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吴伯箫作者简介

作者&投稿:沈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灯笼 作者讲述了有关灯笼的哪些回忆~

作者讲述了有关的灯笼的以下回忆:
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4、元宵节看灯;
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
6、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拓展资料: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 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 (朗读人是卫东 )。
写作特色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
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2)以散文笔法行文,自由随意。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关于作者
吴伯箫(1906-1982),中国现代作家,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 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
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2)以散文笔法行文,自由随意。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
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扩展资料:
《灯笼》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

拓展资料:

吴伯箫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统,促人积极向上题词的主题。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

拓展资料:

吴伯箫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统,促人积极向上题词的主题。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



吴伯萧生于1906年,死于1982年,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06-1982原名熙成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集》,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灯笼》和《菜园小记》的区别?
《灯笼》和《菜园小记》的区别:两者所写的时代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菜园小记》作者也是吴伯箫...

吴伯萧的灯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

吴伯萧灯笼文学常识
1. 《灯笼》主要内容 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从姑姑家开始回家,一路上都响晴。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男孩没地方躲雨。雨越下越大,只能看见脚下一小方土地。小男孩身小力薄,十分矛盾,不知是继续向前走,还是原路返回。这时,男孩想起爷爷说的话:等是窟窿。他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终于回到了家。

灯笼这一课,作者为什么要用汉献帝的例子呢?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

吴伯箫的灯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您好,对于你的遇到的问题,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我之前也遇到过哟,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若有错误,还望见谅!。《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灯笼这篇文章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灯笼》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主要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资料:《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1][2]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1][3],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4][5](朗读人是卫东[6][7])。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

灯笼吴伯箫内容概括及层次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汉献帝跟灯笼有什么关系?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

灯笼中写汉献帝那一处的感受一百字?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

吴伯箫的灯笼该用什么语调朗读
吴伯箫的《灯笼》这首诗,应该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既要表现出诗句的抒情和富有感染力,又要体现出韵律的流畅和节奏的紧凑。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强诗句的轻重音,突出语调和语气的起伏变化,形成鲜明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时要保持自然、流畅、舒缓的节奏和韵律,不要...

阳朔县15726369984: 灯笼作者是什么家? -
贾昨瑞奇: 如果你说的是吴伯萧的《灯笼》,他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阳朔县15726369984: 吴伯箫灯笼是什么文体 -
贾昨瑞奇: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 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集》 吴伯箫(1906-1982),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菜园小记》等.

阳朔县15726369984: 灯笼这一课是以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
贾昨瑞奇: 《灯笼》这一课是以(灯笼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汉献帝以灯笼做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文章有这一思想情感统摄全篇材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阳朔县15726369984: 《灯笼》赏析 -
贾昨瑞奇: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 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

阳朔县15726369984: 灯笼是小说还是散文? -
贾昨瑞奇: 是散文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copy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2113级下册教材第4课 (朗读人是卫东 ). 文章回忆早5261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4102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1653时代的“正能量”.

阳朔县15726369984: 吴伯箫的灯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贾昨瑞奇: 您好,对于你的遇到的问题,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我之前也遇到过哟,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若有错误,还望见谅!.《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观看,如有帮助请采纳,祝生活愉快!谢谢!

阳朔县15726369984: 吴伯萧《灯笼》一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贾昨瑞奇: 《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阳朔县15726369984: 灯笼吴伯箫里祖父是什么职业? -
贾昨瑞奇: 为农户维修的祖父是什么职业他也是这个修复纪念他应该是一个老树了

阳朔县15726369984: 《灯笼》是作者写于 那年的一篇文章 -
贾昨瑞奇: 本文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 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些 关于灯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作者顺着自己的思路写来,意绪纷繁.

阳朔县15726369984: 灯笼 吴伯萧 作者为何喜欢灯笼 -
贾昨瑞奇: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缘分,给作者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的热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