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学出过什么名人或杰出人士?

作者&投稿:荡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京科技大学出过什么名人或杰出人士?~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毕住?985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国家教委所属的“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1977~1986年,以其为首的科研集体,针对国家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前沿科学的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系统中压应力可以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同时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结构钢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实验发现扭转型裂纹或缺口试样都能引起氢致开裂;证实氢能促进塑性变软,提出了氢致软化机理。通过对金属材料相图中含氢相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形变、相变、化学变化及对氢致开裂影响作用等的系统分析,统一了各种氢致开裂的机理。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最系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科学进展的领先地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论文 300多篇。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20年来,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相结合,建立“材料学”与“宏观材料学”新的学术体系,在这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


返回顶部

高庆狮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庆狮,男,汉族,福建厦门人,生于1934年8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TUNS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访问教授。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中心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计算机系统设计,后来移交给军方)。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兼职首席研究员,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教学方面:指导过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从事大型、巨型计算机体系结构(1958~1980),并行算法(1973年起),自然语言及其处理(1980年起),人类智能及其模拟和应用(1980年起),网络安全(2000年起)等等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工作设计,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中国第一台10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专为两弹一星研制的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个管理程序(在109丙机上)总体设计负责人。研究并指导过两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汇 300多万美元。获国家级一等奖两个(集体一项是理论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另一项是体系设计负责人之一);科学院特等奖一个(集体);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四个。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计算机应用;2、并行算法与并行处理;3、自然语言及其处理;4、人类智能及其模拟与应用。专著有3部:《向量计算机》(科学出版社,1984)、《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选编》(新华出版社,1985)、《智能系统基础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及国际会议等发表过《一个带有可变结构的总线的常数排序处理机阵列》、《无冲突存取系统的一类斜排方法》,Technical Analysis Machine Translation,The Principle of Macro-Transform,A Vector Computer for Sparse Matrix Operations等70多篇学术论文,此外还有如《通用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通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等30多篇有关重大工程的论证报告。


返回顶部

周国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国治,男,汉族,广东潮阳人, 生于1937年3月。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并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回国后,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导师,并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教学方面:周国治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冶金热力学”、“相图计算”、“冶金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等课程。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曾获得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研方面 :周国治的科研领域主要在“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学”方面。其主要贡献可概况为如下三个方面:1. 多元熔体和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和相图的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近期这方面的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几何模型已发展成统一化模型,并将热力学性质的计算进一步扩展到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2. 氧离子迁移的理论和应用。周国治及其科研小组系统的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并将这一理论成果应用到各种工艺过程中,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并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这方面的成果已取得了多项专利。3. 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已成功地被应用于纳米材料,储氢材料和Sialon材料中。周国治的许多科研成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周模型”和“周方法”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研究成果也被系统地编入多部高校教科书和专著中用来指导博士和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周国治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二项,获得美国专利三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返回顶部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难先,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生于1937年10月。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2~1980年间任助教、讲师;1980~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维拉诺互大学、IBM公司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所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高技术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获1981年CDC公司技术发明奖;199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深研究员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重要贡献奖。
教学方面:主 讲“电动力学”、“振动波动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等课程。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固体界面声子谱与应用物理中逆问题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石墨插层化合物和应用物理逆问题的研究。第一个从第一原理出发算出石墨与锂石墨的各种光学性质及色散关系,并分析了等离子散发的起源。在国际开创用数论方法由结合能由线得出原子间对势的简捷而严格的公式,并结合虚拟结构设计解决了一系列原子间、离子间和原子与离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建立问题。和国际先进软件平台接轨,建立了面向国家目标和有系列性、含自主原创性内容的科技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对新型稀土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结构以及界面的研究有所突破。逆问题研究包括黑体辐射逆问题、由声子比热反溃声子能谱逆问题、晶体总热反溃原子部二体相互作用问题、费米体系能谱问题、单电子周期势反溃等效离子-电子相互作用问题等重要方面(其中有些方法是本人开创的),如第一个运用富氏卷积和数论中莫比乌斯变换得到问题的两种严格形式解,并分析了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及稳定性。所建立的比热逆问题的普遍解,推广和统一了爱因斯坦解与德拜的解,在凝聚态物理的应用方面有首创性;黑体幅射逆问题的普遍解为遥感和天体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国Nature杂志主编整版评论,认为是开创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杂志也都有专门评述,命名陈定理。在核结构、电路分析幻方变换群、静电屏蔽、薄膜光学性质、调制法测焦点等方面都有过许多工作,曾发表各种论文几十篇。其代表作主要有《锂石墨光谱从头计算及其离子激光之起源》和《变型莫比乌斯定理的物理应用》;译著有《付里叶变换及其物理应用》、《振动波动物理学》等。


返回顶部

葛昌纯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男,汉族,浙江平湖人,生于1934年3月6日。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冶金物理冶金专业。1952~1984年在冶金部钢铁冶金总院先后在冶金室、压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担任专题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 月作为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在Max-Planck材料科学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研究,获Dresden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评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定“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专业委员会特种材料与制品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陶瓷科学院层状和梯度材料学会主席;世界陶瓷科学院自蔓延高温合成学会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粉末冶金工业”等国际、国内刊物的编委。
教学方面:到2002年共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2名。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1960~1984 年负责研制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分离膜,创建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合成,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的纳米材料实验室,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戊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科研项目“以复合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燃烧合成氮化硅陶瓷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2000年提出、论证和指导完成了“863”课题“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已通过验收。“以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陶瓷”获得发明专利(87101293.6 )。1985年创办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先后创建起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和北京科技大学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在国内外各类核心刊物上主要发表论文164篇,近期的有SHS Research in Lab Special Ceramics.P/M at USTB Beijng,New Development of SHS Composites in LSCPM, USTB of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SHS FGM(Keynote lecture)等,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ISTP收录11篇,被 CSCD收录8篇,被EI收录19篇。专著一部。


返回顶部

陈先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先霖,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生于1928年9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机械系冶金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为中国首

杨遵仪教授(1908.10— ),男,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历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地质系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古生物学报》的编委,《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编;九三学社中央顾问;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

主编了《古生物学教程》、《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史学》教材。其中1980年与郝诒纯教授合作再次主编的《古生物学教程》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程裕淇、王鸿祯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外学者四人合编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对比》(英文)先后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还著有《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合著《南祁连山三叠系》(1983)、《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1987)、《桃李满天下》(1993)等9部专著和60余篇论文。

80年代初与殷鸿福、张克信、吴顺宝等合作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为国际“金锤子”获2001年国内科技十大新闻。

参加编著的《中国地层概论》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南祁连山的三叠系》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同年还获得何梁何力科技进步奖。被录入《中国科学家传记大词典》和《中国科技名人录》。
王鸿祯教授(1916.11— ),男,山东苍山人,中共党员,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

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出版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在大地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地质学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主编出版了《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
赵鹏大教授(1931.5— ),男,满族,辽宁清源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995),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九屇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地球科学》主编。曾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他建立了我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新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2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宁芜地区铁铜矿床统计预测”,作为“宁芜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组成部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20万图幅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矿带铜镍金资源量预测研究”获地质矿产 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矿产统计预测》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以他为首的科研集体近年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和矿产统计预测 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

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育研究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9部,主持撰写大型科研报告10余部,其代表作有《矿床统计预测》、《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矿床勘查与评价》、《试论地质体数学特征》、《初论地质异常》、《高等地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Mineral Deposits Prediction in large Scale》、《The Geological Anomaly and Mineral Prediction》等。

他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界先进工作者,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
於崇文教授(1924.2— ),男,生于上海,祖籍宁波,1978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学动力学家。1950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曾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热力学与动力学数据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顾问。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顾问。

长期致力于将基础自然科学与地质科学相结合,促进地质科学向精确科学发展,先后开拓出五个创新的学术领域。(1)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用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多组分多因素地质系统的数值和几何学特征,并用随机过程和随机场研究地质过程和地质学场。(2)区域地球化学。用非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研究成岩、成矿过程,并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提出区域地球化学理论。(3)成矿作用动力学。将矿床形成机制研究提高到动力学的水平,使矿床成因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静态上升到动态。(4)成矿系统的复杂性。提出新的成矿理论与方法论---“成矿动力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 在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将常规矿床学提高到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的层次。(5)地质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地质系统的自组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的地质科学新理论,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高到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的层次。发表论文约50篇,出版专著6种。培养了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生11名,博士生12名,博士后2名。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8),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0),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二等奖(1985,1990,1997)、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地质科研工作奖(1991),高校科技工作成绩奖(1990)及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1990)等奖励。
翟裕生教授(1930.2— ),男,河北文安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长期从事矿床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勘探系和矿产三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和北京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组评委、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国际地质学史研究会理事、《地学前缘》主编等职。

在矿田构造学、金属矿床学、区域成矿学和地化学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成果。已培养博士生23人,硕士生14人。参加主编的《矿床学》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的《宁芜中段铁、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合著的《宁芜玢岩铁矿》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持编写的“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和《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等科研项目获地质矿产部科技二等奖。“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矿田构造”专著获湖北省科技一等奖。以他为主还著有《矿田构造学概论》、《矿田构造与成矿》、《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成矿系列研究》、《区域矿床学》等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999年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张本仁教授(1929.5— ),男,安徽怀远人,中共党员,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1 95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地质矿产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和部委系统重大攻关、重要基础和基金项目共10余项,获得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以他为首出版了《豫西卢氏-灵宝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和《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等专著4部,主编《地球化学论文集》3部,主编《地球化学》教材1部。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他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1名,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 学术论文100余篇。于1989年被授予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杨起教授,男,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

早年于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6年北京大学地学部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5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创建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是我国煤田地质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从事煤地质学、煤岩学、煤变质作用、盆地热史演化、煤中有害物质、煤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以及煤层气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杨起教授著作多次获国家级与部级奖励。他提出的中国煤的多阶段演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理论解决了“中国煤级偏高”的难题,阐述了煤种分布规律,并且对我国煤田预测、沉积盆地有机质热演化、煤层气远区评价、煤成烃生成与赋存规律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招收博士生的方向:
(1)煤层气地质; (2)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工程。
招生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研究方向: (1)煤层气地质
(2)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工程
刘光鼎院士,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长期领导中国沿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积极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崔希亮 男,1960年出生,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汉语熟语。已发表的论文有:并列式双音词的结构模式、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人称代词修饰名词时“的”的隐现问题考察、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把”字句和“将”字句、汉语熟语的界定及其分类、空间方位关系及其泛化形式的认知解释、汉语亲属称谓的嬗变及其动因、“在”与空间方位场景的句法表现及语义映射、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话语的潜台词与交际策略、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律-统计及分析、汉语“连”字句的语用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立场和方法透视、普通话字音的异读及正音对策、“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空间方位关系的类型学考察、汉语方位结构“在……里” 的认知考察、汉语空间方位场景的态与论元的凸显、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试论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接口、日朝韩学生汉语介词结构的中介语分析等三十余篇,著作有《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语言理解与认知》等。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李杨, 女1942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管理工作,学术专长的课程及教学(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主要著述有专著《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论文《论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语言教学中的限定与自由》等数十篇。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发表有关丁玲、陈学昭、袁昌英、赵清阁、杨沫、熊塞声、张抗抗、铁疑等十多位女作家评传。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梦见我》(1991)获第三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杨庆华,男,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1966年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结业。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教学、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及汉语。曾参加《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的校勘工作,并编著《唐人对外友好诗选注》、《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与人合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赵金铭,男 1940年出,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教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专著为《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主要论文有《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游仙窟〉与唐代口语语法》、《"我唱给你听"及相关句式》、《现代汉语补语位置上的"在"和"到"及其弱化形式"de"》、《现代汉语中"v.de"格式的分化及其后续成分的省略》。任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1996年曾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
张普 ,男,1942年出生,教授,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担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副秘书长、中文信息学会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还担任巴黎"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国际评委。曾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汉语信息处理有关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等重要汉语信息处理项目。主持的"普及型汉字输入方法"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能源部科进步二等奖、北京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曾参加《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主编《中华小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分卷》、《语言自动处理》等,著有《汉语信息处理研究》、《汉字编码键盘输入文集》等。近年来致力"语言知识动态更新"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流通度理论及其基本量化方法、语感的量化及其计算机模拟、第三代的动态流通语料库的建设等面向21世纪和网络的重要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新课题。
崔永华,男,1948年出生,中文硕士,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为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技巧》(主编)、《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项目主持人);合作编写《标准汉语教程》、《学汉语》、《听、说、看中国语》等教材。代表论文有:《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连…也…."句式试析》等。
曲德林,男,1943年出生,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化工系统工程、过程设计及管理。已完成科研项目十余项,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二项,七五、八五攻关项目二项,其他均为省部级资助项目;共获省部级以上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6篇被SCI 、EI等权威文献索引摘录,并有译著一本。代表论文有 An Efficient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for weighed process J. Chem. Eng. Japan, 25(5), 1992. An Encoding System for Group Contribution Method 和 A Decoding system for Group Contribution Method J. Chem. Infor. and compu, soi, 32(5), 1992. An Efficient Logical Design Method f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Database 和 A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Estimation system with Route Choosing Sekiyu Gakaishi, Japan,38,1995.

宋柔, 男 ,1946年9月出生,籍贯江苏。理学硕士,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软件工具、语言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信息处理。现任中文信息学报编委,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取得硕士学位。曾为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微软中国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访问教授。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另主持多项教育部、北京市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带领课题组在符号处理语言的实现工具、自然语言处理的软件工具、汉语篇章处理、汉语分词系统、计算机辅助汉语校对系统、词语属性检索系统等方面取得国内外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软件产品多种并取得多项软件著作权,多次向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国内外多所大学、企业使用相关软件。199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韩经太,男,1951年出生,文学硕士,教授,现为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筹备委员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学、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思想史等人文科学研究。代表专著有《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心灵显示的艺术透视》、《宋代诗歌史论》、《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诗学美论语诗词美境》。发表学术论文有《中国古典诗学新探四题》、《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悲剧性美》、《中国诗学平淡美理想》、《论宋诗谐趣》等80余篇。专著《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入选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传统文化研究丛书》。1996年获准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二等级。现正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方 立,男,1942年1月出生,籍贯浙江,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92年由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82年10月被北京语言大学派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一年,主要在该校的语言学系和东亚语系进修理论语言学和现代汉语。1990年11月应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邀请对该校访问一年,主要进修理论语言学;还应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主任的邀请在该系做短期专题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理论语言学;英语。已开设的硕、博士生课程是:数理语言学导论、逻辑语义学导论、生成语法中的语义学、当代语义理论(上)、当代语义理论(下)、形式语用学、管约论、最小方案、转换--生成语法史、广义短语结构语法、中心语驱动语结构语法、范畴语法。发表论、译著近百种(有些与他人合作完成)。主要代表著作有:《美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数理语言学》、《逻辑语义学》。
获奖情况:论文《乔姆斯基的早期句法理论与当前语言学界的争鸣》1987年获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


浙江大学有什么知名校友吗?
例如,巨人网络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就是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优秀校友。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学校还组织了浙大校友企业家表彰总结会,利尔达科技集团董事长叶文光等杰出企业家出席。文化包容、多元的浙江大学还是很多当代体育界名人进修的摇篮。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男子400米...

关于大学的英语名人名言
34、短时期的挫折比短时间的成功好。——毕达哥拉斯 The success of a good short-term frustration than a short time.35、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苦闷,失败了再来,前途是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徐特立 I never know what is depressed, I failed again,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their own.3...

杨颖毕业于什么大学
2016年,主演的古装剧《孤芳不自赏》取得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冠军。2017年,主演了个人首部现代剧作品《创业时代》。2019年2月4日,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雪花赋》。2020年5月20日,确定主演现代爱情片《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8月27日,第八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并位列第16位...

浙江大学出现过哪些名人?
现任校长吴朝晖,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在服务计算、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等方面有重大贡献。2015年至今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不仅在科学研究上人才济济,也培养了像谢震业、孙杨这样的体育界明星。我浙还有很多很多名人,就不一一列举。几年后我们都将从浙大走出,或许...

重庆大学出过哪些名人
由于学术背景过硬,从事的又是新兴的经济学研究,马寅初建国后,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在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方面做出贡献。2. 娱乐圈名人 皇阿玛”张国立和“小师妹”唐艺昕都是重庆大学毕业的。张国立老师如今在圈内大地位非常高,而且深受大家的喜欢,也是国内的一线演员,已经被成为艺术家了。张国立老师...

广西大学出过哪些名人?
广西大学在建校九十年历史上可谓人才辈出,那我先来说说广西大学历史上还有现代出过的名人吧。一、蒋钦挥 蒋钦挥是广西全州人,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现任广西日报社南国早报总编辑。他曾经先后在广西电台、广西日报、北海日报工作,历任广西日报驻桂林记者站的各种职位。有多篇新闻作品获奖,...

西南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他几乎没有积蓄,因为他不仅资助了很多朋友,还资助学生、同事渡过难关。文革时期被迫害,但是他无论何时何地,一旦事关人格、大节,吴先生特有的浩然正气,舍生成仁的君子之风,就体现出来。吴先生是一个可爱的人,可敬的人,是一个真正活过一生的人。西南大学真的很棒,在这里会遇见各种各样优秀的人。

牛津大学出过哪些名人
牛津大学出过以下名人:蒂姆伯纳斯李:万维网的发明者,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休格兰特:英国演员,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演员奖与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罗温艾金森:英国演员,喜剧大师,曾主演《憨豆先生》。杰里米边沁:英国哲学家、法学和社会改革家。最早支持功利主义和动物权利的人之一。理查德道金斯:英国演化...

浙江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这个问题有点难,难在浙江大学出过这么多名人,我该从什么地方谈起。最能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应该是它的科研水平高低,那我就来讲一讲从浙大走出去这些灿若星辰的人物吧。程开甲院士: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是我国唯一一位集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军人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从中国石油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但是作为一个综合类的大学,石油大学不仅仅局限在石油这个相对较窄的领域,她(石油大学)又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众多杰出人才,校友辰东就是其中一位。辰东,原名杨振东,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如果这样说你还不是很了解的话,没关系,maybe你曾读过他的小说:不死不灭、神墓、长生界、遮天、完美...

洞口县19495563119: 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哪所较好?提前批分数大约是多少?我是重庆考生
守庾甲磺: 当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哦,N 多外交部的人都曾经是那儿的学生,还有杨澜,许戈辉,何炅等名人.北京语言大学主要是对外汉语专业很好,留学生人数最多.至于分数,你可以登录这两个学校的网站,每年都有更新,就在网页上搜就可以了.

洞口县19495563119: 著名语言学校 -
守庾甲磺: 专门的外国语高等院校里国内最强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然后是,外交学院,四川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北大清华复旦的外语专业也是一级棒,同济大学的德语自民国时代开始就为国内翘首.以上都是知名的外语院校.北二外,北语,解放军外国语是比较好考的,在北京考以上三个学校一本线以上过不了多少就可以去,其他的都蛮有难度的.,外地很难说,建议找来前两年高三学生发的高招分数统计资料详细看看分析一下这些学校在你所在的地区的录取分数状况,看看都一般分布在一本以上多少分,各语种专业录取分数也不尽相同,有的语言很高有的低些.提早准备.

洞口县19495563119: 四川外语学院有哪些明星? -
守庾甲磺: 吉克隽逸 歌手 四川外语学院南方翻译学院 李垚坤 歌手,创意人 四川外语学院 颜思诗 街拍冠军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分院

洞口县19495563119: 暨南大学语言学方面有哪些著名教授 学者呢?
守庾甲磺: 暨南大学的华文学院、文学院有很多全国知名的语言学专家学者,比如:郭熙、彭小川、周健、詹伯慧、邵静敏,这几位都是重量级的.有了这几位教授,暨大语言学就可以是国内语言学的一块高地.

洞口县19495563119: 著名的语言大学和厨艺大学有哪些 -
守庾甲磺: 国内最为著名的语言大学是北京语言大学,而厨艺方面可重点考虑哈尔滨商业大学、扬州大学、济南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

洞口县19495563119: 西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本专业吗 -
守庾甲磺: 西北大学本来就是一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当然是一本专业.西大中文出的名人不少,被称为是作家的摇篮,贾平凹、迟子建等都是西大毕业的

洞口县19495563119: 陕西师范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
守庾甲磺: 陕西师范大学,简称“陕西师大”或“陕师大”;英文名称为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SNNU.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国标代码:10718.学校法定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199号,设有雁塔、长安两个校区.雁塔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199号,长安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

洞口县19495563119: 辅仁大学出过哪些明星? -
守庾甲磺: 蔡依林 - 英文系詹雯婷 - 英文系 - 02年毕 - 名歌手(F.I.R.女主唱) 吴奇隆 - 体育系 吴佩慈 - 哲学系 答案补充 黄汉青 - 统计系 名歌手(F.I.R.吉他手)

洞口县19495563119: 北京语言大学有二本专业么? -
守庾甲磺: 没有,北语是一本的学校~

洞口县19495563119: 广水短期英语培训学校
守庾甲磺: 1、新东方 简介:新东方学校成立于1993年,并于2006年成功在美国上市,语言培训一直是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闻名遐迩的应试培训,英语四六级、雅思、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