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是明君的秦昭襄王为何一定要杀死为秦国的战神白起?

作者&投稿:堂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昭王为何一定要赐死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白起?~

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白起,对秦国忠心不二,秦昭王为何一定要赐死他?一切得从这事说起。
前文讲过,赵括中了秦军埋伏,被射杀于战场。赵军四十万兵士被秦军所俘。
而长平从上党(今山西)逃亡来的百姓,因被秦军毁了家园,又被赵国收留,所以不愿归顺秦国。秦国武安君白起担心赵国归降的士兵叛乱,用计把四十五万人全杀了,真乃战国一大惨案!
长平之战已经使赵国元气大伤,赵国全国兵力不超百万,余下不足五十万,如果秦国继续进攻,很有可能被灭国。一旦赵国被吞并,白起就是最大的赢家。
战国谋士和将臣虽忠君爱国,但毕竟是以个人志向为前提,所以只要遭到迫害,或察觉到危险,基本都会立马收拾包袱行礼逃往其他国家,重新找个君主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两个同样有才能的人侍奉于同一个君主,往往会斗得你死我活。范睢也不例外。
这个弱点,恰好被他国利用了。
公元前259年十月份,白起兵分三路,自己领兵进攻赵国的皮牢(今山西翼城)、武安(今河北邯郸),副将司马梗带兵继续进攻赵国都城太原,和韩的上党(上党原属晋国,被韩吞并)。
局势非常危急,韩、魏两国紧急派苏代进行游说。
苏代是苏秦的弟弟,同样擅长纵横之术,与苏秦一样巧舌如簧,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要想平息这场战事,得从应侯范睢下手。范睢原是魏国人,因在魏国被陷害,逃到秦国为相,废了秦太后芈月,驱逐芈月一派的势力,深受秦昭王器重。
苏代找到范睢,说:“白起即将包围邯郸,赵国一旦被攻下,秦国自然会成为天下霸主,到时候白起位列三公,你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你甘愿屈居于他之下?秦国屡次发起战争,各方百姓都怨恨秦国,北方百姓归顺燕国,东方百姓归顺齐国,南方百姓都逃到韩、魏两国去了,秦国得不到多少百姓。还不如趁势让他国割地,防止白起立大功。”
范睢采用了他的建议,对秦昭襄王说:“秦国军队作战已久,疲乏凋敝,我们应该同意韩、赵两国的割地求和,让兵士们好好休整。”秦王很听他的话,立马同意了。
于是,以韩割让垣雍(今河南原阳),赵国割舍城池六座为结局,讲和了。白起打仗打得正来兴,平白无故被召回,一肚子窝囊气。打得好好的,非要让我撤军,拿这么点地就放过他们,这算个什么事嘛。范睢这小人坏我好事,日后他们几国若是反攻,我可不管!
果然,没过多久,赵国整顿生息,联合楚、韩、魏报仇来了!廉颇勇猛善战,统领四国联军一路杀到秦国要塞,秦王几次命令白起迎战,白起以病情为由拒战,这令秦王又恼又怕。
白起暗中也在注意战况,他决定熬到紧要关头再出战,这段时间就消消自己心头之恨。
秦王身为君主,做错事不好意思承认,白起不给面子更是让他恼羞成怒,他怕白起谋反,把白起流放后还不放心,就把他赐死了。
至于楚国,是如何被平白无故扯进来的,下篇继续。战国。

这主要是因为白起他的性格非常的高傲。而且功高震主却不懂得收敛,所以才会引起秦昭襄王的疑心。而蒙骜他非常的会审时度势,而且非常的富有心思,他懂得秦昭襄王心里的想法,所以才会得到秦昭襄王的宠信,因为他懂得掩盖自己的锋芒。所以也使得秦昭襄王非常的信任他,不光是这样他的整个家族都得到了后来的秦王朝的重用。

白起作为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军事统帅,可以说在秦朝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因为他在长平之战中消耗了当时赵国的有生力量使得东方六国几乎没有任何的能力在与秦国对抗。可以说白起是秦国的第一猛将当之无愧。然而白起他的性格却非常的不懂得收敛,也使得他遭到了自己的对手的嫉妒。才会向秦昭襄王进行谗言,最后导致自己的悲惨遭遇。

当然秦昭襄王他也非常尊敬白起,但是白起由于他个人的性格原因,却不懂得收敛,这也导致秦昭襄王不得不杀死他。因为秦昭襄王他在刚当上秦王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掌握秦国的大权,而是由自己的母亲还有自己的舅舅掌权。所以也造成了秦昭襄王对于权力欲望的过度痴迷。然而后来一旦大权在握,就不得不极力地维护自己的权利。然而当时摆起他的声望非常的高,所以也引起了秦昭襄王的猜忌。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做事风格不一样,白起他的风格非常的锋芒毕露,并不懂得审时度势。所以也造成了秦国的第一猛将,最后却落了一个惨死的下场。

提及战国时期,就不能够不想到那一场场流传千古,耳熟能详的著名战役,而在这些指挥出这些战役的将领之中,又以秦国的大将,攻无不克的战神,武安君白起最为耀眼,令人争议不休。

白起是战国最能打仗的将军,他从秦国的一介小兵开始,凭借着军功无数敌人的人头走上了顶点,成为了秦国最大的一个利器。在当时白起的进行征伐的诸多战争之后,六国闻白起之名,都噤若寒蝉,十分畏惧这个没有败过的战神,不敢与之为敌。

白起的功绩离不开秦国的当时的法度,依旧秦昭襄王的重用。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评价颇高的一位雄主,他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被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横扫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襄王是一位明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为何这位明君,在重用白起,打废六国之后,却又要亲自下令,让为秦国立下巨大功劳的白起自杀呢?难道这样就不怕寒了秦国将士们的心吗?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锋利的一把宝剑,他帮助秦国横扫四方,让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将六国都给打怕,不敢与秦国战,这样的一个人理应给予任何封赏都不过分的。但是最后这位秦国的大功臣,却还是被秦昭襄王给杀了。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能明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着另一个帮助国家强大的聪明人,就已经道出了原因,这个人是范蠡,他说的那句话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白起也是如此,他的功劳太大了,大到了让秦昭襄王感到不安的地步,而恰恰这个时候是需要作为臣子表忠心,表示自己对于君王是毫无威胁的时候,但是白起却是一个典型的打仗擅长,却不擅长揣摩上意的人。

当时秦昭襄王让白起去攻打赵国,但是白起却认为这场仗不好赢,能不打就不打,但是秦昭襄王却不是不愿意,说一定要打,于是派了另外一名大将去攻打赵国。结果很明显,没有打下来,于是就强逼着让白起去打,但是这个时候的白起却依旧是不想去打。因为白起知道,秦军长途跋涉的去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而敌方以逸待劳,他们的胜算实在是不高。

但是对于秦昭襄王来说,这场极为不稳妥的战争为何要强逼着白起去打,他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得不偿失吗?不,秦昭襄王清楚的知道这场战争很难打赢,但是对于秦昭襄王来说他所想要的也并不是要打赢这场战争。他想要的是看看白起是否听从他的命令,而白起却体会不到这种用意,他所效忠的是秦国,他所思考的是如何让秦国得到胜利,于是他就拒绝了这场战争。

三番五次的抗命,在加上范雎每天都在秦昭襄王身边说白起已有反心之类的话,最后让秦昭襄王下定了决心,要杀掉白起。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此时已经完全崛起的秦国就算是失去了一个白起,也不会毁掉其根本。于是杀掉白起的这个代价,秦昭襄王承受得起。

秦昭襄王是明君,但是他先是君王,其次才是明君,他想要的是一把锋利的刀,而不是一把有可能会伤到自己的不听话的刀。

身为君王,他要的是臣子绝对的听从命令,而不是反对与他,于是在秦国军中拥有着巨大声望,同时又极具主见的白起,就成了一把不听话的刀。

但无论如何,战神白起的死,都是秦国的一大损失,也是身为明君的秦昭襄王一生中,一个为数不多的昏招污点。



因为当时战神白起已经功高盖主,并且不听从王的命令不去打仗。所以说被杀死。

白起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让秦昭王感觉到了威胁。

因为白起抗拒了他的要求,并且态度不好,让他扫了面子,所以他要将白起赐死。

就说一条,没有造反的心却有造反的实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历史上功高盖主的除了郭子仪大都结局不好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范雎对秦昭襄王是说秦王没有权力,其实是想激怒秦王,让秦王听听自己的话,从而重用自己,同时宣太后身边存在了一个可能对秦王不利的集团,以宣太后、魏冉以及秦王的两个亲弟弟嬴芾和嬴悝为骨干,在秦国被称为“四贵”。这个集团确实对秦王的利益会产生威胁,因为这四人能过地位和权力获取了很大的利益,...

升宏宝:秦国七位国君都是明君吗?
第五位,秦孝文王,这个就不好说了,在位三天就死了,既无功,也无过,姑且也称之为明君。第六位,秦庄襄王为秦孝文王之子,秦王政(秦始皇帝)之父。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三日,病死。葬芷阳。异人曾在年轻时作为人质居住于赵国都城邯郸,因为秦国屡次攻赵,他的处境很困难。这时,有个卫国大商人吕不韦知道了他的情况,...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的君主,频频东出,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可以说,在位56年的秦昭襄 ,这位超长待机的君王是秦国从崛起走向强盛的关键,嬴稷给后面几位秦王留下了形势一片大好的秦国,而自己的曾孙子秦王政更是完成昭襄王一生的夙愿:一统六国。 可以说,秦昭襄王的成就与秦始皇比肩,或许能超过秦始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你推荐:特别推荐 ...

秦昭襄王执政下的秦朝时什么样的?重创六国的虎狼之王
不管怎样,秦昭襄王已经为秦国创造了新的辉煌,在他的治理下秦国已经远远强大于诸国,秦军已经成为当时的最强之师!赳赳老秦的一代雄主、虎狼之王,用他的不朽功绩铸就了他的历史地位,更是几乎趟平了吞并六国的统一之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谁能真正阻挡秦的统一大业了。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一直这么强大
综上所述,不是秦国没有昏君,而是秦孝公之后秦国太走运,昏君都没来得及出现就纷纷挂了,明君倒都活得长。 而且秦国变法最彻底,基础牢固,实力最雄厚。另外秦国地处最西,除了北面修城墙防御匈奴外,秦军主力永远只需要向东一面作战,不像赵国魏国必须四面开战,战略上秦国的优势太大。因此,只要秦国不...

秦始皇的爷爷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就去世了,为何还被称为明君呢?
因为他的父亲秦昭襄王活得就很久,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了,他还活着,所以秦昭襄王只能把皇位传给他。他得到皇位后仅仅在位三天,但是他给了个机会让秦始皇登上了皇位。秦始皇在位期间,虽然执行的是严政,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秦始皇的一些功绩,例如秦兵马俑,万里长城。所以与其说秦孝文王是个明君,不如说是...

战国时期,魏国陷害了哪两位人才?
范雎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帮助秦昭襄王从宣太后手中夺取大权,从而被秦昭襄拜为相国。对此,在笔者看来,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促使秦国将对外扩张的重心放在了韩国、魏国、赵国等靠近秦国的诸侯国上了。比如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

战国七雄,为何只有秦国统一了天下?
第二点,秦国是唯一一个连续几代都出现了圣明君主的国家。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短暂的秦武王和秦昭襄公,这四位君主励精图治,再加上敏月的帮助。才使得秦国能够在列国合纵伐秦的时候,依旧能够守得住国家守得住变法,守得住,实力变强的一个趋势,这也就是最终秦国能够统一全国的一个重要原因。第...

秦始皇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出巡?最后一次出巡时已五十了
后来的两次巡行,始皇都是到了齐楚故地,这是因为秦国故地的巴蜀、汉中和关中地区,对秦的统治已经习惯,民众受到的剥削也较轻,统治基础较为稳固。但楚国和齐国是最后被灭掉的两个大国,尤其是齐国这一老牌强国,秦军兵不血刃就给占领了,因此齐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都没有受到多大破坏,贵族势力也没受到严重打击。一旦这里...

秦二世和李世民为了帝位都杀兄弑弟,为何只有秦二世被称为暴君?
秦二世杀掉了兄弟姐妹,被后世称为是暴君,遗臭万年。李世民同样杀掉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还杀掉了他们所有的十个孩子。但是却被后世称为明君。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是秦二世有幸和李世民见面,他肯定不服气,觉得这是上天对他的不公平。我认为,虽然两人都杀了兄弟及所有侄儿,但是杀掉以后,...

太仆寺旗19634021630: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逼死白起 -
夷哪福静: 如果不杀以后必定出祸乱.3,白起不懂说政治话,不懂交朝臣,得罪了很多人,个个弹劾他他都完了.百起坑杀40万赵军简直就是残忍无比,人神共愤,40万人被杀等于80万父母没了儿子,后来日本的南京大屠杀杀的人数也只是30万,白起另外几场战争就杀了共165万人,超级杀人犯啊,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是坑杀40万赵军也是利大于弊:1,严重削弱赵国国力2,严重削弱赵国军事能力3,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太仆寺旗19634021630: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的 -
夷哪福静: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

太仆寺旗19634021630: 长平之战秦国大胜,为什么秦昭襄王却赐杀领兵主将白起 -
夷哪福静: 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力主趁机灭掉赵国,但是秦国的丞相范雎怕白起的功劳过大,力主保全赵国,让白起班师.后来秦王后悔没有灭掉赵国,让白起再一次领兵攻赵,白起认为战机已逝,便不同意攻打赵国.秦王又派其他将领攻赵,果然,邯郸之战秦军大败,秦王脸上挂不住,再加上范雎的谗言,秦王怕白起功高盖主,以后难以驾驭,就将白起赐死!

太仆寺旗19634021630: 苏秦张仪是同时代的人吗 -
夷哪福静: 苏秦和张仪他们两人不是同时代的人. 苏秦活动的时间大概在秦昭襄王时期.张仪活动在秦惠文王时期. 苏秦是有名的纵横家,纵横家也是顺应历史形势产生的.所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就是夸...

太仆寺旗19634021630: 白起是秦始皇的下属吗,白起为何被秦昭襄王所杀
夷哪福静: 1、白起是秦始皇的下属吗不是,白起早于秦始皇时代,是秦昭襄王时代的名将.白起为秦国公室出身,其祖公子白是秦武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的嫡长子....

太仆寺旗19634021630: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在长平之战之后灭了赵国 -
夷哪福静: 长平之战长期对峙,耗时3年,赵虽大败,然秦国消耗损失也十分巨大,百万之师亦伤亡过半,《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白起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吕氏春秋·应言篇》亦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

太仆寺旗19634021630: 100字概括渑池之会 -
夷哪福静: 赵惠文王作国君的时候,得到楚国的一块宝玉枣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派人送信给赵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赵王不改拒绝,但又怕上当.地位低下的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

太仆寺旗19634021630: 完璧归赵读书笔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
夷哪福静: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汉族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