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陈景润“陈氏定理的故事”,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名家的数学故事?

作者&投稿:墨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今中外名家的数学故事简短~

讲述了古今中外名人小时的故事,希望孩子们都能从中汲取到优秀人物身上执着、无畏、顽强、奋斗的精神,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提高素质,并有意地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有益的爱好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叔叔在攻克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因此, 他的名字就和‘哥德巴赫猜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什么叫‘哥德巴赫猜想’呢? 1732 年德国的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的一个规律: 凡是大于2 的偶数, 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 (质数) 的和, 即‘1+1 问题’.例如, 12=7+5, 28=11+17, 等等.哥德巴赫对许多偶数进行的检验都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后来有人验算到三亿三千万这样大的偶数都说明是正确的.但是对更大更大的偶数呢? 哥德巴赫猜想也是正确的.不过猜想应该证明.但是要证明这个猜想却很难.哥德巴赫把这个猜想告诉了大数学家欧拉, 请他来帮忙, 但是欧拉一直到死都没有证明出来.这个难题传遍了世界,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两百多年过去了, ‘哥德巴赫猜想’仍没有被证明. 解放前陈景润叔叔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 就听到了曾经在清华大学教过书的沈先生说: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皇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沈先生讲了以后, 有的同学嘁嘁喳喳地讨论.陈景润叔叔呢? 他没有笑也没有说, 却把摘下皇冠上的明珠的美好愿望埋在心窝里了.从此, 他学习更加勤奋, 1953 年陈景润叔叔以优异的成绩在厦门大学毕业了.他先在北京当中学教师, 后来又调到厦门大学研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的数学名著, 写出了质量很高的数学论文.他的论文得到了许多老前辈数学家的称赞.特别是华罗庚教授对他的研究成果更为赞赏, 鼓励他继续前进.在华罗庚教授的建议下, 陈景润叔叔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搞研究工作.他在精通英语、俄语的基础上, 又自学了法语、德语.他在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后, 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进军了.就在这时候陈景润叔叔忽然病倒了, 医生给他开了一张又一张的病假条要他休息.可是他不肯休息, 仍然在埋头钻研.每天从早到晚, 甚至连节日、假日也不停地工作.他的手总是握着笔在一页又一页的草稿纸上计算. ‘文化大革命’中, 他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的人, 不准他进办公室, 他只得躲在只有六平方米的自己的宿舍里工作.有人连电灯都不给他, 他就点上煤油灯在床板上演算.到1972 年陈景润叔叔终于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攻破了‘1+2 问题’的难关, 并发表了重要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质数及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之和》.例如: 3124<121= 11× 11 这篇论文很快传到了国外, 被国外数学家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叔叔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攀上了前人没攀上的高峰, 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为国争了光.现在离‘哥德巴赫猜想 1+1 问题’的证明只有一步之远了.我们要像陈景润叔叔那样从小认真学习数学, 打好扎实基础, 长大了当个数学家.争取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顶峰, 摘下这颗明珠.

1.华罗庚沉迷算数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2.8岁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



3.伽利略质疑权威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想压服他。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4.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5.百科全书式“全才”牛顿

12岁左右到17岁,牛顿都在金格斯皇家中学学习,在该校图书馆的窗台上还可以看见他当年的签名。他曾从学校退学,所幸金格斯皇家中学的校长亨利·斯托克斯说服了牛顿的母亲,牛顿又被送回了学校以完成他的学业。他在18岁时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并得到了一份完美的毕业报告。

1661年6月3日,他进入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在那时,该学院的教学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但牛顿更喜欢阅读一些笛卡尔等现代哲学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开普勒等天文学家更先进的思想。1665年,他发现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并开始发展一套新的数学理论,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微积分学。



1.华罗庚沉迷算数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2.8岁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

3.伽利略质疑权威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想压服他。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4.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5.百科全书式“全才”牛顿

12岁左右到17岁,牛顿都在金格斯皇家中学学习,在该校图书馆的窗台上还可以看见他当年的签名。他曾从学校退学,所幸金格斯皇家中学的校长亨利·斯托克斯说服了牛顿的母亲,牛顿又被送回了学校以完成他的学业。他在18岁时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并得到了一份完美的毕业报告。

1661年6月3日,他进入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在那时,该学院的教学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但牛顿更喜欢阅读一些笛卡尔等现代哲学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开普勒等天文学家更先进的思想。1665年,他发现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并开始发展一套新的数学理论,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微积分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华罗庚

 百度百科--高斯

 百度百科--伽利略

 百度百科--陈景润

 百度百科--牛顿



1.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2.华罗庚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3.牛顿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满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之后母亲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23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

1687年,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著名的运动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 

4.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5.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外数学故事



4.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笛卡儿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


在数学届被称为陈氏定理的是我国哪个数学家发表的数论定理
正确答案:陈景润 陈氏定理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发表的数论定理,1973年公布详细证明方法。这个定理证明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陈景润与邵品宗合着的《哥德巴赫猜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18页写道:陈景润定理的...

陈氏定理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中国数学家,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他的学术生涯中最为人瞩目的成就是1966年发表的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个贡献被简称为“1+2”,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一成果也被称为陈氏...

陈氏定理的具体内容以及证明过程是什么陈氏定理的具体内容以及证明过 ...
1、陈氏定理,是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发表的数论定理,1973年公布详细证明方法。2、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

陈景润陈氏定理的详解。。
质疑一:陈景润证明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 有关对“陈氏定理”的质疑如下五点: 陈景润证明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与邵品宗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第11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写道:陈景润定理的“1+2”结果,通俗地讲是指:对于任何一个大偶数N,那么总可以找到奇素数P',P",或者P1,P2,P3,使得下列两式至少一式成立:...

陈氏定理,数学家陈景润是怎么证出来的?
陈氏定理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发表的数论定理,1973年公布详细证明方法。这个定理证明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陈景润与邵品宗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18页写道:陈景润定理的"1+2"结果,通俗地讲...

什么是陈氏定理?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1+2”,陈景润早已证明出来,如何证明“1+1”?
半质数可以用两个质数之积来表示,例如,21是一个半质数,它可以表示为质数3和质数7的乘积。这个定理被称作陈氏定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2”。为了证明“1+2”,陈景润足足用了几麻袋的草稿纸,这样的成就在没有计算机帮助的时代十分令人敬佩。在哥德巴赫提出猜想将近300年之后的今天,没人能够更...

1+2之“陈氏定理”是什么?
陈氏定理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发表,1973年公布详细证明方法.这个定理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 1742年德国人哥德巴赫给当时住在俄国彼得堡的大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奇质数之...

陈景润是如何证明的1+1不等于2?
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在1966年5月,陈景润发表了他的论文《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证明了1+2=3,这有什么意义
陈景润于1966年提出了“1+2”(又称“陈氏定理”),并于1973年发表了该定理的详细证明,国内的大规模报道大约是从1978年左右开始的。陈景润证明的“1+2”,意思就是:在N=a+b中,a必然是一个质数,(1)b是最多两个质数的乘积 (2)这个证明把布朗的方法又往前推了一步,而更重要的是,陈景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