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哪几种?

作者&投稿:越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哪几种?~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格式
A.“……者,……也”式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根据“者”字用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类“者”是助词,起提顿(提示停顿)作用。如: 亚父者,范增也。 南冥者,天池也。 法者,天下所与公共也。 另一类“者”是代词,它与其前面的动词或动词性质的词组一起组成名词性结构作主语。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破赵军者,必括也。 “者”的这两种用法很容易区别:“者”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它是助词;“者”的前面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它是代词。 B.“……,……也”式 这种格式只须注意一个问题:主谓之间没有用逗号隔开的,也属于这种格式。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者,……”式 这种格式判断句中的“者”一般是助词。
D.“……,……”式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没有语气助词作标志,在主谓之间没有标点隔开的情况下,不易确认是判断句。如: 秦虎狼之国 刘备天下枭雄 臣本布衣 此百世之怨 这些句子都是两个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质的词组组成句子。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七种: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谓之间加“是”。
2.主语后面只用“者”表示停顿,“……者,……”式。如: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时把“者,”直接换成“是”。
3.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翻译时去掉“也”并在主谓成分之间加“是”。
4.“……,……”式。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翻译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翻译时只需将“为”换成“是”。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参考:
  一、主语+者+谓语+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直接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在主语的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二、主语+谓语+也
  只用“也”字表示坚决、确定的语气,不用“者”字提顿,构成“甲,乙也”的格式。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六国论》)。
  这里要说明的是,句末带有语气词“也”的句子也不一定全是判断句, 有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如:“晋国之忧可立俟也。”
  三、主语+者+谓语
  只用“者”字提顿,不用“也”字收尾,构成“甲者,乙”的格式。不过,这种句式相对来说比较少。如:
  1.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2.地者,先君之地(《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八回》)。
  四、主语+谓语+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一般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构成了“甲,乙”的格式。例:
  1.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大将军,忠臣(《汉书·霍光传》)。
  有时在句末会出现“耳”这种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常有修辞上的作用,即表示轻蔑。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鸿门宴》)。
  六、主语+副词+谓语
  用副词“乃”、“则”、“即”等加强肯定判断,有时还用“皆”、“诚”、“素”等表示肯定,一般可译为“便是”、“就是”。值得一提的是“乃”、“则”、“即”等只是加强肯定判断而已,并非判断词。如: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上面我们分析的都是肯定判断,判断句中还有一种就是否定判断句。古汉语否定判断句的常见格式是用否定副词“非”来否定谓语,一般译为“不是”。例:
  1.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2.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为”字句特别类似于判断句,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鸿门宴》)。
  王力先生指出:这是“用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因此这种句子不是判断句。
  但我要说的是,“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
  即使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参考:
  一、主语+者+谓语+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直接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在主语的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二、主语+谓语+也
  只用“也”字表示坚决、确定的语气,不用“者”字提顿,构成“甲,乙也”的格式。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六国论》)。
  这里要说明的是,句末带有语气词“也”的句子也不一定全是判断句,
有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如:“晋国之忧可立俟也。”
  三、主语+者+谓语
  只用“者”字提顿,不用“也”字收尾,构成“甲者,乙”的格式。不过,这种句式相对来说比较少。如:
  1.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2.地者,先君之地(《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八回》)。
  四、主语+谓语+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一般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构成了“甲,乙”的格式。例:
  1.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大将军,忠臣(《汉书·霍光传》)。
  有时在句末会出现“耳”这种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常有修辞上的作用,即表示轻蔑。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鸿门宴》)。
  六、主语+副词+谓语
  用副词“乃”、“则”、“即”等加强肯定判断,有时还用“皆”、“诚”、“素”等表示肯定,一般可译为“便是”、“就是”。值得一提的是“乃”、“则”、“即”等只是加强肯定判断而已,并非判断词。如: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上面我们分析的都是肯定判断,判断句中还有一种就是否定判断句。古汉语否定判断句的常见格式是用否定副词“非”来否定谓语,一般译为“不是”。例:
  1.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2.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为”字句特别类似于判断句,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鸿门宴》)。
  王力先生指出:这是“用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因此这种句子不是判断句。
  但我要说的是,“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
  即使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谓之间加“是”。
2.主语后面只用“者”表示停顿,“……者,……”式。如: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时把“者,”直接换成“是”。
3.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翻译时去掉“也”并在主谓成分之间加“是”。
4.“……,……”式。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翻译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翻译时只需将“为”换成“是”。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1. 主语+谓语+也  这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判断句。例如:

    1﹑ 范雎,魏之亡命也。(《解嘲》)

    2﹑ 蔡泽,山东之匹夫也。(同上)

  2. 主语+者+谓语+也  这是古代汉语中最典型的句型。例如: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3. 主语+者+谓语

    1、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 主语+谓语

    1、 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贾谊论》)

    2、 臣外国人,不如光。(《汉书·霍光传》) 

  5. 主语+副词+谓语(+也)

    1、 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6. (主语)+谓语+也(者)

    1﹑ 气,水也;言,浮物也。(韩愈《答李翊书》)

    2﹑ 楚,大国也。(韩愈《送孟东野序》) 

  7. 用“为”的判断句

    例如: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李华《古战场文》)

  8. 用“是”的判断句

    例如: 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苏轼《前赤壁赋》) 



一、主语+者+谓语+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直接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在主语的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二、主语+谓语+也
只用“也”字表示坚决、确定的语气,不用“者”字提顿,构成“甲,乙也”的格式。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六国论》)。
这里要说明的是,句末带有语气词“也”的句子也不一定全是判断句, 有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如:“晋国之忧可立俟也。”


语文的文言句式怎么判断?例如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1、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都有判断动词“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一.“……,……也”的格式。如:①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周密《观潮》)(...

文言文之判断句
1判断句 而古汉语的“是”通常用作指示代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者,……也”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即句中主语之后用“者,谓语之后不用“也”,如: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这些副词只是起了强调作用或否定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副词看作是这些判断句的一个标志。动词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分为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古汉语判断句和近代汉语判断句。

句子成分的古代汉语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进行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

现代汉语中什么是句式,常见的句式有哪些
共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语后置等。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

古代汉语肯定性判断句有哪些格式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式。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谓之间加“是”。2.主语后面只用“者”表示停顿,“……者,……”式。翻译时把“者,”直接换成“是”。3.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翻译时去掉“也”并在主谓成分...

古代汉语 中 判断句 如何辨识
一、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和常见格式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词(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直接对主语作出判断。古汉语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加指示代词“者”和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以便加强判断语气。根据“者”“也”的使用情况,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

文言文判断词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

古代汉语判断句经常在主语和谓语后面使用语气助词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色:古代汉语判断句在结构和用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古代汉语判断句更加注重词序的灵活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字词和表达方式可供选择。总结: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是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来表达陈述意义的句子。谓语的选择和变化、宾语的位置和作用、语序和修辞...

什么叫句式?句式有哪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共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分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
逮民易妥:[答案] 基本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哪几种?
逮民易妥: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格式 A.“……者,……也”式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根据“者”字用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类“者”是助词,起提顿(提示停顿)作用.如: 亚父者,范增也. 南冥者,天池也. 法者,天下所与公共也. 另一类“者”是...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式有哪些 -
逮民易妥:[答案] 1.没有标志的有“刘备,天下枭雄.”但是一读就能从语气中看出来. 2.……者,…… “栗者,民之所种” 3.……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4.……者,……也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5……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以“乃、即、则、必...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分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
逮民易妥: 基本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古文——判断句 -
逮民易妥: 疑问句不等于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原文翻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南洋的刘子骥是主语,“是”是判断词即谓语,品德高尚是对主语的属性的判断.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判断句的常见句型有哪几种?
逮民易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和事 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子.文言文中常有以下几种判断句型: (1) “……者,……也.” 此为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古汉语判断句三种特殊表达形式都是什么?有哪位高人知道哦?求教求教,不胜感激! -
逮民易妥:[答案]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 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 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 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 主语,谓语.(“兵,凶器.”)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高中语文,文言文,判断句有哪些句式 -
逮民易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古汉语的句式 -
逮民易妥:[答案]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

乌拉特中旗19388716545: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区别 -
逮民易妥:[答案]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