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与诸葛亮

作者&投稿:崔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与诸葛亮的资料~

说起诸葛亮的性格,但凡读过的人,大都会有一个印象:潇洒自若、临危不乱,因为他总能未卜先知、化险为夷,而且他几乎是从头笑到尾的,“笑曰”、“冷笑”……诸多带“笑”的字眼屡见不鲜,更不用说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了,总之那形象,一个字:帅!
可略微了解点历史的人又会觉得,真实的诸葛亮似乎没有想像中那么风流倜傥、挥洒自如,因为人们记住的是“诸葛一生唯谨慎”的诗句,脑子里浮现的是诸葛废寝忘食、汗流终日的工作狂形象,感慨的是他“志决身歼军务劳”的悲剧结局。于是人们又会产生另一个印象:诸葛亮谨小慎微、老成持重、一板一眼、不苟言笑。
其实这两种印象都走了极端。
那么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性格呢?他随和吗?他严厉吗?他风趣吗?我们不禁想要了解。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是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诸葛亮的命运从而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呢?
从他童年说起吧。
任何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是出生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还是出生在朝不保夕的动乱时节,是出生在钟鸣鼎食的富贵之家还是出生在食不果腹的贫贱之门,这不是你能决定的。诸葛亮也不例外。很不幸,诸葛亮生在了乱世。他出生时,东汉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然而他又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足的官宦人家,所以起码可以保证足衣足食,而且有书读,这在乱世已是难得。
诸葛亮的父亲做过官,祖父也做过官,官都不算大,虽不及“四世三公”,也算是官宦世家了。而且他祖父诸葛丰为官执法严正、刚直不阿,敢和皇帝叫板,也因此被罢黜。这种性格也显然遗传到了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兄弟姐妹有五个。他有一个哥哥(瑾)、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均),他排行倒数第二,比较小,所以从小应该很受哥哥姐姐的关爱。再加上出身书香门第,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一定很重视,我猜他们很小的时候大概就已经捧起书本学习了吧。
黄巾起义时诸葛亮才三、四岁(刘备、曹操他们发迹时诸葛亮还是个穿着开裆裤的孩子,哎,他太小了~),他家乡琅岈郡(属徐州)在陶谦的领导下很快平乱;后来的董卓之乱由于陶谦力保中立也没受太大波及,所以当时不少人“流移东迁、多依徐土”。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一是由于年纪小,有着孩子特有的天真浪漫;二是生活还比较安定、富足,所以我觉得童年的诸葛亮应该是比较幸福快乐的,至少在他父亲去世之前是这样的。
然而好景不长,九岁时他母亲去世,三年后父亲去世,几个孩子成了孤儿。后母无法抚养他们,所以全靠叔叔诸葛玄接济。但是后母和叔叔对自己再好也比不上亲生父母的,遭此巨大变故,相信小诸葛亮的心境也起了很大变化,人也骤然懂事了许多,这也应该是他早熟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灾难接踵而至。丧失双亲后不久,他的家乡也陷入战火。公元193年曹操为报杀父之仇兴兵攻打徐州,于是和陶谦展开恶战,整个徐州变成人间炼狱,有的地方甚至“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这种情况下,诸葛玄不得不想办法离乡避祸了。正好他被袁术任命为豫章郡(今
江西南昌)郡守,于是他带着几个孩子南下赴任。诸葛亮从此离开家乡——再也没有回去过。(后来邓艾谴使利诱诸葛瞻说倘若投降就表他回山东老家做琅岈王,可诸葛瞻大怒,不从,与子战死,这是后话。)
从山东到江西一路上,可能是诸葛亮真正体会到何谓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开始。因为十几岁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百姓的疾苦,这一幕幕凄凉的人间惨剧一定给了诸葛亮不小的震撼,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可没多久,朝廷又新命了豫章郡守,诸葛玄名不正言不顺,只好匆匆撤离,于是便带着几个孩子去荆州投奔了刘表(此时诸葛瑾和继母去了江东),总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
从山东到江西,再从江西到湖北,山一程水一程,展转半个中国,一路历尽艰险,想必年少的诸葛亮也受了不少磨练,长了不少见识,也更坚定了他的人生理想,那就是:一定能够要练就本事,在乱世有所作为。这时候诸葛亮有没有匡复汉室的理想我不敢肯定,但是他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思是有的,希望自己尽快安定下来继续学业的心思是有的。
可是灾难还没了,不久诸葛玄也去世了,这下几个孩子彻底成了孤儿(此时大姐已嫁)。应该说刘表担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诸葛亮身上毕竟有着祖辈遗传下来的骨气,有着山东汉子特有的志气,他毅然决定不依靠接济,带着姐弟独立生活(此时哥哥不在身边,他上有一姐下有一弟,自己既是兄长又是儿子,所以应该是家里说了算的,这个决定我觉得应该是他下的)。于是诸葛亮便开始了他半耕半读、自力更生的隆中生涯,直到出山。这一年,诸葛亮只有十六、七岁,少年一个。然而乱世就是乱世,孤儿就是孤儿,诸葛亮从父亲去世,在躲避战乱中,在颠沛流离中,在寄人篱下中长到了十七岁,他没有做一个快乐少年郎的机会,残酷的现实迫使他过早地成熟了。
为什么花大篇幅来叙述诸葛亮的青少年时代呢?因为这是他人生观和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段。处在青春期的他,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他的一生;他在这一时段的所见所闻所历,也势必对他日后的言行及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接下来是十年的躬耕生活。这十年间,可以说是他性格趋于稳定、思想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早年生活的苦难,使得诸葛亮过早地成熟是肯定的。而且由于自幼良好的家教,使得他注重礼节、言行得体且举止优雅(〈三国志〉记载孙权对诸葛亮颇有好感的一个原因就是“睹亮奇雅”,所以“甚敬重之”)。 而且他还具有山东人特有的个性: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见〈史记之货殖列传〉,意思是:思虑周密,好作议论,行事稳重不妄动)。所以用“少年老成“来形容诸葛亮很贴切。 同时躬耕生活又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个性,也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设想一个下地种田的人,肯定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起码锄头坏了自己会修),所以他后来造木牛、流马和连弩的本事也应该是在这时候练就的吧,他对事亲历亲为的作风想必也是这时候养成的吧;而且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发挥(陈寿说他长于巧思,就是具有科学头脑)。因此我觉得诸葛亮的“逸群之才、英霸之器”,除了他天资聪颖、气质过人之外,和他过早的独立也是有关系的。设想他若是在父母庇护下平静地长大,也许很多潜能就得不到完整的激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乱世造就了诸葛亮,是苦难造就了诸葛亮,无论是在才华上,还是在性格上。
那么除了上述这些,诸葛亮还具备哪些性格特征呢?我们可以从《三国志》的只言片语中来挖掘。
举裴松之引《魏略》记载为例: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这个“独”字可谓传神。建安初年,他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小小年纪却如此特立独行。虽然他个性上谨小慎微,读书的方法却与众不同。他不求咬文嚼字、寻章摘句,只求实用,理解精髓就够了,这也充分体现出他“务实”的性格。诸葛亮的“务实”精神是人所共知的。因为他务实,所以写文章也好,行事也好,往往不搞花架子,只求实效。也因此有人评价他文章缺乏文采。正因为他务实,所以也喜欢务实的人。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蒋琬投刘备后只被任命当了个县长,于是他和当年庞统一样终日饮酒沉醉不理政事,刘备知道后要重罚他,诸葛亮得知后立刻劝说道:“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好个“不以修饰为先”!诸葛亮喜欢干实事的人,不喜欢搞形式主义装点门面,这个特点从年轻时便张显出来。
同是上面这条引言,我们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另一个特点:自信。他这几个朋友中年纪最小的就是徐庶了,但都要比诸葛亮大十五、六岁,更不用说司马徽和庞德公这样老爷子辈儿的了。事实上,据史料显示,诸葛亮在荆襄一带结交的朋友都是比自己年长很多岁的长者,但诸葛亮和他们在一起研究学问、讨论问题、畅谈理想却丝毫也不感到拘束和自卑,而且在他心里,早就认为自己今后在仕途上会比他们都强(只不过怕说出来贬低朋友,他“笑而不言”罢了),可见诸葛亮内心对自己颇具自信。
也正因为这种自信,加上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又使得诸葛亮的性格中平添了几分高傲。徐庶不是
对刘备说过吗?诸葛亮不可屈就,须得主公亲自去请。徐庶何以这么说?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他了解诸葛亮的个性,他清楚诸葛亮虽然谦逊有礼颇知分寸,但内心也是有几分清高的,关键时刻也是要摆摆架子的。这无可厚非,读书人嘛,多少有些“傲骨”的,只有没“傲气”就行了。
说到诸葛亮与徐庶深厚的友情,我又想到了他身上另一个特点:侠义。很陌生吧?诸葛亮又不是走江湖的好汉。其实了解一个人,可以观察他的朋友,“人以群分”嘛。徐庶何许人?早年任侠好剑,为人打抱不平杀了人被抓去差点杀掉,又被他几个哥们儿给救了幸得不死。后来弃武从文。徐庶是个仗义而直爽的人。他到荆州后便和诸葛亮结为挚友,“特相善”。设想如果不是性情志趣相投,他们怎么可能成为朋友呢?可见诸葛亮也有其侠义的一面,而且他的侠义不仅仅是任侠好义打抱不平,而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高尚节操,是一种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事实上,诸葛亮同徐庶一样,同样非常直爽和坦诚。他在隆中时,每自比管仲、乐毅,常常这样说,搞得人家都不相信他。设想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儿,常以管、乐自比无异于现在某个初中生老说自己就是未来的比尔盖茨和霍金,人家大都会认为他讲大话。可诸葛亮似乎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把自己宏伟的志向藏着掖着,而是坦然地讲出来,可见其坦率。
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诸葛亮的坦诚直率。诸葛亮功勋昭著,李严便劝他加九锡(可能是讨好,可能是试探),但诸葛亮不含糊,立马写信回绝了他,信中表示,倒不是九锡有什么高不可攀,而是我现在还没让咱们皇上还于旧都,大业都还没完成,倘若北伐成功了,汉室匡复了,到时候别说九锡,十锡我也可以接受!足见诸葛亮毫不矫饰的坦诚和内心宏大的器量!
事实上诸葛亮不止器量大,为人也很宽容,且善于体恤别人。
有关诸葛亮为人宽容的例子就太多了。比较典型的就是他罢黜李严而重用其子李丰的事情了。诸葛亮执法严明、不寻私情、“惜赦”,所以当时很多人批评他缺乏人情,但是他的回答是:治世应以大德,不以小惠,常常赦免对治国没有好处。不过严刑后面,他也很公正,所以在罢免李严后依然重用他儿子。他认为“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戳无辜”,诸葛亮其人,严厉中有着宽容;诸葛亮执法,罚与教合二为一,难怪被他惩罚过的人无不心服口服,也难怪陈寿赞他执政的结果是: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诸葛亮善于体恤人的事例就更多了。最有趣的就是给关羽作思想工作那次了。马超归顺刘备后很快就得到了很高的地位,所以一向骄傲自负的关羽受不了了,于是写信问诸葛亮,我和马超比怎么样?诸葛亮当然知道关羽的毛病,如果不顺着他关羽只会更加心理不平衡,如果太顺着他又会增长关羽的骄傲,所以他的信写得很有分寸:孟起兼姿文武,雄烈过人,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然未及髯之超伦逸群也。既安抚了关羽,又没有贬低马超。(不过我看效果依然不佳,因为关羽看了还是高兴惨了,还到处展览,不过诸葛亮这番用心可谓良苦,他也真够累的,又要操劳国事还要处处照顾同僚的情绪~)正因为诸葛亮善于体贴人,所以往往很容易和同僚处好关系,也得到大家的尊敬。
《三国志》裴注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谯周这个人大概是长得很古怪,他第一次去丞相府见诸葛亮时,诸葛亮周围的人都笑了,大概是笑得太不像话,所以谯周出去后,有关人员就对诸葛亮说,刚才是谁谁谁笑了的,一定得揪出来重罚他们!诸葛亮却表示:算了吧,我都忍不住要发笑,何况其他人呢?(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轻轻一句话,就一笔勾销了,宽容且幽默。我每每读书到次处都会会心一笑,心想诸葛丞相当时努力憋住笑的神情一定很可爱吧!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个小故事,说是:恒温征蜀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孔明时代的小吏,年已逾百。桓温问道:诸葛丞相今与谁比?小吏淡淡答道: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不见其比。作者评价说:孔明行事便是如此,不说惊天动地之言,不作离奇乖张之事,但却如同每天呼吸的空气,每天要喝的水,平时感觉不到,只有离开了,才知道最好的只是事事合理。
我于是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话:人活着,大家都不觉得什么,可一旦失去,就觉得失了主心骨似的,这样的人才是有价值的人;人活着,大家都觉得不错,可死后也没觉得少了什么,这样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俗人,顶多是个老好人罢了。
诸葛亮便是个有价值的人,他生前赢得无数人的尊敬,死后赚得无数人的眼泪,以至于若干年后的百岁小吏依然惦记着他的好,以至于一千八百年后的人们依然对他念念不忘、唏嘘不已。人活到这个份上,即使是生前壮志难酬,死后泉下有知,也不必遗憾了。
我又想起福楼拜说过的一句话:杰作就像大动物一样,它们有着平静的外表。还有苏轼说过的一句话: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想想诸葛亮,这些话值得玩味。
回望我全篇细数的这些关于诸葛亮或谦逊或谨慎或坦诚或自信或宽容或幽默或低调的种种性格,哪一样不是如同我们吃的饭、喝的水、呼吸的空气一样稀松平常、普普通通呢?但是这些个性都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不那么简单了,如果你能做到,不说你能成为孔明第二,起码你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后母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率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最好的莫过于《出师表》,下面是其原文,希望能帮助你哈!!!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原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於南阳,险於乌巢,危於祁连,逼於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出师表(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今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当时为南阳郡辖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章)。

建安2年 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8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一些政绩
一,都江堰,
《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以下引用量产型闲人先生的原话:
我去过都江堰,亲眼目睹了诸葛亮签署的,维护都江堰的政令拓本,只有震撼能够形容,从此成为武侯崇拜者,坚信古往今来没有超过武侯的贤相(不否认有水准相当的)。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因为它的行之有效已经被无数次证明。
被严格执行了近2000年的政令,整个世界是否能找出第二个例子?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47.htm

最近晚上一直在看三国,群雄并起,三国纷争,斗智斗勇,各领风骚,游弋之中,情思万千,感触颇多。诸葛亮乃当世之英豪,从三顾毛芦后,以报刘备之知遇之礼,却不过面子,只得接受,继而为刘备的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有勇有谋为什么到头来却还是未完成平身夙愿,实为遗憾。
浅谈有三
1、错投明主:
诸葛亮自负,自认为才比管、乐,却被刘备一拜一哭,却不过面子,只得接受,“士为知己者死”把老诸害得不轻。其实在三国鼎立之初,以诸葛亮之神算,怎么会投靠刘备,刘备虽有鸿鹄之志,却无霸主之能,有的人说他是玩政治的高手,我不那么认为,因为他本身性格懦弱,义气用事,做事不果敢,其子更差。刘备在未遇诸葛亮之前是未建寸功,可见并无深谋远略。当时寄居刘表,刘表病危,托授荆州予刘备,荆州乃当时之战略要地,前以地势防敌,后可以蓄粮屯兵,适为最合适之战略根据地,刘备却以妇仁之仁予以推脱,错失大好良机,实非君王之所为。当关羽兵败荆州走麦城被杀后,一生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却执意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果敢决策,但是也是这次把他送进了死亡的深渊,举全国七十五万兵力为其兄报仇,谁料却被东吴陆逊一把火烧毁七百里连营,七十五万大军化为灰烬,自己却遗憾病死之白帝城,把一统中原的霸业抛给老诸,却又放个不争气的儿子予以牵制,故曰:错投明主。
2、汉朝气数已尽,诸葛逆天而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也明知错投明主,却不顾天时之理,想力挽狂澜,逆天而行。在刘备被陆逊打败后,尚未恢复元气就出祁山,第一次:诸葛亮算准司马懿必取街亭,却派马谡守之,马谡之人只懂得纸上谈兵,结果街亭失守,诸葛亮一生阅人无数,岂能范用人不明之错,天意啊;第二次:派姜维诈降,结果打败司马懿,却发现粮草不够,“三军为动,粮草先行”这简单的道理,诸葛亮岂能疏忽,天意也;第三次:战绩卓越,一路告捷,岂料张苞身亡,导致诸葛亮急血攻心而染病,最终退兵;第四次:明知是奸计,却还是率三十万大军回朝予以说明,笑话,以诸葛亮之才能于托孤之地位,根本用不着这样劳师动众;第五次: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落花流水,忽报李严、李安告急,说东吴于魏联合,编制假消息哄骗诸葛亮,诸葛亮怎么也这么好骗,应判他个不查之罪“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查也”;第六次:诸葛亮也是大败司马懿,计困司马懿于上方谷,本可火烧司马懿三父子,岂料紧要成败之关头,天将大雨熄灭大火,诸葛亮之计落空,即而司马懿闭而不战,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予以侮辱,司马懿不但没有被激怒,反而从来使中得知诸葛亮病重将不久于人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机关算尽,终究也大事难成,夙愿难了,是逆天而行之过也。哎,时也、命也、运也。
3、诸葛亮没有培养得力助手,一直只是在用人,导致死后蜀国无人可用:
我认为诸葛亮平身最大的错误久是凡事亲力亲为,不培养下属,直到病危才将卷写兵书传予姜维,所以导致自己过早成疾,害导致死后蜀国后继无人。可以说诸葛亮的智谋天下无双,但是他依然是血肉之躯,精力有限啊。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今山东沂南),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容貌:陈寿〈三国志〉:身长八尺(相当与现在的180多cm),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录尚书事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氏(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刘禅无用.蜀军战败

我们不说诸葛亮聪明才智。
首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件事情上,马谡与诸葛亮有着深厚的友谊,情同兄弟
但是马谡失守街亭,去之前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没有饶恕他。这说明了诸葛亮身上除了超人的智慧还有着赏罚分名,大公无私。并且失守街亭他完全可以把责任全推到马谡身上,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自己要求贬为右将军,细读下来是否能看出来他有很强的责任感,并且许多形容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反映他的有责任感。
还有一件事是,诸葛亮明知道魏延是个有野心的人,而且会叛乱不是对自己国家很不利,为什么不除掉他。我们在“出师表”中就知道眼前手下缺人。蜀国的魏延是颗定时炸掸,但是他打仗非常勇敢。所以在魏延反叛之前巧妙地杀了他。这不正是他英名的举动吗。我就注意到这些细节。其他的军事才能有人都说。


与诸葛亮有关的经典故事(3个)
诸葛亮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

读完水浒和三国感觉吴用不配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为什么呢?
以往我们最常见的是有人拿同是三国时代的郭嘉、周瑜、司马懿与诸葛亮进行比较,或者是用后世的徐茂公、刘伯温与诸葛亮进行比较,没想到现在居然会有人拿吴用与诸葛亮进行比较,这应该是诸葛亮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了,别说什么“相提并论”了,就是将吴用这个名字与诸葛亮的名字放在一起,就是对诸葛亮最...

荀彧和诸葛亮究竟哪个人更厉害一些?
荀彧是曹操首席谋士,曹操能够建立霸业,功劳非荀彧莫属,他还曾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可见曹操对荀彧之倚重。关于荀彧的才能更是了得,早在年轻时,就被名仕何颙冠以“王佐之才”之美名,那在三国中荀彧和诸葛亮谁比较厉害呢?假如曹操没有荀彧,曹操不可能有如此成就。就荀彧的才能,可以归结为...

真实历史上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向都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好不好来形容,如果一定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评价,我认为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中国历史上诸多有名的君臣关系,比如齐桓公与管仲,刘邦与萧何,唐太宗与魏征,都不如刘备与诸葛...

三国中能和诸葛亮齐名的是谁
1、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在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中流矢去世,年仅三十六岁;2、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在刘备死后,出现了魏、蜀两国之间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长期对峙。诸葛亮为了完成隆中对策中北伐中原的战略部署,六出祁山,领兵伐魏,双方斗智斗勇,波澜起伏,战况之激烈,智慧之运用,超过了以往三国之间任何一次对峙。诸葛亮与司马懿真正的决战只有一次,就是上方谷之战。这场战役是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诗句和典故
5.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俗语,典故,对联,诗句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功与过有那些
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5]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6]刘备便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

孔明灯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
也有相传跟诸葛亮没有关系,因为灯的透光需要从孔洞来泄光,因此得名孔明灯。一、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他足智多谋、平定大大小小无数个战役,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一次在与曹魏的战争中,被司马懿困在一个非常偏避的地区,当时他孤立无助,正要面临被...

关羽、张飞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原因为何?
在平时,多多少少会受到上流阶层人物的欺凌,因此内心对于这类人其实并无多少好感。而张飞、诸葛亮处于社会上流阶层。张飞在未遇到刘备时,家境还算殷实,而诸葛亮除了家境殷实,还学富五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张飞和诸葛亮同处同一阶层,因此在平时的接触中,张飞更容易与诸葛亮打成一片,所以张飞...

清苑县13576789332: 关于诸葛亮的五个故事,简洁点概括回答字数尽量少一点, -
亥婕可塞:[答案] 1.三顾草庐 诸葛亮他很拽,刘备前两次去都不在家,第三次到他家才把他盼来了,说明这个男人,他不顾家 2.赤壁之战 众所周知的赤壁之战,本来是孙权和周瑜的功劳,可是就因为诸葛亮的所谓“借东风”不用一兵一卒,独占了这个功劳,最后还...

清苑县13576789332: 关于诸葛亮的600字作文,急需!!! -
亥婕可塞: 我眼中的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

清苑县13576789332: 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 -
亥婕可塞:[答案] 一、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收录其中一部分) 1、三个臭匹匠,赛过(顶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2、事后诸葛亮:〖解释〗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

清苑县13576789332: 我要关于诸葛亮的五则故事,要在50字以内 -
亥婕可塞:[答案] 一、草船借箭 周瑜想害诸葛亮,要求诸葛三日之内造10万支剪,诸葛率扎满稻草人的船紧逼曹营,曹营以为是来偷袭,慌忙射箭. 二、舌战群儒 吴国人才众多,诸葛亮以一当百,与吴国诸儒争辩天下! 三、三气周瑜 诸葛亮三次...

清苑县13576789332: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简短的,100到200字.20分赏悬! -
亥婕可塞: 1、草船借箭 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

清苑县13576789332: 关于诸葛亮 -
亥婕可塞: 描写诸葛亮的诗词 1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

清苑县13576789332: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简介 -
亥婕可塞: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郡的望族,其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曾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曾做过泰山郡丞.然而诸葛...

清苑县13576789332: 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 -
亥婕可塞: 诸葛亮故事吃 瓜 留 子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

清苑县13576789332: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概括150字 -
亥婕可塞:[答案]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

清苑县13576789332: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
亥婕可塞: 【篇一:我眼中的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在襄阳古隆的卧龙岗中的茅庐,一位手拿纸扇的男子身在茅庐,却是时时牵挂天下大事. 他,就是诸葛亮.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七擒孟获、空城计、赤壁之战,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