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刘备三请孔明,还是孔明不请自来?

作者&投稿:钞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卷子答案(急求)在线等快的话可能加到100~

7、我们读书要求将字音读准,下面的句子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D )
A、夏令营期间,我们乘车前往武当山,去参观那里的道观。
B、客堂中间摆着一张八仙桌,两旁有靠椅、茶几;那道屏风将内外客厅间隔开来。
C、那个无证诊所乱开处方,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D、远处,千佛山,英雄山,座座山峰尽收眼底。站在汇波楼上,人仿佛在画卷中。
读下面一段新闻,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这则新闻揭示的含义。
独生子女是一个8000万人的问题,是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如果这批人不教育好,将影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其潜在影响将在未来四五十年内完全爆发出来。刘西拉委员曾经在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结果令人惊讶:他所教的200位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学时,只有不到10%的人是自己来报名的,其他全部都是父母扛着行李送来上学的。
答:通过调查,独生子女的问题要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
对下列成语的理解因望文生义出现了错误,请用“△”标出错误的理解点,并修正理解。
不(速△)之客——跑得不快的客人。/不速之客:速:不是迅速是邀请
不请自来的客人.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后生△)可畏——后生下来的可怕。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一代
年轻一代超过前人,令人敬畏.
身体(力△)行——身体有力就行。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思的成语
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
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拥之过甚)——弃之可惜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把下列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填出来
猫哭耗子——(假慈悲) 太阳底下点灯——(白费蜡) 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 起重机吊鸡毛——(大材小用)
水中捞月——(一场空) 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
人心齐,(泰山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孔夫子搬家,(全是书{输})
三、古诗文部分(共22分)
(一) 填写下列古诗和古文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0分)
(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四、阅读题(共30分)
(一)“华山”是我国五岳中的西岳,《咏华山》写的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诗一事,他咏的这首诗是:天下名山众,/惟此最险峻。/名山各千秋,/惟此多神韵。/石莲怒放姿,/苍龙腾飞阵。/三峰插南斗,/一掌揽北辰。/突兀傲苍穹,/峭拔垂乾坤。/巨灵传神话,/老君有轶闻。/群仙天外客,/毛女秦宫人。/造化真奇巧,/引世探迷津。/遂使乐山者,/慕名频登临。/李白叹峥嵘,/韩愈为惊魂。/端的神仙境,/真源费猜寻。/徒羡陈希夷,/云台隐终身。/往昔我首途,/曾作《华山吟》。/今再来拜谒,/重逢意尤深。/欣喜有缆车,/如鸾飞天门。/松涛壮人怀,/惠风拂衣襟。/不求灵丹药,/不采茯苓根。/不慕羽客居,/不思归山林。/自知是凡骨,/岂能免浮沉?!/只望觅净土,/仰贤沐清芬。/幸又临绝顶,/顿作方外人。/烦嚣俱抛却,/返璞竟归真。/东迎旭日升,/西醉火烧云。/始悟天寥廓,/山雄赖地脉。/大块即华章,/深壑有诗痕。/但愿借飞瀑,/涤我心上尘。/但愿借晴岚,/润我笔下文。/快哉逍遥游,/俯仰已忘神!.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华山传说的课文是:《沉香救母》,这个传说选自神话故事《宝莲灯》,主要写的是:(西圣母与凡人相恋,触犯天条,被关在华山中,她儿子沉香经过千辛万苦,劈开华山救母亲的感人故事。)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还有许多,如:《西游记》《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二)《三顾茅庐》写的是(三国时期,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到他的茅屋登门拜访,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它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刘备)、(诸葛孔明)和(曹操)等。
其余三部名著是:
1、《红楼梦》其中主要人物有(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等;
2、《水浒传》其中主要人物有(宋江)、(林冲)和(鲁智深)等;
3、《西游记》其中主要人物有(孙悟空)、(猪八戒)和(唐僧)等。

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见”,

执政颇久焉能是无能之辈 看后主刘禅有多冤? 四大理由证明蜀后主刘禅并非庸劣之辈(图) 比较正史 《三国演义》中十大比窦娥还冤之人 三国好色之徒排行榜:纯属娱乐的无聊排名(图) 超乎想象的出人意料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良将 --说说《隆中对》与卧龙 现在课本中选的《三国演义》章节,基本都是从刘备三顾茅庐往后的部分中选出的。因为真正三国鼎立大框架的出现,也正是从刘备在荆州成势,联合孙权阻击曹操,并趁势取得荆、益两州而开始的。 历史上,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东征西讨,屡败屡战,而始终不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根基。诸葛亮是当时荆州青年士人团体的一个领袖人物--从诸葛的家族、出仕与联姻状况看,《出师表》中说的臣本布衣并不是实情,诸葛亮是标准的未仕士族。刘备在心仪并任用诸葛亮的过程中,明确了取得天下、成就霸业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认可了荆州在野士人团体的战略发展理念,为自己后来取得南郡,进而占据益州、汉中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课文《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这两篇文章的不同在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基本依据《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创作了不分回目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本通过三国故事,讲解王霸之道的书;明嘉靖年间,这一古本已经演化为240回本的章回小说,而且内容有后人增删;到清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将嘉靖本进一步改造成120回本,即现在流行的版本,其中王霸精神被淡化,忠义色彩被突出,尊刘抑曹、神化关羽孔明的倾向就是在毛本中形成的。扑接下来要说起的几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将主要依据较为接近罗贯中创作本意的嘉靖本(简称罗本以区别于毛本三国),若讲到罗本与的毛本的重大分歧之处,则扑将特加区别说明。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史籍原文,罗本之中将其照搬,毛本《三国》则对其作了主题先行的关键性篡改。] 那么,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是如何表现刘备发展方略的急剧转变,以及当时的形势变化的呢? 这要先从官渡大战前夜,刘备被曹操从豫州汝南驱逐,南下荆州投奔刘表说起。 刘表是地方军阀,以保境安民为志。当年,刘表联合荆州当地的豪族蒯氏和蔡氏,占据荆襄九郡四十二县,经营多年。相对中原,当地比较平静,很多中原士族门第的子弟避乱隐居在此。刘备来荆州时,已经是刘表在荆州统治的后期,蒯、蔡两族势力很强,但中原士族子弟也都已经成了气候,处于呼之欲出的状态。 刘备作为刘表的马仔,帮刘表打了几仗,扫清周边内患,很卖力气。但是,刘表这时却对刘备产生了猜忌。为什么呢?《演义》中说,刘表领荆州头面人物请刘备喝酒,刘备把关、张、赵云推荐给刘表,希望刘表让他们带兵。宴后,蔡瑁(荆州水军统帅)让其姐、刘表的后老伴蔡夫人劝老刘除掉刘备--但刘表优柔寡断,当时又用得上刘备,所以犹豫起来。这时,恰好刘备把从叛匪张虎处缴获的名马的卢献给了刘表,于是就发生了蒯越相马的故事。 蒯越是荆州步军统帅,当地豪族的领袖,是仅次于刘表的实权人物。他突然来帮刘表相马,又是怎么评价的卢的呢?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马'也,骑则妨主。张虎为此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刘备善哭,两鬓斑白,所以蒯越名为相马,其实是影射刘备,告诉刘表荆州豪族的态度:备不可用。刘表见蒯、蔡两家都不容刘备,遂将刘备闲置到了新野县。 以刘备功劳,至少可以得到一郡,但刘表只给他一个县,相当于打了二折。 不久,刘表又请刘备喝酒,跟刘备说起两个话题,一件是在儿子刘琦(长子)和刘琮(蔡夫人之子)中间选继承人的问题,一件是想重用刘备的角色安排问题。刘备怎么回答的呢?关于继承人,刘备反对废长立幼(刘琦没有蔡氏、蒯氏的支持,所以只能依赖刘备,而刘备则可以借刘琦除掉蒯、蔡,成为荆州事实上的主人)。关于角色安排,刘备喝多了,说:只要俺刘备有了稳固的地盘,庸庸碌碌之辈不在话下!这让刘表明白了:自己死后,刘备要有意扶助刘琦,跟蔡氏必然发生冲突;而刘备最终灭了刘琦之后,更将要夺占荆州为己有。隔墙有耳,二刘的对话,被蔡夫人偷听到。蔡夫人和蔡瑁在席后劝刘表干掉刘备,刘表默许。蔡瑁当晚谋杀刘备未遂,刘备通过安插在刘表内部的伊籍获知情报,逃脱此劫。 很快,刘表又请刘备喝酒(老刘很阴,一请喝酒就没好事,当初也是筵席间对祢衡动了杀心),蒯越、蔡瑁安排伏击。刘备又借伊籍帮助逃出,上演了马跃檀溪的惊险一幕(作者借此细节说明:马是无辜的,蒯越纯粹是指桑骂槐),并因此邂逅了水镜先生司马徽。 至此,刘备在荆州高层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他必须有所行动,为自己下一步着想了。刘备对水镜坦陈了自己想干大事,又屡遭失败的挫折感。司马徽趁机点拨他:你前半生没成功,主要原因,一是光会抢地盘,没想到找能人辅佐;二是你身边除了关、张、赵云,就是孙乾、简雍这样的书生,他们形成一个小圈子,让外面的人没法跟你接近(《演义》中,刘备此前失去徐州,就是因为排斥雄才大略的陈登)。司马徽接着就向刘备亮出了卧龙、凤雏这两个荆州青年士人团体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司马徽推荐孔明、庞统之后,先安排徐庶徐元直去投奔刘备,为孔明探路。刘备欣然重用徐庶。后者立即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 但是《演义》中,为了表现刘备的思想转变和求贤若渴的决心与行动,在前后设置了很多的曲折,详细揭示了刘备在此前此后命运发生转折的深层次原因-- 刘备宿司马徽家当晚,司马徽即密邀徐庶到庄上。二人有一番对话,是专给在隔壁烫完脚还没睡的刘备听的,徐庶的意思是:刘表这个人,能容人,不能用人,没有远图大志,跟着他混不出头;你刘备如果真的有雄图天下的决心,我们会跟着你干。 《三国演义》书中,凡依靠豪族的人都没有远志、但求安民保境而已,如刘表、刘璋、马腾、陶谦等。 从这时起,刘备开始决心,要利用荆州当权豪族和待价而沽的年轻士族之间的错位来得到卧龙、凤雏;孔明等人,也利用了刘备与刘表间的裂痕,而达到出仕即被重用的效果。 刘备回新野,刘表派刘琦来慰问,暗示不想撕破脸。刘备刚送走刘琦,化名单福的徐庶就唱着歌来投奔了。用化名,代表徐庶对刘备的诚意还不托底。刘备也不点破,而且重用单福。接下来,曹军连番来攻,被单军师轻松搞定,让刘备尝到了使用人才的甜头。可是,曹操查明徐庶的真实身份后,以其老母为人质,把徐庶挖走。演义中的徐庶,临走推荐了诸葛亮,但后者并不领情--诸葛亮对刘备的观察,并最终辅佐,早有步骤,徐庶的走马荐诸葛,显然打乱了安排,且有揽好之嫌。诸葛亮很不希望自己的出山,有搭车、推荐信这些降低身价的因素。后来,庞统投奔刘备,诸葛亮就用推荐信的形式压低庞统,搞得老庞很不爽,喝酒闹情绪好一阵子。 徐庶走后,司马徽马上造访刘备,说明诸葛亮很想探明刘备的底牌。所以,刘备一问,司马徽背书,把荆州青年士人团的概况介绍出来:诸葛亮出身是琅琊诸葛氏,他还有四个同学: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和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其中,崔州平是东汉太尉崔烈的儿子,石广元和孟公威也是世家子弟,只有徐元直身世一般(否则,也不会是选他出来试探刘备),他们后来都在魏国做官--这几位的身价都很高,刘备不出点气力是请不出来的。而且,水镜明言孔明是相才,独观其大略,自比管仲、乐毅,甚至在水镜看来,可比姜子牙、张子房(这就有吹牛的成分了)。 注意,当时荆州青年才俊远不止此,至少还有四个重要人物:诸葛瑾、庞统、刘巴和马良。这里边就有玄机。当时诸葛瑾在哪里?在孙权手下。庞统在哪里?在周瑜处找机会。荆州青年士人团,并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而且,庞统出自襄阳豪族庞氏,最初也没有看好刘备。刘巴和马良是与荆州当权豪族走得非常近的人,所以司马徽没有推荐他们。后来,马良(包括马谡)是伊籍推荐的,刘巴一直躲着刘备,直到刘备取蜀才不得已归顺。 下面,扑说说诸葛亮出山前的关系网。诸葛氏在东汉也算是名门。曹操屠杀徐州,孔明之父诸葛?死去,一家人逃难到荆州,投奔与刘表关系不错的叔叔诸葛玄。诸葛玄死后,诸葛家的瑾、亮、均三兄弟和两个姐姐相依为命。他们长大成人后,开始了重建家族的经营:孔明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后来,蒯祺任曹操治下的房陵太守,一家被孟达灭门,再后来,孟被孔明逼反,投奔曹丕,最终到底被诸葛亮借司马懿之刀杀掉);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他后来也在曹魏做官),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原来都是一家人啊);孔明自己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硕为妻,黄承彦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刘表后老伴蔡夫人。 补充一点:孔明与黄氏完婚,媒人正是司马徽。 司马徽把孔明的家族告诉刘备,以刘备的身份,很快就打听明白了诸葛亮的背景。这提高了孔明在刘备眼中的身价,促成了刘备礼贤下士的决心。 《演义》中,接下来,刘豫州就要三顾茅庐了。 罗贯中怎么表现刘备猥自枉屈,过三关去请孔明出山,打造出这一段千百年来读书人津津乐道的佳话的呢? 先说一顾茅庐。 刘备为了表示诚意,带关张二人以及数十个侍从、保镖组成的大队人马,直奔隆中而去。结果,门童却说主人早上外出了。 前面那么多安排,到这时候却不见面,刘备感觉很意外--他此前从没与孔明打交道,不知道其非常难缠,是个专注抠细节的人。 张飞、关羽的表现颇不耐烦,觉得很没面子。关羽比张飞细腻,看出孔明是有意不见。 回新野路上,却突然杀出个道袍人物,刘备以为是诸葛亮,那人却说:在下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在罗本《三国》中,刘备诚意邀谈,二人席地而坐,崔州平有一番高谈阔论。 崔州平谈论的大意,是大道轮回,汉朝气数已尽,刘将军想光复汉室,其实是逆天而行,就算拉上孔明,恐怕也难有作为。 刘备听他高论,心下有气,又不便发作,等小崔放完,也不反驳,直接告辞。 崔州平一番话被扔在空处,等于白说,也即离去。 其实,崔州平是有意来与刘备谈话的,是要用自己的观点来激刘备,看他亮出真正的主意。刘是老江湖,自然不上当。崔州平的话,未必不是其真意,后来,崔果然到曹魏做官--孔明与崔州平他们常在一起,后者天道轮回的想法肯定对他也有沾染。 告别崔州平,关羽问刘备对崔州平言论的见解,刘备便说了自己的志向,是安能不治乱扶危,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关羽见刘备干事业的决心没有动摇,才放心了。 回新野数日后,常驻卧龙岗的下人来报:孔明露面了。 于是,刘、关、张二顾茅庐。 历史上,诸葛亮是访问过刘备的。《演义》中诸葛亮撞见刘备编帽子而加以质问的情节,正是历史中现成记载的移用。后来,诸葛亮《出师表》中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并没有说他不曾回访刘备。刘备毕竟是大人物,而且是诸葛亮的长者,按照正常的礼节,即使确实不愿出山,诸葛亮也必须回访或回书刘备。书中为突出刘备的转变与诚心,特地这样写,使诸葛亮显得很小器,也没有礼节概念。 二顾时,已经是隆冬雪下,刘备再来,只带了十数人--上次大队人马去访问,在排场上给足了面子,这次再带那么多人,已无必要。 这次,刘备在路上遇见了正在路边酒店里唱歌(歌词中全是卖弄学识)的石广元和孟公威,刘备邀二人去孔明庄上共叙。哪知二人很转,根本请不动--石广元名石韬,孟公威名孟建,广元和公威是二人的字。在古代,称字是表示尊重,很少有人自称自字。《演义》中,石、孟作为刘备的晚辈,以字自称,是非常无礼狂狷的做派。石、孟很不认同孔明向刘备靠拢的赌博式做法,而且明显表达出来,这比崔州平的做法更加激进。 至此,孔明身边的崔、石、孟、徐四大高人全部露面。罗贯中写他们的意思,是要说明诸葛亮如果想出仕,可行的选择很多,而刘备的市场面就不如孔明宽了。 所以,刘备再困难也要请孔明出山,实有他的无奈。 刘备这次到孔明庄上,不见孔明,却见到孔明之弟诸葛均在唱歌,歌词里都是急于建功立业的意思(词作者当然是孔明)。刘备问诸葛均:孔明在哪里?小诸葛说,二哥孔明被崔州平勾走了。 小诸葛还说:我大哥诸葛瑾,如今是江东孙权的红人。 刘备深恨崔州平,问他们行踪何处。小诸葛说:他们去游山玩水了,行踪不定。 --乱世之中,又是大冬天,有什么地方可游玩呢?而且书中暗示,当时已经到年底了。诸葛亮干嘛不在家里筹备年关,反而到处乱窜?他又不是穆仁智。诸葛均到底是嫩,话里尽是破绽:很明显,孔明再次避而不见。 张飞恼火,口出怨言;刘备也有火,表面骂了张飞,其实也是当众发发脾气。 小诸葛受家兄之命周旋,见刘备发火,怕自己把事情搞砸了,只好说改日定去回礼。 刘备见他说得虚假,干脆给诸葛亮留书一封,让诸葛均转致,便离开了。 诸葛均后来因为二哥的关系,在蜀汉做到长水校尉。 刘备回新野路上,又碰见一人:孔明的老丈人黄承彦,自称是来看孔明和女儿的。 刘备恍然大悟:原来孔明离家,是为了躲老丈人的--不过安排黄承彦出场,正是为了让刘备此行不至于太走空。 孔明庄上门庭若市,来来往往,这哪里是隐居的气氛? 刘备回新野过年,转眼开春。刘备又来新野请孔明,这是三顾了。 注意,三顾与二顾之间,隔的时间远远比二顾与一顾的间隔长,刘备是给诸葛亮充分的时间考虑,也给他有可能的回访留空。 诸葛亮果然没有回访。 这个举动有什么意味呢?如果孔明回访,很可能是回绝刘备的邀请。不回访,则说明孔明已决定辅佐刘备,他的举动,仍是自抬身价而已。因为,刘备来访两次,又留了书信,孔明却既不回访,也不回信,这是非常反常的。如西晋时李密拒绝司马炎的征辟,上《陈情表》,说明情况,予以拒绝。刘备不是大奸大恶、人神共愤之人,孔明没有必要表现得避之不及。 惟一的答案就是:孔明已经下定决心出山了。 刘备这次三顾前,关、张劝他不要去,张飞说俺们兄弟三人,纵横天下怕过谁?刘备知道,此前他不能纵横天下,正是因为自己坚持玩小圈子,不能接纳能人,才导致事业无法做大的,所以举出姜子牙的故事,明确表示自己请诸葛亮出山,就是要让他当军师,日后当丞相的。 这次,诸葛亮终于没有躲,却又装睡,让刘备客串了两小时的门童,才出来拜见。 孔明为什么要反复考验刘备的诚意?原来,此前他对刘备的背景也已经掌握,知道刘备是枭雄,是很反复的一个人,而且有排斥陈登、激杀吕布、出卖袁绍的例子。所以,他要考验一下刘备的决心。 刘备用常人所不能的隐忍,通过了考验。 于是,相见之后,诸葛亮先不说同意出山与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对》。 《隆中对》什么内容呢?主要的精神,是成霸业、取天下要以人为本。以往看《隆中对》的人,常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取荆州、夺益州,联吴抗曹,然后攻取中原上面。其实,那都是远景规划--当时,持这个战略构想的人,其表达见于史册的,先后还有甘宁、鲁肃、周瑜和庞统,他们的意思大体相同,只是执行细节和执行主体有变化而已。在当时的荆州和江东,这是一种很流行的战略构想,不是诸葛亮独创的,而且,这个愿景有其重大漏洞:刘备兼有荆、益,势必威胁江东孙权,孙权不可能成全刘备恢复中原,统一天下;孙权要统一长江上下游,又必须从刘表(后来是刘备)头上踩过去,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设计出三国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对于一些急于建立功业的年轻士人们而言,总比被曹操一统天下,撤掉新人们的舞台要强。 刘备对这个规划,也不见得真信。但是,这是荆州一部分青年士人的共识,刘备首肯《隆中对》,才能让他们为己所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刘表没有远图,所以他们不跟刘表干。刘备必须表现得有远图,才能够吸引诸葛亮这样的士人加盟,才能够形成二人互相需要,并且成为鱼水关系的基础。 干大事,一定要有远大目标,这样才有凝聚力。《隆中对》后半部分的远景规划,只不过是先树立这么一个远大目标。目标是可以因势利导,加以调整的,关键是我们现在怎么做。 为什么说《隆中对》的实际主旨是以人为本呢? 你看《隆中对》怎么分析曹操、孙权的强大基础: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计。这意思是说,刚刚天下大乱时,只知道一心抢地盘的人很多。 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非常明确,曹操是得人者昌,雪球越滚越大。这个人谋包括两方面因素:其一是有荀氏叔侄、郭嘉、程昱、贾诩那样谋臣出来为他计划;其二,是他兼容了当时各门各派各层面的力量,如得陈登而得徐州,得董昭而得献帝,得田畴而服乌桓,其他如李典、张绣、张燕、臧霸等等,都是带着自己的部曲(连军队带家族),投奔了曹氏。 曹操从不裁人,所以曹氏能够做大。 孙权拒(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不可图也,明确指出:孙权的根基在于贤能为之用。《演义》中,紧接着三顾茅庐,下一节就是孙权广纳贤士,重用谋臣,开设宾馆于吴会。刘备得了一个诸葛亮,如鱼得水乐得不行。孙权呢?严?、阚泽、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庞统、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得了文武数十人,孙权还不得兴风作浪?人才是事业的根本,而且是多多益善。更重要的是,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成大事者必用众智,孙权在这一轮的收获,远远大于刘备。 也许,罗本之中,孙权不用三顾也能得到凤雏,与刘备三顾得到孔明的对比显得太刺眼,所以到毛本之中,把庞统从孙权招纳的人才名单中删去了。 《隆中对》下面孔明怎么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意思:要先招揽各方面的人才,地盘将来自然会有的,先后次序不要搞错。 紧接着,孔明拿出一幅图:西蜀五十四州之图,继续强调: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出示西蜀图的意思,是看刘备有没有决心干掉占据益州的宗室同姓刘璋。至于荆州刘表,孔明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在人世。其实,哪里是夜观天象?黄承彦是刘表的连襟,老刘得了老年性痴呆症、在家不时发作的事,孔明比刘备更有条件掌握--这就是人谋的厉害。 诸葛亮的战略主张,刘备全部接受。 小说中,这时候,孔明才同意出山辅佐刘备。 所以,不是诸葛亮先出山,再说《隆中对》、献西蜀图,而是他先说出《隆中对》、献西蜀图,刘备表示全接受了,孔明才同意出山。《演义》中这个设置,与历史记载正好相反--罗贯中就是要借此强调,刘备思想的转变,态度的转变,事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改变他此后命运的关键所在。 有意思的是这张西蜀图。此图诸葛亮献过一次,后来,张松献过一次。但是,刘备没有能够用这个图拿下益州,而是张飞招降了严颜,老严做向导,又有法正、孟达等做内应,刘备才取得了益州。这个对比,也同样揭示了成大事,需要人谋,而不是什么藏宝图。 三国鼎立,本质上是三个人才集团的鼎立。曹、刘、孙先后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最后能够形成那个局面。得到荆州之后,曹操怎么说?吾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也。有了荆州各方面实权人物的支持,胜过得到八个郡地盘的意义。 补充两句题外话:诸葛亮这么摆谱,才勉强出仕,除了因为他确实有水平,还在于他要考验一下将来的主子任用自己的决心和重视程度。《演义》中诸葛亮的最大对手司马懿,就因为慎于出仕,而险些被干掉。当时,曹操征辟他,他借口自己患有风疾(瘫痪)而拒绝。曹操可没有耐心三顾,而是直接派一个刺客,潜入司马的卧室,把利刃横在他脖子上--司马懿真有定力,一动不动,脸上的肌肉都没抽搐一下,只是用眼睛看着刺客。刺客回报,曹操才信了,并要司马懿病好后就来报到,否则,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见躲不过,最终还是病愈出山了。后来,司马懿又用装病战术干掉了曹爽。 当时的人物,司马懿善于装病,刘备善于装哭,周瑜、陆逊善于装嫩,曹操装梦游,鲁肃装淳厚,诸葛亮装神弄鬼,张飞装疯卖傻,刘表装请人喝酒乱世中的人物,都是善于通过伪装而帮助自己达到目的。 再补充两句题外话:此前,司马徽曾不经意透露刘备知道,诸葛亮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叫《梁父吟》。这也是有意味的。《梁父吟》讲的典故大要,是齐国国相晏婴用二桃杀三士的权术,除掉齐国君主身边三个功高震主的猛将田开疆、公孙杰和古冶子,从而加强了君权与相权。孔明的一个性格弱点,就是沉溺于权术。他喜欢唱这么一首歌,映照后来孔明挤兑关羽和张飞,抬高黄忠和赵云,排挤李严和魏延,干掉刘封和孟达。那里边的权术,难道不是跟晏平仲学的吗?刘备三请诸葛,但是任何人才都不是完人,当老板的必须知道将来怎么驾驭他们,扬长避短。 用不起眼的细节线索,勾连起后面很远的大情节,是小说摆脱话本和宋元杂剧影响之后的新手法,称为草蛇灰线。 摘编自《左手翻史书》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世公认的三顾茅庐,盖源于此。 但是历史上还有另外一说,即刘备屯兵樊城时(司令部扎在这里,军队屯驻于新野),曹操刚统一北方,诸葛亮知道,荆州是下一个目标,而刘表性格犹豫,不懂军事,故而特去找刘备。刘备同诸葛亮素无交往,且见他年轻,故以普通读书人看待,并不经意。在其他人走后,诸葛亮独自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闻不问,只在那里编牦牛尾巴。诸葛亮问:“您是要实现远大志向,还是仅满足于编织牛尾?”刘备这才知道面前的青年人很不简单,扔下牛尾巴答道:“这是啥话,我是借此排泄心中的忧愁而已!”接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诸葛亮托出了近似《隆中对》的制胜方略。这段内容载之于《魏略》,《九州春秋》也有大致相同的内容。 在这里,三顾茅庐与自己投奔两说又对立起来,到底哪一说才是事实? 现在看来,难分真伪,理由如下: 第一,蜀汉政权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没有保存早先的原始资料供史家查询,诸葛亮是当事人,他的叙述似乎应该更可靠一些。然而这又是孤证,另一当事人刘备并没有留下三顾的证据。 第二,曹魏政权是东汉政权“禅让”的结果,它比较稳定,也有相应的史官及制度。更重要的是,《魏略》与《九州春秋》成书前,同其他史书一样,都有个史料收集的过程。隆中的文化圈子中,石韬、徐庶、孟公威等都在曹操、曹丕处做官,他们的回忆录或谈话,必然存在于当时,因此才能将诸葛亮自己投奔的过程说得绘声绘色,以致微小细节都不遗漏。然而,那三人毕竟只是局外人,他们的叙述大多也是听说而来的。 第三,刘备不高看诸葛亮而自结牛尾,同《襄阳记》又发生矛盾。以此书记述,刘备访问荆襄名士司马徽(即水镜先生)时,司马徽曾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当刘备询问是谁时,他回答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以此观之,诸葛亮找上门投靠刘备就难成立。然而《襄阳记》拥刘的政治倾向过于明显,作可信史料尚得谨慎。 综合上述三点,在难以断定的情况下,不如像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那样,将胸怀放广阔一些,让两个都有依据的史料共存一炉,别作武断式砍伐。 如果是三顾茅庐,那么,它就是诸葛亮与徐庶合演的双簧,但诸葛亮不肯“廉价出售”,须抬高身份以便于才尽其用。徐庶投奔刘备后,得到刘备的器重,进而推荐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当然是得到诸葛亮同意之后才推荐的。如果诸葛亮不愿意出山或者未选中刘备,作为好友的徐庶,断不能造次。 在徐庶他们的文化圈子中,还有庞士元、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何以独独推荐诸葛亮而不推荐其他人? 当然是他们当时不肯投奔刘备的缘故。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答道:“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徐庶投奔刘备,客观上是在为诸葛亮投石问路。既然诸葛亮已经选中了刘备,当然要同徐庶谈及相见的形式,只有诸葛亮不肯沿街叫卖时,徐庶才能传递出“可就见,不可屈致”的信息。显然,这是在抬高价码。“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当诸葛亮决定投靠刘备时,其心情是迫不及待的,并作了充分的应对准备,而前两次的未曾出来相见,就有了矫揉造作的嫌疑,显然是在抬高价码。然而他又谨遵了“事不过三”的古训,所以在刘备第三次相顾时揭开门帘子走了出来。 刘备是否看出了双簧的把戏,我们已无法得知。但是,刘备获得了礼贤下士的美名。刚一见面,诸葛亮就和盘托出了惊世骇俗的《隆中对》,他把天下形势剖析得那样透彻,把刘备的因应策略和将来的发展宏图都作了精当的规划。 这当然不是即兴之谈,而是作了充分准备的结果。诸葛亮要取得刘备的充分信任,就必须一炮打响,让买家知道物有所值。
麻烦采纳,谢谢!


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中有“三气___”和“三请...
三气周瑜,三请诸葛亮(又叫“三顾茅庐”)《三国演义》三气故事梗概: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设计抢先夺去;二气:周瑜假意与刘备结盟,设计让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然后把他扣留,逼诸葛亮交出荆州,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

三顾茅庐的背景故事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此后,诸葛...

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三顾茅庐才肯下山?
一方面想要看刘备刘皇叔的诚意和决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被对方重视,有这样的自信,所以才会让汉室后代的刘备一次又一次的光顾自己的茅庐。其实诸葛亮这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再一再二不再三,不会让刘备再多几次来找自己的,只是他一旦出山就不会背叛,所以要看好了才能做出选择,不然的话自己...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是指中国三国时期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顾,乃往”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公元207...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时,司马徽说了什么话,后面果然应验?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的时候,司马徽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找到了好主子,但却错过了出山的最佳时机。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虽然足智多谋,但数次伐魏都是以失败告终,最后含恨累死,印证了司马徽的那句“不得其时”的话。估计大部分人都看过《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三顾茅庐
原来诸葛亮早就知道刘备要请他出山,他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前两次故意外出不见,这次又假装睡觉。然而刘备并没有放弃,反而一次比一次虔诚,最后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建立起蜀国的基业。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房:草房。三顾茅庐也写作“三顾草庐”。原意:刘备三次到诸葛亮...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亲自敦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兴复汉室,前两次都没有见到,但刘备诚恳的等到第三次终于请到诸葛亮出山,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後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顾:[1] 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2]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

财神爷灵签第四十九签 刘备三请孔明
言语虽多不可从,风云静处未行龙,暗中察得明消息,君尔何须问重重。注:有贵人扶 解曰:功名:后期 月令:过月 求财:口舌 疾病:晚吉 婚姻:是非 胎孕:生男 种作:晚吉 分儿:是非 田宅:不利 风水:平平 解说:虽然意见很多,不可以随便听从。因为风云不动,龙就无法升天的。

叶城县13897143470: 到底是刘备三请孔明,还是孔明不请自来? -
窦耿心脑: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世公认的三顾茅庐,盖源于此. 但是历史上还有另外一说,即刘备屯兵樊城时(司令部扎在这里,军队屯驻于新...

叶城县13897143470: 刘备和诸葛亮究竟是“一见,再见”,还是“三见” -
窦耿心脑: 《三国演义》中关于第一次见面的记载是这样的:当时刘备带军驻扎在新野,徐庶对他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你带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主动登门去见此人,但不能让他来拜见您.” 由此可见刘备是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求拜见的,一共前往了三次才得以相见.但这其中并没有写关羽和张飞一同前往,也没有说就是在茅庐中相见的.

叶城县13897143470: 是刘备三请诸葛孔明还是孔明主动找刘备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窦耿心脑: 胡说八道,谁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那是三国演义,历史上是这样的:刘表奏表刘备领豫州牧,进驻新野,协助刘表,刘备允诺,回到新野,便四下出榜招贤:诸葛亮正好在水镜山庄做客,忽闻道童来报:先生新野街上好不热闹,二位先生何...

叶城县13897143470: 刘备为何三顾茅庐才请到诸葛亮? -
窦耿心脑: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说当时徐庶走马荐诸葛,是因为徐庶这位重要谋士走了,刘备急需一位强有力的谋臣,辅助自己,所以才邀请诸葛亮出山.而且请诸葛亮还被拒绝了两次,第三次才会请到,可能是诸葛亮向来考验刘备对待人才的...

叶城县13897143470: 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得来的吗?还是毛遂自荐?
窦耿心脑: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出山?可以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

叶城县13897143470: 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是"三顾茅庐"吗? -
窦耿心脑: 三国演义中写的是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 诸葛亮《出师表》也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资臣以当世之事 但易中天品三国认为诸葛亮是自比管仲,乐毅,不可能等刘备请他三次才出山 是因为当时诸葛亮毛遂自荐,但40多岁的刘备没把20多岁的诸葛亮放在眼里,后来慢慢又听说诸葛亮很有才华,所以又才亲自去请诸葛亮,每去一次,两人就越谈的来,在古代“三”有表示多的意思,则有可能刘备去了很多次,两人越谈越投机,后诸葛亮就出山了 虽然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说易中天的品三国有错误,但对于这段历史,我还是比较倾向易中天的说法

叶城县13897143470: 刘备请的诸葛亮吗?
窦耿心脑: 当然是请的. 不要相信易中天胡说八道,他那样说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见解独特,高人一筹,其实是哗众取宠,虽然他自己明明知道是刘备请的诸葛亮. 而且,前出师表中孔明自己也说了是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的,希望你不要认为诸葛亮自己抬举自己瞎说的,就算你不相信诸葛亮的人品,你相信他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吹牛吗?

叶城县13897143470: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如果刘备第三次找诸葛亮,诸葛亮还不出来,假设你是刘备.你怎么办? -
窦耿心脑: 刘备找诸葛亮是受到阻力的.这阻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关张等近身人员.毫无疑问,失败的次数越多,群臣的进谏越猛烈,再行阻力越大,一般人想当领导是没有刘备这个抗压能力的.2、内心的疑问.三番五次请不来,刘备内心是会产...

叶城县13897143470: 三国时期是诸葛亮主动找刘备的?还是刘备去请的诸葛亮? -
窦耿心脑: 刘备主动找诸葛亮的 因为刘备手下谋士徐庶,字元直,辅助刘备大胜曹操,操欲得徐庶之才,挟持其母,又仿徐母笔迹修书诓徐庶至曹营. 徐元直孝子,自知有去无回.刘备忍痛送出十里,依依不舍而别.徐庶去远多时,仍目送.又稍时,徐庶策马返回,知刘备无人辅佐,遂向刘备推荐卧龙先生,也就是诸葛亮.刘备问诸葛比徐庶如何,徐庶答远胜于己.刘备求贤若渴,牢记徐庶之言,始有三顾茅庐.

叶城县13897143470: 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耐不住寂寞主动出山 -
窦耿心脑: 都不是. 诸葛亮不是耐不住寂寞出去的,是早有出去的打算,不然窝在山里学那些有毛用啊.而且还跑出去和别人应酬,不然别人怎么知道卧龙先生.非要刘备三顾茅庐,只是摆谱.刘备来三次,也不是啥有诚意,完全是摆样子,所谓事不过三,三次来请,你不搭理我,回头我说出去,那谁臭清高,谁还去搭理你啊. 所以就是一个各取所需的事, 诸葛亮摆了谱,有谈待遇的客观条件, 刘备得了人,得了礼贤下士的名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