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的无字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了吗

作者&投稿:才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女作家张洁(写《无字》的)的详细资料,特别是有关她近期的生活~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市,她从小爱好文学,在中学时代她理想就是报考大学中文系。然而老师却推荐她学经济。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多年。学经济的张洁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她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对音乐也有特殊的感情,喜欢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莫扎特的作品。

1978年她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78年7月,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发表,虽然张洁起步已是“人到中年”,但是一开始读者就承认她是一位很有才华和创作个性的作家,这篇小说和《条件尚未成熟》以及《谁生活得更美好》,使她三次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发表后,深受青年读者欢迎,有的高等学校把它作为教材,电视台将它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她创作了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张洁还写了相当数量的中篇小说:如《方舟》、《七巧板》、《祖母绿》和《串行儿》等,其中《祖母绿》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文学是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它有许许多多的内容,而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在人们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这两者的联系与未来的发展不容小觑。当前,文学作品,不论古今中外,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了热潮,在不乏好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根据两者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特点作分析、讨论,并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由来已久,无论东西方,在将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艺术的过程中都不乏杰作。本文围绕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展开分析,就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与异同等进行剖析,指出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存在关联的同时各有特点,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影视艺术出现之前,艺术似乎都是间接呈现给大家的,除了戏剧艺术。因此,艺术的传播是相当缓慢的。但是现在,电的发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影视艺术的加入,大大改变了这种局面,自此,造型艺术如绘画建筑、雕塑、戏剧、戏曲等都因此而以各种形式互相结合,及时呈现在观众面前。语言艺术也不例外,它也开始从虚无缥缈的世界中逐渐被带到了我们的真实世界中了。艺术也因此体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局面。可以说,今天各种艺术之间相融合的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当今时代,文学传播已不仅仅是在纸上阅读,同时我们也已经不满足单单文字带来的愉悦了,电影作品带给我们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冲击,电视则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不得不承认,纯粹的文字阅读欣赏已经不再占主流地位,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呼吁要重新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但文学要更好地得到传播与介绍,与影视结合似乎是最快最好的出路。其实,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由来已久,从国外来讲,有由《飘》改编的《乱世佳人》,由《简·爱》改编的《简·爱》。其他诸如《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小妇人》等,数不胜数,不论是世界名著还是畅销小说,好莱坞的制片人敏锐地看到了市场的需求量,而改编后的作品也通常比较成功,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欢迎。我国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少,如早期的《城南旧事》、《林家铺子》、《红岩》,稍后的《红楼梦》、《水浒传》,等等四大名著,以及近期的作家作品如《红粉》、《红高粱》、《长恨歌》、《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好处是,普及这些古典及现当代的作品,使老百姓通过这些媒介更好地了解作品,在享受审美娱乐的同时也学到知识,提升全民素养。这一点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早期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应该说在最近,人们几乎是相当热切地盼望和期待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了电影和电视这些媒介之后,首先提议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以来,这股热潮经久不衰,从有这种形式开始以来,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停息与消沉过。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方面,在改编文学作品上,固然制作的严谨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地方,就是编剧。小说有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作家们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多很大,无论心理描写,抑或时空转换,只要入情入理、引人入胜,观众都愿意买帐。但是,电影和电视剧是属于视觉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画面,听到许多音响效果,但是,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思维的跳跃不受任何限制,而拍摄需要的却是一个接一个画面的连接,有些在小说里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影视却很难向观众交代。文学和影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已建立起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毕竟是有独立品格的两回事,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可以写一整页,心理描写可以是一章甚至一本书,但是剧本要的是动作行为,语言要简洁、生活化。这中间的转换就看编剧的功力了。说到编剧,就要谈谈戏剧,我国的戏剧始于元代的杂剧,是说一段唱一段的,很多不容易表达的地方就用旁白的方式来解决,而西方的戏剧最初流行的则是三一律,限制就更大了,所以编剧们刚开始都是从戏剧开始的。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还是西方的戏剧理论,都不能像小说那样篇幅广阔、想象自由,那么,他们在进行影视改编时,就不得不受到限制,不是因为影视的属性与小说不同,就是本身他们的专业局限也决定了改编的难度和风险。有的导演避免让作家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剧本,而是交给别人去改,原因一是作家对自己写的小说总是偏爱,难以取舍;二是在小说中要说的话都说完了,改编时很难有新的发挥。而就别人来说,这篇小说只是一个模型,提供一些思维的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想怎么添就怎么添,删起来也大刀阔斧,一点儿也不心痛。   再来谈谈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及异同。文学作品有许多的种类,在此以小说为例展开分析。我国传统的小说是章回体的形式,其实说白了,就是变异地说故事,讲究布局,注重可听性,并且常在关键时刻收住,将玄机留到下一章再讲,所以章回小说更适合以说书的方式来体现。与其说是读小说,不如说是听人说小说,所以故事性是有了。这种传统的谋篇布局方法,固然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但是手法单一、流于俗套。如《三言二拍》、《封神演义》,等等。但是这一类的小说,却很适合改编后搬上荧屏,因为在听说故事这一点上,章回小说和电视剧相同的属性。电视剧是一项普及艺术,不论男女老少都可全民参与,而对于文化底蕴的要求并不高。章回体小说的前身是说唱艺术,同时还有说书的成分在内,本身面向的就是各个阶层的群众,更多的是平民,非文人阶层,即使后期发展,文人参与创作,在最初,小说也是不入流的文学形式。到今天,文学形式虽不断变更,它却恰恰是最受欢迎、最容易普及和传播的方式,这在本质上与电视艺术不谋而和、殊途同归。(中国古典小说采用说书场“说—听”的传播方式,适应听众的欣赏趣味而建立起一套特殊的叙事格局,那就是古典小说中贯穿始终的说书人的腔调,拟想中的“说—听”的欣赏格局,以及于此相应的一系列叙事规则……种种叙事格局直接影响于电视剧叙事,构成电视剧叙事在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方面与传统小说之间清晰而又多样的审美传承关系。①)也因为这样,我国的古典小说改编成电视作品,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例如上文提到的《封神演义》、《三言二拍》、《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性强,情节连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所以当这些改编作品一搬上荧屏,就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这些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象了,后期的观众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比较简单直观的审美了,而编剧和制片人也敏锐地注意到了,所以改编的方向开始转换。
  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是我国电视剧发展过程中研究比较多的一个重要课题。论文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本课题的研究深度,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小说的电视剧改编具有一定的价值,充分体现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艺术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其中综合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以及二十世纪新兴的电影与电视艺术。那么文学当然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它是通过文字来塑造一系列的形象,传达给读者审美享受的,故而带有更多的想象性。文学是很奇妙的艺术,读者通过阅读,借助貌似枯燥的文字,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享受。在这个世界里,思维是可以任意遨游的,换言之,这是一个乌托邦,审美的乌托邦。文学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为相比较,其他的艺术,都是由艺术家完成创作后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自身的存在性,观众只能根据这一艺术现象来进行审美享受及审美评价。但是文学则不然,首先,作家在创造作品后,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属于一度创作,因为他的作品仅仅是一个个文字,并非具体的形象,然后读者在阅读中理解文字及作家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书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才慢慢在脑海中出现,因此文学是需要读者的二度创作的。读者虽由人组成,但是文学的读者并非一般的人就能担任,是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的人群组成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独特魅力,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读者读来,由于文化背景、人生经验的差异,从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如《红楼梦》只有一部,曹雪芹呕心沥血也只造就了一个林黛玉,一个贾宝玉,但是每个读者心里却各有自己的林妹妹和宝哥哥。其实越是间接的表现形式,越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就造型艺术而言,好的绘画作品固然巧夺天工,但是,它所画的是马就是马,虎就是虎,不论观赏者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欣赏水平,他们所看到的都毫无例外的是同一事物。戏剧的形象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文学艺术则截然不同。所有的形象都是通过语言来描述的,所以一切都在读者的意象中展开并完成。这是我对语言艺术的一些理解。
  再来说说影视艺术,这是一门新兴产业,起源于十九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二十世纪。我们先来看看电影,电影的起源于1895年的法国,随后传到美国,在好莱坞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传播,在二十世纪达到一个高峰。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也在四五十年代达到一个高峰。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它是用镜头来说话的,因此更多地讲究视觉上的效果,尤其是早期的默片时代。电影的发明给人类文明一个全新的冲击,我们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时代。电视艺术则更晚一些,应该说是目前所有的门类中的“小字辈”了,在我国大概开始于二十世纪中期(1958年)。最早的形式类似于短剧,也有电视小说等。电视与电影的表现上有相近之处,但又各有不同,电视是小屏幕、大范围普及的传播,它应该说是更侧重于听觉上的效果,更大众性、广泛性。而观看电影需要一定的场所与设备,对现场的要求更多些,相比之下,电视则不然,它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所以,接下来要讨论的影视与文学关系,也有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
  作者运用符号学、叙事学、接受美学、阐释学以及中国古典文论资源,将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富有个性的理论见解。现在,侦探推理小说、惊悚悬念小说、都市财经小说都一一地推出展现给了观众,这中间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观众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已经不断地提高,再沿用以往的叙述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二是新型的小说形式其实并非专为拍摄成电视剧而撰写,它们更适合的是案头和枕边阅读,叙述方式不再按照常理出牌,多有倒叙、插叙、时空转换,甚至还有意识流、内心独白、旁白叙述等多种现代描述手法,而这些恰恰是不适合也不容易用电视手法呈现的。因为当用比较传统和直观的摄像手法来展现作品时,在最起初是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的,但是人的视觉享受要求是无止境的,并且接触得越多,审美的能力也就不断地得到提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小看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能力。在这一点上文学就体现了它的优越性,因为文字的想象是无边的,也许是早就读过的作品,但是仍然可以再次阅读,并且同样也能得到审美享受。而电视剧的视觉是固定了的,当然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也可以吸引人,但是视觉的限制很快就让人感觉到不满足,这一点也是由于人的视野是如此的广泛而不受限制决定的。②“电影和电视的表现形式和小说根本不同,很难拿来比较。电视的篇幅长,较易发挥;电影则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阅读小说有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过程,许多人读同一部小说,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却未必相同,因为在书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读者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你会在心中把书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为一,而别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电影和电视却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观众没有自由想象的余地”。而我国的电视艺术又正处于一个初始阶段,那么这种相对直接简单的摄像画面,久而久之就显得呆板和无趣了。
  当然,制片人也注意到了,选用了新型现代的文学作品来改编,而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举例来讲,最近内地非常热门的金庸武侠小说的改编,从最初的《笑傲江湖》,几乎是全民运动,不论报刊杂志还是网络媒体,抑或大街小巷的茶余饭后,都相当热切地关注着。因为金庸小说几乎已经遍布所有有华人的地方,小说包含的东西相当广,地域上,东至桃花岛,南到岭南,西至大理云南,北到西藏,甚至还有北极风光;文化信息上,更是涉及医学、饮食、琴棋书画、岐黄之术、十八般武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得到很大的满足,可以说人在家中坐,思绪却在不受限制的时空中遨游。这样的作品,现在终于得到国内正统文化的认同,并将要搬上荧屏,可以想象,观众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当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网络上网友们如浪潮般的一波又一波地掀起讨论,提议角色的人选。但是当这部作品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大多数人都感到失望和不满足,小说中细腻的人物内心描写没能展现,主角的人物形象气质严重不符,挑剔的网友们甚至细致到对服饰、配音、场景布置都一一点评,提出的问题专业而犀利,让那些专业的电视工作者都感到很难逃避。的确,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达是如此快捷,所有的反馈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里看到,而就在这时,我们才突然发现,我们的观众已经相当成熟了,我们一直反复提倡和要求提高全民素质,已不知不觉中在完成了,而电视工作者们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视艺术的水平已经不够先进,我们现在需要担忧的不是提升全民素养,而是电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与文化修养了。
  但是目前主要的根源就在于此,尽管一系列的金庸小说改编已成鸡肋,观众也已对此几乎完全放弃,但是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仍在推出,最近重拍的《红楼梦》又掀起热潮,人们纷纷质疑,它能超越87版的经典吗?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单单是因为文学作品改编太多,观众欣赏水平提高,眼光也挑剔了?我觉得不尽然,更主要的问题是电视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弊端,大家忽然都发现,这是一个成名与获得名誉的好路径。当年的六年出一部《西游记》,三年成就一部《红楼梦》,如今已不复存在了,更多的是几个月的速成品,临时组就的演职员班底,粗制滥造的后期制作。俗语说得好,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若想把观众当傻子,最后倒霉的可是你自己。其实从改编作品上已经可见文化现状的一斑了,现在看似繁荣、人才辈出,各种题材不断涌现,不论是在影视界还是文学界,其实质都是一片浮华与喧嚣,炒作,跟风,什么都有,独独缺的就是沉淀与积累,就艺术而言,不论什么形式,要出好的作品,没有人生的经验与积累,没有反复的推敲与斟酌,怎么可能铸就出传世之作?但是现在,快餐文化、垃圾制作……充斥我们的周围,使我们不得不对电视剧的前途感到担忧,而这种现象又是全社会存在的,要改变,谈何容易。但至少,我们已经知道它的根源,各个阶层也在不断地呼吁改善电视艺术团体素质。其实电视这种新兴艺术,从最初的萌芽到蓬勃发展,中间不可能不出现问题和偏差,重要的是,能够发现、自省,并不断完善改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型的,所以电视艺术也不例外,重要的是在这个浮华的貌似高潮的实则低回的阶段,能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接下来的必将是真正的春天。要解决根本的问题,就要强化电视工作队伍,加大力度肃清不良因素,完善各种制度。对这支队伍进行高标准要求,提出必要的限制。

  文学与影视、戏剧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转换,成为再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困难。“张洁老师的《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在书店里被放在‘散文’书架上。我如何不让这部作品里的力度与情感散落,又让它适合电影的表现形式,是比较艰难的创作。”青年导演马俪文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说,“往往与原作贴得比较近的,创作上会比较成功,因为原作已经在一个水准之上。”“小说有的部分情节弱,而电视剧主要靠情节,这就需要改编时填充情节。”导演田沁鑫说,“小说用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而电视剧就得改成用对白或情节展示人物内心;小说用10页来展示环境,电视剧用一个一分钟的镜头就把这些交代清楚了。处理好两种形式间的关系,是改编中的主要工作。”
  文学艺术本是同根同源,莫道是他的繁荣与普及,夺走了我的读者;也莫说是我的艺术质地优越于他的大众性而轻睨他人——不如彼此滋养,成为彼此新的翅膀与能量;不如彼此开掘,滋养同根之树,结出更多更有营养的果实,这是双赢或多赢的合作。“影视或戏剧可以说是小说的广告,无论是影视的版权,还是小说自身发行量的提高,都提高作者和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提倡原创性的今天,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将有助于新元素的诞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电视毕竟是一种普及的娱乐传播工具,它的传播属性可能更强些,那么在艺术性上面就难免存在限制,摄影手法处理也好,音效画质上更是局限,这一点与电影是没办法比较的,因为这两者的属性不同。所以,有些文学作品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有些则非常不容易。尽管当前电影市场不够景气,大众反映票价过高,也有更多的人选择在家看电视,但是电影的魅力始终是独特而又常存的。
  有人认为,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千万不要根据一本书去看一部影片,反之亦然,阅读是不可替代的,文学有可能凭影视扩大影响,但它要冒被扭曲的风险,想品原汁原味,还要读原作,影视只是严肃文学的通俗读本。让我们来看看作家们对此的看法:“我的原作与剧本改编有很大的分歧,他们改得太匆忙,没有和我认真磋商。当然改编可以丰富原有的情节,但要看是否符合原著精神。我的原著精神是对人间真爱的颂扬,相当于‘正剧’,那是作者确立和倡扬的东西,而剧本却改成了悲剧。悲剧是揭露和撕碎,是失望和破灭。剧本与原小说完全不同,造成了与目前大多数影视作品的重复和趋同。”⑤好看好读好懂的作品,自然会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但也有许多优秀作品,确实无法改编为影视,即使改了也很难成功。确实,改编得好不是作家的成绩,改编得不好责任也不在作家,影视其实是对作品用一种解读代替、抹杀千万种不同的解读,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学是活的,影视却是死的。
  从一部文学作品到一部影视作品,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节奏、结构、情调、冲突……也都是改编的重要部分。每一部具体的作品,可能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有的小说故事冲突强烈、人物精彩、曲折跌宕,也有的小说充斥着情绪、描写,和不知所云的回忆。其中的诀窍和解决的方法,并非只有所谓单一的解决方法。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对作家来说应是一件大好事。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亿万人在看由你的作品演绎成的电影、电视,这与几千、几万读者读你的书,那种影响是无法相比的,作家和导演联姻,小说和影视结缘,会大大促进文学创作。两者若是相辅相成,必然能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一番。

1、张洁,中国著名女作家,辽宁抚顺人。唯一两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其代表作有《沉重的翅膀》《无字》《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祖母绿》、《流浪的老狗》等。
2、著有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四只等着喂食的狗》,《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游记文学集《在那绿草地上》、《域外游记》,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张洁集》、《上火》,散文集《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你是我灵魂上的朋友》、《阑珊集》,中短篇散文诗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散文随笔集《何必当初》、《无字我心》,小说集《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长篇散文集《国际文学大奖得主自选文库》,《张洁文集》(4卷)等,游记摄影随笔《流浪的老狗》。部分作品译有英、法、德、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俄国等外文版本。其散文《我的四季》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苏教版必修一。


电影(沿路而下)有第二部吗?
剧情一般,无论是夺宝的主线,还是团队成员的人设,都是同题材类型片的套路。引进足球元素,算是本片在剧情设置上的特别之处,而且西班牙队在2010年创历史地夺冠了(2014年小组未出线、2018年止步1\/8决赛),此番借电影重温,在西班牙本土应该挺能共情、吸引票房。影片留了尾巴,从6人变5人的团队要去...

谁知道战斗王传奇演员表?
战士简介 徐风 蓝 身份:风战士 演员姓名:田礼 陀螺:云龙月刀,青龙圣刀,游龙无影刀,金龙斩风刀 绝技:风卷云涌 圣兽:神龙 简介:是五战士之首,遇事冷静,果断,在拯救世界与父母的过程中,不屈不挠。邱雨 绿 身份:雨战士 演员姓名:吴浇浇 陀螺:暴风超音,神鹰飞镖,苍鹰疾镖,烈隼追魂镖 ...

秦风的演艺经历
《成功领上》-八〇年代台湾唯一的政策电影,动员台湾所有红星,包括林青霞、林凤娇、秦祥林、王钏如、胡因梦、恬妞、杨惠珊、归亚蕾、夏玲玲等,由小野的小说〈擎天鸠〉改拍成电影,小说及电影的贯穿主角宋清,由秦风担纲;影片中女主角小芝麻由林凤娇出任,这也是电影史上“双林”林青霞、林凤娇唯一合作的...

求`伊天照的全部电影
备注:亚视85成功拍摄《八仙过海》后 引发两台在当年竞相开拍多套神话剧 更被坊间笑称一向烟火味重的...【无字天书【8集【1989.11.7首播【剧中角色:苦儿【对手戏演员:陈晓莹】其他演员:伍卫国 杨嘉诺 梁...备注:该剧是当年亚视流行拍摄的电视电影系列之一 92年亚视减少自制剧产量 期间拍摄多个电视电影 以维持...

黄子华拍过的节目,电影,电视剧?
主持节目 1989 晨早直播室(ATV) 1990 监制及主持清谈节目「花花公子俱乐部」(商台) 1991 银色速递(ATV) 1994 九七会系点(ATV)、香蕉俱乐部(新城电台)、黄子华陪你等(新城电台) 1996 第1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1998 无字头七八九(商台) 2002 电视游戏节目「一触即发」(TVB) 2004 第23届...

曹骏的所有歌&电影电视剧
1995 7岁 上海黄浦区浙江南路小学 一年级 被父母送进上海市黄浦区少年宫武术班。1996 8岁 二年级 在武术班里,被《真》剧制片惠眼相中,同年拍摄《真命小和尚--无字天书》,从此进入影坛,并且一鸣惊人。1997 9岁 三年级 荣获第二届亚洲电视节最佳新人奖;1997年秋拍摄《真命小和尚》续集《十二...

请告诉我李连杰所有电影的名称和拍摄时间。
当年唐三藏往西天取得无字真经,谓可藉此改变世界,真经因而成为众人争夺的目标。民国初年,中国政府邀考古学家卫亦信(李连杰)及其徒包教晓(金城武)追查真经下落,免被日本人捷足先登,线索...《方世玉续集》原班人马拍摄的这部续集,主要讲述方世玉受命于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抢夺一锦盒,方因救孙将军...

喜欢看电影的~~帮忙找个电影~~关于-文化,历史,社会的~
《埃及艳后》,很经典的电影,伊丽莎白泰勒扮演的埃及艳后绝对是影史经典,一个被历史风云推至风口浪尖...《最后的兵团》,讲述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任皇帝奥古斯都罗慕路斯的故事,想拍成史诗电影,但故事单薄了些。

谁能提供一下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台词
我质本洁来还洁去,休将白骨埋污淖。 读西厢 宝玉:啊,妹妹,(唱)我是个多愁多病身啊,你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貌。 黛玉:你,该死的,(唱)胡说八道,弄出这淫词艳曲来调笑,混帐的话儿欺侮人,我可要到舅舅跟前将你告。 宝玉:好妹妹,(唱)我无非偶配词儿顺口念,好妹妹,你千万饶我这一遭,我若有心欺侮你,...

谁能帮忙总结一下在布拉格拍的电影
所以看完整部片子,任思绪纷繁芜杂地滚滚而过,坐在电脑前却无字可写。 看电影的时候,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潜意识里一直出现米兰.昆德拉《笑忘书》的影子,等到看完电影查找这部电影的相关资料时,预料之中的意外发现这是根据米兰.昆得拉的另一部作品《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改编而成的,怪自己鄙陋,只看过《笑忘书》,...

罗甸县17097819439: 女作家张洁(写《无字》的)的详细资料,特别是有关她近期的生活 -
秦威天远: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市,她从小爱好文学,在中学时代她理想就是报考大学中文系.然而老师却推荐她学经济.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多年.学经济的张洁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她阅...

罗甸县17097819439: 张洁的两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 -
秦威天远: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 另一部是《无字》

罗甸县17097819439: 张洁的作品有多少本? -
秦威天远: 如果你问的是北京的女作家张洁的作品,不知如下答案是否可以让你满意.《张洁小说剧本选》(北京出版社),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广东人民出版社)、《方舟》(北京出版社)、《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张洁卷》(云南...

罗甸县17097819439: 无字的创作背景 -
秦威天远: 张洁写了十二年的三卷本长篇小说《无字》,就是一部具有“繁复”品质的小说.在《无字》中,我们读到的是残酷的生存现实,是刻骨的生存之疼和梦想与荣辱的交织.历史被解构,神话被解构,爱情被解构,而人物的苦难却是那么的深,这...

罗甸县17097819439: 张洁获奖的长篇小说 -
秦威天远: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市,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她又凭借《无字》再次获得茅盾文学奖,成为首位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罗甸县17097819439: 《无字》是谁的作品?怎么样这本书? -
秦威天远: 作家张洁的代表作,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全书分三部,计八十余万字;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饱含了女性的自省及对真爱理想的追求,并呼唤着人类精神家园的根.作品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风云际会,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

罗甸县17097819439: 获得矛盾文学奖的陕西作家及其获奖作品? -
秦威天远: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作品《人生》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你怎么也想不到》《惊心动魄的一幕》《早晨从中午开始》 陈忠实《白鹿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 贾平凹《秦腔》(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怀念狼》《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等

罗甸县17097819439: 张洁05年获得的中篇小说是什么
秦威天远: 无字 张洁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无字》

罗甸县17097819439: 张洁两次荣获矛盾文学奖的两部作品是什么 -
秦威天远: 第2届茅盾文学奖的《沉重的翅膀》 第6届茅盾文学奖的《无字》

罗甸县17097819439: 历届矛盾文学奖获得作品分别有那些?
秦威天远:第一届 《东方》 魏巍 《李自成》 姚雪垠 《将军吟》 莫应丰《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芙蓉镇》 古华第二届《黄河东流去》 李准 《沉重的翅膀》 张洁 《钟鼓楼》 刘心武第三届《少年天子》 凌力 《平凡的世界》 路遥 《都市风流》 孙力 余小惠 《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浴血罗霄》 萧克第四届《白鹿原》 陈忠实《战争和人》 王火 《白门柳》 刘斯奋 《骚动之秋》 刘玉民第五届《抉择》 张平 《尘埃落定》 阿来 《长恨歌》 王安忆 《茶人三部曲》 王旭烽第六届 《张居正》 熊召政 《无字》 张洁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 《英雄时代》 柳建伟《东藏记》 宗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