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投稿:尉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相关内容如下: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谏太宗十思疏的古今异义
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中,古今异义有:1、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释义: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 古义:树 木的根。今义:指国家的基础。2、纵情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释义: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古义:放纵情感,即...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谈及君主施加恩赏和刑罚原则的句子是什么?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译文: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谏太宗十思疏是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
翻译: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有的(大臣言事)不切实际,皇帝厌烦。一、原文 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二、译文 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

请问《谏太宗十思疏》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请问《谏太宗十思疏》的核心内容如下:1、《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既...

《谏太宗十思疏》的翻译
结论:《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徵对唐太宗的深刻劝谏,强调了稳固根基、积累德义的重要性,以及君王应保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美德。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在统治国家的智慧中,稳固根基和疏通源头是关键。魏徵警示,若忽视德行深厚,期待国家稳定就如同根基不稳却想树木高大,源头不深却妄想水流...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注释如下: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注释: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

谏太宗十思书全文翻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出处:出自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谁知道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哪些名句
谏太宗十思疏八个重点句子:1、《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既得志,则纵情...

爱民区17050081937: 诗文阅读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 -
叱干哄环吡:[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⑴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百姓.(注意“董”的解释和“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⑵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后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后听从它.(注...

爱民区17050081937: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叱干哄环吡:[答案]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爱民区17050081937: 《魏征谏太宗的十思疏》中的十思有什么现实意义?“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尤其是这句 -
叱干哄环吡:[答案]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

爱民区17050081937: 归纳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现象 -
叱干哄环吡:[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现象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爱民区17050081937: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是什么含意?
叱干哄环吡: “十思”是魏征向太宗提出的十点值得注意的思考.非别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爱民区17050081937: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
叱干哄环吡:[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

爱民区17050081937: 魏征在文中具体提出了哪十思,请用原文回答. -
叱干哄环吡:[答案]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

爱民区17050081937: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意思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句子 -
叱干哄环吡:[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 劝谏唐太宗的上疏 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其中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的意思是: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 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爱民区17050081937: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名言十句 -
叱干哄环吡:[答案]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孔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爱民区17050081937: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进谏成功原因 -
叱干哄环吡: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