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鸿胪寺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又有着怎样的职责呢?

作者&投稿:蛮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这个名词的寓意,就是中央之国。自秦始皇之后,虽然有短暂的分裂,但是中国基本上都还是保持大一统的局面。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文化经济,在当时的世界,都算是一流的文明繁荣国家。也因为当时的中国文治武功犹如夜空的皎月一般,使得四方的国家都感受到华夏之光。

从如今中国周边国家遗留下来的中华文字和文明古迹,都足以证明,中国这个国名当之无愧的,四方国家来中国瞻仰华夏文明之光。

中国为了迎接当时的四海之国来中国朝贺,也别设立了专吏负责此事,而负责此事的人也被列入了官卿之位,特别是在明朝,还特此设置了鸿胪寺这个机构,更好的将外交的事情处理好,以彰显大国的风范和风度。很多人都知道六部中的礼部是掌管外交的事务,那这个鸿胪寺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鸿胪寺的历史

首先,我们先从“鸿胪”这个词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意思。“鸿,声也;胪,传也”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声传之意。

详考大鸿胪名定于汉者,非昉于汉也,周官有行人掌大宾客之礼,胥掌蛮夷闽骆之国,使秦官有典客掌握诸侯及归义蛮夷,即是官也。”

由此可见“鸿胪”这一词,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也是中国最早主管外交和番外事务的专职政府工作人员。汉景帝时期,把大鸿胪这个官职改名为大行令,在武帝时期,这个称呼又被改回大鸿胪。所以在整个汉代时期,鸿胪这个官职几乎总览“九宾之仪”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鸿胪机构,主要的功能是客馆,说白了,这就好比现在的国家宾馆,主要是让一些外国使节住宿和吃饭。而北朝的鸿胪寺则是负责国家的一些吉凶的祭祀活动。

在隋唐时期,也开设了鸿胪寺,主要的任务是负责“藩客和吉凶吊祭”可以说隋唐时期的鸿胪寺,是将南北朝时期,北朝和南朝鸿胪寺的功能合二为一。

到了宋朝时期,鸿胪寺的主要功能就是接待朝贡的使臣,给赐送迎及国之凶仪,同时还有祭祀祠庙等诸多共用。鸿胪寺下面,又设置一些驿所和礼院,各自接待各自负责的区域。一直到南宋时期,因为减少了大量的土地,为了俭省开支,就将鸿胪寺彻底的规划进了礼部。

元朝时期,就没有鸿胪寺的设置,礼部掌管“引见诸王,和诸番。还有各省四方以及海外的客人。

可以这样说,鸿胪寺这个机构在隋唐之前的功能比较单一和模糊,等到了隋唐时期,因为国家富强,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国内的经济繁荣都堪称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因此也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就比较多。鸿胪寺就逐渐由一个掌管国家祭祀的部门,转变为专门处理对外事务的负责人。

明代的鸿胪寺

明代的鸿胪寺,本来叫做侍仪司,因为明朝是打败由蒙古人建立起来的明朝,因此明朝俸自己为华夏正统,所以就将侍仪司改为曾经最早被称呼于汉朝的鸿胪寺。

改名鸿胪寺后,该司设置官员六十二人,最高的长官一人是四品官阶,最小的官职的叫做序班,有五十人,都是最小的从九品官员。

明成祖朱棣发动了夺取皇位的战争当政之后,身处南京,时刻感觉到不自在。于是就下令全部迁都北京,国家的各部门也随之来到了北京。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鸿胪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

南京作为陪都,虽然北京有的部门这里都有,但是毕竟不是真正的京城,所以很多的机构也是从精从简。南京的鸿胪寺,虽然相比较北京的编制迷你了一点,但是依然从事礼仪和接待外国使臣的工作。

可以这样说,南京这个陪都,虽然很多的部门是虚职,但也只有两个部门是实的,一个是南京兵部(掌控南部的兵马),另一个就是南京的鸿胪寺

鸿胪寺的具体职责

鸿胪寺的职责之--就是引导之仪

在皇上的生日(万寿节)这天,鸿胪寺的官员就要几乎全部出动,各司其职。有的指挥搬运东西,有的负责安排接待,有的负责摆好水果食物,有的主持庆典的程序。据历史记载,万历三十年主办的万寿节庆典,鸿胪寺就出动了将近五十六人来维持庆典的召开和运作。

但是到了天启四年的的万寿节,则参加此庆典的鸿胪寺官员人数只有几十人,由此可见,随着大明朝廷的日暮西山,伴随而来的也是国家活动的礼仪手续减少,鸿胪寺的人员也出现大量的减少,反映出国家已经开始再走下坡路,出现了末世之兆。

鸿胪寺的职责之二--教授官员礼仪

中国一直有这样的一句话“不知礼,无以立也。”我们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十分重视礼仪,这种礼仪表面上看似是要教会人们该如何知礼,懂礼,其背后的本质,是要体现出国家的伦理政治关系。而这种伦理的先后,则是维护国家运转的重要基础。

鸿胪寺建立之初,就有负责教导新上任的官员该如何行礼的职责。比如每次殿试之后,放出榜单,应试的考生就知道自己的名次,新中的进士,在放榜后,就会接到鸿胪寺的通知,统一到寺内接受礼仪的培训。

在此之后,就会入宫拜谢朝廷。鸿胪寺的另外一个教导礼仪,就是所有外国的使节和外夷官员,如果要面见天子,就都必须到鸿胪寺的署内的大厅。由专门负责礼仪程序的官员教导,如果其礼仪不能按要求做到,就会取消面见天子的机会。

鸿胪寺的职责之三--纠举内容

估计很多人都记得,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侯,学校的大门旁都会站着两个到三个同学,专门负责监察学生的仪表和是否带着红领巾和团会的。如果仪表不符合学校的标准,此学生所在的班级就会被扣分,或者取消优秀班级的评选资格。

鸿胪寺的纠举内容,就和我们学校以前的监察学生仪表的行为差不多。在明朝,皇帝就让鸿胪寺纠举文武百官入朝的礼仪,因为朝仪是国家的大礼仪。崇祯二年,十一月一日,这天的上朝,就有鸿胪寺忽然监察上朝官员的仪表礼仪。

凡是朝参,有面生可疑之人及无牙牌的,着弩住,请旨发落并与严饬。”

在实际上朝的时侯,大概早上四五点钟就要上朝,而且在朝堂上,基本上都是站着。都是大老爷(能上朝的官员,就算在北京,官阶也是相当高的)平时都娇惯习惯了。站这么长时间,自然很多官员心生懈怠,而且很多时候,大部分的官员都是站着做陪衬,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

于是一些资格年轻的官员站在后面的,就会经常交头接耳的说话,面对朝廷后面的官员喧闹,让皇帝感觉很不舒服,就下令鸿胪寺派出官员,在朝堂上严肃朝仪。

还有一个纠察内容就是对官员服色的监察,明朝的官服分为公服,吉服,素服。这三种服装,百官在不同的场合就要穿不同的衣服。

在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为帝的时侯,就对国家的很多的行为立下规矩,什么人做什么事,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具体的规定。

比如,在春节,皇帝的生日,册封,颁诏,领诰就应该穿官服。陪同皇帝去天坛和地坛祭祀,就要穿祭服,上朝议事,就要穿公服。

参加节日庆典,就要穿吉服。当然了,很多官员都是各司其职,这么多规矩不是每个衙门都知道。于是在各种场合之前,都会安排专门的人,去各个衙门通知第二天穿什么样的衣服,这样就很少会出错。

鸿胪寺官员的构成

在明清之际,很多的官员都必须要求是进士出生,特别是翰林院,就必须是进士出生。而且还必须是二甲的前三十名,否则想都别想。

但是鸿胪寺的官员就出生复杂了,在明朝三十三位鸿胪寺一把手中,就有十七个是进士出生,六个师监生,生员三个,舍人一个,礼生一个,儒生一个。

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属于北方人,且都是内部调动,从少卿变成卿。所以可以这样说,鸿胪寺对于北方的考生可以说是一个晋升的好出路,且对学历要求不高。因为只要是监生和生员都有资格在此做一把手,由此可见这个衙门的水也是高低不同。

总结

明代的鸿胪寺,即是国家礼仪规范的实施操作者,同样也是处理外交和接待外国人士的国家行政机构。鸿胪寺的建立,对于国家礼仪的建设,和维护国家礼仪尊严,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鸿胪寺的职责: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

历史上这是一个事情比较多,但是官位不是很高的存在;他们的职责是司礼,主要是负责接待外国来宾,负责国内一些礼仪上的事情。

就是一个寺庙而已,当然,一开始是用来祭祀的。


介绍鸿胪寺 安禄寺 顺天府
鸿胪寺 官署名。汉改秦代典客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

鸿胪寺的出处
。”《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唐开元二...

礼部、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的区别,它们的职能如何区分
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是秦汉时代的九卿系统的机关,而礼部是隋唐后的六部系统的机关,但是隋唐政治机构大改革后,原来的九卿系统并没有完全废除,所以有个就作为旧制度的残余留存下来,但是其大部分权力已经被六部代替,权限大副缩小,变成闲职,有的朝代则将其归口到各部管理,有点类似于现在我国那些归各部委对口管理的...

太常寺,鸿胪寺和礼部怎么区分职权?
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是秦汉时代的九卿系统的机关,而礼部是隋唐后的六部系统的机关,但是隋唐政治机构大改革后,原来的九卿系统并没有完全废除,所以有个就作为旧制度的残余留存下来,但是其大部分权力已经被六部代替,权限大副缩小,变成闲职,有的朝代则将其归口到各部管理,有点类似于现在我国那些归各部委对口管理的...

唐朝鸿胪寺的官员,主要是负责什么样的事务?
不过,鸿胪寺其实并不是《庆余年》中所独创,而是在历史上有其原型,我们不禁会好奇历史上的鸿胪寺是怎么运作的。因此,今天就想以唐朝的鸿胪寺为例,和大家谈谈成为鸿胪寺官员需要具备哪些职业技能、具有什么样的身份才能担任鸿胪寺的官员及其折射出朝廷势力的演变。这是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三个主题。 一、鸿胪寺历史...

历史上朝廷各个官员的阶级和名称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

在中国历史上 唐朝的外交礼仪?
唐朝设置有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三、据“献方物”价值决定是否召见和宴请来宾。与唐朝交往各国,多为附属国,向唐朝称臣朝贡。对于朝贡一方,唐朝称之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是谁
至于一般所承认之说法,则有三种:(一)后汉书卷七十二楚王英传、卷一一八西域传,及后汉纪卷十等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太史傅毅以为或即西方之佛,明帝遂遣使往西域求法。途中遇梵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归至洛阳,明帝建白马寺,梵僧即于此译出四十二章经。是为我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

佛教在中国内地是如何发展的?历史上有几位高僧有史书记载?
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1、庙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庙,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养鬼神的地方称为庙。2、寺是一个办理佛陀教育的机构,如今政治制度变了,但这个名称一直没有变,形式也没有变。二、寺和庙的分类不同:1、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若依住寺者而分,...

淄川区13634789011: 大理寺,鸿胪寺都是什么?还有别的什么寺,名字的由来等等,越具体越好! -
频弯复方: 都是一些皇家专署机关..大理寺是专职掌管对皇族宗亲外戚和大吏的调查审判以及刑罚的专门机关..鸿胪寺则是皇家外交和礼仪和出游纪祖等活动中的组织机关..就是这样.

淄川区13634789011: 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中心,城里设立了鸿胪寺典客署等机构,是专门负责接待什么和什么的??
频弯复方: 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宾馆,接待外宾的

淄川区13634789011: 鸿恩寺的来历 -
频弯复方: 鸿恩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12年),相传为明建文帝朱永炆追随者出资兴建.初名宏宁寺,后改名鸿恩寺.该寺僧尼合一,12座大殿自嘉陵江边顺山势依次排列直至龙脊山顶,蔚为壮观,为川东名寺.明中...

淄川区13634789011: 庙王的历史来由 -
频弯复方: 我们常将出家人的道场称为“寺庙”,实际上寺和庙是两个概念;而且“寺”和“庙”最早也并非宗教建筑场所.寺,原意是官署.《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是古代朝廷里的一个办事机构,直属皇帝管辖,相当于今天...

淄川区13634789011: 历史上顺治的皇后是谁?感情怎么样? -
频弯复方: 顺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生母的娘家侄女,乃多尔衮为顺治所选定.顺治八年(1651)二月,皇后之父蒙古科而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亲自送女儿上京,等待举行大婚典礼.但顺治对婚事很不情愿,一直借故拖延.拖到了...

淄川区13634789011: 每个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吗?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一些场景、事情明明是第一次发生却觉得早就发生过了呢? -
频弯复方: 1、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主要是潜意识活动,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运算,得到...

淄川区13634789011: 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及经验是什么?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600字左右的~ -
频弯复方:[答案]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 二.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