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分析道家理论

作者&投稿:翁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家的理论主张是什么?~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的理论主张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体主张有:
  1.体道
  “道”即是道体,是一形而上意义的实体,道体并不是孤悬独存,与世间截然分离的,”道“是超越时空等一切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道体本身所涵蕴的性质,正是世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依据。道家诸子特别强调“体道”,指的却是一种实践修养的功夫,要求践履者对道体有一切身的体悟,并就此体悟加以贯彻力行,务求通过践履的功夫令践履者把握道体的特质,且将这特质透显出来。
  2.道不可道
道法自然,自然非死物,故道无常道。道变应事而变,言之则死。不能像儒家一般设立一个基本行为准则,过于死板,容易过时,陈旧。应循时而变道,循道而变行为。且人所有物性不同,故其复命归根求真方式也不相同。亦可说为人之道不同。故道德经不言何以得道,而是定了一个得道之人的模板。供后人分析效仿,得自化,自得道。
  3.贵时主变
社会的大变动要求政治制度的革新,诸子百家都了解这一点,但理论上的说明则是另一回事。应该说,就对“变革”的思考来说,道家在诸家中是最深刻的。
  4.虚无
  人得虚无,则心灵清明。不需风湿刻意而为,行善举而不以其为善。故为事弗居,未得弗惜。不为物所累,超然物外,为而弗居。心无邪念,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也因如此,被人以为绝仁弃义,心无仁义。
  5.守一
  道家待人处世,待人如待己,皆以一而不变。相对儒以仁义而为,道家待人多以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亦使人得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即“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6.齐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会因孰人得道而赏,孰人失道而罚。天上下的雨,既滋润善人,也滋润恶人。故法天地之心得齐物,不以是非功过而累,超然世外而非刻意为之。
  7.柔弱
  道家尚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是阐明了道家尚柔之目的。“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而由此我们可以略微推衍出道家少许思想方式。
  8.天道行健
  健生者道之大德,行德者道之妙用,惟其至健,所以能行。行健二字,足概天道之精。循天理因人之善性而不循人之欲而生生不屈者是为不息。君子以自强者法道之健,以不息者法道之行,谓之人以合道也,日新又新,即行健不息之意。如草木生长,冬至以归藏,春来以连山。看似柔弱的草木在日升月恒不住流转的光的阴影中,纵使沧海桑田经历百代枯荣,然而却总有片片光芒迎风向阳挺立着。故老子曰:自胜者强。
  9.无为
  道家素有大道反之说,故《论六家要指》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常用有为,而道用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其用心仍在不去,看似不作为,却已有为之极。再如《道德经》五千言,其中多有有无相生,祸福相倚之言。道家重本舍末,人之所好不过得、有、居上、载乐,而道不刻意于此,自然而为,反有大德,大有,大乐。从侧面上反映出儒道之分:儒生通过约束自己,建立强大的超我体系,用超我来修改本我的需求,但也因如此,稍有不慎,超我失控就会害人害己。而道家则从本我出发,从人最本源的欲出发,不仅做了好事,而且不会给大脑传导一种“这是好事”的信号,而产生一种对回报的期待,和未得到回报的不满,反而做事不掺杂目的性。
  10.动静结合
  善者,动合天心,静得地意,言无不通,默无不利,谓之善。夫善者,君子所本,百行所长。吉祥所合,万福所往。流而不竭,用而不绝。万王不变,异俗不易。天地所与,神明所益。故上以顺天,下以顺人,为治元始,事之恒常。成理万物,覆载群生,天下怀慕,继之无穷者,善也。
  不识元首,不睹根本,诬天诬地,诬人诬鬼,属辞变意,故谓之辩。抱嫌履疑,顺心妄动,尚言美辞,故生不善。何谓不善?动与天逆,静与地反,言伤人物,默而害鬼,之谓不善。
  11.纯粹素朴
  众所周知,道家于事,莫不是重自然而为,以至心身舒爽,不为物累,自然而为并非听任自然而不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刻意的态度而为。不虚伪不做作,一便是一,二便是二,没有太多欲妄和情绪道家于物贵本而舍末,贵素朴而舍智妄,“为学者曰增,为道者曰减。”于是减之又减,便可达到一种自然的境界,心如新生于世,不与物饰,真朴无巧的状态。
  道法自然,也是同样映出道家对真对朴的追求以及对世间智巧之风盛行,人皆失其淳朴之心的憎恶与反思。

道家思想中含有朴素的矛盾辩证法可以参看《逍遥游》,而墨家的《墨经》中记载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科学现象,如光学的内容。法家则这提出了“法不阿贵”,就客观上否认了君权神授的唯物思想。

我们今天要探讨《道德经》的三个方面,一个是本体论,也就是它对宇宙的看法,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第二是它的方法论,第三是它对社会人生的理想、追求和法则。 首先讲本体论,以前很多人都误认为《道德经》是唯心的。事实上,《道德经》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所谓规律,不过是人们有限的主观意识对无限的客观世界肤浅的、片面的、不精确的认识。这一点只要我们把《道德经》的第一章和第四十二章结合起来分析一下就清楚了。 《道德经》第一、二、三章分别围绕三个方面,第一章讲本体论,第二章讲方法论,第三章讲社会理想。《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告诉我们:客观规律的“道”本来是不可“道”的,因为对于无限的客观规律来说,人的主观意识只能得其皮毛 ,所以我们主观意识去了解、认知、表达的客观世界,已经不是本来意义的“常道”了。但是人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对它进行努力的表述(“道”),所以创造出许多概念(“名”)来表达。但这些概念和我们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又不能完全一致。这样,用我们无法表达完全主观意识的词汇去勉强分析判断我们无法完全掌握的客观规律,中间已经隔了两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坚持客观第一性,主观第二性的。 老子用“无”这个概念来描述天地开始的状态,用“有”字来描述万物即将生发的状态。这里的“无”,不是完全没有,是孕育着生命力但是还没有生出来的状态;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就是“道”的状态,“道”是运行的规律,“无”能生出“妙”,“妙”就是少女,就是“一”,之后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出“徼”,“徼”就是阴阳的交配,从而产生“有”,这个“有”不是有万物,而是即将生育的状态。实际上,说了半天,“无”和“有”是一个状态,“无”就是有生发的能力但是还没有生发,“有”是准备生发但是还处于“无”的状态,无中有有,有中有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一到三,其实是一个状态。这种表述有没有依据呢?西方哲学家康德的“星云说”里面,就有类似的表述:宇宙形成之前很多粒子不断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着,这就是“道生一”,粒子之间有吸纳和排斥的力量相互作用,这就是阴阳的作用,不断的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土、水、空气以及蛋白等物质,从而生成万物。康德的“星云说”其实就是表述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老子认为通过阴阳不断的交配产生众生,这里涉及到道家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阴阳”。道家描述一切事物都用阴阳,比如说,手背是阳,手心就是阴,一拳打出去是阳,收回来就是阴,中医脉象中的浮与沉,迟与数,细与大,长与短,都是阴与阳的对子。阴阳是大概念,后来阴阳五行变成道家思想的一个基本元素。 这些似乎很玄的表述,不是老子想故弄玄虚,他是想突出物质的客观性是第一位的,强调我们有限的主观意识不能完整地、彻底地去了解客观世界。但后来到了关尹子《文始经》的时候,就把《道德经》虚化、玄化了,它说“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认为道是不可言、不可思的,又说“天、命、神、玄合曰道”。从那以后道家思想就逐步离《道德经》的原旨越来越远了。 辩证的方法论 《道德经》中关于方法论又是如何表述的呢?老子认为事物都是辩证的,一切事物都是与它的对应面互相联系、互相矛盾、互相依存而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对应面转化。这点和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辩证法并无二致。《道德经》第二章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我们都说梅花傲雪绽放,开得最早,但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是怎么写的呢?他说“总是一年花事了,缘太早,却成迟”,因为一年四季前后相随,所以开得“太早”的花,从另一个角度看反而“成迟”了。所以前后往往是相对的。 我们在现实中看很多东西,往往“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内容。第二十四章老子告诫我们,不认识事物的辩证关系,太极端地做一件事情,往往会走到它的反面,比如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那么人应该怎样做人做事呢,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通俗点说,就是本来可以做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的时候,宁可做一只温顺柔小的小母鸡;可以表现得很明白的时候,宁可表现得糊涂一点;可以得到很多荣耀的时候,宁可退一步,受点委屈。这种姿态做事情,就是不争,所以他说:“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争。”辩证思想在道家思想中非常丰富,但到了庄子的《南华经》,太强调个性的张扬,并逐渐把辩证搞得不可知了,变成了诡辩。 读《道德经》,我们还会发现,它总是喜欢用“溪”、“谷”、“水”、“柔”这样的字眼,这是因为老子觉得“道”就像水一样,好像很柔弱,但无孔不入;像山谷一样,空荡荡的,但可以催生万物;像溪流一样在地下流淌,但可以吸纳百川;舌头很柔软,可以存在百年,牙齿很坚硬,却会很快掉光。这种借助形象进行不精确表述,也造成了西方哲学界的口实。因为他没有清晰地、准确地描述,他总是在用比喻,他描绘的“道”很模糊。但不可否认里面的思想是很值得学习的。 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第三方面,《道德经》体现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什么呢?很简单,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最高法则是自然,最高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是返朴归真,而实现这种返朴归真的路径就是无为而治。这也是很多人批判它最厉害的地方。其实,无为而治,落脚在“治”,无为不是真的无所作为,而是貌似无为;所谓“顺其自然”,就是顺势而为。一首歌词和曲融合了,“词中有曲,曲中无词”,这就是顺其自然。鱼在水中游,人在空气中呼吸,而不感到水、空气,就是顺其自然。任何东西强拧着都是不行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自然”,而是“本来这样”,“自”是指本来,“然”是指如此,“本来如此”的就叫自然。 管理者怎么治理国家呢?老子的描述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治理社会的最高境界是百姓不知道有管理者的存在,第二层次是受到百姓的赞誉,再次是敬畏,最差的是辱骂。“不知有之”是什么概念呢?同样在《道德经》第十七章里,老子是这样表述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就是说,事情成功了,百姓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大家很熟悉的《击壤歌》里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是一种自然的境界。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又给管理者开出药方,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愚民政策,这种说法不免断章取义。这里的“知”,指的不是智慧,而是奸巧狡诈,“无知无欲”是要人们欲望不要太强烈,不要做偷奸耍滑的事。民风淳朴了,才能使得奸诈之徒不敢作为。 对于老子提出的社会理想和治国方法,后世有很多争议。现在看来这些思想也有他的局限性,老子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状况提出的,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针对的是当时诸侯争斗,“贤能之士”到处搬弄是非、卖弄辩才的社会现象。这些说法有历史的局限性,今天当然不能全盘照搬。同时,老子在书中不少形象而模糊的表述,也使后人对《道德经》颇多误解。正确地理解它,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汲取精华,为世所用。 选我满意答案吧,谢谢!

道家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唯物辩证法是以物的存在为基础,将事物一分为二来看待,要尊重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却可在此基础上改造并发展,不断创新,前进。道家思想所欠缺的便是自我发展的观点,相比较而言有一定消极思想


道家的道和法到底是什么?
道家的道,并非唯心论哲学,它是一种科学性极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它对物质和精神的观念是以阴阳鱼图囊括的,精神和物质是两种对立统一的存在形式,精神也是物质,是空间客观存在的非肉眼所能观察的一种特殊物质。精神和物质这两种物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世间的万事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中国古代唯物主义集大成者要属于春秋的老子与道家诸子对于宇宙所提出关于道的思想了。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例如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

什么是道家的思想?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门派。道家历史渊源悠久,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一定的积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标志着道家文化的正式形成。道家思想主要有老庄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宋尹学派和老子学派这主要的六大学派。1.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认...

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

为什么说道家是辩证法;墨家是科学思想;法家是唯物思想
道家思想中含有朴素的矛盾辩证法可以参看《逍遥游》,而墨家的《墨经》中记载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科学现象,如光学的内容。法家则这提出了“法不阿贵”,就客观上否认了君权神授的唯物思想。

古代朴素辩证法和什么两种
唯心辩证法强调概念和理念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和支配力量。这种辩证法在古希腊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中国,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属于唯心辩证法的范畴。唯物辩证法则强调物质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支配力量。这种辩证法在古代中国...

先贤老子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与唯物主义辩证法有何共通之处
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 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 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由 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

中国古代管理体现辩证思想的是那个学派?
中国古代管理体现辩证思想的是道家。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

道家思想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主观唯心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庄子说的“道”,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所谓的“道”,即是自然之法;而自然之法,无形无相,思之“太上忘情”。《道德经》中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家认为,道不可名状,不可捉摸,却是一切事物运行的“客观尺度”。我们只能说,道家的哲学思想,包含了一部分“朴素的辩证法&...

新邱区15613513342: 道家思想与辨证唯物主义的相似与差异 -
月帘维胺:[答案] 相似:均为唯物主义 差异:道家老子的思想有的是朴素唯物主义,看待事情片面化,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

新邱区15613513342: 求问道家的思想,辩证论,现实中如何使用
月帘维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多干涉世事.辩证论主要体现为“祸福相对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具有两面性,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一分为二,趋利避害,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

新邱区15613513342: 如何评价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解构道教的高道梁兴扬在 -
月帘维胺: 第一,没有如何的问题,所有的存在都是正确的, 第二,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不能改变第一点.

新邱区15613513342: 谁来谈谈对道家哲学的看法 -
月帘维胺: 道家哲学是中国文化土生土长的思想,最能反映中国人原始思维的特点,它是中国文化的个性,是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精粹.如果没有道家文化的支撑,中国文明早就自我毁灭了.佛教思想是印度文化的个性,佛教思想的“科学...

新邱区15613513342: 谈谈对“道”的理解 -
月帘维胺: 道法是自然,是一种心境,是灵魂上的感觉,万事万物皆有道,天道是一种玄学,人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理论,物道,是一种生存之道,天道是灵魂的境界,是我们所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感觉的到,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人道是我们的处世之道,我们可以用一种事物去解释,可以言传,可以去感受,是身体上可以明白的道,物之道是我们可以去观察的,去看到,可以看的见,摸的到的,我们可以经过一些事物的变化去体悟到物之道,由物之道,可以体悟到人生之道,名悟了人生之道,可以进一步体会天道,万物之道,才是道之根本,万法皆为道!

新邱区15613513342: 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
月帘维胺:[答案] 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

新邱区15613513342: 马克思主义 与道家思想 -
月帘维胺: 马克思唯物史观有点相类于“老子曰”的道:“失道而后德”;“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道无亲”;“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绝学无忧”;“给人事天莫若啬(穑),夫唯啬,是以早备;早备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

新邱区15613513342: 道家思想主要内容 字数别超过500 -
月帘维胺: 一、道家的基本情况 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老子和庄子是其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道...

新邱区15613513342: 列举老子主要的辩证法思想 -
月帘维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新邱区15613513342: 怎样看待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
月帘维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见诸《道德经》即《老子》一书里.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是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