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君子八徳

作者&投稿:月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五伦,十义,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五伦】


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

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人伦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书中载,上古时候,人们“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在《尚书.尧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说法,即要以五种美德教导自己的臣民。据《左传》解释,“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后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关系。最后由孟子在整理和总结中国以往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



【三达德】:“知、仁、勇”为三达德。



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先秦儒、法诸子的思想,提出“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诚实。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四维八德的含义】


“四维八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国粹,我们的根。丢掉了自己的根,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国父孙中山先生创中华民国,作为国服的中山装,其所寓意义即是: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门襟五粒纽扣是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服饰的设计中寓有治国的大道理。



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年就开始惩治腐败,曾说过这种足以振聋发聩的话:“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四维八德”。它构筑了炎黄子孙道德准则的基石,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是我们可以骄世的国粹。细细品思,它们当中没有一点糟粕。它从来都不是封建伦理,它是中国人文精神中的精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巍然屹立,就在于她的人民有着优秀的文化传承,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纯正的荣耻观。古圣和先贤,为我们建立一个美好的精神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士气节,“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先烈情操。激励着无数人为正义、为自由、为尊严而前赴后继。今天国运的昌盛、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尊严,都是与中华文明息息相通的荣辱观联结在一起。因此,人们的具有正确的荣耻感绝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灭,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举国之人皆知可为和不可为的道德标准,国人皆有荣耻心,中华民族才会避免蒙受耻辱。



【四维的含义】


礼是什么?礼是文明礼貌,知书达理,为人的素养。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



礼是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条理,故有礼为贤士:执礼为恭人。礼应从「坐立、进退、辞让、对答」做起,表现在「尊亲、敬长、敦戚、睦邻」的行为上。



义是什么?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义是伦理不坠的支柱,是充盈精神的源头;所以要植义于心,高擎正义之火炬,消灭妖氛于无形。



廉是什么?廉是清廉,高尚,无私无欲,不贪不占,洁身自好,奉公为民。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



廉确能提升人品、清明吏治,况金钱乃身外物,生未带来、死不携去,何苦做金钱奴!设网自缚呢?倘能崇尚勤俭、廉约节用,岂不快活!



耻是什么?耻是羞耻心,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底线,否则,就不配做人。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故知耻为君子,不知耻为小人;知耻必忠必孝,不知耻不仁不贤。故我们青年人势须以无耻二字以誓心,雪耻二字而奋斗——抱冰踏火,为民前锋,刷清涂在中华历史上的血污!振我国魂、隆我国运!



【八德的含义】


八德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儒家三达德思想:《论语》提出的“智、仁、勇”君子人格论 【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中庸》进一步将其概括为“三达德”理想人格论:“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1.仁乃全德之称。


其本质为“爱人”,它有两条原则: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首先要从“自爱”开始,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 《大学》

在“自爱”、“自敬”的基础上,将“自爱”推展到爱、敬自敬的父母兄弟及其家族,即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爱。将“亲亲”之爱贯彻于治国之中,即是实施“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2.智即是明。



儒家所谓“智”,就是一个“明”字。智即是明也。(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四《书赠第六则》)

“智”这一概念作为道德论的范畴,就是明是非,辨善恶。

“智”这一概念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就是识利害,明事理。

“智”还要求君子善于知人。



3.勇者不惧。


儒家把“勇”分为“德义之勇”和“违义之勇”两类。

宋明理学家把“勇”分为“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两类。



4.结论。


(1)“三达德”理想人格论主要是以“仁”为核心,是从“仁爱”角度立论的。所以,它过分地强调了“仁”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智”和“勇”的相对独立性。

(2)从“智”与“勇”的内部结构看也是有缺陷的。“三达德”的理想人格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一种“片面性的道德型人格”,是一种与现代市场经济不完全适应的人格模式。儒家“智”、“仁”、“勇”的君子人格,虽然有时代局限性,但也具有永恒的普世性,含有许多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为构建现代儒商人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十义】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



《三字经》中对十义的说法是:“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礼记?礼运》里。十义则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翻成白话就是:父子之间,要注重慈爱与孝顺。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兄长必须友爱弟弟。弟弟应该恭敬或者尊敬兄长。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究信义。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应该忠于君主。



这是种恰当的行为准则,人都应该做到。概括起来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随,兄友弟恭,朋谊有信,君敬臣忠。

八交:
1、胜己者
指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与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在一起相处时,能够学习到他的长处,跟着这样的人交朋友也会激励上进心,使自己进步。
2、盛德者
指品德高尚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与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从而不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变得完善。
3、趣味者
指诙谐有趣的人。每个人对人生态度可以从他的谈吐间表出来,有趣的人对生活、人生是豁达乐观的,时间久了也会使自己充满正能量。
4、肯吃亏者
指不计较、肯吃亏的人。俗话说吃亏是福,只有懂得肯吃亏分享的值得深交,这样的人往往心地善良、厚道老实。
5、直言者
指敢于直言的人。有话直说的人,当他看到了别人的缺点,会直言不讳的讲出来,这样才能让人清醒认知自我,面对利害关系也会直言告知别人,以免走错路。
6、志趣广大者
指志向远大的人。志向远大的人拥有者开阔的眼见,与这样的人交为朋友,也能使自己的眼见开阔。
7、惠在当厄者
指在别人困难时能给以恩惠的人。在人落魄时,不会离人而去,反而在帮助人走出困境的,这才是真朋友。
8、体人者
指能够时时体谅别人的人。能够体谅人,有什么事情总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为别人着想的人可以交。
九不交:
1、志不同者
指志向不同的人。常言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哪怕勉为其难走到一起,但最终的结局都会因为理念不同分道扬镳,有可能会反目成仇。
2、谀人者
指喜欢奉承的人。只会拍须溜马阿谀奉承的人,不会真心帮助人,口中不会说出一句真话,对其缺点视而不见,只会抬高人,让人变得高傲自大。
3、恩怨颠倒者
指不辨恩怨的人。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当一个人恩怨不分,那就没有了基本的是非观。这种人别指望得到他的回报,就像农夫与蛇的典故一样,帮了他还容易被反咬一口。
4、好占便宜者
指好占小便宜的人。这种人目光短浅只能看见眼前利益,自私自利,而且永远不会满足。
5、全无性情者意思
指没有自己的看法与风格的人。没有什么主见,优柔寡断随波逐流,这样的人是不能在一起共事的。
6、不孝不悌者
指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不孝不敬的人。父母兄弟是至亲之人,如果连他们都不孝顺与尊重,那对别人又如何给予尊重。
7、迂腐者
指思想迂腐的人。思想迂腐不堪,冥顽不灵对事对人不懂得变通,这种人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从不听取别人的建议。
8、落井下石者
指当落难时对你落井下石的人。人的一生难免有坎坷,大起大落,当哪天落难时,这种人不但不会帮助人,反而会反目踩上一脚。
9、德薄者
指品德低下的人。当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那么他做事为达目的将会不择手段,在这种人眼中只有利益没有朋友。

扩展资料
曾国藩的三种交友之道
1、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
曾国藩认为,人生在世,须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他善于建立自己的人脉资源,并懂得如何经营人际关系。
曾国藩说: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选择朋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
一个人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否才华出众、品性优良紧密相关,因此,选择朋友不能不慎重。曾国藩深知选择朋友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都十分注意交朋友,特别是那些德才兼备之友。
曾国藩所交的益友,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给他出谋划策者,有赏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者、从各个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在修身方面,有唐鉴、倭仁等人;在钻研经籍方面,有吴子序、邵惠西等人;在艺术创造方面,则有何绍基。
每个人都身怀绝技,都值得曾国藩学习。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心怀大志,都不甘心一辈子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他们的奋进精神对曾国藩是一种极大的鼓励,这是曾国藩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远离那些能力不强并且庸庸碌碌的人,而且要求他的弟弟们也做到这一点。他曾反对弟弟们去衡阳读书,其主要的原因便是那里损友太多,读书的风气很不好。
他认为,在衡阳读书的学生,大多庸庸碌碌,没有高远的志向,读书不上进,喜欢游荡。弟弟们若是受他们的影响,也将变得庸俗不堪,所以,他坚决反对弟弟们去衡阳读书。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这一看法是正确的。听从曾国藩的劝告,前往省城长沙读书的曾国华、曾国荃,在罗泽南等良师益友的帮扶下,进步非常快。
2、学会给人留面子
曾国藩说,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
曾国藩在今人眼中似乎是个不苟言笑、沉稳严谨的君子形象,实际上这代表了他成熟时期的性格。早年的曾国藩却多言健谈,爱出风头,喜于交往。每日总是话过多,而且常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有“议人短”的毛病,经常伤及别人的面子,得罪别人。
他自己也深知“言多尖刻,惹人厌烦”,也为此下定决心,减少往来,但就是难以改过。每当朋友间切磋时,曾国藩又常常自持己见,强言争辩,“只是要压倒他人,获取名誉”。
古语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给人以面子,一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为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别人给自己面子,会让许多难处的关系变为容易,让许多难办的事情变得顺利,一举而多得。
3、不占人半点便宜
爱占便宜,这是交友的大忌。一个人总是喜欢占别人的便宜,久而久之必然臭名昭著。
明代人杨继盛曾经给儿子的遗嘱中写道:“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人有恩于吾,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吾,是即时丢过。”这既是箴言,也是苦药,更是一个临终老人对人性的彻悟。
曾国藩也说,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情愿人占吾便宜,断不肯吾占人的便宜。他认为,从前那些施恩于我的人都是另有所图,少则数百,多则数千,不过都是钓饵耳。将来万一我做了总督或者学政,不理他们吧,失之刻薄,理会他们吧,即使施一报十,也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
曾国藩在京城八年,从来不肯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不肯占人半分便宜。正是依据这种“不占人半点便宜“的处世哲学,曾国藩能做到无欲则刚,处处拒绝利的诱惑,而终成一代名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曾国藩曾总结君子应有八德:第一是勤劳;第二是节俭;第三是刚毅;第四是明白,明理、明情;第五是忠诚,忠于国家、家人、朋友;第六是宽恕,待人要厚道,不刻薄;第七是谦虚,满招损,谦受益;第八的“浑”是曾氏的特色表述,即处事待人要难得糊涂,不要过于精明,太精明、精细,精到刻薄,就不是君子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解读:曾国藩对君子的定义是:“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君子反映的是人格问题,与金钱、地位都没有关系。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非常看重八种品行,在日记、家书中反反复复提到。这八种品性就是:勤、俭、刚、明、孝、信、谦、浑。部分语录如下:

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俭以养德,直而能忍。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未有无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于世者。有志君子养之无害可也。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弟强字须从明字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

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浪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军中之事,贵取信如金石,迅速如风霆。
忠诚所感气机鼓动,而不能自已也。
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
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朴诚,导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

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泽儿天质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
人以巧诈来,我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


关于谦的美好的诗句
11、于己,明德守信;于人,乐善谦礼;于家,相敬和睦;于国,奉公守法。 12、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3、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14、招损,谦受益。君子之道君子之终也。 15、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4.带有谦字的诗句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武则天至人光俗,大孝通...

关于谦字的美好诗句
11、于己,明德守信;于人,乐善谦礼;于家,相敬和睦;于国,奉公守法。 12、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3、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14、招损,谦受益。君子之道君子之终也。 15、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4.带有谦字的诗句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武则天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带有谦字的诗句
11、于己,明德守信;于人,乐善谦礼;于家,相敬和睦;于国,奉公守法。 12、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3、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14、招损,谦受益。君子之道君子之终也。 15、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你推荐:特别推荐 ...

谦字结尾的诗句
11、于己,明德守信;于人,乐善谦礼;于家,相敬和睦;于国,奉公守法。 12、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3、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14、招损,谦受益。君子之道君子之终也。 15、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你推荐:特别推荐 ...

仪字的美好诗句
12、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3、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14、招损,谦受益。君子之道君子之终也。 15、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4.带有谦字的诗句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武则天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普陀区18289038423: 曾国藩家训八大名言中的“浑”是什么意思? -
空眨宝龄: 浑:纯,无杂质 ,即质朴,朴实.出自《曾国藩家训》谕儿篇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勤:做事尽力,不偷懒,即勤劳 俭:收敛,约束,即节俭 刚:坚也,即坚定,坚强 明:与暗相对,强调自省 忠:诚信,即忠实,忠诚 恕:仁也,即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谦:虚心,不自满,谦厚,谦逊 浑:纯,无杂质 ,即质朴;朴实

普陀区18289038423: 曾国藩家训的原文内容 -
空眨宝龄: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

普陀区18289038423: 思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译文 -
空眨宝龄: 思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而敬、恕、诚、静、勤、润六者,缺一不可;学成以三经、三史、三子、三集烂熟为要,而三实亦须提其要而钩其元;艺成以多作多写为要,亦须自辟门径,不依傍古人格式;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

普陀区18289038423: 曾国藩一身所有经典的语录 -
空眨宝龄: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

普陀区18289038423: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曾... -
空眨宝龄:[答案] 其实-“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这一句并不是出自曾国藩的原创. 其最早出自宋代林逋的《省心录》意思是:品德很高尚,还认为不足的人是谦虚;而财富很多,还觉得不足的人,是贪鄙.这里的“为”当“认为”讲.

普陀区18289038423: 曾国藩的八字家训具体什么意思? -
空眨宝龄: 曾国藩总结其祖父星冈公平日"家训"之言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永为家训".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 这八字"家训"循循善诱,平实可行,但要真正一以贯之却不易 书:读书; 蔬:种菜; 鱼:养鱼; 猪:喂猪; 早:起早; 扫:打扫洁净; 考:诚修祭祀; 宝:善待亲族邻里.

普陀区18289038423: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这一句应该怎么理解? -
空眨宝龄: 其实-“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这一句并不是出自曾国藩的原创. 其最早出自宋代林逋的《省心录》意思是:品德很高尚,还认为不足的人是谦虚;而财富很多,还觉得不足的人,是贪鄙.这里的“为”当“认为”讲.

普陀区18289038423: 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 -
空眨宝龄:[答案] 曾国藩说的: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 曾国藩看人并不以君子、小人为分,强调他的标准是“晓事”,也就是明白事理. 意思是:如果不明白事理,那么只为个人私心本来就是错误的,坚持原则主持公道也是错误的;小...

普陀区18289038423: 曾国藩一生的六戒是什么? -
空眨宝龄: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能一直获利的事不要做,人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做人做事应留有余地.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

普陀区18289038423: 曾国藩的“修法十二课”其内容是什么? -
空眨宝龄: 曾国藩认为,“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故而他认为涵养功夫当以“诚”为本. 为达“内圣”心法最佳境界,他以“修法十二课”来约束自己的身心,下面列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