则,防止滥用权力。经济方面,主张有规则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政策干预。

  6.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新动向

  199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进入新发展阶段,帕金(M. Parkin)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 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学的曼昆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和罗泰姆伯格,哥伦比亚大学的费尔普斯(Edmund S. Phelps,1933),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1940-)和耶伦,威斯康辛大学的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等。主要特点:(1)强调政府有用;(2)强调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3)加强了对市场垄断势力、价格歧视、信息不对称、外在经济、博弈论、委托-代理关系、公共物品等现象的研究;(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取代IS-LM模型;(5)各流派融合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华夏大历史
2019年12月10日 · 历史领域创作者
西方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重商主义时期(15世纪-17世纪中)

所处阶段: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社会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解决关系萌芽、形成和走向确立的阶段。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与要求。

主要理论:认为财富的产生源于流通:唯有金银才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开采金银矿,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源泉,因为内部贸易只会改变一国内部财富分配,而不会增加这国家财富总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中外贸出超,是大量金银输入,从而增加本国财富。

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曼、法国柯尔培尔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中)

所处阶段: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并依靠自身力量得以发展。

主要理论:1将研究眼光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2第一次系统提出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决定;3提出较系统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提出经济人的假设;5、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经济人在追求自己利益同时,往往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6、比较优势学说。主张各国家根据自己资源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然后再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实现自身比较利益。(实现双赢)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代表人物:英国亚当·斯密

三、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所处阶段:西方经济学成形的阶段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古典理论它在意识形态上成为反对社会主义的武器。

主要理论:在理论上否定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取之以效用价值论代替,将研究重心转移微观领域,建立微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和理论内容。基本观点坚持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1、用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2、边际分析方法;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运行过程和调节机理作更为精密的分析阐述。指出资本主义市场价格体现调节能够自行实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均衡地发展。因此,政府不必干预经济,应该信守自由放任的原则。

代表人物:英国马歇尔

四、凯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50年代末)

所处阶段:当代西方经济学阶段

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经济大危机。一方面使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机器,不会出现失业的神话被打破;另一方面为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崩溃,各国政府出手干预经济。

主要理论:1、将视角又放回宏观领域,从国民收入决定分析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作用下,社会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是不足的,所以总需求往往不是等于总供给而是小于总供给。总需求的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政府必须干预以刺激总需求。

主要代表人物:凯恩斯

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西方经济学出现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割裂的漏洞,传统(庸俗)经济学从个量分析入手,根据对单个消费者、厂商和生产要素所有者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市场因素能够自行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并据此主张自由放任的国家不干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则偏重于总量分析,根据他的国民收入论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不能自行解决失业问题,据此主张国际干预,由此形成宏观与微观矛盾。

五、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

背景:二战后,各国政府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国有与私人所有制并存,使理论上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互结合。

主要理论:传统经济学是以研究个量问题为主微观经济学,而凯恩斯主义是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前者以充分就业为分析前提,后者则着重研究各种不同水平的就业量情况,因此两种相辅相成,可以收入同一体系,而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张不过代表同一理论体系所涉及的两种不同情况。因此又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

六、新自由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末)

背景: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出现滞胀。经济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形成由现代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供给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各种新自由主义纷纷亮相。

两学派并存——⑴新自由主义(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①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重要影响已为西方经济学界所广泛接受,它所提出的稳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以稳定经济的建议已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货币学派没有对失业和经济衰退现象提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另外,②供给学派强调增加供给对于摆脱停滞膨胀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西方经济学界认可,它提出的降低税率以刺激供给也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重视。但是,供给学派还缺乏系统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七、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期(理性预期派 )

其中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理论上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的自由主义政策。

新自由主义学派与前面新古典学派区别是前者不在局限于微观经济学领域,而将研究深入宏观经济学,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微观基础改造宏观经济学。

八、 新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80年代-目前)

主张混合经济体制,国家干预不完全取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其经济基础),同时减少过多干预。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目录信息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一.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思潮与流派 二. 科学认识和对待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 第二章理论的革命——凯恩斯主义 一. 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二.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 2.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 3.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 4.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2.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3.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4.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四.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 现实的选择——如何对待凯恩斯主义 2. 历史的回顾——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3. 实践的总结——立足国情, 灵活运用 第三章自由的复苏——现代货币主义 一. 货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货币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 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二. 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 1. 现代货币数量论 2.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3. 通货膨胀理论 4. 失业理论 5. 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 三.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1. 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 提倡“收入指数化”的政策 3. 负所得税政策 4. 就业政策 5. 取消固定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 四. 货币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 有效的尝试——货币主义理论在中国经济改革和 发展中的运用 2. 积极的影响——货币主义与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四章短暂的影响——供给学派 一. 供给学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供给学派的形成 2.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 1. 减税理论 2. 经济发展理论 3. 就业理论 4. 通货膨胀理论 三. 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及其实践 1. 供给管理政策 2. 反对国家干预的政策 3. 财政政策 4. 货币政策 5.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四. 供给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供给与需求——该选择哪一个 2. 减税是否能真正地刺激经济增长 3. 增加储蓄是罪恶还是美德 第五章观念的兼容——弗莱堡学派 一. 弗莱堡学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弗莱堡学派的形成 2. 弗莱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 1. 经济秩序与“理想类型” 2. 竞争秩序理论 3.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三. 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政策 1. 促进竞争的政策 2. 政府干预的政策 3. 社会平衡的政策 四. 弗莱堡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弗莱堡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 2. 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 心问题 第六章极端的自由——伦敦学派 一. 伦敦学派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伦敦学派产生的背景 2. 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伦敦学派的主要经济


风险经济学五个阶段
孕育期,风险经济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700年之前,那时经济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学问,"祗园精舍听钟声"的警句象征着人们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理解。《东方见闻录》引发了欧洲的冒险精神,航海时代的航海冒险就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进入18世纪,风险经济学进入萌芽期,概率论的建立为这一时期的研究提供了数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到目前为止,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微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即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阶段。第三阶段: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从20...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因何而生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

西方经济学简史内容简介
《西方经济学简史》是一部极具深度和易读性的著作。它从历史的起点——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逐步展开,详细描绘了经济学理论从萌芽到发展的脉络。它涵盖了经济思想的演变,如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再到现代的发展经济学和博弈论等重要分支。对于任何对经济学抱有兴趣的读者,这部作品都是一份宝贵的...

西方经济
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 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 “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和模型包括哪些?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主要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等,主要模型有IS-LM模型,AD-AS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主要有供求曲线、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价格...

经济学最早的萌芽是
这个社会分工学说,纵然旨在为他设想的奴隶主理想国提供理论根据,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轲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

经济学的起源是什么
2、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虽然比较零散,分见于不同的思想家,但从综合来看比斯密《国富论》更完整系统,包含了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所有萌芽;从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包括斯密《国富论》在内的所有西方经济学都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抽象发展。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和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学实现...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什么制度
市场经济的形式:1、古典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也叫古典市场经济,即完全由市场力量来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一般指20世纪以前存在的市场经济。建立在工业革命以及相应的生产技术基础上,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生产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2、现代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萌芽于20世纪初,是建立在更加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十六世纪末的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源于()。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是典型的原始国家干预主义,它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重商主义是对“近代生产方 式的最早的理论研究”。但重商主义仅限于对流通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只能说是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真正的经济科学只有其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时才会出现。

吉林省17650662518: 关于经济学不同阶段假设的发展历程的认识,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不同阶段··· -
泰店凡乐: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此时以微观经济学为主,代表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理论研究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代表作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始建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吉林省17650662518: 如何划分西方经济学流派?
泰店凡乐: 西方经济学思潮历来就有激进派、正统派和保守派的区分,形成了左中右三种派别.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斗争和转化,推动了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正统经济学(辅之以...

吉林省17650662518: 有谁上过西方经济学流派这门课吗 -
泰店凡乐: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主流经济学派: 主要研究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有效率地在各种用途中配置既定...

吉林省17650662518: 芝加哥学派是什么样的经济学派?
泰店凡乐: 芝加哥学派是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一,因其成员大多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 而得名.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瓦伊纳、奈特、哈耶克、施蒂格勒、弗里德曼等 人.该学派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该学派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他们的政策建议中经 常出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分析方法上他们倾向于更具有结 果导向的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

吉林省17650662518: 谈谈你对经济学的理解 -
泰店凡乐: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

吉林省17650662518: 什么是激进派、维新派、革命派 -
泰店凡乐:1、激进派 《辞海》通常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左翼,思想急进,主张以激烈的手段推翻封建主义及专制政体的政治派别.如1793——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