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能长期成为都城,是他的经济、军事和交通优势吗?

作者&投稿:端木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中为何能成为封建社会长期的国都所在地?~

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河洛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夏代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继建都斟鄩。其地就在今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

一般认为,洛阳的都城史(也是中国的都城史)是从夏朝建都斟鄩开始的。自夏以后,分别又有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设立国都,建都史长达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关中洛阳地理位置好;二是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三是历代建都在这里,使它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晋时期(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洛阳城市人口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唐盛世,洛阳人口亦达百万,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西安更多是个政治和军事中心)和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从夏朝建立,商朝盘庚迁殷、都城稳定开始到唐朝为止,都城一般都建立在关中地区。中唐以后因为气候的变迁及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垦,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漕运十分困难。关中失去了容纳国都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历史传统原因和当地漕运的便利,开封便在随后担当了这一角色,中原又维持了首都地位数百年。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 同时,洛阳也有“九朝古都”之 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 ”而得名。

洛阳简称“洛”,因地处古洛水之北,有着4000年的建城史和1529年的定都史。自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在此建都,105位帝王在这里定鼎九州;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跨度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玄、道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

1.地理优势:

洛阳地处中原,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等。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可谓是山川纵横,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2.交通关要:

洛阳的优势还在交通。以交通经济立都,四通八达,天下之中,有漕运之利。洛阳所在的伊洛谷地较为狭小,所以它的经济中心并非在此,洛阳一带的农业生产也并非十分发达。但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3.粮仓:

对于一开始就志在统一中国的秦国来说,仅仅占有渭河平原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丰盛的关中平原之外,秦国自然还需要开辟一个更大的粮食生产地,而他们的目光也就集中在了关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之中。很快,秦国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四川盆地之中。此后,加上李冰出色的水利建设。四川盆地一带从原来的贫穷场所变成了“天府之国”。再加上洛阳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但是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或许其它地方,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就这样,洛阳顺理成章的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和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两汉之际的更始帝刘玄、东汉献帝、西晋惠帝和愍帝、赤眉军、黄巢、李自成等十几个政权在这里建都,历时一千多年,在我国各大古都之中最为长久,所以古人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说法,所说的“秦中”,也就是关中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那么,古人为什么都要选择在这里来建都呢?

军事优势

这自然是与西安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关。影响都城选址的地理条件有许多,往往因时而异。但有利的军事地势和优越的经济依托,却是每个政权的统治者都不能稍为疏忽的。

西汉初年,正当汉高祖刘邦为选择建都地点而举棋不定的时候,张良就是从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向刘邦陈述了关中地区在全国的优越地位,促使刘邦最终做出了立国于关中的决策。

关中的军事和经济地理特点,用张良的话来概括说,就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事实上,张良的这句话也可以说是历代政权统治者在关中建都的基本决策指导思想。

1、金城千里

“金城千里”指关中平原四周为山原、河川所环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关中的名称为人们所称道,大概是从战国晚期开始的,它的得名和函谷关有关。函谷关最初设在现在的河南灵宝县境,汉武帝时关址向东迁徙,改置在现在的河南新安县境。大致到了东汉末年,设关的地方又移到了现在的陕西潼关县,同时关名也改成了潼关。

函谷关

函谷关的名称和位置虽然前后有所更徙,但其所起的作用却还是相当的,设关的主旨都是屏蔽关西,制御关东。关中的名称本来只是表示函谷关以内(即关西)的地方,后来演变为专指渭河谷地上的关中平原。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可为屏蔽,东面也有黄河为阻,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所以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这和张良所说的“金城千里”,意思是完全相同的。

2、高屋建瓴

但是,仅仅有“四塞之国”,并不能满足建立国都的军事地理要求。对于一个政权的统治者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个统一王朝的国君,国都的所在还要便于控御天下。古人云“古之帝者必居上游”,就是指国都要能够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唐代中期以前,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一直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都城时在军事上还必须要考虑怎样更牢固地控制这些地区。在这一方面,关中恰恰是最为理想的地方。

张良在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时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关中“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这里所说的“阻三面而守”,是指关中南西北三面都有高山崇原可以赖之阻遇称兵侵犯的武力;“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是指关中的东面经过崤函山地,形成了一条东西孔道,把关中和中原以及江南肩大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足以控制天下,退则可以据关防守,确保都城安全。

娄敬

西汉初,另一位力主定都关中的谋臣娄敬曾形象地分析这种形势说,就像两个人在一起相互搏斗,假如不扼住对方的颈项并打击他的后背,就不能把对手完全制服;如果在关中建都那也就等于是扼住了天下的颈项打击了天下的脊背,即使函谷关以东发生动乱,也足以据守关中秦国故地。

经济优势

1、天府之国

人们现在都熟知四川盆地习称“天府之国”,也就是说这里物产丰饶,有如天之库府。其实最早称为“天府”的,却是始于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极力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且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张良所说的“天府之国”实际上也就是在重申苏秦说过的这句话。

这绝不是苏秦时随口而出的游谈之词,而是当时普遍和一贯的看法。富饶的关中经济,是历届政权在这里立都的重要基础。

按照苏秦的说法,关中经济富饶的首要表现是“田肥美”、“沃野千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粮食的生产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而关中的千里沃野则是发展农业生产极为优越的先决条件。虽然苏秦称颂关中农田肥美,但还未能说明它的肥美程度,战国年间成书的《尚书·禹贡》篇,在综合评价全国各大区域的农田状况时,对关中的农田曾作出过具体的评价。

《禹贡》是把全国各地的农田分为九等,通过比较来说明其间的差异,关中所在的雍州被鉴定为“上上”,荣居全国之冠。东汉时写成的《汉书·地理志》仍然称道关中农田为“九州膏腴”,这还是以之列为国中上品。

2、物产丰富

发展农业生产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水利灌溉事业。关中地势平坦,渭、泾洛、灞、浐、沣等河流贯其间,为发展农田水利的良好基础。战国时期就开凿了引泾注洛长达300余里的郑国渠,灌溉农田4万余亩(秦制),亩产高达一钟,秦国赖以富强,最终兼并诸侯,一统天下。

此后还陆续开凿了六辅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升原渠等渠道,加上一些河流沿岸直接引水灌溉,有力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在这里建都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关中由于土壤肥沃,水利发达,所以不仅黍稷粟麦等旱作粮食早有种植,而且《诗经》中也已提到,在今西安附近和泾水下游种有稻田。汉武帝时人们更特为称道关中饶有粳稻。因此可以说,至迟在春秋时期,关中就已经较多地栽培水稻了。除粮食作物外,关中还富产其他许多物品。主要经济作物有梨、栗、桑、麻、卮、姜、芋等;林木有竹、檀、柘,豫章等,矿产有玉石、金、银、铜、铁、丹沙等。这些都是关中在全国占有相当地位的物产。

司马迁

古人以“陆海”来形容,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其中栗和竹两项,尤见特色。司马迁就曾称道说,一个人在这里如果能有千棵栗树或千亩竹田,他的经济地位就会与千户侯相侔。“陆海”物产的浩繁,可以满足国都经济生活的大部分需求。苏秦说关中“民殷富”、“蕃积多饶”,主要指的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

人口优势

关中建都的另一个重要有利条件是人口较为稠密。苏秦所说的“战车万乘、奋击百万”,就是指关中人口众多,平日可以荷耜为农,战时可以执戈为伍。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西汉时关中人口占全国十分之八。

这样的说法,虽然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却足以说明关中人口在全国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在关中建都的历代帝王又大多实行所谓“强干弱枝”政策,把外地居民大批迁入京城周围,也就使关中的人口愈为繁多起来。

前面已经提到,娄敬曾对刘邦说过建都关中以后,即使函谷关以东发生动乱,也可以退保关中。这虽然是一种对军事形势的估计,上面所讲的关中在经济和人口方面都有相当基础,却正是娄敬讲这句话的依据。

关中是足以拥地自守的,但对于一个统一的王朝或是企图兼并天下的政权来说仅仅这些是很不够的,还必须把国都和其他重要经济区联系起来。

交通优势

对此,张良分析说,如果函谷关以东地区发生动乱,可以从关中沿着渭河和黄河顺流而下,运输粮食物资,保证征讨作战供应;天下安定时,则可以反过来通过黄河和渭河,把关东广大地区的粮食物资运到京师,以维持都城的繁荣和保持强盛的国力。

漕运关东地区的粮食,对于汉唐都城长安曾起过巨大作用。在一般年份,每年西运入关的粮食往往都要在百万石上下。由于渭河水浅沙深,河道迂曲,汉、隋、唐几代曾多次在长安至黄河间并渭水开凿漕渠,专门运输粮食。除此之外,关中的南面和北面也都具有十分有利的地理条件。

张良

关于这一点,张良也对刘邦有所论述。他说关中“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巴蜀是指今四川盆地,自古也以经济发达见称于世。关中与四川盆地之间虽有秦岭阻隔,但也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等山间谷道可以穿山越岭,相互往来。

尽管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在关中的京城并不过多依赖四川盆地的供应,但一旦关东有乱特别是战乱深及关中时,四川盆地的供给却往往变得十分重要。譬如汉初刘邦由汉中初入关中时,就是依赖萧何从汉中转运军粮才得以在关中立足;唐代关东几次战乱阻塞漕路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四川的援助。因此,可以说巴蜀之地是关中的一个可靠后院。

所谓“胡苑之利”是指关中北部与匈奴等游牧部族相近,一来便于直接从他们手中获得马匹,二来可以在草原地区畜养马匹。在古代,马是军队最重要的装备,马匹的多寡和肥瘠往往决定作战能力的强弱,所以关中北近胡苑,有利于在国都周围保持一支战斗力强盛的军队,以拱卫京师不受侵犯。

就是由于关中自身和在全国所居有的这种优越的军事和经济地位,它才受到许多统治者的青睐,连绵不断,建立起一座又一座都城。




安能长久事笔研间乎是那个文言文中的,文言文又是什么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滕王阁序》典故知多少
有怀投笔:有投笔从戎的怀抱。投笔从戎的故事,见《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

《腾王阁序》词中所涉及到的典故!!急!!谢
投笔从戎的故事,见《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从军以后,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

求李白《行路难》其二的译文和分析
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飡君紫霞,荫君青松,乗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巻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即仆林下之所隐容岂不...

滕王阁序中23个典故的诗句和它们各自的作用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 23、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见《晋书•阮籍传》。阮籍,晋朝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内心忧愤,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不拘礼法。他常独自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

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要张骞、班超的)
1、张骞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

请问有谁知道宇文家的历史及相关人物?
20多岁时曾被任用为上开府、工部匠师中大夫,成为北周政权主管建筑的管员。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宇扒岂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 宇文忻:字仲乐,宇文恺之兄,本朔方人,徙京兆。祖莫豆于,魏安平公。父贵,周大司马、许国公...

宋悫传文言文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

成语由文言文
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 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 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2. 出自文言文成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去年...

对唐诗的评价
一,数量众多 通常我们接触到的唐诗为300首,能够统计到的数量约5万首,这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上都是可观的。形成这种庞大的数量是依据唐朝繁华包容开放的政治局面,唐代的太平盛世,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创作的“底气”。二,思想解放 唐帝国是空前大一统的国家,中国同西域、中亚、...

威县15351596626: 从地理角度分析西安能成为多个朝代首都的原因 -
达奚风塞可: 地处中国地理版图中心位置,关中平原

威县15351596626: 古时候为什么多在西安定都
达奚风塞可: 西安之所以能成为千年古都,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 1、最早的部落和部落联盟都生活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地区.西安就是这样的地方,而且地形也较有利于防御外敌. 2、中心位置.在黄河农业文明圈里,西安和河南一样,都处于较...

威县15351596626: 西安物资富饶,为何唐之后,再也没成为国都? -
达奚风塞可: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西安,古称长安,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位居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首,曾经是繁荣富饶的代名词.古城西安 不过,在...

威县15351596626: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还是十二朝古都 -
达奚风塞可: 西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做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

威县15351596626: 西安是几朝古都?
达奚风塞可: 十三朝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其先后包括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

威县15351596626: 为什么西安是中国唯一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
达奚风塞可: 西安是中国唯一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1.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安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 ...

威县15351596626: 中国的首都怎么不在西安,非得在北京?中国的首都怎么不在西安,非得
达奚风塞可: 北京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的地方,地处连接东北、华北的咽喉地带, 战略地位重要,是今日中国的命脉所在.同时,北京靠近蒙古和俄罗斯 两个国家,没有战争,虽然离海近,但是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东、山东 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如果国际上有事,不会立即使北京震动. 此外,北京是明朝、清朝的五百年帝都. 西安缺陷太偏西.现在中国的疆域不是隋朝、唐朝时期的状况, 那时长城就是边境线,现在长城横卧在中国腹地,西安在地理位置上, 已经不再有中心特点.从经济角度看,东部沿海和江南比西北内陆明显优势, 所以选西安为首都不合适.黄河沿岸开封、洛阳等古都,因为中原经济落后, 这种局面不是短期能改善,加上交通及黄河水患等问题,也同样不合适.

威县15351596626: 西安是几个朝代的都城
达奚风塞可: 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威县15351596626: 西安曾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
达奚风塞可: 先后在这里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历时长达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做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