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测反思

作者&投稿:驷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2011年浙江卷中“贞观初,第明经”,句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

“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门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对。

“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及第”是什么意思呢?有句话叫“状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状元的意思。

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汉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多。词中两字可以互相释义,训诂学称之为“互训”。

如,“追逐”,《说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

类似还有很多,略举几例:“珍,宝也。”“宝,珍也。”

“玩,弄也。”“弄,玩也。”

“召,呼也。”“呼,召也。”

“呻,吟也。”“吟,呻也。”

“奉,承也。”“承,奉也。”

“帅,将也。”“将,帅也。”

“杀,戮也。”“戮,杀也。”

“更,改也。”“改,更也。”

“敕,诫也。”“诫,敕也。”

“制,裁衣也。”“裁,制衣也。”

“伪,诈也。”“诈,伪也。”

2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请,绩曰:‘子无为嫌。’”这里的“嫌”就是“疑”,“嫌”“疑”互训。

试卷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

通过成语也能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如。

“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

的“屈”就是理亏。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突出了他聪敏过人。

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又如,“引以为鉴”的“鉴”为“教训”之意。

2011年浙江卷“隋监未远,不可不察。”中的“监”,通“鉴”,就是教训的意思。

张文瓘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劝谏皇上要安抚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许。 句子结构规则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结构也是确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好方法。

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经”,是动宾结构,“第”只能理解为动词“考取”,否则就是错的。“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关系。

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吗?显然不是。

否则,因果关系就要颠倒过来,就要理解为“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这并非原句的意思。

原句是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人们把他比作戴胄。“方”,作“比方”、“比拟”讲。

文言句子还有对偶和骈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

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文字,其意义也大致相同,这对我们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很有帮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骈句。

“善”与“工”的意思相同。“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也是骈句,又如2007年浙江卷“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据此,“畏”就不是担忧、畏惧,而是佩服、敬服的意思。

“后生可畏”的“畏”就是这个意思。“苦其多”和“畏其敏”都是动宾关系,“苦”也不是痛苦、艰苦、劳苦,而是勤劳,并且活用为意动,认为勤劳。

王定国写了很多诗寄给苏轼,苏轼就认为他很勤劳,佩服他的聪慧,也敬服他诗歌写得很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语的意义以及感 *** 彩都会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浑浑”为“浑厚”,“噩噩”为“严肃”,形容人浑厚严正,是褒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为褒义。

“恨”,古时为遗憾,不满,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古时表示“仇恨、怀恨”的“怨”,现在则变为埋怨、责备了。

古今异义的情形比较复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现在的意义来代替古时的含义。

否则,就无法理解。如,2011年浙江卷“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句中的“狱”是监狱吗?“怨”是埋怨吗?我们不妨用代入法,看看能否讲得通。其实,“狱”在古时为“案件”。

现代汉语还保留着“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现代常用词也有“判断”一词。“怨”也不是埋怨,而是仇恨、怀恨。

这才更能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服罪。

文言实词,自然避不开通假字。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笔误。

只是后人沿袭前人的笔误,通假字也就代代相传了。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

广义上的通假字,也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怎样判别通假字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别。

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中“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一句,是韦祖思挽留胡叟的话。其中的“反”,通“返”,是“返回”之意。

胡叟。

2.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一、以形推义,联系语境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二、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三,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四,联想教材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3. 中考文言文: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需要以大量的文言文和历史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深厚的积累,才会有这个意识。

例如:水、江、河等,早期的文言文专指河流、长江的下游段、黄河。但这个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的文言文可以指现代意义的水、江、河。

当你积累了比较丰厚、扎实的基础之后,就可以根据作者所处时代去判断。我们学习的实词古今义,大多以远古与近古作比较,缺少“中古”这个阶段。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在考试中,应以教材为基础,否则有可能被扣分。




文言文虚词研究报告反思
而文言文作为古代通行的书面语体,跟现在日常交际的口语相去甚远。 因此,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2、代词,通“尔”:“而翁归,自与汝算尔”3、助词,“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文言文中的实词
一:化简为繁文言文中实词相对较多,一般文言实词较好记忆,即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差不多,只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转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因此,词义只是扩充。如在较多的文言文课文中,许多古代汉语的词语可直接转化为现代汉语,如围,有围困、围剿的含义;无礼,没有礼貌等意思。因此,古代的一个字(...

文言文阅读教学总结
对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等,一定要熟练地掌握。 二是要了解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就...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的...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习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初中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览表有吗?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

如何学习文言文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命题思路解析
考生要多练习给下句答上句题目,因其属于逆向思维。注意书写字迹清晰,不能写错别字,不要多字、少字。此题是最基本的死记硬背的送分题。二、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范围内的150个实词具体见附录二。考生要重点系统掌握一般文言文中常见的90个左右实词,如兵、道、顾、好、见、举、具、俱、论...

文言文阅读课点评
这点不必多言,通过前面的分析自可得之。 3. 如何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当前我国一线语文教师已经走出了只教文言知识的误区,加强了对文言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然而,对于实际的教学成果,很多语文教师还没有及时反思和评价的意识,即使有评价,也多是根据考点要求...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语文中的文言文答题技巧包括但不限于: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2、文言...

德州市18739127950: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
前质昊欣: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 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

德州市18739127950: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
前质昊欣: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字的结构.例如:析,是个会意字,用斤(刀)劈木来分开,引申为分析.2、利用上下文来推断.例如: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的走,意思是奔跑,不然不会折断了脖子而死去.

德州市18739127950: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
前质昊欣: 也理解不了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相信高手会帮我/谢谢!···!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德州市18739127950: 如何判断某一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都有哪些方法? -
前质昊欣: 首先,要注意词的活用问题,这是把握实词意义的重要环节.文言文经常将名词、形容词用为动词,如“有君不君,有友不友”,前一个君是名词,指君主,后一个君是动词,表示事俸、为君主做事;前一个友是名词,指朋友,后一个友是动词...

德州市18739127950: 辨析文言实词“出”的意义是什么?
前质昊欣: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

德州市18739127950: 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
前质昊欣: 文言文常用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关,毋内诸侯.(内与纳声母相同) 举酒属客.(属与嘱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

德州市18739127950: 10个文言实词的例子
前质昊欣: 常见文言实词例析 盖 1、车盖,盖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 2、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超过,胜过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4、大概,大约,大致,表示推测推断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 1、旧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2、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

德州市18739127950: 怎样轻松理解文言文实词? -
前质昊欣: 常用虚词例表 序号 名称 词性 语法意义及用法 实在意义 例句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助词 结构助词 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调整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

德州市18739127950: 文言文实词推断讲解导课咋写? -
前质昊欣:[答案]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请你说说句子 “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谁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 你是想到什么...

德州市18739127950: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解题技巧有哪些 -
前质昊欣: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套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