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在宋代究竟是起到了推动历史还是导致宋朝越来越积弱的反作用?

作者&投稿:任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熹理学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在明朝才发扬光大,朱熹在宋代政治军事方面根本就起不到太大的影响。 朱熹是主战派,理学在宋朝时,基本没占过主导地位,更不会导致宋朝积弱。

中国的衰弱,是从元明开始的。理学的大力推广也是从元明开始的。 朱熹的理学是要人们忠君爱国,保护宋朝 免遭外敌入侵。

宋代的积弱的说法也是不合适的,从民国国学大师钱穆开始就说宋代积弱是不正确的。只要对比一下当时中西方的发展就知道:宋代末年,蒙古大军能够打到莱茵河畔维也纳城下,把十万欧洲盟军打的抱头鼠窜,望风披靡。但是在东方,几十万蒙古大军还无法击败所谓“积弱”的南宋,甚至蒙古宗主皇帝蒙哥都被击毙在四川钓鱼城下。所以要纵横对比才能够说明问题的。


朱熹理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在对历史过程的认识、解惑上的影响。
朱熹认为,自然界和社会运动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何也?气有淳漓,自然之理……气亦盛衰故也。” (《程氏遗书》卷十五)他以“理”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作深层次的概括,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求理”思维的特征之一,是通天通地、贯古贯今。他用“理气”说,贯通天人古今,以天理流行的情况作为划分历史的依据。把中国历史划分成两个阶段,即三代和三代以后。他说:三代天理流行,汉唐人欲横流。他认为对历史起兴衰作用的是天理。“理”是封建纲常名分,是以许多理学家、史学家也从这样角度谈历史的兴衰,以“理”总结兴亡得失。司光马认为维持纲常名分的等级制度,是使“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的根本办法。欧阳修也以“道”与“理”来谈历史的盛衰。他认为“道”高于万事万物,通过“理”支配世界上的万物。认为支配社会兴衰治乱的是“人理”,即封建的纲常伦理。他说:“礼义,冶人之大法;廉耻,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听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认为维持纲常伦理道德,为一个社会兴盛的关键。他以“理”的观点来概括纲常伦理,认为社会的兴衰治乱为“理”所支配。
2.是在对吏书编纂思想上的影响。
①史法、吏例上的影响:
朱熹不满意《资治通鉴》,认为司马光写史不以天理之正的思想编纂史书,因而引发出他对史法、史例等问题的议论。他评《通鉴》,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而不正其名;汉丞相亮出师讨贼,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又凡事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虽有目录,亦难寻检。” (《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二,《帖黄》)在朱熹看来,《资治通鉴》有两大缺陷,一是不合于纲常、名分的史法,二是编排上眉目不清,难以检寻。他认为离开“义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种“邪说”。《资冶通鉴纲目》是朱熹与其门人共同完成的。他们从天理说立吏例,其中的主导思想是明正统、《语类》山有一段记载:“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其动机是力图把理学渗透到史学中去。
②史书体裁发生变化,同样可以看出理学对史学的影响:
宋代学术史著作得到较大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理学家写学术史作品。宋代重要史学家,几平每一个人都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朱熹,他想使史学成为理学的附庸,提出“先经后史,经细史粗”等观点。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及《资治通鉴纲目》都是宣传天理之正,以适应道统建立的需要。在《资治通鉴纲目》中,他说:“盖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使夫岁年之久行、国统之离合、事辞之详略、议论之同异,通贯晓析如指诸掌。” (《资治通鉴纲目·宇例》)其特点是:
A.表岁以首年,意思是:在大事发生的年岁之行外书写某甲子,遇甲字、子字,则朱书以别之。虽无事,依举要亦备岁年。
B.因年以著统。意思是:凡正统之年,岁下大书(甲子下书年号),非正统者两行分注。
C.大书以提要:即以醒目大字把这一年的史事以提要形式写出来。
D.分注以备言。简要地说,详注史事,辑录吏论、吏评。这样的编纂方法意图是:“有追原其始者,有遂言其终者.有详陈其事者,有因家世而见者,有温公所立之言,所取之论;有胡氏之说,所著之评,而两公所遗与夫近世大儒折衷之语,今亦颇采以附于其间;”
朱熹呕心沥血,吸收当世著述编纂的长处,会之于心,融合创作。创造出纲目体裁、他的正统观转化为编纂思想,使史书更好地体现理学观点。纲目体继记事本末体后,成为吏书又一种重要的编纂体裁,两宋以后,这种体裁的史书又为史籍中一大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朱熹的理学思想已深深渗透到史学当中去。是以史臣论赞、史评、定论作品,大多数是执着天理标准评价历史事件,议论历史人物的功过,讨论历史的兴衰?而这些都集中反映丁当时理学对史学的影响。当然,史学家在用理学观点解释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从历史的实际出发,总结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从而使文学既有理学化的一面,又有重考订、求致用的一面;以天理评论、解说、编排历史,又讲史学致用,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事实讲盛衰。

程朱理学,简称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於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理学初起於北宋、盛极於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陆九渊、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浚、陈献章、王守仁、王艮、刘宗周……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於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

发展

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的色彩并不浓厚。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他们的好后学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

程朱理学反对佛道的虚无主义,认为它忽略了伦理道德秩序,但同时又从道家思想里借鉴了许多关於道的论述,作为儒家形上哲学体系的材料。其实这正是儒家经典《大学》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具体表现。

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较为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是继孔子后,儒学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下细功夫的。他与吕祖谦共同编撰了一本著作《近思录》作为理解四子书(指周,二程,张))的阶梯,而他认为四子书是通往五经的阶梯,《近思录》曾为后世儒生必读。

继朱熹之后,明朝大儒王阳明(王守仁)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心学。

清朝以后,“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颜元此后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痛斥朱熹是“满口胡说”、“自欺欺世”,“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他深感“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在五四之后,知识份子极力破除“吃人的礼教”,甚至对理学有一致的观点,中国的衰落自宋开始,其中尤为一致的是,朱熹的理学是所有这些衰落的罪魁祸首。




条目 讨论 编辑本页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朱熹理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在对历史过程的认识、解惑上的影响。
朱熹认为,自然界和社会运动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何也?气有淳漓,自然之理……气亦盛衰故也。” (《程氏遗书》卷十五)他以“理”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作深层次的概括,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求理”思维的特征之一,是通天通地、贯古贯今。他用“理气”说,贯通天人古今,以天理流行的情况作为划分历史的依据。把中国历史划分成两个阶段,即三代和三代以后。他说:三代天理流行,汉唐人欲横流。他认为对历史起兴衰作用的是天理。“理”是封建纲常名分,是以许多理学家、史学家也从这样角度谈历史的兴衰,以“理”总结兴亡得失。司光马认为维持纲常名分的等级制度,是使“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的根本办法。欧阳修也以“道”与“理”来谈历史的盛衰。他认为“道”高于万事万物,通过“理”支配世界上的万物。认为支配社会兴衰治乱的是“人理”,即封建的纲常伦理。他说:“礼义,冶人之大法;廉耻,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听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认为维持纲常伦理道德,为一个社会兴盛的关键。他以“理”的观点来概括纲常伦理,认为社会的兴衰治乱为“理”所支配。
2.是在对吏书编纂思想上的影响。
①史法、吏例上的影响:
朱熹不满意《资治通鉴》,认为司马光写史不以天理之正的思想编纂史书,因而引发出他对史法、史例等问题的议论。他评《通鉴》,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而不正其名;汉丞相亮出师讨贼,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又凡事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虽有目录,亦难寻检。” (《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二,《帖黄》)在朱熹看来,《资治通鉴》有两大缺陷,一是不合于纲常、名分的史法,二是编排上眉目不清,难以检寻。他认为离开“义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种“邪说”。《资冶通鉴纲目》是朱熹与其门人共同完成的。他们从天理说立吏例,其中的主导思想是明正统、《语类》山有一段记载:“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其动机是力图把理学渗透到史学中去。
②史书体裁发生变化,同样可以看出理学对史学的影响:
宋代学术史著作得到较大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理学家写学术史作品。宋代重要史学家,几平每一个人都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朱熹,他想使史学成为理学的附庸,提出“先经后史,经细史粗”等观点。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及《资治通鉴纲目》都是宣传天理之正,以适应道统建立的需要。在《资治通鉴纲目》中,他说:“盖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使夫岁年之久行、国统之离合、事辞之详略、议论之同异,通贯晓析如指诸掌。” (《资治通鉴纲目·宇例》)其特点是:
A.表岁以首年,意思是:在大事发生的年岁之行外书写某甲子,遇甲字、子字,则朱书以别之。虽无事,依举要亦备岁年。
B.因年以著统。意思是:凡正统之年,岁下大书(甲子下书年号),非正统者两行分注。
C.大书以提要:即以醒目大字把这一年的史事以提要形式写出来。
D.分注以备言。简要地说,详注史事,辑录吏论、吏评。这样的编纂方法意图是:“有追原其始者,有遂言其终者.有详陈其事者,有因家世而见者,有温公所立之言,所取之论;有胡氏之说,所著之评,而两公所遗与夫近世大儒折衷之语,今亦颇采以附于其间;”
朱熹呕心沥血,吸收当世著述编纂的长处,会之于心,融合创作。创造出纲目体裁、他的正统观转化为编纂思想,使史书更好地体现理学观点。纲目体继记事本末体后,成为吏书又一种重要的编纂体裁,两宋以后,这种体裁的史书又为史籍中一大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朱熹的理学思想已深深渗透到史学当中去。是以史臣论赞、史评、定论作品,大多数是执着天理标准评价历史事件,议论历史人物的功过,讨论历史的兴衰?而这些都集中反映丁当时理学对史学的影响。当然,史学家在用理学观点解释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从历史的实际出发,总结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从而使文学既有理学化的一面,又有重考订、求致用的一面;以天理评论、解说、编排历史,又讲史学致用,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事实讲盛衰。

朱熹理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在对历史过程的认识、解惑上的影响。
朱熹认为,自然界和社会运动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何也?气有淳漓,自然之理……气亦盛衰故也。” (《程氏遗书》卷十五)他以“理”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作深层次的概括,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求理”思维的特征之一,是通天通地、贯古贯今。他用“理气”说,贯通天人古今,以天理流行的情况作为划分历史的依据。把中国历史划分成两个阶段,即三代和三代以后。他说:三代天理流行,汉唐人欲横流。他认为对历史起兴衰作用的是天理。“理”是封建纲常名分,是以许多理学家、史学家也从这样角度谈历史的兴衰,以“理”总结兴亡得失。司光马认为维持纲常名分的等级制度,是使“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的根本办法。欧阳修也以“道”与“理”来谈历史的盛衰。他认为“道”高于万事万物,通过“理”支配世界上的万物。认为支配社会兴衰治乱的是“人理”,即封建的纲常伦理。他说:“礼义,冶人之大法;廉耻,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听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认为维持纲常伦理道德,为一个社会兴盛的关键。他以“理”的观点来概括纲常伦理,认为社会的兴衰治乱为“理”所支配。
2.是在对吏书编纂思想上的影响。
①史法、吏例上的影响:
朱熹不满意《资治通鉴》,认为司马光写史不以天理之正的思想编纂史书,因而引发出他对史法、史例等问题的议论。他评《通鉴》,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而不正其名;汉丞相亮出师讨贼,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又凡事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虽有目录,亦难寻检。” (《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二,《帖黄》)在朱熹看来,《资治通鉴》有两大缺陷,一是不合于纲常、名分的史法,二是编排上眉目不清,难以检寻。他认为离开“义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种“邪说”。《资冶通鉴纲目》是朱熹与其门人共同完成的。他们从天理说立吏例,其中的主导思想是明正统、《语类》山有一段记载:“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其动机是力图把理学渗透到史学中去。
②史书体裁发生变化,同样可以看出理学对史学的影响:
宋代学术史著作得到较大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理学家写学术史作品。宋代重要史学家,几平每一个人都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朱熹,他想使史学成为理学的附庸,提出“先经后史,经细史粗”等观点。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及《资治通鉴纲目》都是宣传天理之正,以适应道统建立的需要。在《资治通鉴纲目》中,他说:“盖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使夫岁年之久行、国统之离合、事辞之详略、议论之同异,通贯晓析如指诸掌。” (《资治通鉴纲目·宇例》)其特点是:
A.表岁以首年,意思是:在大事发生的年岁之行外书写某甲子,遇甲字、子字,则朱书以别之。虽无事,依举要亦备岁年。
B.因年以著统。意思是:凡正统之年,岁下大书(甲子下书年号),非正统者两行分注。
C.大书以提要:即以醒目大字把这一年的史事以提要形式写出来。
D.分注以备言。简要地说,详注史事,辑录吏论、吏评。这样的编纂方法意图是:“有追原其始者,有遂言其终者.有详陈其事者,有因家世而见者,有温公所立之言,所取之论;有胡氏之说,所著之评,而两公所遗与夫近世大儒折衷之语,今亦颇采以附于其间;”
朱熹呕心沥血,吸收当世著述编纂的长处,会之于心,融合创作。创造出纲目体裁、他的正统观转化为编纂思想,使史书更好地体现理学观点。纲目体继记事本末体后,成为吏书又一种重要的编纂体裁,两宋以后,这种体裁的史书又为史籍中一大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朱熹的理学思想已深深渗透到史学当中去。是以史臣论赞、史评、定论作品,大多数是执着天理标准评价历史事件,议论历史人物的功过,讨论历史的兴衰?而这些都集中反映丁当时理学对史学的影响。当然,史学家在用理学观点解释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从历史的实际出发,总结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从而使文学既有理学化的一面,又有重考订、求致用的一面;以天理评论、解说、编排历史,又讲史学致用,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事实讲盛衰。

同意上面willyzhao说的
朱熹的理学在明朝才发扬光大,朱熹在宋代政治军事方面根本就起不到太大的影响。
宋代的积弱的说法也是不合适的,从民国国学大师钱穆开始就说宋代积弱是不正确的。只要对比一下当时中西方的发展就知道:宋代末年,蒙古大军能够打到莱茵河畔维也纳城下,把十万欧洲盟军打的抱头鼠窜,望风披靡。但是在东方,几十万蒙古大军还无法击败所谓“积弱”的南宋,甚至蒙古宗主皇帝蒙哥都被击毙在四川钓鱼城下。所以要纵横对比才能够说明问题的。

楼主:朱熹可是主战派啊。

理学在宋朝时,基本没占过主导地位,更不会导致宋朝积弱。

中国的衰弱,是从元明开始的。理学的大力推广也是从元明开始的。
朱熹的理学是要人们忠君爱国,保护宋朝 免遭外敌入侵。

肯定是起反作用嘛!中国从宋代开始彻底的衰下去,这和宋理学有不可推卸的关系


朱熹的简单介绍20字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熹字为何不能取名字
熹字被说太大,一般人压不住,用来取名的话,不吉利,会对取名者自身有折损。在民间,如果八字命理气运不强,取的名字寓意过于吉利,则表示这个人压不住该字,可能会致使自身折损,而熹字含义为炙,炽热,十分的耀眼,民间认为嘉字超过了取名吉利范围。而且在古时,只有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朱熹...

对诗人朱熹的评价如何
朱熹博学多才,在诗词方面留下不少名言佳句,为中国古诗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素材。朱熹现存作品种类还是很丰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及四书五经于一体,是理学的名著,为朱熹儒学体系的的基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熹的诗都富有生机、字字珠玉,有《春色...

朱熹的生平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二程”(程颢、程...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事 朱熹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

朱熹的介绍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

朱熹的教育思想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耳。”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地之性”。2、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什么
朱熹的词语解释是:(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反对死记硬背。...

宋理宗对宋代理学态度如何?
宋理宗是史弥远通过夺嗣政变扶立的,他自己也深知不得人心,因而,他仿效史弥远,推崇理学,以期改善形象,赢得士大夫的支持。宝庆三年(1227),理宗下诏称:“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励志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这是...

朱熹简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河东区13179007014: 程朱理学的影响 -
闳阎腹痛: 程朱理学是儒家学说的发展,既继承了儒家的精髓也发展了儒学. 1,二程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 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河东区13179007014: 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
闳阎腹痛: 汉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巩固皇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宋代 由于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威胁,当时的“二程”(程颢,程颐)兴起理学,后来朱熹又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河东区13179007014: 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南宋官方正统思想,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麻烦大家解答.O(∩ - ∩)O谢谢~! -
闳阎腹痛: 1、理学在南宋并非官方正统,朱熹生前因为理学可是饱受批判的.正式将理学订做官方思想是自元代开始.2、理学在儒家各流派中容易受皇帝青睐,在于其核心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具有禁欲主义色彩,非常适合在精神层面压制民众的反抗心,并且皇帝可以依此自称“天理”,维护其正统.

河东区13179007014: 儒家思想在宋朝得到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
闳阎腹痛:[答案] 宋代的思想界非常活跃,产生了以程颐、程颢兄弟及朱熹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程朱理学的出现、成熟标志着中华文明发展到了顶峰阶段,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思想、灵魂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并进而成为整个东方世界的思想支柱,这是三百年宋朝...

河东区13179007014: 程朱理学对古代文明发展的影响 -
闳阎腹痛: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河东区13179007014: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评价?简短的, -
闳阎腹痛:[答案] 宋明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

河东区13179007014: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闳阎腹痛: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

河东区13179007014: 宋代朱熹的学说可曾曾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
闳阎腹痛: 当然不会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有史以来最腐朽、最堕落的理论 不可能对任何意义上的维新起到任何意义上的帮助

河东区13179007014: 儒学思想在宋朝,明朝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体系?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
闳阎腹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楼上诸君所述均有道理,但仅留于表面却未见真章!----------------------------------------------------------------宋朝: 代表人物:朱熹,我们通常所说的“朱理学”的开创者,将儒思想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以“理”为核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