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的历史比饭早?来了解古代吃货

作者&投稿:那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粥”的历史比饭早?来了解古代吃货

  不只是腊八粥,单单是“粥”,在中国就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了。

  估计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过腊八节,但是应该都知道这一天得吃“腊八粥”。说来也有意思,中国人在过一些节气的时候,特别喜欢吃点东西,例如冬至的饺子、立春的春饼……说起腊八的粥,你知道中国人喝粥的历史有多少年了吗?

  粥的历史悠久

  粥的历史比饭更早,因在甑出现之前的鬲、釜型陶器,只能用来煮流质食物。流质的主要原料是谷米,那就是“粥”。因那时的主、副食即后世所谓的饭、菜尚未分开烹制,还是各种食料共煮一器的进食方式,故早期的粥很可能不是用单纯的谷物原料煮制的。也就是说,当时的粥极有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菜粥、果粥、肉粥、鱼粥等。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遗物和半坡村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用于煮粥的工具——“蒂”。粥字本来写作“鬻”,非常像龙山文化时期创制的陶器炊具“鬲”中放米烹煮之状。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懂得煮粥了。

  《左传・昭公七年》中有记载:“餷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孔颖达《疏》:“稠者曰糜,淖者曰鬻。”显然,粥之薄者称作“鬻”,粥之厚者谓作“糜”,与糊同义。《方言》解说:“糊,?也;?,厚粥也。”在古代,粥还称作“糜”、“飦”、“酏”等。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黄帝初教作糜。”《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还有类似的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可见在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教其子民“烹谷为粥”。

  食粥有助于养生

  古人的食粥都与养生延年、追求健康长寿有关,许多医药、保健的书籍中记载的最多。

  最早记载用药物与谷米煮粥来治疗疾病的羹书,应该算是是汉代司马迁着的《史记》。在《史记》中记述了西汉名医淳于意“以火齐粥且饮”为齐王治疗疾病的案例。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许多种医书中,同样发现了粥膳治病的记载,比如服用高梁米粥治蛇伤;用加热的石块煮米粥内服,竟然可以治疗 *** 瘙痒等。东汉名医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述了很多米药合用的名方,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这汤中都有粳米。

  唐朝孟诜曾作《食疗本草》一书,据甘肃敦煌石窟残卷本,此书中载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四方;昝殷的《食医心鉴》,收录药粥方五十七首,并按中风、心腹冷痛、五种噎痛、七种淋痛等分为九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有治疗脚气病的谷皮糠粥,有温补阳气的羊骨粥,还有“去四肢风”的防风粥等。

  据说唐穆宗李恒特别欣赏自居易,于是赐予他防风粥。据冯贽《云仙杂记・防风粥》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余,食之口香七日。”也就是将防风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稀饭。“口香七日”当然是在夸张了,不过也说明这时候,人们已经把粥作为一种养生滋补的食品来对待了。

  粥廉价又便利

  在中国古人的眼中,人们普遍认为粥比饭更好。这种观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喝粥比吃饭更节省粮食。在当时的社会中,农耕技术还不成熟,粮食产量少,又是一种十分稀缺的生存必需资源,因此适当的节俭是十分有必要的;二是粥比饭更简单方便。在古代制作米饭的烹饪工艺比煮粥要有技术含量得多,那时候如果要想吃米饭,首先要有锅,还要有类似于现代笼屉的蒸具,因此在烹饪上比较复杂,远远没有一口锅,水开加粮一直煮来得简单,这也是粥在当时日常饮食中的地位远远高于饭的一个重要原因。

  粥的廉价与方便致使它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被贵族所看好。在大灾之年,“施粥”成了一种慈善手段,因此在多数上层人士看来,喝粥只是穷困人家以及灾民的食物。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才有所缓解。《太平御览》中“饮食部”有“糜粥”一节,首次把粥“册封”成国食。让我们来看看宋朝的文人对食粥有多么的喜爱。

  喜爱粥的古代名人

  说起吃,不得不提苏轼,他在吃了豆浆中掺入无锡贡米熬煮的粥后,写下《豆粥》一诗,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他还写过一首与粥相关的诗歌,名为《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这里写的是另一种粥——“豌豆大麦粥”。东坡先生的文字中还提道,白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对食粥的有着深度痴迷的人,当属诗人陆游,他写《食粥》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在他眼里,“食粥”都能与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联系起来了。

  宋代记载的粥品对比前朝更是丰富,此时的粥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了。《圣济总录》收录食疗粥方一百一十三首,《太平圣惠方》收录食疗粥方一百二十九首,《养老奉亲书》中收载适合中老年人的补养药粥四十三首。

  宋代开始流行的腊八粥

  腊八节与佛教故事有关,这天几乎大家都会吃腊八粥。

  而腊八这天要吃的腊八粥,也是自宋代开始盛行起来的。

  腊八这个节日源出佛教中的故事,何时传入中国,并没有详考。后汉安世高翻译的《温室经》中称佛劝人供养,设浴洗佛,不过并未特意指明腊月八日。孟浩然的《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佛》提到:“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唐代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浴佛的情景。不过,到宋代此种活动才盛行起来,此前书中对这件事的记载还是很少的。

  在吴自牧的《梦粱录》曾这样描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东京梦华录》也说:“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

  唐宋时期,佛教寺院浴佛会送粥的习俗对民间影响甚大。《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寺院“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这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理念的苦行生活,仍然没有在精神上摆脱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此时有一位牧女送来了乳糜,他喝下去之后恢复了体力。因此释迦牟尼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自此之后,他每日都会受牧女供献的乳糜。一月后,等他体力强健,便到河中沐浴,洗去身上污垢,在菩提树下静思七天七夜,最终觉悟成佛。于是佛教徒便把佛祖成道的十二月八日这一天作为成道节,借此纪念佛祖。

  佛教到了南北朝时期,对民间的影响已经很大了,甚至简介影响了人们的一些风俗习惯。其中佛门子弟在腊八佛祖成道节时施粥的行为,在中国民间逐渐演变为腊八节里吃腊八粥的习俗。

  明清吃腊八粥的习俗

  明清时期食腊八粥风俗进一步发扬,嘉靖年间编撰的《隆庆志》上记载:“用黍稷稻粱米杂之以豆,并枣、栗、核桃仁等物,煮粥食之”。明代刘敏的《历乘》也有“十二月八日作腊八粥,好施者济贫”的记载。清代《日下旧闻考》中也提到:“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也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到了腊八这一天,不论是皇宫、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清朝时,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老百姓也是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粥究竟有多讲究?

  全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非常繁多,北平的甚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有很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玫瑰、红豆、花生……差不多有不下二十种。一般是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活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

  一些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有些腊八粥中还会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做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小狮子。在大一点的碗里,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腊八粥做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要保存,要是吃了几天还能剩下来,那就是个好兆头,代表“年年有余”的寓意。在东北也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小孩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以图吉利。

  粥的元明清历史

  好,我们接着再说粥的历史。

  元代对于粥膳也非常重视,其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中,也有不少滋补强壮、延年益寿和防治疾病的粥膳方。比如“补脾胃,益气力”的乞马粥,实际上就是用羊肉与高梁米煮成的稀粥;另外,有“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枸杞羊肾粥;有“治虚劳、骨蒸久冷”的山药粥,还有“麻子粥”、“马齿苋粥”等。除此之外,李东垣的《食物本草》仲介绍了二十八方最常用的粥膳方,如绿豆粥、茯苓粥、麻仁粥、紫苏子粥、竹叶粥等。粥膳在当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代在粥膳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大量的粥膳方。《普济方》这一汉唐以来最大的方书中收集了粥膳方达一百八十方,对每一个粥膳方都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论述。另外,在刘伯温的《多能鄙事》、高濂的《遵生八笺》、朱权和王象晋等人的著作中也都发现了粥膳方。由此可见,在明代,用粥膳治病养生已经非常的普遍了。

  清朝粥谱更是琳琅满目,曹庭栋作《养生随笔》收录食疗粥方一百零二首,他将药粥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黄云鹄在光绪年间编写的《粥谱》,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粥专著,载粥方二百四十七首,有谷类、蔬类、木果类、植药类、卉药类、动物类等,品种之全可见一斑。

  南北粥的差异甚大

  各地区因为种植的食材不同,粥的特色各有差异。(以上皆为网络图片)尽管都是粥,但南方和北方在食材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中原腹地在古代是粮食的主产区,种植的作物不仅有小米、黍子、高粱、麦子等粮食作物,还有诸如红豆、绿豆、赤豆、黑豆等杂粮豆类作物。除此以外,中原地区还盛产各种干果,比如我们常见的红枣、花生、核桃、松子、杏仁等都是主产于北方地区的。这些食材都可以作为粥的主原料,因此北方的粥大多以粮食、豆类、干果等食材为主。少数会杂之于蔬菜、果品甚至蜜饯等,味道一般以清淡为主,油荤比较少。

  与北方少荤腥的粥不同,南方的粥在用料上十分生猛,尤其是沿海一带,几乎什么活物、杂碎、边角料都可以放入粥里一起煮。不管是各式各样的海鲜,还是猪牛羊、燕鲍翅,抑或是牛鞭羊宝头头脑脑等,无一不能煮粥。北方的粥更注重修身养性,以素为主,南方的粥则滋补功能强劲,以荤为特色。

  至于煮粥,古人对此也颇有讲究。袁枚《随园食单》中语“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对于粥的论述更是至善至美,他认为“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这是没有煮好的粥,想要做出好粥,则对米与水的比例、煎熬的时间与火候都要拿捏准确才可以。他对熬粥是这样叙述的:“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太平盛世,粥是品赏、养生的享受,而在战乱、灾荒时期,黎民百姓对粥的感受更殷切,不管天下再乱成“一锅粥”,只要手里捧着粥,心里就踏实。历史上有一个关于粥的典故,叫“啜粥声闻”。讲的是周宣王时,有一年闹饥荒,一个大臣在院子里用大鼎镬熬粥喝,全家老小、主仆几百人一起啜粥。几百人喝粥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灾荒期,天子下令煮粥赈济灾民,用一碗粥安定民心,力保江山,这是最实在、有效的办法了。




腊八粥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吃稀饭,有的吃干饭呢?
腊八粥的来历与我国古代的蜡祭有关。蜡祭是年终时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始于炎帝神农氏。蜡祭有八个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包括祭祀农业的八个方面。蜡祭在我国古代是一件大事,因此历代天子或国君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都要进行蜡祭,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腊八粥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天子大蜡八。天子...

米饭的历史出现在哪个时代?
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即从今泰国、越南等地进口稻米了,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宋代已开始吃进口大米了。秦汉人喜欢吃“干饭”秦汉时期,人们吃得最多的是一种“干饭”。这种干饭与现代一些地方将区别于粥的米饭说成的干饭完全不一样,是真正的干饭——晒干没水分的饭。秦汉时的干饭又称为“糒”。《说文...

历史上这个关于“粥”的故事,谁知道?
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这样的日子,范仲淹一过就是三年。正是凭着“断齑划粥”这股苦读的劲头,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软饭和粥的区别?
软饭和粥是两种不同的米饭制作方式,它们在口感和粥状态上有所区别。 1、软饭是煮饭方式中的一种,米饭软糯、颗粒分明。 2、粥是将大量水或汤煮熟米饭至糊状,颗粒煮烂,整体浓稠。 3、在口感方面,软饭比粥更加饱满、湿润,米饭粒互相分开,而粥则更加浓稠、煮烂。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用方式。

晚上喝粥比吃饭哪个更容易胖?
我觉得晚上喝粥会比吃饭更容易使人发胖。虽然两种食物在煮成熟食之前的原料都是一样的,吃起来的功效应该也是差不多的,但是两者在我们吃的时候以及吃下肚之后的效果就会不一样了。一般看来,很多人都会觉得粥的汤汁比较多,所以更容易饱,而白饭在相同于粥的米的情况下,更不容易饱,但事实或许不是...

长期早餐喝粥伤胃
另外,对于有代谢方面问题的人,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粥量太多会增加胃肠负担,且容易短时间内让血糖快速上升,也不建议喝粥养胃。 三、“汤泡饭”吃多了,容易得胃病? 番茄鸡蛋汤,加个饭泡进去,口味不错又简单,对于一些懒人而言,汤泡饭是不错的美食选择。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喝汤比吃肉好,给孩子吃汤泡饭,既营养又利于...

一碗米饭和一碗粥哪个糖分高?
粥比饭糖分高。米经过熬煮以后,在人体内吸收迅速,会使餐后血糖快速升高。原因1:大米经过长时间熬制之后,淀粉的糊化程度就会变高,导致粥里面富含小分子糖类,而小部分是淀粉直接水解出来的葡萄糖:。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后,直接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也就是医学上常说的“升高餐后血糖”。原因2:多数人...

腊八饭和腊八粥是一回事吗?
腊八饭其实和腊八粥所代指的是同一种东西,而说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一个传统习俗。只是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因此做法也会有所不同,在其中所加入的原材料也不尽相同。腊八是农历腊月初八,在民间也有一句俗话叫做“过了腊八就是年”。通过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的人们对于过年有着一种殷切的...

饭和粥的营养价值不一样,是因为什么?
大米饭要比大米粥吃充饥,其中大米饭的部分营养人体没来的急吸收可能就会被排除体外了。两者的营养都可以的,但是粥和饭多数是南方的人吃多,所以还要从地域角度来判断营养,但是五谷杂粮的营销都是最优的这个问题首先要看针对什么人群了,粥的话易消化,易吸收,不需要咀嚼,品类繁多,人在特定一些情况...

粥的营养没有饭好吗?
对现代人来讲应该是粥更好吧。因为现代人吃饭很少充分咀嚼,导致很多营养素不能很好利用。其实吃粥也应好好咀嚼的,建议无论是饭还是粥都别只做一种谷物,至少混合三种,尽量别单吃白米或白面,加些粗粮混合食用

兰西县15214839388: 喝粥的起源以及来历什么啊? -
子乐肿节: 粥是祖国医学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4种医学方剂书中,就有记载服食青粱米粥治疗蛇咬伤;用加热的石膏块煮米内服治疗肛门痒痛等方剂.根据专家考证,这批出土的古医书约编写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迄今...

兰西县15214839388: 人是先发明粥还是先发明饭的?
子乐肿节: 先发明饭……因为河姆渡人已经会煮饭了,他们是蒸着吃的,蒸出来的米,你说是稀的嘛?而且他们是的工具是一个盆加一个有漏洞的小碗之类的东西,把小碗放在盆上面,盆用来烧水,碗用来装米,烧水的水蒸气就把米蒸熟,就这样

兰西县15214839388: 为什么说粥的历史,从西周算起较为可信 -
子乐肿节: 因为在《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这是最早的粥的记载.

兰西县15214839388: 谷为粥的特点在哪? -
子乐肿节: 中国人(汉族)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札记·檀弓上》开始把粥分成“娘、粥之食”.《辞海》释饘(Zhan)...

兰西县15214839388: 稀饭和粥有什么区别 -
子乐肿节: 1、主要食材不同: 稀饭:稻米、小米或玉米 粥:大米,白面,玉米,红薯等 2、分类不同: 稀饭:北方,鲁菜 粥:大众菜 3、口味不同: 稀饭:比较单一 粥:香 扩展资料: 中国粥文化: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

兰西县15214839388: 为何说粥的历史从西周算起较为可信
子乐肿节: 主要是周书上的一句话:黄帝始烹谷为粥.虽然不见得一定是皇帝弄出来的,但是西周就有了粥,这是肯定的!

兰西县15214839388: 腊八粥的来历?
子乐肿节: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

兰西县15214839388: 先有粥还是先有饭啊?
子乐肿节: 先有饭,人们先吃饭,到最后,饭少了,才吃粥

兰西县15214839388: “腊八粥”起源于
子乐肿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兰西县15214839388: 腊八粥的来历是什么? -
子乐肿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据史籍记载,腊八是儒、佛两家的节日.据《礼记》记载,天子有八位大腊神,从伊耆氏开始实行腊祭.腊的本意是索求,一年十二个月,岁终聚合各种物品来祭祀腊神.腊祭的主要对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