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五次漠北讨伐,为何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差点亡了大明朝?

作者&投稿:荤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皆获胜,为什么明朝反而丧失了对塞外的控制?~

这其实是因为他当时在征战的时候,是否真真正正的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还是要从史实的角度去认真地进行评说的。那大家其实现在在提到他在前几次打的战时,都会觉得他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战绩,但实际上认真去观察朱棣当时取得的战绩的话,你就会发现在这其中还是有着很多的蹊跷的。

比如说他当时其实在打仗的过程之中,那么就因为他在打仗的前期,已经拥有了太大的声势,所以说后来取得了的胜利,大家都觉得他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以朱棣他在前几次率军亲征过程之中的战争来说的话,那么他在前几次的时候带了10万大军,不过可以说是雷山大雨点小,基本上在这5次外出打仗的过程之中,只有两次真真正正地打了仗。


那么其他的三次其实大多数都是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之中的,那大家都知道,其实在打仗的过程之中,对于兵力金钱等等这些东西的损害,相对来说都是会更大一些的。因为如果在不断打仗的过程之中,却没有收获相应的土地或者是财务的话,那么这一场战争其实就算不得像是一场完完全全胜利的战争。

而朱棣他所打的这几场战争,其实大多数都是这种类型的战争。在交锋的过程之中,虽然说明面上取得了胜利,可是却并没有达到对漠北地区的持久占领,而且他在打仗之中损失的钱财也是比较多的。

自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权后,蒙古统治者就逃回到塞外。此后明朝曾对蒙古发动过多次军事行动,虽然有效打击了蒙古人的势力,但却始终无法根除北部边患问题。

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明朝与蒙古的矛盾依旧没有得到丝毫缓解。当时蒙古内部已经分裂成多个大小不一的部落,于是朱棣就打算采取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策略对付难缠的蒙古人。他通过赐给礼物、头衔和优惠的朝贡贸易为条件,成功笼络了西蒙古瓦剌部。
瓦剌首领马合木亲自带队来到明朝京师朝见皇帝,并接受了永乐皇帝赐予的顺宁王封号。然而,当朱棣派使臣前往东蒙古进行游说,要求对方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时,蒙古人却以斩杀使臣作为回应。愤怒的永乐皇帝当即决定出兵进行讨伐。

1409年9月,朱棣派他最依仗的将领丘福率十万大军出征漠北。可是,过分自信的丘福却在追击蒙古军途中落入了对方的圈套,结果明军大败,丘福本人也战死沙场。为了挽回颜面,朱棣于1410年3月率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仅用几个月时间,他就轻松击溃了东蒙古的主力,获得第一次征讨蒙古的胜利。
此后十几年时间里,朱棣又先后四次率军亲征蒙古,每战皆获得胜利。五征漠北,五战五捷,成为后世夸耀朱棣文治武功的重要宣传材料。但是,和这一连串胜利不相符的是,明朝在朱棣执政时期对塞外的控制力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还不如朱元璋时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五征漠北的辉煌战绩其实应该打上引号。因为除了前两次明军和蒙古军正式发生过交战外,后三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朱棣亲率的数十万大军基本扑了个空。东蒙古太师阿鲁台带着自己的部队迂回腾挪,成功避开明军主力。反倒是明朝方面为了这五次御驾亲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从性价比方面而言,明朝其实是吃了大亏。
其次,明军在几次交锋上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却没能转化为对漠北地区的持久占领。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却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导致的。明军如果只留少量部队驻守漠北,则无法抵御住蒙古人的突袭。如果留下大量部队驻守,则花费太过巨大。后来朱棣为了节省开支,干脆放弃了长城以北几个朱元璋时期留下的关键卫所。这就使得明朝彻底丧失了对塞外地区的控制,也间接导致了1449年明朝军队在“土木堡之变”中遭受惨败。

朱棣一开始打算对蒙古人实施分而治之的想法本来很高明。在第一次亲征蒙古的过程中,西蒙古瓦剌部派大军协助明军作战,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事实证明,以夷制夷的办法非常管用。
然而,在第一次御驾亲征结束后,朱棣却天真的认为东蒙古已经彻底玩完,于是就把西蒙古瓦剌部抛在一边不闻不问,这就导致了瓦剌人的极度不满。最终,瓦剌与明朝关系迅速恶化,双方很快兵戎相见,因此才有了朱棣的第二次御驾亲征。然而当明军付出惨重代价击溃瓦剌人后,东蒙古势力又卷土重来。几年后,朱棣不得不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亲征……
从客观上来说,正是朱棣自己在外交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才导致明朝彻底丧失了对塞外的控制。后来三次御驾亲征既没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没有开拓更多疆土,甚至连原来的控制区都被拱手让出。这样的胜利,除了劳民伤财以外,又能有何实质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对蒙古的远征》、《明史》

因为朱棣五次出征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所以说虽然他五次出征都取得了全胜,但是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差点让国库空虚。


1,朱棣前三次没有消耗掉对方主力


朱棣虽然御驾亲征,但是他前三次战斗并没有消耗掉当时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实力。前三次出征,虽然说是大胜,但是他并没偶遇敌军正面交锋。所以说前三次出征不仅消耗了人力,财力,物力,而且让自己的军队变得非常的疲惫,他还需要犒劳三军。所以说这次的支出是非常的大的,因为当时生产力没有像现在这么高,所以说粮食储备是不够多的。而朱棣率领大军出征,一次性就率领了20多万人,这在路上所消耗的粮草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而且运输粮食的队伍也会消耗粮草。这就导致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粮食储备,让当时的大明国国库难以承受。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明朝的国力日渐衰微的原因。


2,朱棣对于这个地方没有好好管理


虽然朱棣五次出征占领了草原上大量的领土,但是由于没有完全的相符,游牧民族使得它需要拍大量的兵力驻守,这就会给他带来很大的负担。为了让国库减轻负担,朱棣最后只好放弃一些地方,而这就给了游牧民族喘息的机会。


综上所述,之所以注定会因为五次出征而让大明国差一点灭亡。主要还是因为出征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太多,当时的生产力无法承受。



永乐八年,朱棣开始了第一次征讨。这次的战果实际上有点尴尬,因为,明成祖二月份发兵征讨,但是,在前三个月里,大明军队几乎是看不到本雅失里汗的大部队的,朱棣带着这五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却犹如围场狩猎,打不到几个蒙古兵。直到五月份,明军才小有收获,打了胡人几个兵,缴了几匹马羊,车辆。

  直到他们抵达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明军才跟此次的战略目标本雅失里“相遇”,开始了真正的激战。此次战斗,明军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蒙古兵,但是,却没能将本雅失里汗杀死,还让他向着西边逃跑了。由于,明军的粮草经过数月的兼程已经消耗殆尽,使得很多明朝将士都饿死了,没办法,只能将这场维持了五个月的北伐之战草草结束。

  永乐十二年,二次征战漠北地区。这个时候,蒙古的瓦剌部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对于明朝的边境有了骚扰和威胁,于是,朱棣又领着五十万的士兵开始了第二次御驾亲征。明朝军队在图拉河处,用大炮向瓦剌部队发起了进攻,使其伤亡惨重。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明军此次战役杀敌数百,这次,明成祖采用了乘胜追击的方式,炮轰之后,开始了近距离厮杀。

  双方在激战过程中,死伤都很多,但是,瓦剌部损失更为惨重,后来,被当时在表面上臣服于明朝的鞑靼部阿鲁台吞并。阿鲁台后期势力逐渐强大,然后,便停止了进贡,后期,这支军队更是发展成了犯明大军。

  永乐二十年,第三次北伐开始了。这次朱棣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鞑靼部的阿鲁台。阿鲁台由于实力的差距,不敢跟明朝正面冲突,所以,在朱棣的大部队还没到达蒙古的时候,阿鲁台就带着自己手下的一众将领逃跑了。

  所以,明成祖和他的三十万大军,在到达蒙古之后,连敌方的影儿都没看到。本来朱棣还想追杀阿鲁台,但却在九月末的时候改变了主意,打道回府了。这次征讨的战果是杀敌首数十人。

  第二年,第四次征漠战斗开始。由于上一次没有打到阿鲁台,而且,其本身也是贼心不死,再次集结兵马卷土重来,迫使朱棣开始了第四次亲征。但是,这次阿鲁台依旧不肯与明军正面交锋,采用的迂回躲避的战术。

  不过,在零星的交战过程中,明军也歼灭了阿鲁台大部分兵力,领其最后势力被削减甚多,以至于,最终被死灰复燃的蒙古瓦剌部落歼灭了。

  又过了一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征战漠北开始了。这是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也是最后一次出兵蒙古,但即使如此,这次依旧是空手而回。明军来到蒙古,当地的敌军就是拒不出战,而是开始了猫捉老鼠的游击战。

  朱棣虽然派人对各个山谷、狭道进行了反复的搜查,想要找到敌军,但是,都没有看到敌军的一兵一卒。后来,有人提出建议,想要利用一个月的军粮做诱饵,诱敌深入,但是,朱棣却担心,由于自己离敌军的腹地太近会有遭遇什么不测,所以,就拒绝了这个提议,班师回朝了。

  一四二四年的八月十二日,朱棣在回京途中病逝,明军加速还京,结束此次北征。

  其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且五战五捷,成为了朱棣的主要功绩,也是后世广为流传的丰功伟业。但是,与宣传并不相符的是,事实上,这五次胜利,并没有杀敌无数,也没有将明朝边塞的困扰彻底清除,反倒让明朝与蒙古的仇怨越结越深。

  甚至,在短短的二十五年后,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就连当时 的明英宗也让蒙古人给抓走了。

  这五次漠北讨伐,明朝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胜利,而每次都带着数十万大军的朱棣,其征战之路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声势浩大,但是,结果却战果平平,基本上被敌军溜了个够,更采用了“敌近,我退”的战术,数十万明军也是没有办法。

  而且明朝如此兴师动众,连续北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蒙古军相比,显然更加吃亏。这样一看,朱棣这动不动就亲征蒙古的行为,并不能给明朝带来太多好处。

  那么,他为什么还是屡试不爽呢?

  其中原因与朱棣本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朱是一个个性刚毅,生性好战,好大喜功的人,乐于用各种丰功伟绩来标榜自己,包装自己。而他每次出征,都选择亲征,前呼后拥,更是好不热闹,这种没有结果的屡次征战,却被人们大加赞扬,想来也是阿谀之说大于客观评价。

  这些,都让朱棣在亲征的醉梦中,难以自省。

  当然,除了个性使然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朱棣之前是篡位夺权,多少有点心虚,所以,他急需一些前人没有过的功绩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粉饰自己的能力。就如同唐太宗一般,当初的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令人唏嘘,所以,他需要用“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之前的“凶残”,已经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驾驭帝王之位。

  朱棣,从历史上看,的确是一位具有战略思维,雄才武略的军事家,但是,对于一个治国之军,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数次亲征,无功而返,留下的只有劳民伤财,而没有更多的实质性意义了。



这是因为漠北的面积是非常大,而且人员比较稀少,所以朱棣带人去攻打的时候他们是没有什么兵力的,只会在草原上逃跑,而朱棣带的部队,他们不善于在草原上打仗。

朱棣执政时已是明朝晚期,政局已经开始动荡,已经到了国穷民贫的时侯,再加上贪官污吏横行,国库早已亏空,根本没有能力发动战争,所以五次讨伐漠北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之前的多年征战已经让朱元璋的兵力消耗大半,也使得民生凋零无力再战,主要精力投入到恢复劳动生产休养生息上,以促使民生发展。


永乐皇帝是谁,是朱栎吗?
五次亲征漠北扩大了明朝的疆域,清除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在文化方面,朱棣在内政方面也有许多建树。他知道民间疾苦.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地位。刚即位时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免去山东、北平、河南被战争蹂躏的州县三年赋役。他关心受战火破坏最重的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兴修苏松水利,掀起军屯的高潮。他完善内阁制度,...

历史话题“王”姓是怎么来的?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

“王”姓的由来?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

"王"姓的由来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

“王”姓的起源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

和田地区13664676748: 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三要素?什么是有感地震,无感地震?地震前的预兆是什么? -
辛裕天泉: 根据大量震例和地震观测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是有前兆的.地震前兆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微观前兆是用仪器所观测到的异常现象. 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各种现象,也就是下面介绍的地震宏观异常...

和田地区13664676748: 有没有姓啜的 -
辛裕天泉: 您好:当然是有的作姓时念 Chuai第四声 作“喝”解释时念 chuo第四声0651 啜[啜,读音作chuǎi(ㄔㄨㄞˇ),不可读作chuò(ㄔㄨㄛˋ)、chuài(ㄔㄨㄞˋ)] 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古羌族,出自宋朝...

和田地区13664676748: 明朝灭十族的人是谁 -
辛裕天泉: 很简单,是方孝孺

和田地区13664676748: 建文帝著《红崖天书》用意何在?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有哪位历史学家知道其字含义?
辛裕天泉: 这个有很多的解释,我给你最新的解释,但也只是一家之谈,只能做参考. 从内容分析,“红崖天书”成书约在1406年,是明初逊国建文皇帝所颁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 ——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国恩

和田地区13664676748: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
辛裕天泉: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

和田地区13664676748: 惊蛰节气的来历和农事活动
辛裕天泉: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

和田地区13664676748: 大自然的秘密中的文中的事实描写的是什么场?大自然的秘密中的文中的
辛裕天泉: 一、看风测天 天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 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 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

和田地区13664676748: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
辛裕天泉: 第1课:1、581年,北周外戚 杨坚 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2、 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的目的...

和田地区13664676748: 描写雨天的形容词 -
辛裕天泉: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遮风挡雨 欧风墨雨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及时雨 骤风急雨 〖解释〗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同“骤雨狂风”. 云行雨洽 〖解释〗比喻广施恩泽. 月晕知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