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诗歌后两句写了哪些意象

作者&投稿:其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

春别应令四首(其四)
[南北朝?梁]萧绎
日暮徙倚渭桥西,正见凉月与云齐。
若使月光无远近,应照离人今夜啼。
【小题1】这首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怎样写思家的?有什么妙处?(4分)
试题答案

【小题1】用日暮、凉月、浮云等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清寂孤独的氛围(2分)。
【小题1】虚实结合,以虚写实(想象、对写),设想家中的妻子此时此刻因相思而啼哭,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2分);不说游子思家,而说妻子思念游子,将游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委婉曲折,真挚感人。(2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作品原文  上太行①

  西风落日草斑斑②,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③,马蹄又上太行山。[3]

注释译文
  ①太行:太行山,位于山西与河北境内。作者自1430年(宣德五年)起担任河南山西巡抚十八年,这首诗即于此间所作。

  ②斑斑:草色间杂。

  ③霜华:形容如霜花一样花白。

大意
  西风吹过,太阳落下,地上草色间杂,秋天的空中云淡淡的,鸟独自归来。千里客的两鬓如霜花一样花白,又一次骑着马上了太行山。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它不仅仅以其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以其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独还故巢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云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卒使人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从语言到意境,与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毕竟不同于消极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全诗意境如太行秋空辽远开阔,笔调如上山马蹄矫健有力。《四库全书总目》评于谦诗歌“风格遒上,兴象深远”,此诗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4]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一生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终年60岁。所著七绝《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气凛然,豪气干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6]

《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溪居即事>>中有人认为诗歌后两句中"疑"和"急二字生动传神,你认为如 ...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作者由写景叙事.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水乡的人们,无一例外地都在田间劳作,整个村庄,除了一两处孩子玩耍的喧闹声外,一切都显得极为寂静。突然,有一位小童看见一条船儿进...

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

陆游还写过哪些诗歌
《读书》一诗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家乡后,夜晚读书,眼神不如以前。却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写下了《读书》。6.梅花绝句·其一 宋代: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诗歌后两句描绘了怎样
(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描绘了凄清幽静的黄昏景象。(2)“移舟”说明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客愁新”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看见黄昏景色,产生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意思对即可)

古诗《望湖楼醉书》中哪两句话写得最传神?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

诗歌的表现手法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题李凝幽居>>全诗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若干首古诗是什么意思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 问题二:这首古诗什么意思啊? 大多数...

夏时田园杂兴古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是“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哪首古诗?全首诗是什么?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

赣县17337656478: 端居诗歌后两句写了哪些意象 -
戚态普米: 《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赣县17337656478: ...李商隐《端居》赏析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1.诗中景物衬托出了怎样的氛围?2.诗歌抒发了作者... -
戚态普米:[答案] 1 凄冷 2 主要表达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

赣县17337656478: 端居中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戚态普米: 《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赣县17337656478: 《端居》李商隐 阅读答案 -
戚态普米: 1 凄冷2 主要表达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

赣县17337656478: 端居这首古诗的意思 -
戚态普米: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译文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

赣县17337656478: 端居 李商隐三四两句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
戚态普米: 《端居 》李商隐三四两句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答: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赣县17337656478: 端居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
戚态普米: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赣县17337656478: 谁帮我做下李商隐《端居》的解析?谢 -
戚态普米: (1)转述他人观点:初读就觉颔联“敌”字的用得非常妙.而妙在何处,其始茫然.其后细读,察觉这一“素秋”的意象异常丰富,可以让人联想到秋高气爽,寥廓江天,以及天空的鸟群.可见李此时心胸开阔,是可喜的心情.而“空床”一词,...

赣县17337656478: 端居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 -
戚态普米: 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不可以.原因: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

赣县17337656478: 端居 李商隐 本诗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
戚态普米: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