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

作者&投稿:澹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中体现哪些有关的课程标准~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欠深刻 新教材的有些课例,初步反映了知识的形式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将学法、教法在教材之中。但是,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组织教学内容时,简单的、机械的照搬教材,只重视知识结果,而忽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忽视科学方法

我来帮你!

http://sj.haoti.org/Article/zx/200509/7530.html
http://blog.shbbs.cn/blog.asp?name=gangxianzhang&page=3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 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 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附】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http://www.98yw.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353
http://cache.baidu.com/c?word=%BA%D3%D6%D0%3B%CA%AF%3B%CA%DE%3B%BD%CC%B0%B8&url=http%3A//blog%2Eshbbs%2Ecn/blog%2Easp%3Fname%3Dgangxianzhang%26page%3D3&b=0&a=6&user=baidu
www.lesun.org/zxyw/html/lists/4_154.htm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 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 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附】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目录
匡衡为读书,又因为家里没钱买灯油。就在与富人家之间的墙上,凿了一个洞。透过洞里的光看书。苏秦为读书更是头悬梁。董仲舒在家刻苦读书,后花园三年年仅去过一次。这样的勤奋不言而喻,后来他们都成功了。刻苦读书是成功人事必备的要素。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部编版 ...

卢沟桥的资料 急急急急急急 我预习要用
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

曾国藩墓位于哪里
曾国藩系糯米混浇铸墓堆,墓碑三道,主碑题曰: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墓围直径5米,花岗石围:墓前古坪台50平方米;坪台东西石阙下通石级,沿桐溪寺墙而下,接曾国藩墓庐槽门。通道两旁原侍立石兽、石人,今仅存残迹。墓地正前有古银杏、罗汉松各两株,蓊郁茂盛。另墓地...

你的家乡一定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如碑、亭、园、墓、桥、楼、古街、牌坊...
在碑林中漫步,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书法艺术,还可以看到碑石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如清代的《关帝诗竹图碑》、明代《魁星复斗图碑》、宋代的《唐兴庆宫图》石刻艺术室和游廊收集了陕西各地的石刻石雕珍品,如东汉的石兽、画象石,唐代的蹲狮、犀牛。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有四骏保留在这里。这里陈列的唐代供应石灯十分...

铜川市17558931513: 河中石兽教案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 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左丘兰平肝: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铜川市17558931513: 初中一年级《河中石兽》的翻译? -
左丘兰平肝: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

铜川市17558931513: 《河中石兽》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根据故事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次大意 -
左丘兰平肝: 《 》 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铜川市17558931513: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河中石兽的主要事件 -
左丘兰平肝: 《河中石兽》 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

铜川市17558931513: 《河中石兽》 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段意.求正确!今天晚上用! -
左丘兰平肝:[答案] 《河中石兽》 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

铜川市17558931513: 河中石兽三人的道理和方法 -
左丘兰平肝:[答案]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 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老河: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

铜川市17558931513: 河中石兽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
左丘兰平肝:[答案] 四种 第一种:在石兽落水的地方找 第二种:在河的下游找 第三种:在河底寻找 第四种:在河的上游找

铜川市17558931513: 河中石兽 课文主要记述了怎样的一个事件 -
左丘兰平肝: 《河中石兽》课文主要记述了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多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铜川市17558931513: 河中石兽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
左丘兰平肝: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其所以然”.

铜川市17558931513: 初一自能预习的语文25课河中石兽 -
左丘兰平肝: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