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安徽花鼓灯有关体态的详细资料,以及它特有的三道弯的体态

作者&投稿:邸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是什么~

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安徽北部。盛行花鼓灯的凤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州来邑,都与楚国有关。花鼓灯亦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武功的技艺,即尚武精深的体现。优美动听的花鼓歌,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是知音的民风,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
粗犷的农村青年形象——花鼓灯表演中所塑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农村男女青年粗犷而秀丽的形象。粗,说它的表演手法是粗线条的大笔勾勒,而不是工笔的细致描绘。犷,是说它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毫无竭绊约束,任真情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花鼓灯的表演是以男女双人的对歌、对舞为主,内容主要是表现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因而充满了青春活力。然而既是爱情生活,会带有委婉柔媚的色彩。所以在粗犷的表演中又有温情细致的处理,从中看到秀丽和含蓄。
武术、戏曲的影响——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吸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如“挂垫子”,演员挂上“垫子”表演时,必须踮起脚用脚掌踩着木跷走路,小腿的部分较吃力,膝部比较艮直,走起路来两腿靠紧,不能窜动,有下沉感,而着地的部分又要扒住地,故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劲”,艺人们叫作“艮劲”,是花鼓灯兰花动作的主要动律。兰花使用的折扇也源于戏曲,成为花鼓灯特有的表演手段和道具。
锣鼓伴奏带来的特色——花鼓灯的伴奏音乐是在民间“锣鼓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锣鼓会是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人们多在农闲和年节时聚集活动。锣鼓敲打声,使空旷的冬季农村充满生气,带来了送旧迎新的热闹气氛,给人以鼓舞,欢欣,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往。花鼓灯用它来作伴奏,增加了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好的鼓手不仅带动乐队打出各种节奏激发表演,而且自己也常随着表演者情绪的起伏变化,边敲奏边舞,非常活跃。
地区的特点和艺人的流派——花鼓灯植根于农村生活,是自娱性的舞蹈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地区的风格和不同艺人的流派。颖上县的花鼓灯淳朴简练,姿态稳重,节奏较慢。凤台县的表演细腻,着重人物的刻画,动作活泼优美,花鼓歌唱腔多、音域广、委婉动听,伴奏上以锣为领奏乐器。怀远县的舞蹈性强,动作矫健轻捷,风流洒脱,人物性格爽朗,鼓架子的跟斗技巧高,伴奏上以鼓为领奏。其他也有地区风格,有个人的特点和风韵。

“三道弯”并不是一个地方。
“三道弯”,特指在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广义上讲,“三道弯”是东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一。
从地域的角度来讲,位于东亚地区的中国文化圈内东西南北各文化板块的民间舞蹈汇成了很多种舞姿的“三道弯”。山东的胶州秧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广为人知;西部的弦子、敦煌乐舞历史悠久。


扩展资料:
“三道弯”的表现形式
藏族舞蹈舞姿秀美,也呈“三道弯”体态。比如,“弦子舞”的突出特点是流畅、圆润、舒展。膝部既松弛又有控制的微颤是其动作核心,上身与胯部轻微连续的逆向横移,加上头部的配合,形成的内在微妙的晃动,使得女性的律动美在这种舞蹈中发挥得恰到好处。
朝鲜族的舞蹈主要是“手足同时运动。”其中“轮回舞”的动作有“扭与拧”、“前后翻”、“左右旋转”等,这种手臂与身体形成的三道弯进而发展为太极形和螺旋形的舞姿。
满族的舞蹈风格具体体现在:“腰身扭曲三道弯,托耳奔马拉弓箭,摸鬓托肋单举手,举额齐眉有曲线。”满族舞蹈的胯部动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通过头、胸、颈和腿部与胯部的呼应,使身体呈现优美的S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道弯

花鼓灯

花鼓灯,又名红灯,在凤台城乡广为流传。据老艺人口碑所传,凤台花鼓灯在清光绪之前就已形
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较为丰富的舞蹈和锣鼓。清光绪年间,县玩灯闹元宵的风俗很盛,规模
庞大。劳苦大众在新春佳节,通过玩灯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统治的抨击。
另外,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活动密切相连。
民国21年(1932年)至民国26年,是凤台花鼓灯兴盛时期之一。几乎在庄有锣鼓,村村有灯
班。每年春节、庙会时,茅仙洞、四顶山、赵家孤堆等地便是花鼓灯灯班聚会、竞演(抵灯)的好地方。
各灯班敲着锣鼓,举着岔伞、彩旗,鼓架子顶着腊花,边走边唱,涌向会场,以精湛的演技,华丽的服
饰吸引观众。
为提高知名度,各灯班纷纷聘请著名艺人精心培育新秀,或刻苦钻研,练出绝招。民国22年在
尚塘集一次“抵灯”中,40多个灯班连续演出四天四夜,400多名花鼓灯艺人参加了演出。在这五年
间,凤台花鼓表演艺术有了较大发展,传统节目《小场》的舞蹈语汇逐渐丰富,表现力更强了。腊花去
掉了“村子”(绑在脚上的道具),步法由过去碎小的“咯噎步”、“软步”发展了“上山步”、“脚跟梗步”、
“大起步”等大幅度的动作。服装由原来宽边大袖清代装束改为时装。花鼓歌〔绣荷花」、〔绣兜兜」、
〔败调」等已很完整。出现了抢手绢、抢扇子、抢板凳等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小舞蹈。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民不聊生,花鼓灯演出跃人低谷。少数艺人组班到六安、
霍邱一带以演出花鼓灯谋生,并以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参加扩军拥军活动。民国28年秋,
陈敬之、宋廷香等艺人把花鼓灯“后场”及有关戏文加以民间弦管伴奏,使群众更加喜爱,称其为“弦
子灯”。其他灯班争相效仿。民国29年至民国38年,花鼓灯歌舞逐渐被“弦子灯”所替代。
解放后,花鼓灯艺人业余编演歌舞庆贺翻身解放,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治淮和
抗美援朝运动。1952年,专业文艺工作者对凤台花鼓灯进行考察、挖掘。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得到
了政府的重视。1953年3月,凤台选派田振起、李兆叶、李学洪等10位花鼓灯艺人参加全国第一届
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传统节目《小场》和《大场》被拍成电影,成为影片《民间歌舞》中精彩的节目之
一。此后,县又培养出纪美英、郭廷英等第一代花鼓灯女演员。改变了过去腊花由男子扮演的习惯。
1955年元月,在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上,凤台县花鼓灯节目《拾棉花》、《抢板凳》
获节目奖和演出奖,詹乐廷、纪美英获表演奖。1957年3月,花鼓歌对唱《小圆房》参加全国第二届
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众赞誉这个节目“百看不厌,百听不烦”。
1958年,凤台县推剧团演出了花鼓灯歌舞——《收棉舞》。洁白的扇子、手绢象征棉花,载歌载
舞,打破了以前的花鼓灯舞时不歌、歌时不舞的传统表演手法,塑造了新时代劳动妇女的形象。1960
年冬,董必武副主席在阜阳观看了这个节目。1964年,在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展览演出会上,《收棉舞》
获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此后,在《田头乐》及《新媳妇抢场》两个节目中,花鼓灯女主角从塑造
人物实际出发,丢掉手绢、扇子,艺术地再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这种手法被陆续
运用在《送粮路上》、《争锹》等节目中,推动了花鼓灯表现现代生活的改革进程。
“文化大革命”中,花鼓灯歌舞中的扭、晃、颤、颠、抖、三调弯等舞姿,被斥为“黄色下流”,演员与
艺术均遭批判,花鼓灯艺术活动销声匿迹。
1978年后,花鼓灯艺术逐渐恢复生机。1982年12月,陈敬之、陈永舜运用独特的颤、颠、抖动作
创编独舞《野花谣》,由吴国兰在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表演,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在华
东地区第二届舞蹈调演中获三等奖。N84年初,中共凤台县委发出抢救花鼓灯歌舞的号召,由县文
化局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花鼓灯艺术培训班。艺训班得到省内外各届人士的关注,有关单位
派员摄影录相、撰文宣传,兄弟地区及有关单位派人前来学习技艺、排练节目,推动了花鼓灯事业的
发展,凤台形成解放以来新的花鼓灯热。1985年,由艺训班学生演出的《踏青》、《夏令营》、《姐弟
乐》、《小花场》、《永幸河畔稻花香几个节目,在淮南市首届花鼓灯艺术节上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
演奖。安徽省电视台曾以此摄制专题片,于1986年元旦向全省播放,博得各届人士好评。
凤台县花鼓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它的音乐和舞蹈
被戏曲和其他艺术广泛吸收,凤台花鼓灯表演艺术已传播到日本等13个亚洲国家和法国等欧洲一
些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产生着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表演艺术
舞蹈
女角舞蹈:女角称腊花,也称包头的、兰花。解放前由男性青少年扮演,根据担负任务的多寡分
为大腊花、二腊花、三腊花等。清光绪年间,腊花表演者身着宽边大袖红褂裤,顶球花,戴遮脸羞,挂
垫子(足下绑跷板)。为使身体平衡,须挺上身,收腹,臀部稍突出,如小脚女子走路的姿态。民国初,
提倡女子放足,腊花不“挂垫子”,由于传统表演的习惯,腊花表演时重心仍在前脚掌,形成“上山步”
(另一说系暗花对登山时人们脚下动作的模仿)。为表现女子见到男子时害羞的神情,腊花在拐弯时
多用手绢招嘴,足下用“瓦步”(模拟小脚行走)。解放后,梧嘴和瓦步均不再使用,多运用大起步、小
起步、俏步、蹦跳、跨跳等步法姿态表现生产劳动的场面。腊花表演时,姿态、扇花、手绢花均有发展。
现在腊花表演时,右手持扇,草法有:二指夹、两指捏、三指捏、捏扇轴、握扇、扣扇、虎口拿扇等。
扇花有;摇扇、揉扇(分前后)、别扇、贴扇、反扇、甩扇、扛扇、推扇、抽扇、颠扇、夹扇、飘扇、编扇、
卷扇、拢扇、钦扇、砍扇、托扇、舀扇、科扇、云扇、扫地扇、遮阳扇、挡人扇、遮羞扇、反阳扇、避雨扇、挡
风扇、单扑蝶、双扑蝶、割麦花、盘扇、贴胯翻扇、合开扇、双分扇、风吹荷花、翻腕合开扇、旋转反阳
扇、里外八字扇、单背巾侧翻扇、盘荷花、前后花、双绕花、单绕花、蝴蝶盘花、小二姐绕玉容等40余
种。
腊花在手持手绢,手绢花有:放帕、收帕、转帕、绕帕、里外八字花等。
步法有;小起步、大起步、波浪步、平足步、双环步、踏车步、原颠步、后别步、筛子步、十字步、后
跟步、颤颠步、颤抖步、花梆步、足尖步、云颤步、喀蹬步、拔泥步、上山步(分软、硬、小、十字、吸胯5
种)云步、消步、互步、绣步、挫步(分单地、双挂)、怕步(分前、后、左、右)、波步、空步、脚跟梗步、
后勾小跳步等30多种。
转身有脚尖转身、扫堂转身、撤步转身(分抱头与缠头2种)、上步转身(亦分抱头、缠头2种)、
政扇转身、套云转身、双绕巾转身、单双跳转身等变化。翻身有反扫堂翻身、双合扇翻身、跳三步翻
身、右前点步翻身等多种。
拐弯有抒身留情、回头亮翅、回头望郎、单拐弯、双拐弯、小拐弯、三拐弯、剪子股拐弯、龙摆尾拐
弯、腰旁抽扇式拐弯。
姿态有三调弯、怀中饱月、搭荫棚、端针匾、避雨式、水中望月、单背巾、单挎篮、水中留影、打式、
追式、凤凰单展翅、风摆柳、闪腰、闪身、晃腰、耸肩、凤凰三点头(分软、硬2种)、小二姐梳头、燕子驶
风等20多种。
男角舞蹈;男角称鼓架子,亦称扎头的、挎鼓的。因分工不同,有领伞的(分文伞、武伞)、小鼓架
子、大鼓架子、丑鼓之分。
领伞的是演出时的指挥,率领全场玩友“跑阵伍”(变化图形)。文伞擅长唱工,有即兴编词的才
能,武伞擅长舞蹈,能翻跟斗。领伞的岔伞舞蹈有转伞、抛伞、磕伞、绕伞、跳伞、蹿伞、编伞、滚伞、前
后掏伞等。
小鼓架子能歌善舞;大鼓架子(又称“底座”)力气大,能顶多人,主要表演“上盘鼓”里的各种造
型;丑鼓多表演插科打诨,风趣诙谐。鼓架子步法有:鸭子步(大快步)、风摆柳、跨跳步、簸箕步、上山
步(有大、小、十字3种)、乐步、投泥步、大场步(快步)、拧胯步、前趋步、双环步、后别步、踩三锣、横
挫步、绕绕步、钟摆步10多种。
架势分“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大架子”有扁担式、打虎式、拧身吸腿跳、单出拳、弓箭步、浪
子跳球、金鸡独立、二郎担山、霸王举鼎、推车式、狮子大甩衣、骑马蹲裆式、拔刀式等。“小架子”有前
后拳、冲拳式、败式、跳望式、迎式、望月式、怀中抱月、砍转蹲式、拧身吸腿、拜式、抽袖式、插剑式等。
拐弯有赶步、跳吸腿转身、拐时转身、偷步、转身小踢腿、吸腿拐弯、跺脚拐弯、转身抓空、踏步转
身、抱头转身等。
打腿动作有小五腿、五响抓空、二起腿抓空、十八响、三拍腿、绕绕腿、二起腿、打里拐、打外拐、
外摆莲、里摆莲、双摆莲等。挽腿分左挽腿、右挽腿、迎掌挽腿、单侧身挽腿、双推掌挽腿、双握拳挽
腿、推抓挽腿等。拍腿有:双拍腿、跳步拍腿等。
鼓架子技巧有蛤煌跳、矮子步、蛇行、一盆花、劈岔、精镇毛、纺棉翅、前簸后簸、大后簸、兔子扒
窝、趴虎、跳蹦虫子、罗磨床子等。
2人及2人以上配合的动作和造型有:喜鹊登技、白鹤亮翅、鸭子岛水、燕子探海、前过山、后过
山、兔子蹬鹰、懒老婆裹脚、迎面猴摘桃、黑狗钻裆、蹿毛(高低毛)、坐肩(一节半)、站肩(二节杠)、编
马大扫堂腿、连环扫堂腿、陈传睡觉、懒老婆睡觉、老鹰叨小鸡、童子拜观音、双牌坊、鸳鸯鸟、两节半
(坐肩项人)、三节杠(1人顶2人)、拉骆驼等。

花鼓灯音乐分歌唱、伴奏2个部分。歌唱含花鼓歌与后场小戏中的小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
唱、齐唱等。解放前,艺人根据自己的嗓音随口演唱,音调的高低,旋律与节奏的变化,脚色互相接唱
的“茬口”,都在长期的实践中互相配合默契,在协调中得到发展。
传统的花鼓灯没有明确区分男女专用唱腔,从旋律的特点、节奏的变化等方面可以分为2种类
型:
(1)挎鼓调(男唱腔)。旋律朴素,节奏明快,曲调与凤台方言结合得非常和谐,垛句近似吟诵。
(2)腊花调(女唱腔)。旋律优美抒情,徐缓舒展,表达情感细腻,节奏较自由。
凤台花鼓歌演唱调式,属于“宫”调式与“徽”调式的占总数的80%以上,这类花鼓歌节奏自由
明快,旋律优美,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及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属于“角”调式及
“羽”调式的仅占少数,主要表达角色哀怨、悲愤的情绪。流行的花鼓歌,大都只在“宫、商、角、微、
羽’下个音级中活动。
传统凤台花鼓歌的结构形式,多为5个乐句组成单乐段,前3句后接锣鼓间奏,再接唱4、5两
句,构成一个完整乐段。末句总结全段词意,起到归纳强调的作用,少数由4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
也有突破5句、4句为一乐段格式的。
凤台花鼓灯的旋律及节奏受当地民歌小调影响很深,经历代艺人丰富发展,已经形成20余种
曲调,大都遵循第三乐句及结束句的落音重复第二乐句落音的规律,旋律中6度、7度大跳经常出
现,充分体现凤台人民租扩、豪放的性格特征。
花鼓灯锣鼓是传统的伴奏乐器,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歌舞者的动作和情绪。艺人
中流传着“锣鼓一响,脚底板就痒”的说法,反映了花鼓灯锣鼓对艺人们巨大的吸引力。凤台花鼓灯
锣鼓分为“下场锣鼓”与“曲牌锣鼓”2种:“下场锣鼓”演奏,密切配合舞蹈进行,依大锣领奏,演奏时
的起与收,转换与衔接,均由大锣向从属乐器作出明确交待,从属乐器皆依大锣的节奏变化而变。有
经验的锣鼓演奏艺人十分熟悉舞蹈者的表演,锣鼓的节奏与舞者的舞姿、步法、姿态配合得十分协
调,恰到好处。有的锣鼓演奏行家还在演奏过程中边奏边舞,有的高高抛起锣褪或鼓条,使灯场气氛
更加热烈、活跃。“曲牌锣鼓”又称“番子锣鼓”,适于行进中演奏,多用于招徐观众,或狮子灯串门演
出时演奏。
民国28年(1939年)花鼓灯独舞及后场小戏中开始用弦管伴奏,但花鼓歌仍使用锣鼓伴奏。解
放以后,花鼓歌的演唱用民族弦管配合锣鼓进行托腔伴奏,在弦管乐的衬托下,花鼓歌的演唱更加
动听。

演出形式
解放前,花鼓灯演出均在稻场上、河滩空地上、庙堂当院里进行。观者或站或坐,把场地围成一
圆圈。场内并排放几条长凳,后面站打锣鼓的(称锣门)。腊花由鼓架子顶着入场,端坐在长凳上,怀
抱扇子低头不语,也不许男子靠近,因为他现在已是“姑娘”了。鼓架子在长凳两端或蹲或立。
演出的程序无统一规定,一般领伞的先上,“踩四门斗子”,表示向行家请教,向观众致意。接着
“小三引场”,即领伞的与每个腊花分别对演几个动作后,腊花仍次归原坐。随即,领伞的分别把鼓架
子及腊花都引上场,这叫“大三引场”。玩友上场后,开始玩《大场》,跑“阵伍”。其间领伞的适时安排
一些唱段或数板,以松驰节奏,让其他演员恢复一下体力。完毕,锣鼓重起,继续跑“阵伍”。《大场》
演完,演员由领伞的指挥下场。接着小鼓架子请腊花上场玩灯,先唱《请楼歌》,实质上这是两人即兴
的对歌,对唱者凭识多见广尽情施展才能。有问有答,有唱有和,贴船下篙,见风采柳。如答不上,腊
花则不下“楼”。一鼓架子败去也可另请别人继续对歌,直到唱和圆满,腊花才“白纸扇子飘满怀,扭
扭捏捏下楼来”。接着是双人舞,称《小场》。每次演出能玩几个《小场》,每对艺人互相配合,尽情发
挥,表演各不相同。饲。场》后,根据观众要求,或演《上盘鼓》,即上三路,集体表演项人造型。或演
《中盘鼓》,即中三路,表演盘桌、盘板凳等单人或多人造型。或演《地盘鼓》,即下三路,鼓架子与腊花
在地上跌、翻、腾、跃,或互相配合的舞蹈动作。其间,还灵活安排一些歌唱,如《想郎》 、《送郎》、
《大实话》、《大白话》、《穷人歌》等。压轴节目是《后场》,因节目多,每次只演一至几出。最后,
由一人唱《收场歌》,演出结束。
解放后,花鼓灯演出逐渐从广场改为舞台,从自由结合演出,变为有固定的程序安排,节目也以
新创的为主,传统节目、即兴歌舞逐渐减少。

代表艺人

田振启( 1897—1964),艺名“田小银子”,双湖乡园艺村人。他从小看花鼓灯就爱模仿,少年时
在老艺人的影响、指点下,表演艺术进步很快。为了演好女角“兰花”,一有空就细心观察模仿妇女的表
情和动作,久而久之,他扮演的妇女形象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25岁起改演“鼓架子”,因他熟悉“腊
花”的表演,能和“腊花”配合默契,深得玩友好评和观众喜爱。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曾组织一班花鼓
灯到县城进行庆祝演出。解放后,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仍致力于花鼓灯艺术的探求。1953年,他作为
安徽花鼓灯代表队的成员参加了华东地区和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被文化部长周扬赞誉为花鼓灯表演艺术家。1958年,被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后又被收入
《中国艺术家辞典》。田振启是花鼓灯凤台流派的奠基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64年病故。

陈孝恭( 1919-),号敬之,艺名“一条线”,王集乡陈巷村人。他自幼就是个花鼓灯迷,12岁开
始,在田间地头割草放牛时,就学着扭花鼓灯,14岁开始组班演出。在演出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前
辈艺人的艺术营养,技艺不断提高。他身段极其灵活,在扮演少女时,一个妹水动作,一个扑蝶式,无
不形神兼备。舞蹈时,肩部、腰部、腿部可做波浪形抖动。他创造的“颤颤抖”动作风格独特,他敏捷
的步法,轻盈的动作,腰的晃扭,体形上的“三调弯”具有销魂落魄之魁力。群众赞叹:“一条线一走,
栽倒一片,回头一看,起来一半。”陈敬之不仅擅长舞蹈,还善于歌唱,他嗓音质朴纯正,加之爱学习
和吸收各地山歌小调,形成了独特的花鼓歌唱腔,被称为“一条线调”。解放后,陈敬之被安排在凤台
县文化馆工作,成了专业艺术工作者。1962年,他参加了省文化局举办的花鼓灯舞蹈研究班,使其
花鼓灯歌舞艺术得到进一步升华,正式形成个人表演风格。1964年,他在上海演出时受到周恩来和
陈毅的接见。1978年,他的代表作《游春》、《抢板凳》及新创作的《争锹》在省、市、县会演中获好评,
并被拍成电视片。1982年,他编排的《野花谣》获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
奖。1983年,应邀在北京舞蹈学院讲学。1984年后,一直在凤台花鼓灯艺校和凤台推剧团艺术表演
人才培训班从事教学,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演出比赛中获奖。陈敬之已近古稀之
年,仍致力于花鼓灯事业。
宋廷香(1905一)白塘乡人,别名来瞎子。13岁玩灯,嗓音好,善表演,能即兴编词,随口演唱,借
言通俗风趣,引人捧腹。他扮演“领伞的”指挥表演《大场》,调度合理,图形变化逼真好看,转换队形
时打招呼(呼喊或口哨)恰到好处。他与陈敬之合作时间最长,表演《小场》默契,“推小车”独具特色,
小车上坡、下坡、过桥、陷泥窝都表演得逼真,并富有艺术夸张。把花鼓灯歌舞发展成“弦子灯”、“四
句推子”他是先行者。
万方启(1912一)刘集乡人,别号“万陋子”。扮演“小鼓架子”注重与腊花的配合,善于逗趣,面部
表情丰富,“五响抓空”、“二起腿抓空”动作灵巧敏捷,耸肩、抱头转身、鸭子步等姿态步法风趣,有戏
曲丑角表演特点,传人有张立根等。
刘传昌( 1905-)艺名“盖三江”,兰花表演动作干净利索,有“溜”劲,擅长踩“衬子”。表演吸收了
怀远派的风格特点。对同时期有名气的兰花刘佩德(别号:“端公”)、潘金德(艺名“潘金莲”)、崔占
富、李小友、李金珠(艺名“金边小油壶”)等在艺术表演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武佩选(1917-1955),架河人,艺名“气死猴”。注重技巧表演,筋头翻得好。曾参加 1953年全
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及影片《民间歌舞》的摄制工作。与同期的鼓架子王考千、朱冠香、詹乐亭、威武
等在表演技艺方面,互相吸收,很有名气。
邓虹(1944-),女,怀远县人,系解放后凤台县培养出来的优秀腊花之一。她聪颖灵巧,厂学
博记,从师多门。花鼓灯动作轻盈妩媚,舞姿优美。1964年至1985年多次参加省、市级会演。表演
的《花鼓之乡》获优秀演出奖,《田间卫士》获表演三等奖,《小花场》获表演一等奖。
张土根(1943一),凤台县城关人。从师万方启、朱冠香等。动作敏捷有力,活泼自如,擅长翻各
种筋头。表演时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凤台流派鼓架子表演的传人。与邓虹编排演出的《小花场》是花
鼓灯场中的精品,深得观众喜爱。作品有《夏令营》、《放牛娃》等。

主要节目
花鼓灯传统节目有《大场》、《小场》、《游场》、《双花场》、《抢板凳》、《后场》等。
大场:群舞,演出人数4至24人皆可,男女角色人数相等,由领伞的率领组合成各种图形。表演
时既有统一调度,又有个人发挥,伴以热烈的锣鼓,响亮的口哨,舞蹈场面热烈奔放。
小场:双人舞,有文武之分。武场以舞为主,男女角色相互配合,以内涵丰富的舞姿抒发感情,刻
划性格,演泄情爱。文场以唱为主,舞蹈次之。唱词与舞蹈不一定有联系,前后段也可不连贯。内容
大都是情歌,唱一段舞一段,交替进行。《小场》是花鼓灯艺人创造的抒情诗,是花鼓灯歌舞的精华部
分。
游场:独舞,表现天真烂漫的少女,在花红柳绿的春光里尽情游戏,触景生情,对未来充满着美
好的还想。其中的“颤、颠、抖”动作及丰富多彩的扇花、手绢花使这种单人舞独具特色。
双花场:3人舞,由2女角、工男角3人表演,内容吸取了戏曲《二女争夫》的情节,上演场次不
多。民国时期凤台县即不多见。
抢板凳:3人舞,表现3个天真活泼的儿童,挤坐一条板凳,玩耍逗趣,人物形象鲜明,场面十分
欢乐。
后场:是2、3人表演,有情节、有人物生活小戏的总称。较流行的有《黑眼疯》、《表姐表妹》、
《秃闹房》、《恨小秃》、《小货郎》、《王小楼卖线》、《游春》、《拾棉花》、《四老爷观花》、
《四老爷坐独杆轿》、《卖饺子皮》、《麻丫头怄婆家》等。
解放后,县境内的专业及业余文艺工作者在传统节目基础上,又创作出一批有新意、有特色的
花鼓灯节目,其中主要有《小圆房》、《拾棉花》、《永幸河畔稻花香》、《抗洪夺丰收》、《送红灯》
《新媳妇抢场》《棉海新曲》、《争锹》、《采种》、《田头乐》《送粮路上》、《田间卫士》、《花鼓之乡》
《野花谣》等。

花鼓灯歌词选
1: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的都是光蛋猴,一元银钱买灯草,二没有银钱去打油,玩灯就趁月亮
头。
2:送郎送到清水河,照(朝)着清水跺三脚,红缤子绣鞋跺断了线,跺断了三尺白裹脚,舍不得亲
郎于哥哥。
3:东家门口一棵枣,弯弯扭扭长得好,今年开花结枣子,明年开花结元宝,大的大,小的小,三间
屋子装不了。
4:提起农民真可怜,披星戴月去种田,好花景致倒不看看,娱乐场中倒不着玩,民间疾苦对谁
言?
5:上了场子懒怠玩,奉告同胞听根源:为的是我国土地失去了一大半,大家都不奋自战,能情愿
落一个国破家亡身不全?同胞们,你本是男儿汉,怎不抱热血去抗战?可知道中国开化已够四千多
年,古老文化光辉灿烂。如今日本小鬼侵略咱,硬吞俺澎湖列岛和台湾,东三省现已被他占,还要继
续打中原,日本鬼子侵略手段毒辣狠——毒瓦斯、细菌战,坦克车、重机关,连珠大炮和轰炸机,好杀
焚掠样样全。汪精卫、倪嗣冲,受人利用当汉奸,这些龟孙眼皮浅,卖国求荣不要脸。中国被闹得这
么可怜,哪还有闲心把花鼓灯来玩。
6:张口合口讲你赌招高,俺的家产哪里去了?二亩水田全赔净,小驴驹子偷卖掉,大桌子抬去还
了帐,小板凳劈掉当柴烧,寒冬腊月睡芦席,没有被子盖夹扶,…·、·要想做人先戒赌,想过好日子靠
勤劳。
7:不提吃大烟俺不讲,提起来这事恼俺心肠。你看你吸得骨瘦如柴没人样,躬腰曲背眼落膛。画
匠都难画你这模样,俺怎么能嫁你吸大烟的郎。
8:革命党人孙中山,一心想把大清翻。推倒清朝撵宣统,人剃辫子马打鬃,眼看革命要成功。占
汉口、夺武昌,扒庙宇、盖学堂,洋学生组成国民党。东三省死了张作霖,出了个少帅张学良,眼看中
国变了样......
9:锣鼓一打仓才才,毛泽东的命令传下来,一定要把淮河来修好,沿淮两岸不生灾,天下农民得
安泰。
10:我奴家今年一十九,又想留即又嫌丑,虫吃沙梨子心里啃(肯),风刮杨柳乱点头,满心的愿
意等郎求。
11:振子开花月月青,叫声玩友你是听:会演大会任务完成的好,把我们留下参加“五·一”大游
行。游行走过天安门,抬头看到朱德总司令。大家举手齐欢呼,“毛主席万岁”大喊几声。
12:车水车到汗珠淌,水奔稻田翻白浪。同心协力搞生产,共为丰收出力量,劳动的号子遍地响。
13:凤凰台上好风光,棉海一片白茫茫。摘棉姑娘心欢畅,手挎着篮子出了庄,姐妹们抬棉去到
那田旁。
14:永幸河水乐呵呵,杂交水稻把户落。年年配鸳鸯,代代育娇娥。大名远扬普天下,真是个独
占鳌头稻一棵。

东方芭蕾——花鼓灯简介

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南戏(黄梅戏)北舞(花鼓灯)”的文化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更是从实践“三个代表”的战略高度,突出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花鼓灯的重要意义,并要求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工作:
1、把握重点,重点培养花鼓灯活体继承人,保持和继承花鼓灯原始生态,提供一种与先辈们相连续的感觉,认定若干个文化空间(集中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时间),让花鼓灯这一中国汉族优秀舞蹈艺术传承下去。 花鼓灯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九亿农民艺术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
一、花鼓灯艺术简介
“花鼓灯”的历史。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在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国,禹的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和女娇,在涂山上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赶禹王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据说从此就有了花鼓灯。但花鼓灯真正有史可考应源于宋代。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 事实上,宋代以来,用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 已成为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应该符合宋代汉族民间歌舞的发展潮流。说花鼓灯源于宋代应当比较符合实际。
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花鼓灯流行区域逐步扩展,逐渐形成了以蚌埠怀远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二十多个市、县。特别是1932年,淮河流域人民为了庆祝大灾后的丰收,大闹花鼓灯,这一时期,花鼓灯的表演艺术有了很大发展,舞蹈动作更丰富,出现了《盘板凳》等节目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1. 风格融合:花鼓灯汇集了吴歌楚舞的风韵,其中融入了武术和武功的元素。舞蹈动作既展现了细腰的柔美,也体现了北方的古朴与南方的灵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描绘农村青年男女的粗犷与秀丽。2. 艺术表现:花鼓灯通过粗犷的形象来传递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表演以男女双人对歌对舞...

安徽花鼓灯碎步特点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特别的纯朴、优美、富有表现力。花鼓灯最早源于夏代,最迟源于宋代。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流传于怀远、凤台、凤阳等地的农村,源于农村的劳动生活,反映出“系鼓互歌”调剂秧田劳作一天的风土习俗,它有...

安徽花鼓灯健身操内容介绍
安徽花鼓灯,发源于我国淮河流域的淮北农村,起初是一种简单的跑队形与动作,后来随着水灾消退和丰收的到来,发展成为富有表演性的歌舞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从自娱性转变为舞台表演,舞蹈动作丰富且表现力强。解放后,花鼓灯再次受到舞蹈工作者的关注,通过交流与提升,它从广场演出形式转变为精炼的舞台表演。花...

介绍一下安徽花鼓灯,主要把那些什么试的详细说下。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流行于淮河流域,尤其是淮北地区农村的传统歌舞艺术形式。据说,最初的的花鼓灯仅包含基本的队形变化和简单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淮河水患的减少和丰收的到来,人们开始庆祝花鼓灯,使其从自娱性质的活动中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舞蹈动作和表现力的表演艺术。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作为...

安徽花鼓灯的流派
花鼓灯艺术风格独特,总体上呈现出热烈、奔放、敏捷、灵巧、优美和细腻的特点,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民间歌舞艺术的美学特征,还彰显了汉族民间歌舞的风格。由于花鼓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流传地区,参与人数众多,因此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流派。"兰花"这一流派就有十多个分支,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冯派、陈派...

花鼓灯是哪里的民间舞蹈
花鼓灯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的传统民间舞蹈。这种舞蹈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于一体,包括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是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早可追溯至夏代,最迟出现于宋代。经过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发展,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以安徽蚌埠...

花鼓灯艺术表演中心的主要表演节目有哪些?
花鼓灯艺术表演中心是中国安徽省淮南市的一家专门表演花鼓灯的地方。花鼓灯是安徽省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花鼓灯艺术表演中心,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花鼓灯表演节目。花鼓灯舞蹈表演:这是花鼓灯艺术表演中心的主打节目。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花鼓,随着音乐的...

蚌埠花鼓灯嘉年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
蚌埠花鼓灯是安徽省蚌埠市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花鼓灯是一种集歌、舞、乐、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蚌埠市每年都会举办花鼓灯嘉年华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花鼓灯的制作过程 花鼓灯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

安徽花鼓灯风柳步的步伐特点
4. 灵活多样:风柳步的动作丰富多变,舞者能够根据表演内容和场景进行相应的调整。无论是起舞、转身还是行走,都能展现出灵活多变的表演风格。风柳步舞蹈的优点包括:1. 传统韵味:风柳步作为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特色,有助于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2. 舒展身心:...

安徽花鼓灯风柳步的步伐特点
安徽花鼓灯风柳步的步伐特点如下:1、轻盈优美:风柳步的动作轻盈、优美,整体呈现出柔和流畅的感觉。舞者在舞台上行进时,身体姿态优雅,呈现出舒展自如的形态。2、扭转回旋:风柳步中,舞者在行进的过程中会进行扭转回旋的动作。这种动作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3、缓慢变化:...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197004367: 安徽鼓灯艺术的来历、艺术特点和形式?
弓终复方: 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197004367: 鲜族中三道弯的体现 -
弓终复方: “三道弯”,特指在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广义上讲,“三道弯”是世界东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一. 从地域的角度来谈,位于东亚的中国文化圈内东西南北各文化板块的民间舞种汇成了多种舞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197004367: 【文献检索】文献资源有哪些分类方法?文献加工的角度有哪些? -
弓终复方: 1.言语信息资源是人类以口头语言所表述出来而未被记录下来的信息资源,它们在特定的场合被“信宿”直接消费并且能够辗转相传而为更多的人所利用,如谈话、聊天、授课、讲演、讨论、唱歌等活动都是以口语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利用为核心...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197004367: 中国除了"安塞腰鼓"还有什么民间歌舞艺术? -
弓终复方: 安徽花鼓灯 郎德芦笙舞、八抬芦笙舞 彝族鼓舞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197004367: 作为一部图书,《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有何讲究之处? -
弓终复方: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197004367: 麒麟臂是什么 -
弓终复方: 麒麟臂常常用来形容女人的手臂有点不够纤细,与其体态搭配得不好看.通常是粗壮的代名词. 网络用语“麒麟臂”有很多种意思,常用于指人拥有强劲有力的臂弯、强壮的手臂等.清晰的肌肉线条,和密集的血管,这样就是麒麟臂.简单而言...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197004367: 一.百香果属于酸性还是碱性食物,酸性重的男性可不可以吃 -
弓终复方: 百香果是碱性食物.碱性水果如橙子,蕃茄,奇异果,百香果,葡萄,葡萄柚,这些酸类水果其实j 是碱性类的食物,饮食后会与酸性做酸碱中和,改善体质.多食碱性食物,可保持血液呈弱碱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质减少,并能...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197004367: 湖南花鼓戏调的种类 有哪些名称 -
弓终复方: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剧目就有400余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说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