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上朝手执的是?

作者&投稿:晏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
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扩展资料:
笏板的规格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
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笏板

古代臣子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作为指画及记事之用。朝笏在秦汉之前就已出现,当时要以玉作为制作材料,称之为“圭”。秦汉之后又经改变形式,依官阶大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朝笏的用途首先是作为礼仪之用。
众臣在朝中手执朝笏以示对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为记载大事时使用。现在,有事时可以用记事本记录,但古代并没有记事本,遇到朝政大事或对皇帝禀报国事时,便把重要事件写在朝笏上,以作备忘之用。朝笏兴于周废于清,用玉、象牙或竹木制成,依官阶区分,为官阶地位的象征。

扩展资料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
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
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笏板

古代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官上朝时都要手持称作“笏板”的东西,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相当于现在的笔记本。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笏”(hù),也称作笏板、手板、玉板或者朝板。古时候文武大臣上朝见君王的时候,就要双手执笏,主要用来记录君王的命令或旨意,有朝奏的时候,也可以把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笔记本。

也是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所用的一种工具,从商朝就有了。
官员向皇帝奏事就得有个东西来记下要陈述的事件,而这笏板就应运而生,还可以用来记录皇帝的命令和旨意。笏板是有一定的规格和级别划分的。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由玉石、象牙、竹子制成,不同材质的笏板象征着不同的等级身份。如在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拿象牙笏板,五品一下的官员则只能拿竹子或者木头做的笏板了。到了明朝则规定,五品以上拿象牙笏板,以下则什么都不拿。到了清朝这一办公用品才被弃而不用。

古代臣子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作为指画及记事之用。朝笏在秦汉之前就已出现,当时要以玉作为制作材料,称之为“圭”。秦汉之后又经改变形式,依官阶大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朝笏的用途首先是作为礼仪之用。
众臣在朝中手执朝笏以示对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为记载大事时使用。现在,有事时可以用记事本记录,但古代并没有记事本,遇到朝政大事或对皇帝禀报国事时,便把重要事件写在朝笏上,以作备忘之用。朝笏兴于周废于清,用玉、象牙或竹木制成,依官阶区分,为官阶地位的象征。
扩展资料
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
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
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


宋朝大臣上朝,为何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宋朝官员手持朝笏 自夏周兴起使用朝笏的习惯以后,历朝历代使用朝部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秦汉时期,朝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臣面君时最常用的特殊备忘簿;至于隋唐时期,朝笏也成为了划分官员品阶的重要物品,历史文献资料显示,隋唐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象牙朝笏,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能够使用竹木...

雁儿落兼得胜令注释
古代官员在上朝时,常常手持一物名为笏,它是一种手板,用于记事和备忘,象征着权力与职责。丹墀则是指皇帝殿前的台阶,是朝廷的象征,常出现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如今把菊向东篱”这一句,借用陶渊明《饮酒》中的诗意,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悠闲自在生活的追求。这句词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亲近...

古代官员上朝没带笏板会发生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呢?
到了唐朝,朝笏的等级区分又稍微改变了一些。五品及以上官员统一都用象牙所制的朝笏,六品及以下则会使用竹木所制。五代之后,只有八座尚书才可使用朝笏笔记,其他官员上朝虽也手持朝笏,但是只表示尊敬,而不可以记录。宋朝之后,朝笏的形状也发生了改变,变得大而薄,中间微曲,可以抱在身侧。到了...

宋朝大臣在上朝时为什么手里会拿一块板子呢?
对于这种上朝的礼仪一直延续到纸张的广泛应用之前才被人废止了。三、综述其实从根本上上,大臣们手持手板上朝其实是好的。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的记忆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一下子讨论太多事情,人们无法理清楚,而有了手持手板人们可以将这些事情进行梳理并记录下来,方便人们去实行,同时防止遗漏。

宋朝官员上朝拿的牌子什么作用呢?
比如说明朝时期所有的五品及以上的官员手中统一执象牙制作的笏板,而五品以下的官员统一不执笏板上朝。三:象征意义 大臣手中的笏板来自于朝廷,来自于皇帝的赏赐。这笏板不仅仅只是其官员身份的象征,还是皇帝的象征。官员手中执笏板上朝时,意味着手持君命,时刻提醒官员要尽忠尽职。总结:我认为无论是...

古代大臣上朝奏本手持的东西叫什么
笏 俗称手板、笏板,是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一块弧形板子,并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东亚地区上面可以记录要参奏的内容或是君主的旨意。

为什么汉朝的官员廷议要带一根木棍?这个木棍叫什么?是不是某一种制度...
其实这个板子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芴板(wù bǎn),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从清朝开始芴板这种仪式就被废除了,这也是我们看有的古装电视剧中古代官员没有手持芴板的原因。大臣们上朝时手持芴板,首先是记录大臣们想要上...

古代朝臣上朝所持笏板有何作用?
我们现在生活的很繁忙,但我们在空余闲暇的时候也会看一些电视剧,曾经有很多古装的电视剧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也学习到了古代的一些政治制度。那些古装电视剧虽然情节上大多都是虚空构造的,但是那些礼仪古代的确真的存在,古代朝臣上朝时,大多都手持笏板,这主要是提醒他们在朝廷上该说什么话,相当于...

为什么古代大臣上朝只带玉笏不带笔
清代大臣上朝不拿东西,除非是奏折之类的文件。明朝以前大臣们上朝手持板笏,用来记录要在朝堂上讨论的事情、以及其他事情,类似于现在开会每个人都要带上本子和笔做记录一样。板笏的最高荣誉就是唐代殷秀实用板笏袭击叛贼,这一事迹被流传为忠贞的典范,然后被文天祥写入《正气歌》。至于清代,他们是不...

大臣上朝要是没带笏板会发生什么事情?
那么,“笏”是什么?为何朝臣上朝,手里要拿着这么一块板子呢?“笏”也叫“笏板”或“朝笏”,是指古代朝臣在在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朝中就有了笏,它是大臣觐见皇帝时必带之物,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时,才逐渐废除。笏上窄下宽,有一定的弯曲度。它具体的尺寸,在《礼记...

郾城县18994541051: 武官上朝手执的是? -
源瑗艾洛: 古代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官上朝时都要手持称作“笏板”的东西,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相当于现在的笔记本.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郾城县18994541051: 文官执芴,武官执剑 -
源瑗艾洛: 是不是笏而不是芴;前者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后者是有机化合物. 这两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出在古代文官和武官.文官手里拿的是“笏”,武官佩戴的或拿的是“剑”.

郾城县18994541051: 过去丞相手持什么上朝?
源瑗艾洛: 笏板(念hù)上面记录着大臣要进谏的奏议和用来回的皇帝的答案,用来提醒朝臣.在场堂上回答不出皇帝的问题是一种失仪的表现,会得到惩罚.高级的大臣用象牙板和玉板,低级的臣子用竹板或木板

郾城县18994541051: 文官和武官是什么时候开始分职的?
源瑗艾洛: 看过古装剧的人大约都知道,古代皇帝上朝的时候,文官在 皇帝的左侧,武官则在右侧,也就是说文官在东,武官在西.那么, 文官和武官是什么时候开始分职的呢?文官与武官的分职在春秋时期还没有出现.到了战国时期, 统治者觉得如果某位官员既能管理行政事务,又能带兵打仗,那 么,这位官员就会成为皇帝的巨大威胁.于是,君主决定用文武 分职的办法,让文官管理行政事务,武官带兵打仗.文武分职的 现象就出现了.而在上朝的时候,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排列规矩则是从汉 朝开始的.这个次序也是根据汉朝叔孙通所定的上朝礼仪而定的.

郾城县18994541051: 玉翎管一般指的是什么?
源瑗艾洛: 翎管与朝珠是清代专属的官用玉器具,是清王朝官帽、官服上的饰用之物,其时代特... 武官至一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得用白玉翎管. 故在清代,佩带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

郾城县18994541051: 明朝武官上朝穿什么?能否带剑? -
源瑗艾洛:上朝穿朝服(官服),在皇宫里除了锦衣卫的大汉将军营的将士外,所有军人是不许带兵器的.

郾城县18994541051: 东汉朝有哪些要上朝的官?
源瑗艾洛: 文官:三公(太尉 司徒 司空)九卿( 太常 光禄勋 卫尉三卿 太布 廷尉 大鸿胪叁卿 宗正 大司农 少府三卿) 少傅 尚书令 御史中丞 司隶校尉武官: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 我就知道这些主要的..

郾城县18994541051: 在古代当文武百官上朝时是怎么站位的??
源瑗艾洛: 左站文官 右站武官

郾城县18994541051: 凹和凸的由来?
源瑗艾洛: 凸属阳,有突出、武力、强壮、显现等意味,是由古代的武官的演化而来的,武官身背一柄长剑,英武雄壮,长剑指示的是字的上方演化的重点;凹属阴,有收缩、文弱、藏匿等意味,文官手执一柄玉圭,文弱内敛,玉圭的指示是字向内演化.

郾城县18994541051: 古代的朝位怎么排? -
源瑗艾洛: 各个朝代情况会有所不同 一般都是文武分两边站,文官站左,武官站右.一般上朝的是四品以上的京官,只有在大朝会的时候各省督抚才入朝觐见.左第一的一般是宰相,右第一一般是太尉,按官位高低排下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