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你知道哪些有骨气的古代名人故事呢?

作者&投稿:征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骨气的古代名人的故事~

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商代末年,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老爸死后,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地离家出走了。哥哥出走后,叔齐也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找哥哥。两人团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
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比较尊老敬老,兄弟俩便一起投奔,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文王死后,武王继位。继位后的武王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
当周朝的军队进军到今孟津地带时,伯夷叔齐瞅机会跑上去,扣马而谏,认为周武王此举不孝顺、不仁义。武王的将士听后,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幸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说:“这是两个讲道德的人。”并要求将士不要为难他们。
武王伐纣成功,天下一统为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两人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隐居下来,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充饥。
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二人一听,心想,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决定绝食等死,临死之际,他们还唱了一首歌,歌曰:“用暴虐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错在你自己。神农、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间都已消逝无迹,我们的归宿在哪里?”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3.苏武:贝加尔湖牧羊十九载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单于发现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又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也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4.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5.阮籍:傲然独得,任性不羁
阮籍的父亲阮瑀曾任曹魏丞相,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
太尉蒋济听说阮籍“俊而淑悦,为志高”,准备证辟阮籍做自己的椽属。阮籍听到消息,就写了一封《奏记》,亲自送到洛阳城外的都亭,请吏卒转呈蒋济。《奏记》中说自己才疏学浅,出生卑微,难堪重任,婉言表示谢绝。后勉强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辞归。
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3苏武:北海牧羊
汉武帝时,匈奴新继位的单于怕汉朝发兵进攻,作出友好姿态,把历来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回。于是汉武帝派遣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率领属吏常惠等一百多人去匈奴答礼,同时将历来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回。
苏武住了一个多月后,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副使张胜支持匈奴内部一些人反单于的事暴露了。
单于知道后非常震怒,下令将张胜抓起来,并人去审问苏武,苏武宁死不屈,当场拔剑向刎,吓得单于赶紧找医生救治。
单于为了使苏武屈服,把他关在一个地窖里,不给饭也不给水。正巧大雪纷飞,苏武一连几天吃披在身上的羊皮,嚼飘进地窖的雪才没有死去。
过了几天,单于又把苏武迁到北海(前苏联境内的贝加尔湖)去牧羊,又给他的是一群公羊,说要公羊生了小羊才可以回国。苏武到了北海以后,匈奴人就停止了对他食物的供应。他只好挖野鼠的地洞,以它们藏在里面的草籽充饥。日子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出使时的衣服早已成了碎片,但那根代表汉朝使臣的杖还在。他白天拿着这根杖去牧羊,抚摸着节上用牦牛毛结成的绒球,晚上就把它抱在怀里睡觉。
后来,经过种种努力,苏武才得以回国。出使匈奴时,苏武不过四十几岁,可回到汉朝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花甲老人了。
后来,人们把“苏武牧羊”的典故比喻为忠贞守节,坚贞不屈。

例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

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例二、苏武贝加尔湖牧羊十九载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单于发现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又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也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例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

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

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伯夷叔齐

百度百科-苏武牧羊

百度百科-文天祥



1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3苏武:北海牧羊
汉武帝时,匈奴新继位的单于怕汉朝发兵进攻,作出友好姿态,把历来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回。于是汉武帝派遣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率领属吏常惠等一百多人去匈奴答礼,同时将历来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回。
苏武住了一个多月后,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副使张胜支持匈奴内部一些人反单于的事暴露了。
单于知道后非常震怒,下令将张胜抓起来,并人去审问苏武,苏武宁死不屈,当场拔剑向刎,吓得单于赶紧找医生救治。
单于为了使苏武屈服,把他关在一个地窖里,不给饭也不给水。正巧大雪纷飞,苏武一连几天吃披在身上的羊皮,嚼飘进地窖的雪才没有死去。
过了几天,单于又把苏武迁到北海(前苏联境内的贝加尔湖)去牧羊,又给他的是一群公羊,说要公羊生了小羊才可以回国。苏武到了北海以后,匈奴人就停止了对他食物的供应。他只好挖野鼠的地洞,以它们藏在里面的草籽充饥。日子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出使时的衣服早已成了碎片,但那根代表汉朝使臣的杖还在。他白天拿着这根杖去牧羊,抚摸着节上用牦牛毛结成的绒球,晚上就把它抱在怀里睡觉。
后来,经过种种努力,苏武才得以回国。出使匈奴时,苏武不过四十几岁,可回到汉朝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花甲老人了。
后来,人们把“苏武牧羊”的典故比喻为忠贞守节,坚贞不屈。
希望能帮到你

骨气
胡秉言
冻死不搐生,
饿死迎风站。
骨气心中存,
富贵不傲慢。

我知道你说的这个故事,这首诗出去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下一句
下一句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该句出自宋代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全诗原文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白话文意思是我早年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什么意思?
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丹心照汗青的全诗是什么
人生自古谁无死全诗具体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说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是著名...

人生自古谁无死下一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下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全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 )(整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遭遇苦难的原因是我精通经书而获官职所致,使我在荒凉冷落的战场上度过了四个春秋。山河破碎得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生动荡如同被雨打的浮萍。在惶恐滩头诉说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红心,让它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什么意思?
出自: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谚语。意思是指人难免一死,但要对得起历史。出自:《过零丁洋》作者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
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出处:《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全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哪首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整的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翻译:当年为了走上仕途,一路以来的科举考试让我费心苦心。从参加抗元战争到自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什么意思
意思: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两句出自南宋大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句中“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例如可用“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汗青”指史册,因古时在竹简上写字,为防虫蛀先用火炙烤竹片,此时竹片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样子像人的...

北碚区13796753406: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汗”是什么意思 -
舌勉三九: (1).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 宋 朱熹《答严时亭书》:“当时若得 时亭 诸友在近相助,当亦汗青有期也.” 清 平步青《...

北碚区1379675340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什么意思 -
舌勉三九: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北碚区1379675340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 -
舌勉三九: 出自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是: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指赤红...

北碚区13796753406: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 -
舌勉三九:[答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诗人将国恨怨情渲染到极致,气势滂沱,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

北碚区13796753406: 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理解 (要结合我国古代历代名人志士生死观) -
舌勉三九:[答案]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 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

北碚区13796753406: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 -
舌勉三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北碚区1379675340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什么?
舌勉三九: 人生在世,固有一死.但要死得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本句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和表达自己捐躯赴国的决心.

北碚区1379675340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 -
舌勉三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

北碚区13796753406: 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舌勉三九: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北碚区13796753406: 谈谈你对《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舌勉三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