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地球内部分层模型

作者&投稿:童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圈层中的主体界面~

根据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上下地幔和内外地核等几个大的圈层。这些圈层之间是由界面分开的,这些界面共有四个,统称为主体界面。
(一)壳幔界面
在地壳下面30~60km深度处,个别地方超出这一深度范围,P波速度从6~7km/s,跳到8km/s以上,它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这个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1909年研究阿尔卑斯地区的区域地震Pn波震相时发现的,因此,这个界面又称为莫霍面(通常用Moho或M表示)。
(二)幔核界面
在地幔内部,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约2900km处,P波速度突然从13km/s下降到8km/s左右,在地球内部出现第二大间断面。这是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通过大量天然地震震相分析首先提出的,因此该界面又称为古登堡界面(用G表示)。
(三)内外核分界面
从2900km以下进入地核,P波速度逐渐回升,而S波因为不能通过而速度变为零,直到大约5000km深度处,转换S波才出现,P波速度也呈现出明显的跳跃,成为地球内部的第三大间断面,由此可见,外核物质为液态,内核物质则为固态。这是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在1936年首先发现的,称为莱曼面(用L表示)。
(四)上下地幔的过渡层
从1956年开始澳大利亚地震学家布伦对地幔做了进一步分层的研究,认为地幔是由上地幔(与20°走时曲线的间断相联系)、过渡层(速度变化不均匀)和下地幔(速度变化均匀)组成的。有时人们又称其为20°间断面。
上述地球分层,即主要单元的划分,从21世纪开始至50年代已大体确定(图5-1)。习惯上采用A~G字母予以命名:A,地壳;B,上地幔;C,过渡层;D,下地幔;E,外核;F,L间断面;G,内核。

图5-1 地球分层结构示意图

随着对地球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入,目前在横向变化、非弹性和各向异性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地球模型逐渐发展和完善。在地球分层模型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佐普列兹盖格模型、杰弗里斯(Jeffreys)模型、古登堡(Gutenberg)模型、布伦(Bullen)模型、安德森-哈特(Anderson-Hart)模型以及初步地球参考模型(PREM)。这些模型彼此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中布伦模型和初步地球参考模型使用较为广泛。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他行星的结构,解决行星以至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分为纵波和横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性质密切相关。在不同性质和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有显著变化。依据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资料,可以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内部存在两个主要的间断面:第一个间断面位于地表下平均约三十多公里处,称莫霍洛维奇间断面(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第二个间断面位于地表下约2,900公里处,称谷登堡-维舍特间断面。这两个间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谷登堡-维舍特间断面之间是地幔,从谷登堡-维舍特间断面到地心是地核。
澳大利亚的布伦根据地震资料于1967年提出了地球内部结构的A模型,1970年又提出了HB□模型。这些模型对地球的分层结构作了更仔细的研究,目前广泛使用的是A模型。
地壳又称 A层,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多公里(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5公里多),而海洋地壳仅5~8公里。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大陆地壳上层的成分约在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之间,下层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闪岩。海洋地壳是橄榄岩。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
地幔的物质密度由近地壳处的 3.3克/厘米□增至近地核处的5.6/厘米□,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增大。地幔分为三层。从莫霍面到地表下410公里深处,称为B层,地震波波速几乎随深度直线增大。往下到 1,000公里深处是一个过渡带,称为 C层,地震波波速不均匀地增大,说明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B、C两层称为上地幔。再往下到2,900公里处称为D层,即下地幔,波速增大较均匀,而且没有发生过地震。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
地球内部的分层(根据布伦的A模型)
地核也分为三层。E层是外地核,可能是液体,地震波横波在这里消失。 F层是外地核和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层。G层是内地核,可能是固体的,这里又出现地震波横波。地核虽只占地球体积的16.2%,但由于它的密度相当高(地核中心物质密度达到13克/厘米□,压力可能超过370万大气压),根据有些学者计算,它的质量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构成。
地球内部结构
地内物质密度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得知:地幔是固体状态的,100 公里深处的温度已达1,300℃,30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2,000℃。据最近估计,地核边缘的温度约4,000℃,地心的温度为5,500~6,000℃。由于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极浅处。因此,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即产生于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在地球内部,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离心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样,地球内部的重力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地球的引力。一般认为,从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在2,900公里处重力达到最高值,约1,000伽。从地表下2,900公里到地心,重力急剧减小,到地心为0。

20世纪40年代,布伦(K.E.Bullen)利用地震波资料将地球分为A、B、C、D、E、F、G等若干圈层(表5-1)。后来根据新的资料,将D层又分为D'和D〞层,D'层中P波和S波的速度梯度正常且稳定,其化学组成可能是均匀的;D〞层中速度梯度近于零,布伦认为其化学组成不均匀,并且其密度梯度较正常变化约大三倍。

由表5-1可见,自地面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物质称为A层,自莫霍界面至400km深度处称为B层,莫霍界面至地幔低速层的顶面称为盖层。海洋的盖层厚度约为40km,下面是180km厚的低速层。大陆地盾的盖层很厚,可达150~200km,低速层很薄,甚至缺失。低速层以下深度为250~375km之间的介质是比较均匀的,400~1000km称为C层。420~500km以及550~650km是比较均匀的地层,在均匀地层之间,375~420km、500~550km以及650~700km为速度梯度层,它们很可能是相变区。B层和C层合称为上地幔。1000km以下至2900km称为下地幔(D)。相对说来,下地幔是比较均匀的,但是在1800km以上的某些区间,其速度梯度也显示出较小的变化,也许是由于相变或是物质组成有某些改变所引起的(曾融生,1984)。下地幔底部有一个厚度约为200~600km的D〞层,其速度梯度特别小,可能这里的温度梯度特别大。

表5-1 布伦地球分层模型表

在外核的顶面及底面附近,介质可能是不均匀的,但是在3170~4170km深度间的物质则是均匀的,自外核至内核,速度及密度均显著增大。

近年来,综合利用新的地震体波走时、视速度、地震面波的频散以及地球自由振荡的本征周期等数据,通过反演取得了地球内部的速度和密度分布(Anderson et al.,1976),并给出了新的地球内部分层模型表5-2。

表5-2 新的地球分层表

根据这些速度模型,依次可以求得密度ρ、压强P、重力加速度g、体变模量K和切变模量μ(表5-3)。

布伦模型主要是根据体波(P波和S波)波速资料建立的。所得结果,在主要特征上,至今依然很有价值。但是对于某些结构细节(如间断面细节)来说,还不够确切,尤其是未能引入和提供非弹性的、各向异性的参数,对于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等常带来不便。

表5-3 地球内部的地球物理参数表




人类从来没有打穿过地球,那科学家是如何知道地球内部结构的?
但是通过这个方法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描述,还不一定非常的准确,毕竟这只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所获得的结果。因此,关于地球内部真实的情况。我们人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就像这次,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走势数据。采用新的算法,就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模型,发现内核还有一个新的分界面。在分界面之下,...

地球的结构和各圈层的成分
地球和地壳是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成分与状态是理解地壳中各类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前提。由于地球的物质组成是不均一的,我们不能以地表的物质成分代表地球的组成,所以地球的结构模型成为研究地球化学成分的基础。至今对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成分和状态的认识还主要依据间接资料。1.2.1.1 ...

地球圈层中的主体界面
图5-1 地球分层结构示意图 随着对地球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入,目前在横向变化、非弹性和各向异性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地球模型逐渐发展和完善。在地球分层模型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佐普列兹盖格模型、杰弗里斯(Jeffreys)模型、古登堡(Gutenberg)模型、布伦(Bullen)模型、安德森-哈特(Anderson-Hart...

地球的内部运动有那些
地球物理模型是地球内部物理属性的概括表示,其基本的物理属性表现为具有流变性分层构造、密度随深度增大、温度随深度上升。地球内部基本物理属性可以从地震学研究获得,表1为根据地震学研究所提出的参考地球模型的数据[1,2],其中υP为弹性纵波速度,υS为弹性横波速度,品质因子Qμ值表示地震波在切向上的能量衰减。 地球...

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切开一只熟鸡蛋,你就得到了一个地球剖面模型。蛋黄对应的是地核,据说它是一个以铁元素为主的合金熔汤;地球磁场就是它的杰作。蛋白对应的是地幔,它是熔岩的故乡,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就是来自地幔;蛋膜对应的是基岩,基岩的断裂或者变形会引起地震;蛋壳对应的是地壳(qiao),我们就在地壳表面生存。

科学家发现,地球核心有隐藏的未知结构,我们要重新认识地球了
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将是人类的一个重大发现,我们要重新认知地球并且原来的教科书也需要重新编写。科研小组通过使用一种搜索算法,通过国际地震中心收集的数十年来关于地震波穿过地球传播所需时间的数据,对数千种内芯模型进行了追踪和匹配。通过对这些大量地震波数据的新算法,新的模拟结构,斯蒂芬森和...

1928地幔对流说是谁提出的
2、理解地震发生机理:地幔对流说揭示了地震产生的机制。地震是由于地幔对流不平衡、板块运动不协调,造成地表应力累积,最终导致地壳发生破裂而形成。3、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地幔对流说能够帮助构建地球内部分层结构模型,包括地壳、地幔、核心等,为探索地球内部结构、热力学特性和历史演化提供了依据。总之,地幔...

六年级上册科学书地球模型怎么做
六年级上册科学书地球模型怎么做如下:1、首先准备好材料。然后把一团蓝色橡皮泥放在两张蜡纸上并用擀面杖压平。把粘土压到你觉得足够薄。重复几次,这样你就有三到四块压薄的蓝色橡皮泥了。2、接着用压好的蓝色橡皮泥把泡沫球整个包裹住,每块橡皮泥之间可以有重叠,不平也没关系因为这就是海洋了。

地球的下面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得知的?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尤其是地震内部的了解还非常的粗浅,目前唯一的途径就是地震波,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震内部的组成。目前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最...

地球居然还有最隐秘的第五层内部结构,对此你怎么看?
教科书一直教导我们说地球有4层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科书告诉我们说地球有4层,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科学家们一直都怀疑地球内部还有第5层。但是事实证明几乎不可能探测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地质学家创建了搜索算法,使他们能够在数千种地球内核模型中进行搜索。科学家的新发现 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地球内核...

凤凰县13857155077: 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 -
师诸布瑞: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他行星的结构,解决行星以至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凤凰县13857155077: 哪位地震学家于1970年提出地球内部结构模式和推算出的各层密度 -
师诸布瑞: 哪位地震学家于 1970 年提出地球内部结构模式和推算出的各层密度:(A ) A、布伦 B、维谢特 C、卡罗伊 D、莱曼

凤凰县13857155077: 现有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有哪些 -
师诸布瑞: 两种:一是层次模型,分三层,地核、地幔、地壳、 一是立体模型,分地表和内部,内部是活动的物质抽象,外部就是板块.

凤凰县13857155077: 怎样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6年级科学 -
师诸布瑞: 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做1层,把黄色的球形包围起来,代表地幔.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地幔外层包围1层,代表地壳.这样1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凤凰县13857155077: 地球内部结构和组成的研究方法 -
师诸布瑞: 1.地球物理方法 地球物理方法主要是应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多种方法(如地震、重力、大地电磁等),从地球各个圈层的物理性质的角度,获得地球的物理模型,再应用其他研究结果,将地球物理模型转化为岩石学模型或者化学成分模型. ...

凤凰县13857155077: 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宏观事物,如图甲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模型,它展示了... -
师诸布瑞:[答案] (1)由图甲可知,地球的内部结构圈层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故图中①代表地幔.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理论,由图乙可以看出原子核的体积占原子的体积很小,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

凤凰县13857155077: 地球切开的模型的讲解词 -
师诸布瑞: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合称为岩石圈.1、地壳:指地表到莫霍界面,以硅、铝成分为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下层...

凤凰县13857155077: 地球起源 -
师诸布瑞: 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万物的形成问题,关于创世的各种神话也广为流传.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之后,天体演化的讨论才开始...

凤凰县13857155077: 试述地球重力均衡的两种模式 -
师诸布瑞: 如果以十分接近地球大地水准面形状的扁球体代表地球,并假设地球内部的物质呈同心层状分布,每一层密度均匀,这时可以求出地球上不同纬度的理论重力值,计算公式为:gψ= 978.0327(1+ 0.0053024Sin2ψ- 0.0000059Sin22ψ)Gal (注: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