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国演义》的问题??

作者&投稿:毓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提关于三国演义的10个问题和答案~

1.官渡之战是谁和谁打? 答: 袁绍和曹操
2.司马懿字什么? 答:字仲达
3.夏侯渊被谁所杀? 答:黄忠
4.三国演义说赤壁之战中曹操有多少人马?答:81万人
5.诸葛亮的师傅是谁? 答:水镜先生
6.关羽的武器是什么? 答:青龙偃月刀
7。刘阿斗叫什么? 答:刘禅
8.当年刘备兵败陆逊逃跑,陆逊追杀差点丧命的阵叫什么?答:八卦阵。
9.刘备刚开始靠什么为生?答:卖草鞋。
10.徐晃是怎么死的? 答:被孟达射死。
我尽力了,希望能帮助你

  本来,这是一个战斗英雄斩将立功的战斗场面,一般的写法总是要大写特写战场的情景;然而在这里,作者却不直接去写战场,而是着意来写会场;把战场放在会场后面来写。会场的空气和人们的情绪又完全受着战场的支配,就象是一幕剧,场景始终不换,戏一直在中军账里开展,战斗放在后场进行。可是,战场上的杀声、鼓声、喊声却一直震荡着会场上人们的耳鼓和心弦。例如,鼓声、杀声、折兵斩将,这些战场情景全是耳闻,这是虚写;议论、争吵、派兵遗将,这些会场情景才是眼见,这是实写。又如,全场的中心人物关羽往来于战场、会场之间;他的冲锋陷阵的战斗声势和神威,是耳闻,这是虚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的刹那之间,可以说既是耳闻又是眼见;“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的英雄气概,才是眼见,这是实写。而会场上的人们,时而“大惊”,时而“失色”,时而“失惊”,时而又“大喜”,时而又“大怒”或“大叫”。这些在会场表现出来的人们的激荡不安的各种情态,又无一不和战场上的动静紧紧相关。这样就把战场和会场紧紧连在一起了。同时,由于既有会场,又有战场;既写耳闻,又写目睹;既有实际情景的描绘,又有情势气氛的烘托;即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就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一种传神壮威的作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就体现于此。
  虚实结合使作品达到了异常精炼的程度,而且体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战争描写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一、这种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取得更大的容量,扩大了表现的内容,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既不至于陷于孤立地去表现一个人或一件事,同时又可以通过一个人或一个件事巧妙地揭示诸侯联军内部的复杂性,使中心人物的形象在复杂的矛盾关系突现出来。“斩华雄”本是一个战事,在这个有限的篇幅里,既要写战争场面,又要表现各派势力的复杂矛盾冲突,体现战争的政治性和作品的思想性,还要突现中心人物形象,作者运用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方法,就可以收到作者预想的艺术效果。第二、从会场的角度去写战场,有利于节省墨笔,又便于取舍,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战场描写。
  按照一般的写法,描写战争总是直接地、正面地去描写战场上将士们如何与敌搏斗、撕杀、战鼓催、战马叫、大战几百回合、你追我逃、人仰马翻、火光一片、杀声震天……等等,仿佛身临其境或亲眼所见。这样的战场描写,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少见。如“赤壁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就属此类。然而,“斩华雄”则不是这样。“温酒斩华雄”同样是描写战争,但不一味去写。如华雄与俞涉、华雄与潘风、关羽与华雄的交战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恶战,交战的场面无一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然而作者在这里把这些具体交战的过程一概省去了,为的是抓住传神之处,突出精彩的侧面,收取以虚写实、以实补虚的效果。那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的宏伟战争场面和气氛,始终强烈地鼓荡着读者的耳膜,依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心人物关羽敏捷、威猛的英雄形象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已被作者运用到了非常娴熟的地步。第三、这种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有利于创造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从而烘托中心人物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威力。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该融合在人物的一切行为当中。一个战斗英雄,在他是战斗行为里自然会带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就十分善于从他的人物的战斗行为中把握他的英雄性格。关羽的战斗行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不以玩刀弄杖、拳打脚踢或者酣战几百回合的血气之勇来显示自己的威猛,而是以凛冽的精神气魄和逼人的威慑力量见长,所以常常以神速战术显示他的英风豪气,以致使得外来的强敌不可逼近他,就予以制服。谁要是与他交战,总是手起刀落,人头落地,行动异常迅速。神速,此乃关羽战斗行到动的一大特色。
  在“斩华雄”这个情节里,作者为了突现关羽“神速”的战斗风格,运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从而使中心人物关羽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烘托,可谓是匠心独具。例如,作者并不直接描写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只是着意渲染华雄如何勇不可挡,众诸侯如何惊恐失色,这都是为了造势。关羽在一杯酒尚有余温的顷刻间,已提了华雄的头,掷于中军帐前。虽然没有直接写关羽之勇,但却通过华雄的骁勇、诸侯的惊恐创设了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把关羽的威武形象衬托得更加鲜明生动。这里有虚写,有实写,实写会场,虚写战场;实写战斗结果,虚写战斗过程。由此可见,要烘托中心人物的特征,就必须为此创造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氛围;要创造这样一个情势和氛围,虚实结合是理想的写作手法;这也是作者巧妙的构思安排。

  (看完在论)
  魏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曹操,当然曹操在位的时候没有称帝,是他死了以后他儿子曹丕才称帝,追认他为魏武帝。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苏东坡先生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无非是三条:

  第一件事说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

  第二件事情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谁都没关系,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为什么就不能姓曹?

  第三件事说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吗?

  这个事情在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老朋友吕伯奢家,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叫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魏书》里,《魏书》是魏国人写的史书,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

  第二个版本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的罪犯,就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误杀。

  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就算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也就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是难过的意思,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错杀了人家,现在也没有办法,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对不起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曹操的奸险歹毒这一点,应该说是有疑问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国演义》的《毛批》还说了这样的话, “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他说即便是这样,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换了别人一定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但实际上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干的就是曹操的勾当,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也就是《毛批》认为,曹操虽然奸诈,但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官渡之战发生的一件事。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打仗拼的就是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是什么意思?两种可能:一种是来不及穿鞋,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以后,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

  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抚掌而笑,“吾事济矣”,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告诉你,在乌巢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子休)阵亡,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感情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了,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死了,侄子安民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结果,丁夫人还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丁夫人在家织布,曹操来了后她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跟我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 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咔嚓”“咔嚓”。曹操就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让她改嫁吧。

  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当然,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估计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没人敢娶,谁敢娶阎王的前妻?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九泉,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儿女情长重感情的人。

  但是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不认人。比方说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叫他小名:阿瞒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能高兴吗?那何况是曹操呢?曹操打下邺城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比方说有一个人叫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是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还比方说,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陈琳,起草一篇檄文。因为古代作战讲究师出有名,要打谁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的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这是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传统。后来袁绍战败,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我就算了,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文学家,文章写得非常好,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那些读书人、士大夫最最痛恨的就是太监,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饶,曹操怎么说呢?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求饶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

  有一个叫陈宫(公台)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投奔了吕布。《三国演义》里面说,陈宫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史实是曹操杀了边让、桓邵这些人让陈宫看不下去,离开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所以他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你死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看着办。曹操说,好,那我送你上路。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抚养。

  曹操这个人很复杂,刚讲到他的方方面面,这还不是他性格的全部,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得出的结论是不全面的。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是另一张脸。但是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而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嘱。当时但凡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说说一生做了哪些功劳,也检讨一下自己,然后说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熏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换点饭吃。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点豪言壮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苏东坡先生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其实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就不说豪言壮语,就不谈政治功劳,就不谈国家大事,就要谈这些小事,后人能怎样?又能咋地?曹操就是曹操,曹操才不在乎后人的评价呢,曹操就是这样的人。这叫“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
  PS:以上文章不是我写的,但是如果您觉得这个文章写的不错请表吝啬给分,谢谢!

初中一开始看三国演义, 立刻就很喜欢曹操了. 可是, 那时小小的心灵也很疑惑, 为什麼人人都恨曹操, 骂曹操, 唾曹操, 而我偏偏却崇拜他呢? 是不是我也有问题了? 是不是我天生就是奸诈小人啊?

后来, 慢慢的懂事了, 就想曹操也许很奸, 但在那个率土分崩、山河破碎、群雄割据、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 如果立志要匡正天下, 有谁可以做到悠然的稳坐草席, 谈书论经, 气定神闲, 不忍踏死一只蚂蚁, 而自称圣贀啊?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东汉宣帝 156年时, 中国人口约5千零6万人, 可是经过东汉未年中央政权崩溃以及三国鼎立时代,到了西晋初年,人口只剩5百370万人而巳 (参考金观涛与刘青峰所著“兴盛与危机”),因为战乱戕害与天灾饥荒,人口竟然萎缩至十之一二,真是惨不忍睹!

曹操的乐府作品“蒿里行”这麼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对当时局势的真实写照。因此,曹操以及他同时代的人,所面对的社会巨变和纷乱悲惨,是我们很难感同身受的,所以更不适合以太平盛世的道德价值观,去对当时的人格行为评头论足。

曹操以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自信,为自己的事业宏图作了最直接的注脚,他的机变无方与略不世出,不但在史书里栩栩如生,也在他流传下来的格言和古直苍莽的诗歌文章里保存了下来。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 是他的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写本, 书中30%是史实, 70%却是文学虚构, 而曹操被塑造成书中的大奸角,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与代表道统正义的刘备和雄据一方的孙权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尽管书中刻划了许多曹操的负面形象,如砍杀吕伯奢一家时的多疑性格、煮酒论英雄时的奸险权诈、处死杨雄时的狭隘善忌、横槊赋诗刺死刘馥的哀乐无常……,可是罗贯中同时也根据正史记载,很真实的反映出曹操的功业昭著,如统一河北后,实行屯田制度、修水利,迅速的恢复政治次序和经济生产;任人唯才,广纳建议;卓越的治军才华;以及他的文学风采和保护华夏文明的贡献。

这样一个强烈对比的性格,不管是源自於史书的真实记载、小说和杂记的文学加工、抑或他诗作里透露的抱负和胸襟,交织成了一个形象鲜明、努力奋斗、面对挑战、积极进取、不断创造的曹操,这正是我喜爱他的原因。

曹操是奸, 但绝不是锱铢必较的奸滑小人, 他是气吞宇宙, 叱吒风云的奸雄! 在陈寿编写的三国志里, 刘宋(魏晋南北朝时刘裕所建的宋朝) 斐松之有这样的一个注:“(曹操) 子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 这句话很生动的概括了像曹操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 在乱世里克服各种艰难,坚强奋斗,也许成为奸雄,是最终会走上的道路。

讨论历史人物的忠奸黑白,除了编写中小学课本,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对我而言,读史的享受,在於穿越时空隔阂,去感受历史参与者纵横天下的气概,以及创造新局面的宏浩功业。

最喜欢曹操的地方,除了他的雄才大略之外,就是因他的雄才大略,而从内心自然萌发的自信沉稳。曹操的军事攻略,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都能以屡败屡战的精神坚持下去,以败绩换取胜机,迅速恢复重返战场的力量,寻求最后的胜利。

194年 (兴平元年),吕布趁曹操引兵攻陶谦之际,突袭其根据地兖州,占据了濮阳城。曹操领兵反攻濮阳,两次几乎丧命陈宫之计,逐与吕布相持不下,只好退守鄄城。当时曹操面对无数割据势力,虽然根据地不稳,却仍然沉著应战,实行远交近攻,与袁绍、孙策、韩遂、马腾和张鲁修好,集中全力对付吕布、张绣和袁术等,终於在198年擒杀吕布,199年袁术吐血而死,张绣也在同年投降。

再者如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兵势强大,曹氏集团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虽然初期战事不利,兵短粮缺,曹操仍然以坚定的毅力死守官渡,等待时机变化。最终得到许攸献计,偷袭并焚毁袁绍的乌巢粮仓,令袁军大乱、溃不成阵,终至扭转了不利的战局,在往后数年内逐步统一中国北方。

再者如赤壁之战,曹操水陆两军大溃,引兵北还,但很迅速就能恢复元气,东边与孙权转战於合肥、西北击败马腾马超势力、西降汉中的张鲁,逐渐形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稳定局面。

曹操这种屡挫屡战的毅力,不但源自於主观意识的能动进取,同时也是清楚掌握客观情势,达到统筹全局,所形成的胸有成竹和高瞻远瞩,这包括对后方资源、政经大局、用人制度和军粮调度的妥善管理,以及对军情的充分了解和布局。

曹操四言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似乎意兴阑珊地感叹世上一切终归尘土,然而却忽转笔调,昂扬高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巳。”的豁达宏愿。虽然知天乐命,却没有因生命有限而万事皆休;尽管年事巳长,却仍旧志在千里,胸臆之中仍然振奋豪迈雄心,随时准备“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气出唱其一) 这便是曹操的积极进取, 将人生短促的感慨、太虚幻境的天马行空,转化为对现世功业的肯定,在有生之年为理想顺序渐进、永不放弃的奋斗,这也是我喜爱曹操的原因!

董卓擅权纵欲、暴虐不仁;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然而曹操却拥有开创新气象的器宇胸怀和雄才大略。 他3次下求才令,惊世骇俗的提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无有被褐怀玉而钓於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指出“道德”与“才华”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用人只求才能,不问道德,主张唯才是举,公开挑战两汉以来僵固封闭的经学以及高唱道德操守的儒学,曹操因此而遭受许多后世史家的訾议。然而,在混浊离乱之世,曹操抛开虚伪造作的假面具,但求天下纵横之才,希冀迅速恢复政治次序,这正是他勇於承担、实事求是、宏博容大的一面。

曹操作为一代雄主而雅好诗章,成就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气魄,带头革新文学风气,开创“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建安风骨,以爽朗刚健风格和积极进取精神,追求文学创作的个人自主,打破两汉以来对文人学士的思想禁锢。

好多年前,看了中国拍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由鲍国安饰演曹操,将曹操那种雄才大略,不局於约定成俗、知天乐命、积极达观,理性兼容感性、但又喜怒无常、妄顾世人眼光的奸狡权诈的性格,拍的非常传神生动,更令我对曹操倍加崇爱。

会喜欢曹操这样的人物,也许会令许多人疑惑不解,甚至会觉得我离经叛道,但就是喜爱那种 “胸怀大志,腹隐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吐冲天地之志”(三国演义) 的鸿蒙壮志,以及 “明明日月光,何处不光昭”(秋胡行其二) 的对前景充满期望,还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其一)的真切沉吟!

治世之能臣: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
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

额/....不清楚哦


关于三国演义的问题
25、三足鼎立(诸葛亮):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常比喻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场面。26、作奸犯科(诸葛亮):为非作歹,触犯法令。27、欲擒故纵(诸葛亮):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28、刮目相待(吕蒙):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29、妄自...

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几个问题
三国里面有的人就是这样,我依次回答你的问题:1、得民心者得天下,你认为刘备会演戏,那是很对的。摔阿斗、放刘璋都是为了收买人心。你看,赵云为刘备出生入死,但刘备没钱没地位,怎么报答他,就把自己的亲儿子摔在地上来谢赵云。他来到西川,如果直接杀了刘璋,就不得民心,益州人民会反的。诸葛...

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几个问题
3.庞统的死很难说了,但是新版三国的这个说法我喜欢,也认为比较合理。只是庞统有这么伟大吗?4.无疑,诸葛亮确实想关羽死,但失荆州他却万万不想,所以他不会因为个人而不顾大局,云长之死可能是因为诸葛亮正在收汉中无暇东顾吧,而且有太多的想不到:想不到孙权背约,想不到云长过于大意,想不到...

关于《三国演义》的疑问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书》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

提出一些关于《三国演义》情节中的问题
5.《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6.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

三国演义阅读问题
46.韩遂几岁∶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47.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三演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8...

如果你能问《三国演义》中故事主角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
三国里可以问的人太多了。如果真想问的话,相信问诸葛亮的人最多。第一我要问问他跟刘备后悔吗?第二肯定要问,有许多事明知不可为,为什么还要坚持。后期可以说是昏招迭出啊。第三也要问问,觉得自己是个合格的领导者吗,虽然亲力亲为鞠躬尽瘁,可是没有培养选拔出什么合格的帮手呢,教育子女就更...

谁能针对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各提五个问题?
刘备:1、你当初为什么不消消停停地当你的亭长?2、你当初与关、张结义时,是真心的吗?3、你请诸葛亮时为什么那么执着,连去三次?4、你收义子时是怎么想的 5、摔阿斗时,你是怎么样想的?关:1、你后悔与刘结义了吗 2、捉放曹,你后悔了吗 3、走麦城时你的想法是什么 4、你当初认为东吴...

提问几个三国的问题。(最好全部回答)
诸葛亮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是那位神机妙算的谋士功臣,初出茅庐便对天下局势尽收眼底,刘备从此如鱼得水,历史上的诸葛亮虽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个半仙,真正的历史中也没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第六次出祁山,空城计这些奇招,但是历史上诸葛亮确实非常被刘备器重,可能开头的时候没有那么重用他...

有关《三国演义》的问题??
其人:方巾阔服,臂挽青囊;自言姓名,乃沛国谯郡人,姓华,名伦,字元化。因闻关将军 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来医治。平曰:“莫非昔日医东吴周泰者乎?”佗曰:“然。”平大喜,即与众将同引华佗入帐见关公。时关公本是臂疼,恐慢军心,无可消遣,正与马良 弈棋;闻有医者至,即召入...

中原区18817446347: 提关于三国演义的10个问题和答案 -
宜苗博健: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历史题材)小说.2.小说的思想倾向是( 拥刘反曹 ).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对(曹操)有所诋毁,把(刘备)...

中原区18817446347: 有关三国演义的题目, -
宜苗博健:[答案] 1、《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1)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2)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3)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

中原区18817446347: 关于《三国演义》的问题~~~高手进!!!! -
宜苗博健: 诸葛亮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中原区18817446347: 关于《三国演义》的问题1 “一览无遗世所稀…………”一诗说的是____之死? 2 “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中的雏凤坠地指_____? ... -
宜苗博健:[答案] 1 张松 2庞统(字雏凤)在落凤坡被箭射死 3人言锦马超,名不虚传! 4陆口寨外临江亭上 5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6江夏、长沙、桂阳 7左慈 8这题 简单的就说 五个人 讨伐曹操失败 被灭了. 9张颌 斩夏侯渊 10鲁肃 荆州

中原区18817446347: 看过《三国演义原著的,进帮忙提关于三国演义》的问题,20个!
宜苗博健: 五虎将是哪五人?答: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谁是天生奇才?答:郭嘉. 谁... 三国中神仙有谁?答:左慈 南华老仙 于吉 关羽 诸葛亮 张飞 魏延是哪国将帅?答:...

中原区18817446347: 关于《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 -
宜苗博健: 1,罗自己写的 ,罗是施耐庵的师傅 2是一个人 在《汉书》《后汉书》里都有记载 3关公劝刘备杀督邮,弃官归乡,但刘备没有赞同杀人,只是要弃官罢了.所以不存在矛盾 4胡赤儿为了钱财杀了主人,又投奔他人,不是忠义之人,所以吕杀之.不过我觉得吕布也是一样的人!

中原区18817446347: 提五个关于《三国演义》的问题.要有难度并要有答案!20分钟要,答得好,另加分!!!!! -
宜苗博健: 1“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和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答: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

中原区18817446347: 有关《三国演义》的问题 -
宜苗博健: "合"指"回合"两将骑马,迎面进攻,在双方马匹交错的时候,用兵器相互攻击,时间很短暂,通常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此为一回合攻击完毕后,双方马匹会交错而过变成尾对尾,这...

中原区18817446347: 关于《三国演义》的疑惑问题
宜苗博健: 因为罗贯中是原著,毛宗岗只是修改了而已,如果在市面上卖,有些肯定会写原著,和经过谁的修改,都有写的.

中原区18817446347: 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问题. -
宜苗博健: 关羽,字云长,过五关,斩了曹操手下六员大将.依次是东岭关的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汜水关的卞喜;荥阳的王植和滑州的秦琪.至于为什么要过关斩将,说来话长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