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者&投稿:殷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问题一:《"空城计"的故事》的起因,经过,是什么?结果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问题二:《空城计》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 诸葛亮空城对阵司马懿,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以为有埋伏,便率兵后退,司马懿知道后十分后悔. 《空城计》的起因是《诸葛亮空城对阵司马懿》,经过是《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以为有埋伏,便率兵后退,司马懿知道后十分后悔.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机智善变,沉罚冷静》的人。

问题三:空城计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空城计的步骤是什么?哪一步最重要?为什么?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问题四:祭尊这篇短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诸葛亮妙施空城计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当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是冲进去,一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问题五:空城计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成功原因有三条:一、缘于对对方主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二、诸葛亮的勇敢和机智。三、空城计是被逼出来的,“不得已而用之”,反而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结局:孔明释计。】
“忽然”、“十余次”突出了事态紧急。司马懿有“大军十五万”,而诸葛亮“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两军兵力十分悬殊,连用两个“只”,更渲染了一种让人屏息的紧张气氛,“山雨欲来风满楼”,突出了一个“危”字。
众官的表现是“尽皆失色”,群像描写,再一次烘托出惊心动魄的危险气氛,并与诸葛亮后文的表现作对比。
第二段中,“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这些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是为了严肃军纪,谨防露出破绽。“吾自有计”表明诸葛亮在危乱之中不忘缓解士兵的紧张感。
为了把戏演得更加逼真,诸葛亮还亲自上场担任这场戏的主角。他“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一副悠然自得的轻松神情。而这恰恰需要勇气与谋略。
司马懿初闻“笑而不信”,既见则疑惑不解,而后便令退兵,悬念顿起。
“笑容可掬”,神态描写语言简洁,但恰到好处,可看出诸葛亮此时是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仅一个“笑容可掬”写尽了诸葛亮临危不惧,从容镇静的风度。
通过司马氏父子的对话交代了司马懿的心理,此处突出了司马懿的狡诈、多疑和自负。应该说懿并非平庸之辈,他与诸葛亮交战多次,对诸葛亮十分了解,此前曾成功识破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还感慨其不肯冒险,因选择保险的路而失去速胜的机会。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不肯弄险不是没有道理的。且诸葛亮长于谋略,司马懿也早有领教,不进西城也不失为谨慎。不是司马懿太愚蠢,而是诸葛亮太聪明,计高,一反常态,出奇制胜。
诸葛亮二笑乃“抚掌而笑”,因见魏军远去,施计成功,便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补充:
仅供参考
在诸葛亮认为空城计乃下下之策,其实诸葛亮一生不敢铤而走险,一步一脚印的做人也不无道理,只是在人才辈出的年代不妨兼而有之,兵不厌诈嘛,不是马谡的 *** ,诸葛也不会用此下计,空城之所以屡试不爽足见其威力之所在,当年的司马能统一都全在其狡诈和懂得收买人心。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兵者诡也,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虚构的,如果是真的,司马懿难道真的会那么笨?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双赢(顶级智谋的角斗)! 司马懿 字仲达,公元179年-251年,72岁,(河内温县孝敬里(河南温县招贤镇),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和诸葛亮对战中有胜有败,足见其智谋和诸葛亮不分上下),以其功著,封宣王。
曹操对其极其重用,受遗诏与曹真、陈群一起辅政。督率诸军击败孙权的进攻,迁骠骑将军。
可是一朝皇帝一朝臣,曹丕对其(司马懿)却不怎么信任。司马懿大有功高振主,曹丕欲处之而后快(曹丕也是智谋高深、心黑手辣之人,看看其对兄弟的做法就知道了),而政治集团内部的曹参也对其不怀好意。
曹丕执政后对其一方面大佳赞扬,一方面却极力想架空司马懿。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司马懿该何去何从呢?
其后诸葛亮北伐战争爆发,曹丕积极应对......>>

问题六:《“空城计”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过结果各是什么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即使司马懿能看透诸葛亮摆下了一出空城计,却依然不进攻的原因就在于此,他想保住自己的性命。 ⑵ 孙明智退司马懿从孙明分拨已定这个地方到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这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实名制退司马懿从实名制脖子这个地方就说司马懿钱家庄这里代表。 ⑶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

特洛伊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制造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晋中之窗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结果希腊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将相和渑池之会的起因经过结果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

求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的起因、经过、结果和评价。。。哪位好心人可以...
●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严颜使所管关隘守将尽降张飞。刘备欲攻雒城,劫张任寨而败归,幸为张飞所救。诸葛亮随后也来到涪水关,定下计策生擒川将张任,张任誓死不降,被刘备下令处斩,备取雒城。刘璋接法正劝降书,怒骂法正,使人求张鲁相助。马超兵败入羌,借西羌兵攻打冀城...

完璧归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完璧归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下:1、赵国得到秦国要用城换赵王的宝物和氏璧的消息后,赵王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家都害怕秦国强大,怕秦王使诈,最终决定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2、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将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将和氏璧传给妃嫔和侍从们看,大家都欢呼祝贺他。但蔺相如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新野等,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曹操亲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寡不敌众但是新野适合火攻。经过:曹操的部将曹仁领的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夜来时分,就被火烧了。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两把火。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结果:曹仁军士自相践踏,死者...

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起因、经过、结果
他到秦国献璧后,秦王果然不想给城,蔺相如沉着果断,随机应变,他对秦王说:“宝玉有一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用计把璧拿到手后,他义正辞严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强夺,他的头就和宝玉一起在柱子上砸个粉碎。秦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蔺相如提出的条件:斋戒五天,在朝廷内举行设有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蔺...

吴用智赚玉麒麟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吴用为了拉卢俊义造反。经过:吴用假扮道士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再去他家墙上贴了四首诗,四首诗里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卢俊义无处可逃,结果:吴用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

完璧归赵,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秦王唯恐他砸毁了玉璧,连忙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人拿来地图,指点着说从某某地到某某地的十五座城归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并非认真,也就来个缓兵之计。他对秦王说:“秦王既然喜爱和氏璧,赵国不敢不奉献。只是赵王送璧前曾沐浴斋戒五日,表示恭敬,大王也该沐浴斋戒五日,才可接受和氏璧。”秦王被说...

诸葛亮出师北上伐魏的历程(告诉起因,经过,结果)?
\\x0d\\x0a第一次北伐\\x0d\\x0a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_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

锦江区17028278108: 《空城计》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 -
夔菊华安: 诸葛亮空城对阵司马懿,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以为有埋伏,便率兵后退,司马懿知道后十分后悔. 《空城计》的起因是《诸葛亮空城对阵司马懿》,经过是《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以为有埋伏,便率兵后退,司马懿知道后十分后悔.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机智善变,沉着冷静》的人.

锦江区17028278108: 名著简答.①“空城计”是《三国演义》著名情节,请简述其情节内容.(请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②根据“空城计”的情节,简要分析诸葛亮的人... -
夔菊华安:[答案] ①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但不限于守城. 明 罗贯中 据 郭冲 《条诸葛亮五事》(按系民间传说)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国演义》第九五...

锦江区17028278108: 简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前因后果. -
夔菊华安: 司马懿包围了诸葛亮在的城池,诸葛亮手下只有2000人,而司马懿有60万大军,诸葛亮命令所有将士隐蔽在城中,只令几个士兵装做百姓扫大街,司马懿见到,以为城中有埋伏,就退兵了.

锦江区17028278108: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前因后果
夔菊华安: (首先声明:这个故事历史上是虚构的) 原因: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蜀国的咽喉要地街亭,但马谡不停诸葛亮和随从副将王平的合理建议,没有当道扎寨,而是屯兵山上,最终被魏国大军轻松的围困击败.因为当时诸葛亮身边的部队除了去防守街亭,剩下的都用于佯攻斜谷和围打陈仓了,所以街亭失败后,司马懿的大军就直接奔着诸葛亮的本阵---西城杀过来了,诸葛亮手上没有军队,只有些老弱病残,不得已才用了空城计. 后果:计谋成功,司马懿再次被耍,不过这次北伐还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宣告失败.

锦江区17028278108: 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前因后果
夔菊华安: 利用司马仪的多心来达到空城计的效果.也是利用这样来暗示司马仪懂得苏秦'张仪的 和谐,让司马仪知道与诸葛亮打仗之后的 后果

锦江区17028278108: 三国演义之中的空城计的前因后果
夔菊华安: 前因城里没有大军!城里军粮太多!孔明无法转移物质!在真正历史也要可能是当时孔明退兵已晚!在着就是军粮关系到大军的命脉!在着孔明已经了解对方!可以大显身手!

锦江区17028278108: 空城计的故事 -
夔菊华安: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

锦江区17028278108: 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是什么
夔菊华安: 其实这是个虚设的情节,正史根本没有此事.是作者为了渲染人物增加色彩而杜撰的.但从其中我们也不能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使后人对其二人的智慧进行了长期的辩论.大多数人认为诸葛亮充满智慧,运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而极少数人则认为是司马懿更具智慧,留着诸葛亮这个对手,好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强大的对手的存在,就会长期被曹姓皇帝所重用的目的,使自己长期占据重要位置,以便培养自己的势力,达到司马家族最终获得最高权力的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锦江区17028278108: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用空城计,结果怎样? -
夔菊华安: 故事发生在马谡大意失街亭以后,当时街亭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丢失后北伐军将面临粮草不济后路被断的危险,所以可以说丢了街亭北伐无法继续下去.而根据演义当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诸葛亮手上无军无粮,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赌上了司马懿认为“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名声,跟司马懿来了一次人生豪赌,结果司马懿果然中计不敢进城.结果第一次北伐无疾而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本人自贬三级领丞相事.希望可以解释LZ的疑惑.

锦江区17028278108: 什么叫空城计?空城计的最初来历是什么? 急急急! -
夔菊华安: 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