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官几次

作者&投稿:端木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一生中被贬过几次?~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是苏轼自己主动求调的职位,而被贬的是黄州,惠州,儋州。
儋州读音:dan zhou 儋州在海南。
自请任职杭州
王安石变法初期,苏轼对新法中的一些内容积极发对,苏轼奏议皇上“治国之道,不怕不明,不怕不勤,不怕不果断,就怕求治心太急,听言太宽,进人太锐”, 这样就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就让苏轼去任业务比较繁忙的开封府推官,结果苏轼处理业务很快,依然让王安石感到伤脑筋。
然后王安石开始全面整肃御史,反对新法的官员一个个被罢官或者被远调。苏轼本来还算安全,王安石并没有要对付他的意思。可苏轼主动出击对王安石进行讥讽,王安石的亲戚兼随从谢景温出面弹劾苏轼,说他护送父亲的棺木回四川时,曾滥用政府的卫兵,买家具、陶瓷,甚至贩卖私盐谋利。
对于这次弹劾,王安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神宗派了官员到苏轼途经的省份,向船夫、士兵收集资料,结果却一无所获。这时苏轼就不愿留在京师便自请到杭州任职。
杭州到期任满后又主动请调密州,改调徐州,湖州,我在这里不做详细解说。
我们在这里要欣赏一下在杭州写下的诗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贬黄州
苏轼出任湖州知州时期,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对任命表示感谢,但苏轼个性直率,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于是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也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黄州的诗作: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

再度外调
在黄州几年后,皇帝诏苏轼到汝州就任,汝州路途遥远,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自己打算在常州终老于是上奏给皇帝《乞常州居住表》,但是迟迟没有得到回应。原来申宗病危了。第二年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但是还朝东山再起后,苏轼对王安石的新法提出谏议,而再度自求外调杭州。后又调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被贬惠州
章惇掌权后,调回被贬在外的官员,而对司马光的旧党都逐出朝廷,而苏轼就开启了被贬之路,先是罢免翰林学士,后追夺他定州太守等职务,最后被贬为惠州节度副使。这比上次黄州还要惨。
这时苏轼写了一首特别旷达的诗句: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被贬儋州
苏轼以为晚年就此定居黄州,没想到两个月后突然被贬海外,这次原因是因为他的诗句“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诗传到章惇的耳中后,章惇说原来惠州过得这么惬意啊,那就再贬,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到了儋州苏轼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哲宗24岁驾崩,弟弟徽宗即位,即位后申宗太后一起听政,申宗太后把哲宗在位时候被贬的大臣逐渐内迁,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后又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整理不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苏轼一生被贬了四次。
第一次:
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苏轼应该是一个比较傲气的人,因为这件事就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
第二次:
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这次和第一次被贬不同的是,这次不是自己请求而是被别人诬陷之后才被贬的,诬陷苏轼的人是李定,这次的事件在历史上也有留下记录的,被称为“乌台诗案”。
第三次:
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高太后她垂帘听政。可是高太后看新党很不顺眼,于是高太后在宋哲宗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宋哲宗的手除掉了新党的一批人,新党被除掉了之后,朝中的官员没有剩下多少,于是就有人想起了苏轼,就把苏轼召回了朝中,被任命为礼部郎中。
可是苏轼这个人就是比较傲的,他在朝中,不能和新党共事,也没办法和旧党的人相处。就因为这个问题,苏轼又请求把自己调到外地去。
第四次:
苏轼的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元佑六年也就是1091年,朝中实在是没什么人在,只好再把苏轼叫回来,这次呢,苏轼还是没有在中央待多久就又去请求皇帝把自己调到地方去。原因也是意见不统一。

扩展资料:
苏轼的最后结局: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总共被贬官三次,先贬黄州,再贬惠州,卒贬儋州。

1、被贬黄州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从苏轼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

2、被贬惠州

苏轼因为和变法派的立场不同被贬惠州。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3、被贬儋州

苏轼因为新派的打击被贬儋州。儋州是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那个时候海南岛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严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选场地。到了那里,真乃天高皇帝远,你造不了反,发点儿牢骚也没有人听得见的。家破人亡的苏轼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

扩展资料: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而后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第四次: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第五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

第五次是在第四次的基础上再被贬~
其他四次被贬都是作为京官被贬,所以有人说是四次~

4次


三苏资料
苏轼贬官黄州。故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房废地数十亩,苏轼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伯父苏涣之孙,东坡之侄苏安节赴举报罢,赴黄见轼,轼有《侄安节远来夜坐》等诗。 苏辙贬官筠州。女婿王适赴举,苏辙有《送王适徐州赴举》诗。 8月被差入筠州试院评定考卷,有《戏呈试官》等诗。是岁作《庐山栖贤堂...

被贬官但受百姓爱戴的文人有哪些?
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

从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苏适轼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

关于荔枝有关的诗句
3.苏东坡在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岭南,在绍圣二年第一次吃到荔枝.以后多次在他诗词内提到荔枝,当中以“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为著名,亦足见他对荔枝的喜爱. 4.宋·宋徽宗赵佶《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方子山传文言文答案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年岁稍长,改变志向...

九台市15241773756: 苏轼总共被贬官几次?分别是为什么.尽量简略. -
许勇右倍:[答案] 一共四次 第一次: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第二次: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第三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 第四次: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九台市15241773756: 苏轼一生被贬过几次? -
许勇右倍: 一、苏轼一生中被贬过——五次.二、详解: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

九台市15241773756: 苏轼被贬几次?苏轼一生的主要事迹? -
许勇右倍:[答案]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

九台市15241773756: 苏轼被贬官几次 -
许勇右倍: 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而后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第四次: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第五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 第五次是在第四次的基础上再被贬~ 其他四次被贬都是作为京官被贬,所以有人说是四次~

九台市15241773756: 杜甫、苏轼被贬多少次? -
许勇右倍:[答案] 苏轼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而后既不能容...

九台市15241773756: 苏轼被贬的地方 -
许勇右倍: 第一次: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第二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第三次: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 第四次: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而后新党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九台市15241773756: 苏氏在当官过程中被贬了几回 -
许勇右倍: 苏轼在仕途中被贬谪两次,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1,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2,宋哲宗即位后,被重新起用.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九台市15241773756: 苏东坡因卷入党争之中而一再被贬吗 -
许勇右倍: 共四次.第一次: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捕下狱,经多方营救,总算没丢掉性命.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第二次:元佑四年,苏轼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被贬颖州. 第三次: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以“讥刺先朝”罪名,将苏轼贬为惠州安置. 第四次:苏轼被贬为惠州安置后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注: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得罪王安石,后自请外放,因不属于被贬,而属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九台市15241773756: 苏轼的生平经历,简单点. -
许勇右倍: 苏轼的生平坎坷的仕途苏轼的一生,虽然也曾短暂当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显赫官职,但总的来说,他的仕途仍是坎坷多于通泰.他一度入狱,几乎丧命;多次贬官,两度流放,其中一次更流放到海南岛,在岭南住了7年. 进取与超脱之间苏...

九台市15241773756: 苏轼二次被贬的原因? -
许勇右倍: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