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所作的河北民反映了百姓在天灾人祸双重拆磨下的苦难生活

作者&投稿:漫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晚年时期的诗风重炼意,又重修辞,被称为“王荆公体”。下面跟一起了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河北民》吧。
  河北民
  王安石 〔宋代〕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注释
  ⑴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
  ⑵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长:长期。
  ⑶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官家:指朝廷。事:供奉。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⑷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
  ⑸州县:指地方官府。给:应承,负担。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⑹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
  ⑺“悲愁”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
  ⑻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⑼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⑽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兵戎:指战争。
  创作背景
  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求苟安。这年年岁岁的沉重经济负担首先落到边境百姓身上。庆历六年,北方遭受严重早灾,王安石时淮南签判任满,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关心政洽、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风也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顿挫”。这首诗在王安石的早期诗作中是颇有代表性的,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拆磨下的苦难生活,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并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虑。这就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而诗人因采取转折累益、渐层深入、对比寄慨等表现手法而造成的文势跌宕之美,又可说是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长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而边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家家”者,风气普遍,无一例外之谓也。勤劳是取富之道。男耕女织,勿使相失,按照孟子的说法,可“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是现在的倩况却不然。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送的名目,说来痛心,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赐”字虽然比“纳”字中听些,但没有受人威胁而又“赐”人以物之理,王安石用一个“事”字来概括,可谓得体。用予敌银、绢的办法来御敌,虽然有点荒唐,但这是北宋的一项国策,要长期奉行,因此河北之民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比中造成转折之势,从而波浪式地把诗意向前推进。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作为官府,理应开仓赈济,活彼黎庶,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仍”字见官府墨守陈规,赋役杂税,无一减免。“催”字状其急如星火。用字极为精确。对外怯儒畏葸,对内凶狠强横,这也是北宋朝廷长期奉行的国策,因此河北之民又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照中造成累叠之势,这是诗家所谓的“加一倍写法”,从而使文气旋转而下。以下即写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老小相携”四字寓无限悲惨之意。因为丁壮既为官府抽调,所剩只有老弱妇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长途跋涉,老弱需要搀扶,妇孺需要照顾,而现在一切都无所巴望,只好老小相携而行。而一个诱人的消息在鼓舞着他们:南方丰收,就食有望。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希望终于破灭。至此,二边人民的生计完全断绝。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必将困饿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则更将“长”伴“苦辛”,永无尽期。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映衬中造成开拓之势,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长苦辛”的原因,不止是因为“近边”、“大旱”,即使是内地与丰年照样不能幸免。这就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留下了想象空间,扩展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上述三层,紧扣开头“长苦辛”三字而来,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严重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尽管前者是明写,后者是暗寓,但正由于在叙事中有主观的情韵,所以虽然用的是赋法,而感人的力量同样极为强烈。至第三层叙毕,边民的深愁极苦已无以复加,作者的心情也惆怅难述,于是便转换角度,专事气氛的渲染:“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面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
  天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面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这两句都承上文理路而来,但前者虚,后者实,通过虚实相生,使诗中所写的内容更为惊心动魄,作者的感情脉络也趋于明朗。篇末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深意:“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好与唐太佘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视之治”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时政的批判。


王安石资料!
《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

请教老师,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为什么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青苗法是“熙宁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推行青苗法,王安石一开始很有信心,因为早在他任鄞县父母官时就试行过这一法律,效果很好。后来陕西转运使李参以及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不谋而合,先后在自己的辖区开展过“试点”,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慎重起见,在正式实施这项法律前,王安石又特意先在河...

王安石是谁?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

王安石变法 一条鞭法的共同点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

王安石的字,号,自称什么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自称半山老人。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

《伤仲永》的作者是什么时的王安石
《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

兔年春节手抄报资料
《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若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之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正是有国家机器作后盾,百姓对于所借的青苗钱绝不敢抗拒不还,甚至为还青苗欠债,“乃复举贷于兼并之家,出倍称之息,以偿官逋,”而新法如此扰民,安石却仍不以为然,神宗览阅有关章奏后,十分忧虑,询问王安石的态度,王安石的回答是“祁寒暑雨,民...

宋史列传六十二翻译宋史陈安石传翻译
史沆因为所言不实被罢官,魏瓘也因此降官任鄂州知州。没过一年,他又被任命为陕西转运使,又转官河北。又以给事中之职兼任开封知府。魏瓘执政严明,官吏和百姓都对他十分敬畏。一次,内东门在检查诰命夫人所乘车辆时,搜到其向内廷行贿的赃物,于是交付府衙审理此事。案件尚未审清上报,后宫已内降诏...

“安石好读书 ,一过目终身不忘”……时嘉三年也”求翻驿和作业 急_百...
魏征、诸葛亮两人都是有识之士所不耻的, 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以天下之大, 人民之多, 百年治平相承, 学者不能说不多。然而经常忧虑无人可以帮助...又下令平民百姓可以投递密封状, 增加价钱购买坊场, 又增加茶、盐的税收数额, 又设置河北籴便司, 在临近河流的州县广积粮食, 以备粮饷运输。从此赋税...

郸城县15280689229: 王安石的诗有哪些 -
望喻复方: 王安石的诗现存1531首,大体上可分为为官与隐居两个时期.前期诗作,主要有针贬现实、抒发政见、言情抒怀的政治诗、咏史诗、寓言诗和酬答赠别、悼念亡友之作.如《河北民》反映了辽和西夏入侵,北宋王朝搜刮民脂民膏,屈辱求和,人...

郸城县15280689229: 求高手帮回答王安石的河北民几道题目 -
望喻复方: 古 讽喻河北百姓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统治者苛政暴行的强烈不满.河北大旱,赤地千里,一个“仍”字表现出官府不顾人民生活的困苦,赋税劳役,依然无一减免,“催”字更见其状急如星火,表现北宋统治者对外怯懦畏葸,对内凶狠强横.也正是这一个“仍”字和一个“催”字,迫使河北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异地.评论的话你在百度百科上搜一下“河北民”,里面的内容应该对你有帮助吧!

郸城县15280689229: 王安石著名的作品有哪些? -
望喻复方: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

郸城县15280689229: 《河北民》 王安石 理解
望喻复方: http://bbs.ntrk.gov.cn/dispbbs.asp?boardID=28&ID=2144&page=1

郸城县1528068922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 -
望喻复方:[答案] (1)变化:赋役沉重、民生艰难到民殷家实.(2分) 评价:反映了变法前后差异,但有夸大之词.(2分)(2)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破富民之利,税收加重.(2分)缺陷:两者对王安石变的认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

郸城县15280689229: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 -
望喻复方: D 试题分析:做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是指农民上交赋税给封建国家,北宋朝廷又给辽、夏“岁币”,这是“冗费”的反映,排除①;“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唐代贞观之治(封建盛世)物资丰富、物价低、和平安宁;相比之下,北宋中期明显“积贫积弱“,故选③④;②从本题材料无法体现.

郸城县15280689229: 王安石诗歌特点 -
望喻复方: 在王安石诗歌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一部分作品是直接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如《感事》、《兼并》、《省兵》、《收盐》、《河北民》等,大多作于他任地方官时,表达了他对时政的批评和他的政治理想.另一部分作品,则借古喻今,或借...

郸城县15280689229: 河北民王安石,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望喻复方: 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

郸城县15280689229: 王安石的事迹 -
望喻复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