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跋陀罗做什么的

作者&投稿:百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求那跋陀罗
求那跋陀罗(意译功德贤),中天竺人,婆罗门出身,因读《阿毗昙杂心论》有了体会,改信佛法。出家学小乘,后又深通大乘,当时的人都尊称他为大乘(摩诃衍)人。刘宋元嘉十二年(435)他经过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地泛海到达广州,住在云峰山的云峰寺。广州刺史车朗报告于宋文帝,文帝就派人接他到南京,安顿在_垣寺。当时的博学名士颜延之对他很敬仰,宋室的彭城王义康和谯王义宣也尊他为师,在这样的优越环境中,他很快就开始了佛经的翻译工作。
中文名:求那跋陀罗
外文名:Gu_abhadra
别名:功德贤
国籍:天竺
民族:婆罗门
出生地:天竺
出生日期:394
逝世日期:468
职业:僧侣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译有《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_经》等
代表作品:翻译《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_经》、《楞伽经》等书
人物简介
求那跋陀罗(394—468年),意译“功德贤”,中天竺人。自幼学习五明,广研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后因读《杂阿毗昙心论》而崇信佛法,遂_发出家,并受具足戒。先习小乘,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诸经,因此又号“摩诃衍”。其父受其感化,也皈依佛教。
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求那跋陀罗经狮子国(斯里兰卡)来到广州,宋文帝遣使将他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南朝名士颜延之、彭城王刘义康和南谯王刘义宣等,皆以师礼事之。
求那跋陀罗译有《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_经》、《楞伽经》、《相续解脱经》和《无量寿经》等佛教经典。
译经成果
他最初在_垣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开元录》载“于瓦官寺译,梵本法显赍来”。现存本实只四十八卷,其中第二十三与第二十五两卷,是求那跋陀罗译的《无忧王经》误抄进去的)。
接着在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二卷、《相续解脱经》二卷。
元嘉十三年(436)由丹阳郡尹何尚之为施主,在他那里译出《胜_经》一卷。
又在道场寺译出《央掘魔罗经》四卷、《楞伽经》四卷(《开元释教录》卷五说此经是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当时有徒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往复咨析,妙得本旨”(见《高僧传》卷三)。
元嘉二十三年(446)谯王义宣出镇荆州,请他同去,安顿在辛寺。他在那里译出《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现存本误题僧伽婆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常由他的弟子法勇传译度语。
除以上九部六十八卷以外,据《李廓录》记载,确为求那跋陀罗译的书还有《大方广宝箧经》二卷、《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和旧题作出于《小无量寿经》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一卷。总计十二部七十三卷,现今都存在。
《高僧传》载他还译出一卷《无量寿》(即《小无量寿经》)、《泥洹》、《现在佛名》、《第一义五相略》等,均已散佚。
至于《长房录》载《老母女六英经》、《申日儿本经》等十七种也是他所译,那是不足信的。另外《李廓录》、《长房录》记载他所译的《虚空藏菩萨经》等二十一种,都是缺本,确否待考。
讲经
他在荆州,还应谯王义宣之请,讲过《华严》等经,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虽然要靠译人传言,但能往返表达出玄妙的义解。
孝建初(454),谯王阴谋作乱,经他劝阻不听;并因他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逼着他一道东下。
后来王玄模督军打败了谯王义宣,依着孝武帝预先发布的命令,护送求那跋陀罗重回南京。
他在荆州时写给谯王的信都有记录,没有片言只字牵涉到军事,孝武帝后来查明了越发敬重他。
有一次问他想念谯王否,他回答说:“受供十年,何可忘德,请许为之烧香三年”。孝武帝重他的义气也就慨然允许了。明帝泰始四年(468)卒,年七十五岁。
翻译风格
求那跋陀罗的翻译比较质直,但仍不失原意。所以法慈说他“又谨传译,字句虽质而理妙玄博”(见《出三藏记集》卷九《胜_经序》)。象他在《楞伽经》中翻译“如来藏识藏”、“识藏名如来藏”等用语,虽然“识藏”二字没有照汉文的意义倒转过来,而有“回文未尽”之嫌,可是比较元魏菩提留支译的“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中”,把阿赖耶与如来藏截然划分为二,就显得符合于原意了。这也可见法慈评语之正确。
地位
求那跋陀罗的翻译能够有系统地传播他所宗的瑜伽一系学说的。这一系学说的构成,来源有:
上座部的禅法,以《杂阿含经》作依据;从如来藏发展为藏识的说法,以《央掘魔罗经》、《胜_经》作依据;从胜义谛无性发展为三自性的说法,以《相续解脱经》(即《解深密经》)作依据。这些经典求那跋陀罗都译了出来。最后瑜伽学系通过唯心所现的理论,组织独到的禅观法门,详细叙述于《楞伽经》,求那跋陀罗对它更一字不遗地做了直译功夫。
这在修辞方面虽没有能够文从字顺,但就意义言,可算是很忠实于原本的。由于求那跋陀罗传播了这一禅法的种子,后来得到达摩、慧可等人的培养,形成一派专讲《楞伽经》的楞伽师,终至蜕化为中国的禅宗。
在楞伽师的传承里,本来就认求那跋陀罗为第一代祖师,并传有他所教导的“禅训”,说了一些安心的方法,成为楞伽师理论的重要根据。由这些事实,可见求那跋陀罗不单是个禅师,并还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位宗师,他和菩提留支、真谛等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十八罗汉代表什么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坐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

楞伽经传译人
经,梵语修多罗,中文常称为契经,意为契合佛心与众生理解的法门。此经上承佛心自证境界,下接众生的修行需求,使得佛心与人心得以相通,因此称为经典。这部经的中文译本是由宋朝的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翻译。这里所说的宋并非赵宋,而是指刘宋时期,即公元420年至477年间的南朝,由刘裕建立。求那...

十八罗汉是谁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 ,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罗汉名称 ▪坐鹿罗汉 ▪...

四大菩萨是哪四个
2、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萨。3、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

“楞伽山人”有什么含义?
“楞伽山人”的意思是此人精研《楞伽经》且有相当造诣甚至已经觉悟。《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

中国四大菩萨及道场是什么?
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有那几位为此宗教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高僧...
对于此宗教弘法卓越贡献的高僧非常的多,但是他们一般不好宣传,对于名利大多是远离的。从印度来华的,比如佛陀跋陀罗(佛陀叔父甘露饭王之嫡孙),求那跋陀罗,安世高,支谦,菩提留支,菩提达摩,真谛,佛图澄等等。从西域诸国来的实叉难陀,鸠摩罗什等等 汉地的杰出法师,玄奘,义净,六祖慧能,永嘉...

大意经原文
在刘宋时期,有一位名叫求那跋陀罗的天竺三藏,他翻译了一部名为《大意经》的佛经。故事发生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祖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共处一堂。佛祖讲述了一个关于名叫大意的居士的故事。大意自幼便有大愿,要救济天下人民,尤其是孤独和贫穷者。他的父母,广慈哀王和栴陀夫人,非常支持他...

祖堂集祖堂集的价值
《祖堂集》作为一部珍贵的早期禅宗史研究资料,对于探究禅宗的传法世系具有重要价值。根据《楞伽师资记》,那跋陀罗被认为是初祖,菩提达摩为第二世,神秀则被列为第七世。然而,神会支持南宗为正宗,主张从达摩到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的六代传承。《宝林传》和《宗镜录》沿袭此说,而《祖堂集...

胜鬘经今译图书信息
《胜鬘经今译》是由作者幼存,以及求那跋陀罗共同完成的著作,它被收录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白话佛经系列中。这本书的国际标准书号是9787500415527,出版日期是在2003年1月1日,已经发行了第二版。全书共182页,采用平装的形式,适合32开本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主要属于宗教类别,特别是佛教研究,对于...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南朝刘宋时,最著名的译经师是谁?
并亲伊维: 是求那跋陀罗,中印沙门,所译经论有52部,中以《杂阿含经》,最为重要,至是四阿含始告具足.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菩提达摩有拜过哪些老师? -
并亲伊维: 般若多罗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辨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楞伽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
并亲伊维: 【楞伽经】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本经注疏极多,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达摩大师传给慧可的楞伽经是哪个译本? -
并亲伊维: 第一,他是印度地方的僧人,又是直接从印度来的,很可能是以梵文原本作为自己的随身携带物品的,然后参照已有的汉文译本作为教授工具.所以不完全依靠汉译本. 第二,关于他有没有翻译过佛经,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很可能他并没有重新翻译此经.根据他来华时代,大概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应该是已经能够流行了. 第三,根据《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大乘入楞伽经和楞伽经为何是两部?
并亲伊维: 同一部经的不同译本. 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最早的译本,所以最接近原始梵本. 现在只有日本佛教界整理的梵本,内容上接近藏译本和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 以下据百度百科词条--楞迦经: 《楞伽经》或名...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请教各位大德往生咒出自那部经典 -
并亲伊维: 往生咒,全称“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出于《无量寿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与《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曹魏三藏菩提流支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又名“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通常简称为“往生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众生为什么会流浪生死,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息呢?就是因为业障重.这些业障从那里来的呢?就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烦恼,造了杀盗淫妄种种的恶业,这些恶业的种子慢慢滋长,形成了众生受苦的原因,循环不息,没有了期.我们想把这些业障的烦恼根本拔起,不受轮回的痛苦,就要虔诚地持诵往生咒.往生咒能帮助我们拔掉一切业障的根本,使烦恼不再生起来,在世时自然幸福快乐,将来必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胜鬘经的介绍 -
并亲伊维: 【胜鬘经 (Śrīmālā-simha-nāda-sūtra)】佛教经典.属如来藏系.全称《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称《狮子吼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1卷.胜鬘传为古印度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女,阿逾阇国王后,其母即佛陀堂弟摩诃男之养女末利夫人.此经为记述胜鬘夫人劝信佛法的说教.异译本有《历代三宝记》中凉昙无谶译的《胜鬘经》1卷(早佚),唐菩提流志等译的《胜鬘夫人会》(《大宝积经》卷四十八),藏译有胜友等译本2卷,也编入藏译《大宝积经》里.梵本已佚,但在其他梵文论书中还存在片段,日人宇井伯寿已收集成书.日译本有宝幢会所编《藏汉和三译合璧:胜鬘经·宝月童子所问经》,英译本见韦曼等所著《胜鬘皇后狮子吼——佛典如来藏学说》.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但求本何求末出自哪里
并亲伊维: “但求本何求末”出自于《杂阿含经单本:央掘魔罗经》,它共有七个版本,其中六个被收入阿含经中,属于早期部派佛教诵本,而求那跋陀罗的《央掘摩罗经》则属于大乘经.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佛又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往生咒梵文罗马字转写 -
并亲伊维: 【往生咒】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全名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系陈述归依阿弥陀佛的简短陀罗尼,举行葬仪时,为祈愿亡者往生而诵之咒.如《小丛林略清规》卷中〈亡僧津送〉(大正8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7720735793: (重译本)是什么意思 -
并亲伊维: 不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