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为什么以“故都的秋”为题?

作者&投稿:辉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故都的秋》多次出现“北国的秋”“北平的秋”课题却是“故都的秋”,这是因为作者为了抒发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因此用了“故都”来传达自己的留恋,故传达“如故”,表明自己并非是第一次到达北平,而是重返。

《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扩展资料: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这就是对比。“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文章就是通过这种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所以,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

更为注意的是, 作者为了把这种情感烘托、铺垫得更为深沉,郁达夫在首尾两处进行照应,这一反复,情感表达就更为浓烈。尤其是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这种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更为显著。通过这一对比, 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都的秋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用这两个字更典雅、更有诗意、更饱含作者的情感,符合作者的审美取向。同时与“秋”字结合,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课文小结:“一枝一叶总关情”,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高分悬赏』《故都的秋》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
因为蓝色和白色是冷色调,蓝色和白色的牵牛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可以表现出北国之秋的悲凉。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什么要写秋槐?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

故都的秋是什么散文
《故都的秋》采用了自由式的散文风格,结构上不拘一格。作者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自由地进行描述和抒发。这种风格使得散文更加自然、流畅,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四、深远影响与读者反响 《故都的秋》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散文。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读者在...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 分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
②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③本文写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联系当时...

《故都的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

纵观《故都的秋》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答案]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

<故都的秋>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作者为什么说我...
这是作者喜欢白色和蓝色基调的牵牛花,才会对这种颜色的牵牛花寄托好感,或者作者从生活的现实中尝到过蓝色和白色牵牛花的最纯洁的感受,才会这样评价的。全都是作者感情的发现和良知。

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作者为什么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明确其人文精神。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 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

故都的秋一文时赞美北京秋天的浓色,深味,为什么却两次写到南国之秋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

故都的秋写名胜古迹有什么作用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故都的秋中,强烈的主观色彩,伤感的抒情倾向,清丽、自然的文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东营市17312994272: 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 -
玉永胞磷: 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 答:因为:

东营市17312994272: 《故都的秋》多次出现“北国的秋”“北平的秋”课题却是“故都的秋”,为什么? -
玉永胞磷:[答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是因为: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这样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东营市17312994272: 故都的秋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呢 -
玉永胞磷: 这是反衬,用自己对南国的秋态度来反衬对故都的秋的态度.突出自己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同时也引出下文对故都的秋的特点的描写. 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

东营市17312994272: 为何文题用《“故都”的秋》而不用《“北国”的秋》
玉永胞磷: 故都的秋 写的是思念 是一种乡情 故都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情更深些 相比北国就平淡多了

东营市17312994272: 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
玉永胞磷: 如果《故都的秋》用五副图来表达的话,分别是民居秋意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斜桥话秋图、胜日佳果图,那孤独旧院大概属于民居秋意图.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总的要表达出清、静、悲凉之感,孤独旧院既契合作者沉郁悲凉的孤寂心绪,又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并且,这故都的秋也是因着作者的心境而显现出来的.

东营市17312994272: 故都的秋 为何不叫北方的秋 -
玉永胞磷: 《故都的秋》本来写的就是对北京的怀恋之情,改成北方的秋那与作者的主旨就相背离了.虽然文中提到了与南方秋的对比,但是主要突出的是对故都的怀念.

东营市17312994272: 《故都的秋》中,作者反复提及“北国的秋”,但题目却又是“故都的秋”,这二者是否有所不同,为什么? -
玉永胞磷:[答案] 故都北京就在北方,当年文学习惯喜欢用北国,用着比较文艺

东营市17312994272: 故都的秋 结构有何特点 -
玉永胞磷: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起,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而后分写,描绘故都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写北国之秋色浓味永,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这种结构不但与作家千里寻秋-故都尝秋的行文思路极其吻合,便于作家思想表达,而且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家情感.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第2自然段、第13自然段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东营市17312994272: 在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和江南的秋有怎么不同点 -
玉永胞磷: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