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仗时,士兵宁愿被俘也不愿装死?

作者&投稿:房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二战时,士兵宁愿被俘虏,也不愿躺下装死?~

其实有三方面原因导致士兵不愿意装死,其一己方军队督战队的存在;其二战场环境太复杂;其三战后战场打扫方式。
在战场上是有督战队存在的,这督战队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自家军队叛逃。督战队如果发现有临阵脱逃现象,都会立刻执行枪毙。而且这些被执行枪毙的军人,会被冠以叛逃的罪名。与其在战场上选择装死,被督战队发现枪毙而且连一个烈士名头都捞不到,还不如冲锋陷阵,或许还能侥幸逃过子弹,捡回一条性命。

战场上环境太过复杂,连装死都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活儿。装死就得一动不动,子弹跟炮弹却又不长眼睛。如果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说不得就会有子弹,炮弹落在身上。况且人的身体在遇到巨响之时,都会有自然的生理反应,难免会因此露馅,被自家军队或敌军发现。如此可见,装死的危险性反而比不装死更高。

战争之后,军队打扫战场方式很是粗暴,一般都是用机枪扫射尸体,或者更残忍的就直接使用火焰焚烧。他们并不会直接去搬动尸体,因为在战争当中,利用尸体或重伤人员制作诡雷实属常规方式。

在打扫战场之时,时有因为搬动尸体,导致人员伤亡的事件发生。所以军队在打扫战场处理尸体之时都会先使用武器将尸体过一遍,然后用机械整理,或者干脆就地焚烧。所以如果装死,到战场打扫时,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由此可见,在战场想用装死这种方式来保命,完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有这个心思,还不如勇猛冲锋,打赢战斗。

在战争中,为何士兵宁愿被敌人俘虏,也不愿靠装死当逃兵活命?
文|程哥
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都发生过非常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最惨的就是士兵,他们要冲锋陷阵,保护国家,但是在战争面前,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很多人都想活下来,那么在打仗的时候,由于环境复杂,很多人会想这些士兵能不能靠装死蒙混过干,然后幸存下来呢?答案是不能,在战争中,士兵宁愿被俘,也不愿靠装死当逃兵活命,为什么呢,咱们继续往下看!
咱们先说古代,在古代战争中,由于通讯技术的落后,所以统军大将选择击鼓、鸣金、挥旗的手段来指挥军队。这些调度指挥手段往往通过目视或者听力的方式来实现,就决定了军队经常以比较密集的阵型出现。此外,古代军队是个混合军团,其中包括车兵、骑兵和步兵。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人马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此时,如果一个士兵掉队了,己方的人员车马就可以将他践踏碾压致死,更不用说他想选择装死了。
再来说说近代,在二战时期,日本士兵装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的美国士兵在参战时,为了保险起见,都会在这些躺在地上的日本人尸体插上一刀,这代表日本人真的很爱装死。这在战场上叫做补刀!
还有就是装死是一件十分需求技术含量的活,战争的走向直到最后一刻前都是不可预测的,运筹帷幄当中,把握诸多信息的将军都没法判别,更不用说拼杀在最前线,只能看到目所能及的信息地点!
因而,你总不能在疆场上杀红眼的时候,你因为怕死,直接躺在地上装死吧。假如失败失利还好,如果你们成功了,你的战友看着缩成一团,畏畏缩缩的你,不只会对你肆意地讪笑,还会让你被奉上军事法庭。战场纪律就是做逃兵就枪毙!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士兵只好勇往直前的冲锋,如果赢了,或许还能存活下来,如果败了被敌人俘虏,那也比当逃兵强,因为对于俘虏很多国家都是优待,不杀俘虏的,所以这就是这些士兵宁愿被敌人俘虏,也不愿靠装死当逃兵活命的原因!
其实话又说回来,如果说在打仗的时候人人都装死,那都不用打了,所以不这么做军队估计也都逃散了,敌军开进来烧杀抢掠就毫无顾虑了!

一篇有趣的新闻已经向你发动了进攻,请看完再走,猥琐发育,别浪!

  士兵战场存活性的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衷研究的,美国媒体曾经研究分析,朝鲜战争中,美军士兵如果遇到了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和部队伤亡率在60%以上的情况时,美军士兵投降的几率是大于继续抵抗的几率的。不过,投降在我们看来是有辱军人职责和国家荣誉的事情,那么,战争上的失利一方,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保全性命呢?

  看过无厘头电影的人都有见到过,装死!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认为这个装死是一个好办法,在那么一个大的战场上,有那么多的死人,谁会知道哪个是真死还是假死的。所以有人会这样想,直接拿一具尸体放在自己的身上一动也不动,等到别人离开后你也可以活下来了。那么,这种方法真的可以让战败者保全自己的性命吗?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它的不可能性。

  我们的前提是撇开军人的职责,单单讨论战场的生存性。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的装死镜头无非是往自己的身上拉几个尸体,抹一点血,然后就  关。但是实际上,装死是一件十分需要技术含量的行为,关键就在于战争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复杂性。

 

  一场战争的局势瞬间万变,胜败转换乃是家常便饭。对于一个前线的士兵来说,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方战场,根本无法判断敌我的局势。如果战争胜利,而你却在人堆里装死,你的战友望着蜷成一团瑟瑟发抖的你,恐怕不仅会对你肆意地嘲笑,还会让你被送上军事法庭。

  其次,装死的存活率,比之拼死一搏的存活率还要低。战场上,不是分出胜负之后,大家就都散场回家的。自古以来那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战场上死去的人数不胜数,尸体也是堆积成山,所以,打扫战场是必须进行的,一来,我们必须收集双方留下来的物资,其次,那就是补刀了。打扫战场的也是荷  实弹的士兵,一具一具尸体地检查过来,这样你要是都能不被发现,奥斯卡小金人就非你莫属了。等你被发现之后,痛快点的,直接给你一梭子,心狠的,直接就俘虏你,慢慢地折磨你。最后我们再假设一下,奥斯卡影帝的你,侥幸逃脱了检查,结果,就和你的战友或者敌人,那些冷冰冰的尸体一起,被深埋如地下,或者被火焚烧殆尽。

  有人说,混战装死不行,战壕中弹或者中途冲锋倒下行不行?同样是不行的,近代战场上所谓的监督这些贪生怕死、偷懒当逃兵的人,叫做军法队或者战场督察队。只要战役和战争打起来这些人就会做好监督准备,如果军法队在战场上发现有逃兵贪生怕死的抓到就就地  决了。

没有军衔,红军如何区分军官和士兵?

  之前我们讲过全军取消军衔制以后,65式军服的一些特点。当时要区分谁是军官,主要看两点,第一看上衣口袋。当时士兵的上衣只有两个口袋,而干部们是四个口袋。第二就是看鞋,士兵们一般穿胶鞋,军官们则主要穿皮鞋。那么,在红军和八路军时代,这些办法好用吗?

  一、在红军和八路军时代,军队也没有军衔

  在红军和八路军时代,由于物资匮乏,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都没有皮鞋。大家都只有草鞋和布鞋,冬天能有棉鞋就不错了。当时也没有军衔制度,大家都穿着一样的灰军装。红军时期与八路军时期,在军服上变化不到。差异最大的是军帽,红军时代戴的是八角帽,也称列宁帽。到了八路军时期,全军换成了有护耳的山地帽。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存在军衔。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区分军官很困难。一般来说,战士们对自己的排长、连长都比较熟悉,见过营长就不错了。如果突然间,来了师旅级别的干部,战士们依靠什么区分呢?其实也有很多办法,这些办法久而久之连日军也知道了,首先是看身上的挎包,也就是现在的公文包。

  在当时,军官身上一般都戴着一个挎包,用来存放公文使用。日军看到戴着挎包的,就知道这是干部,尽量抓活的。在电视剧亮剑中两次提到了这一点,李云龙的老战友丁伟在行军途中遇到了一群伪军骑兵,这群伪军却不向丁伟开  ,原因就是他们看到了丁伟身上的挎包,知道这是一个干部,准备抓活的。和尚背着李云龙撤退时,一名日本军官通过望远镜看到了李云龙身上的挎包。然后这名军官的命令是部队追击、尽可能活捉。由此可见,挎包是区别干部与士兵最好的方式。除了挎包以外,还有就是使用的  。当时士兵们一般使用三八大盖步  或者汉阳造步  ,而干部们则使用驳壳  ,也就是盒子炮。除了那种执行特殊任务的士兵,戴手  的一般都是军官。

  二、从腰带上也可以区分谁是军官

他党龄比朱德还早,至少应授上将,却拒绝接受军衔

  前几天历史客栈发了一篇《今年正好100周岁的开国少将,既是少将,也是上将》,里面提到了开国少将向守志参加游击队的故事,他参加游击队的领路人,就是今天要介绍的王维舟,四川宣汉县人。

  今天的人提起“王维舟”这个名字,可能都不是很熟悉,但在近代史上,这绝对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功勋人物。

  历史客栈之前介绍过十大元帅的入党时间,最早的是朱老总,时间是1922年11月,排第二的是聂帅,时间是1923年3月,都是比较早的。

  但王维舟比他们还要早,早到了什么程度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他就已经是共产党员了。

  不好理解吗?其实也很简单,他一开始加入的是旅华朝鲜  组织,时间是1920年,第二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被批准转入了我党。因此,王维舟堪称“入党比建党还早的人”。

  王维舟生于1887年,比朱老总小一岁,但参加革命的时间一点也不比朱老总晚,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24岁的王维舟在家乡组织起义军,还打下了县城,自任县警备队长。而同时期的朱德,刚在滇军见习期满,担任司务长。

  之后的王维舟,一路高升,升到了团长、边防司令,但跟朱德一样,王维舟深感旧军队的腐败,于1920年离开了军队,去上海寻求革命真理,也就是在上海,加入了旅华朝鲜  组织,并在同一年去了苏联深造,还见到了列宁。

  回国后,王维舟在四川成立了第一个  小组,后来还成立了川东游击军,成为川东武装起义的重要旗帜。

  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后,川东游击队被改编为第33军,王维舟任  ,其他四个军的  分别为:王宏坤、何畏、余天云、王树声,副  、师长级别的还有许世友、陈再道、王建安、王新亭等开国上将。

  抗战开始后,王维舟担任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是王宏坤,下面还有个团长叫陈锡联。后来,王维舟升任旅长兼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王维舟担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司令是贺龙贺老总。

  这样的资历,王维舟如果授衔的话,至少上将是跑不了的,如果再考虑川东游击队的因素,大将也受之无愧。在军衔评定定稿前,总干部部提交的“须评定军衔又授予的”名单中,就有王维舟的名字,但在征求个人意见的时候,王维舟主动放弃了,因为那时候他已经离开了军队。

  在我党历史上,王维舟有“善人”的美誉,起源于抗战时期,王维舟主政陇东,有一天他跟警卫员去挑水,看见一对母子正在城墙边挖墙皮吃,小孩子的肚子都涨成了个球,王维舟看不下去,就把她们带去了食堂,请她们吃了一顿饭。

  母子俩吃饱后,王维舟还派人带她们去领救济粮,感动得那个妇女逢人就说八路军有个大官是个大善人。

  后来,还有个老大娘来找王善人,说要请他看病,警卫员都愣了,说我们旅长是带兵打仗的,哪儿会看病啊?老大娘还很奇怪,说王善人不是神仙吗?怎么还不会看病?

  这时候,王维舟从屋里出来了,带着她去了385旅的医院,给她治好了病。

  “文革”开始后,他的老乡、老战友李中权受到冲击,去向王维舟求助,王维舟当时也自身难保,但仍然让妻子马奎宣保留了李中权的资料,以便日后用得上。

  1975年,很多干部开始重新起用,李中权本来也在其中,但因为资料不足,一直没有得到工作。这个时候,王维舟已经病逝5年了,妻子马奎宣主动站了出来,把保留下来的资料交给了组织,还四处奔波,为李中权作证。

  李中权重新上岗后,特地登门拜谢,但马奎宣毫不为意,说如果王维舟还活着,他也会这么做的。

  马奎宣也是四川宣汉人,跟王维舟是老乡,跟着丈夫南征北战,功勋极大,但建国后,马奎宣非常低调,跟她同时期参加革命的人都身居高位,但她却一直甘居人后。

  丈夫去世后,马奎宣带着一家人从四合院里搬了出来,搬到了一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公寓,连她的老领导都来劝她不用搬,可以继续住,但都被她婉拒了,因为四合院是国家分配给王维舟那个级别的人住的,现在他走了,自己不能住。

日本第一兵家,智商极高,策划九一八

今天脑洞老师跟大家聊聊二战中的日本人。我们知道二战中,日本人的战术很厉害,日本兵很凶,曾经数个老日本鬼子就能够横行一个县,一个兵的战斗力说抵四五个中国兵,是比较合乎现实的,但另一方面,日本的战略思想很差。打中国陷入长期战争,打美国直接作死。

  那么,日本国内是不是没有好的战略家呢?

  其实不是的,比如日本有三位战略家,如果让这三位掌了权,那中国很可能就亡国了。

  1.石原莞尔

  这个人是日本山形县鹤冈市,父亲是市里的警察署署长,从小就是小霸王,读书的时候特别皮,人称精神病患者,但读书成绩很好,经常看拿破仑的书,毕业后曾长期到中国旅游,湖南、四川、上海、江浙等地都去过,可以说是踩过点。后面被排到关东军当参谋,接下来,这个石原莞尔就开始暴走了。

  石原莞尔有一个最终战理论,认为东西方迟早有一战,而要打赢,光靠日本那点岛国不行,必须还有一个基地,这个基地就是看中了中国的东北。到关东军后,他跟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发动九一八事变,事实这个事情,日军本部根本不知道。毕竟日本本部也吃不准,到底在东北搞大动作,蒋介石会怎么反应,张学良会怎么反制,毕竟关东军的实力并不比张学良强,甚至处于明显劣势。

  但九一八让石原莞尔赌对了,张学良一  不放跑了,把东北白送给了关东军。这其中,像是一场豪赌,但实质是石原莞尔对张学良、蒋介石之间关系以及性格的精准判断,张学良怕开打,把自己的东北军拼完了。蒋介石精力又不在东北这一块。

  因为这,石原莞尔成为了日军中的明星,被称为关东军第一大脑、日本第一兵家,又自称满州国之父。但后面,他马上被打压了,为什么呢?因为拿下东北之后,他开始变手段为收缩,不主张跟中国全面开战,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地方高度自治的社会。而且地方很广,这种国家很难一下打败,万一不能短时间拿下,就会使日本失去拿下东北后得到的优势。所以,他的建议是固定东北,然后慢慢蚕食华北,然后西北,然后整个中国。用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去完成。这个计划现在看起来,都让中国人心里发毛。

  但这个时候,日本军部都是疯子,个个都想着三个月灭中国。所以根本不听他的,急于发动七七事变,然后变成全面战争,直到二战战败。而石原莞尔则被排挤出了军部。

  到了1942年,日本已经不行了,才突然想起石原莞尔,东条英机才跑去问他怎么办。石原莞尔答,没戏了,我们从七七事变开始到现在的太平洋战争,我军就没有考虑过结束的事情,打仗这样胡闹,怎么有救。

  有意思的是,结束后,审判战犯,因为石原莞尔早早退出军部,这个发动九一八的人竟然不在战犯之列,他还瞎BB的很不高兴,说我石原莞尔不是战犯,这说得过去吗?

  不过,他也没活多久,因为在军队中骑术不佳,在马上被自己的佩剑刺中丁丁,一直没治好。1949年就病死了。

  2.永田铁山

  此人是日本长野县人,也被称为日本军中第一大脑,甚至有人说他比石原莞尔还要聪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看一下他的策略,他的策略是对外跟英美修好,然后威慑苏联,但同时对欧洲的事务不要采取任何的态度,不干涉,也就是不跟德国结盟。

  在这样的前提下,然后来吞食中国。他也不主张全面同中国开战,而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大本营,但他这个大本营比石原莞尔是大,他认为最好把中国华北地区从中国分出去,主要是山西内蒙古这两块。然后利用跟英美谈和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华北,使华北成为日本的大基地。

  以此为基础,壮大之后,看情况跟苏联或者美国来个最终战争。

  可见,这个人也是很阴的,而且他的地位比石原莞尔要高,更有可能全面接管日军。要是他当家,那中国也头疼。好在1935年,因为日军派系的斗争,他被一个叫相泽三郎的日军少佐用军刀砍死在办公室。

  这两位可谓都是战略层面的厉害角色,幸亏一个被打压,一个被砍死,不然,中国还真的很麻烦。

稳住,我们能赢!恭喜你完成了最后的阅读,给你点个赞,么么哒,笔芯~




打仗时士兵为何宁愿被俘虏,也不会躺下装死?
第一,在战争中,每支军队一般都有战场督导队,督导队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叛逃,一旦在战场上发现了这种行为,督导队就会立即将叛逃者枪毙。如果你在战场上一枪不发,选择装死,或许就真的会被督导队枪毙,到头来连个烈士的荣誉都得不到,与其这样,还不如猛打猛冲,或许还能救自己一命。第二,装...

打仗时,为什么士兵们宁愿被俘虏也不敢躺下装死?
“装死”是对演技的一大考验,那些“装死”的人不能有任何动作、翻身、呼吸都要控制,以免被敌人发现,对一个人来说,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并不容易。一旦稍有动作被人发现,不如真枪实弹拼他一把,两军作战,无论伤亡多少,总要分出胜负。如果我方取胜还则罢了,如果敌人胜利,“装死”的士兵下场就凄...

古代守城战中,为何士兵宁可费力气搬石头砸,也不愿推倒梯子?
能够通过谋略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那是最为上等的办法;其次就是搞外交了,大家到谈判桌上谈一谈,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双方妥协一下,这也是一种极为不错的选择。最糟糕的选择,就是打攻城战了,伤亡率达到30%以上都是很正常的,可以说攻城就是一场定向屠杀。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孙武都把这个道...

古代打仗时将军冲锋为什么不容易死
唐后五代十国时期至宋,为此还专门颁布了保护将军的法令。但凡是在打仗时,军队将士弃主帅的,都将施以斩首刑法;失主帅的,将被罢职流放。这种罪责在当时可是相当重的,所以打仗时的士兵都宁死保护大将不受损伤。主将不但要被保护,同时还要学会自保的技能。所以,他们肩负着整个军队上万人的胜败压力,...

古代打仗时,士兵为何宁愿被俘也不装死?
如果遇见装死的,那就更惨了,装死的士兵会被当成俘虏带回军营,慢慢折磨致死,一方面是为了惩罚对方,另外一方面也是杀鸡给猴看,警示自己的士兵要拼命杀敌,不至于落得同样的下场。有了此规定,将士们在战场上就会拼命杀敌,不敢装死,万一有个意外收获呢?那也能混个一官半职,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打仗时,士兵们明知活不了,为什么不装死呢?
而或许,你们这边最后又有了回援胜利了,但是你是当了逃兵的人,当你这边儿的军事将领发现你当了逃兵,那么也有可能亲手枪毙你,或者是送你上军事法庭,到时候结果可能也和死在战场上没什么两样。所以就冲着这个,这个时候还不如自己搏一把,死也要死得光明正大的,最起码还为国捐躯了呢。

古代打仗时将军冲锋为什么不容易死?
之后便会选择返回营中运筹帷幄,所以一般的武将,尤其是在战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武将,更不会真正冲锋陷阵,不然军事将领的存活率将变得极低,而打仗如果没了主心骨,那么士卒就完全是一盘散沙。同时不管哪一方,对待敌方军队里的核心人物,始终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所谓擒贼先擒王,正是这个道理,没了...

士兵守城时为何宁可抱石头砸,也不推倒梯子?
01 在很多关于古代战争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守城的士兵居高临下,一方面发射“箭雨”抵挡城墙下敌人的进攻,一面在敌人通过云梯奋力往上爬的时候,搬起石头使劲往下砸,那场面氛围之紧张激烈。也就是这一幕,让不少观众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守城士兵为何不干脆用力把梯子推倒就好了,...

历史典故作文
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敌人。 历史典故作文14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

古代士兵打仗时,为何不会为了活命而装死呢?
1、首先战场有监军的存在,监军为了鼓舞士气会杀掉逃跑或者畏惧的士兵,对于装死这种恶劣的行为,往往进行虐杀,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就是黄巢的建军制,黄巢一次战役中,就捉了几十个趴在地上的士兵,打完仗后,统统被活着剥了皮,装死者的惨叫声令人胆寒,被剥了皮后还被吊起来示众,士兵看到这种情景,恐...

双峰县15639152731: 古代战争那么惨烈,为什么士兵宁愿战死也不愿意装死 -
汲德防芷: 首先古代战争不是影视作品中所有人拿着兵器一拥而上,而是要讲究阵型的.在密集的军阵当中士兵根本没有躺下装死的机会,不动的时候容易被识破,进攻的时候一旦躺下就会破坏整整一行的完整性,整个阵型都会受到影响(当然更有可能的...

双峰县15639152731: 战斗很残酷,那为什么打仗时,士兵不装死 -
汲德防芷: 即使你成功没有被打扫战场的人发现,装死成功,但是接下来你还是跑不掉,因为你会当尸体扔进死人堆,然后被火烧掉,那是活活烧死,还不如打仗打死痛快.

双峰县15639152731: 二战中士兵为什么宁愿战死都不愿躺着装死 -
汲德防芷: 最初在前方战死的日军尸体都是完整带回,在后方火化装殓.之所以坚持这个仪式,是考虑战死官兵的灵魂,可以通过这一只手或者一根手指返回故里.但这只是万不得已时候的做法.

双峰县15639152731: 揭秘:打仗时,为什么士兵没有子弹了宁愿被打死也不敢 -
汲德防芷: 现代很多人肯定想过,以前打仗时,只能不装死呢?很多人觉得,装死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毕竟,战场之大,那么多尸体,谁知道哪具尸体是活的,哪具尸体是死的.但是,打仗时,士兵们为何宁愿被俘虏也不敢躺下装死,是为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装死,如果战争失败还好,要是你们胜利了,被你的战友看到你装死,会让你被送上军事法庭.其次,装死的存活率,比之拼死一搏的存活率还要低,因为他们还要检查尸体,一具一具尸体地检查过来.如果装死,敌人不会杀你,但是自家人会觉得你是个侮辱,会当众枪毙你,有点杀鸡儆猴的感觉.

双峰县15639152731: 二战战败,日军:宁愿投降当俘虏也不假死,为什么 -
汲德防芷: 打仗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真死的士兵地方清理现场都会给你补几枪,如果是你会不会去装死?装着装着就真死了,当俘虏还不会死,最多就让你坐牢

双峰县15639152731: 揭秘为什么古代的士兵打仗不敢装死 -
汲德防芷: 战场上,士兵装死生还的可能性极低,现在也一样.每次战争过后,获胜一zhidao方都要清理战场,为了避免已方出现意外伤亡,古时补刀,现在补枪.然后由搜索队清理尸体,主要是收集有价值的回情报,书信照片,贵重物品,再进行死者答的身份确认,最后是集体掩埋.所以,装死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双峰县15639152731: 打仗的时候士兵能不能装死存活下来 -
汲德防芷: 装死投降敌方活下来的,装死当逃兵的,装死逃回本方的都有.不过装死很多时候危险系数一样很大.

双峰县15639152731: 打仗怕死的士兵们,可不可以装死从而存活下来 -
汲德防芷: 可以,但是几率不大.在二战时期,日本兵进行侵华战争时期,每次打完仗之后,都会进行战场清理.所谓清理战场就是清理枪支弹药、士兵尸体,一旦发现有存活的中国士兵,就会进行杀害.在前苏联对抗德军时,有胆小怕死的士兵,他们临阵脱逃,后退、逃跑,督战队一律执行战场纪律,枪毙.

双峰县15639152731: 打仗的时候,为什么士兵都愿意冲在最前面 -
汲德防芷: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迭、战火纷飞的场面真的数不胜数,每次战争就会有无数士兵丢掉自己的性命,特别是冲在最前排的勇士们.那么他们为什么不会临阵脱逃呢?真的都是心甘情愿以身赴死的吗? 其实哪有人是不怕死的呢?再勇猛的...

双峰县15639152731: 打仗当兵的明知是死也要往前冲吗? -
汲德防芷: 士兵们一般都不会在明知道会被打死的情况下进攻的,而这并不等于当逃兵,士兵们大都会在保住性命的前提下去执行任务.而在中国的电视中,士兵们总是白白冲上前送死,所以很不真实. 战争时被打死的机率并不是很大,所以很多士兵都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发起勇敢的冲锋.但如果明知道自己百分之百会被打死,士兵是不会冲锋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