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作者&投稿:英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全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用英语怎么翻译~

Countrywid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s the 12th Five-Year Plan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实施“米袋子”工程、油料自给工程建设,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提高粮油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强市场供给水平和保障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粮食高产技术推广应用,大幅提高粮食品种良种化率和高产技术推广面。在粮食和油料主产县深入开展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开展“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工程,创建720个粮食、120个油料万亩高产示范片,积极推进整县、整乡成建制创建,全面提升粮油作物生产的科技水平。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足。
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林业产业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县,加快创建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基地,促进优势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建设,加快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林竹、道地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蚕桑、花卉、烟叶、苎麻、糖料、生物质能源和桢楠(金丝楠)等珍稀树种等特色产业。以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为重点,继续实施“新增出栏200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推进畜牧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等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加快健康生态渔业基地和渔业资源养护体系建设。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区域集聚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在农业规模经营推进中,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生态农业,注重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区域性交易中心,继续推进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启动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巩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工程”。加快发展“庄稼医院”、社区综合服务社、粮食流通服务综合体。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健全基层农技综合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条件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检测和防疫体系。加强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办好四川农村信息网、新农通和新农村信息服务热线,建立覆盖全省的、统一的农村经济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施突破性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农作物及畜禽水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3大科技专项,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推进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把种业提到重要战略位置,加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种子和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壮大良种产业。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四新”推广,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制和良机“五良”配套。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农业科技园区、粮食丰产、科技富民强县、科技特派员创业和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6项科技工程,加快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
5.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为重点,成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和新兴产业带。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在全国行业领先的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机制完善、管理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体化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鼓励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土地银行、“大园区、小业主”等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入推进“两个带动”,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6.强化现代农业人才支撑。健全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充实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加快建设一批设备设施较完善、示范带动性较强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着力推进“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提高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质量。全面深化校地合作,转变培训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特色效益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就业、农村服务业和农民创业“五业”农民培训,重点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专栏3 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1.“米袋子”工程。继续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建设粮食作物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展示示范等基地,开展耕地质量、科技保障、种子等工程,完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粮食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和农机现代化服务等体系。
2.“菜篮子”工程。建设以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和中药材等为重点的“菜篮子”产品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等基地和采后商品化处理以及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和市场信息等体系。
3.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在88个生猪主产县扩建种猪场、仔猪繁育场,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
4.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工程。建成现代畜牧业重点县60个,建设适度规模化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万个,改扩建国家省级重点种畜禽场、扩繁场240个。
5.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大力营造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和花卉苗木基地,培育工业原料林、纸浆竹、桢楠(金丝楠)、香樟、红椿、核桃、木本药材、麻风树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000万亩。
6.特色水产业生产基地。建设100万亩生态健康养殖基地,改扩建水产原良种场、水生动物防疫站、水产品质检站、渔港等。
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000家以上,其中亿元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超10亿元的100家,超100亿元的5家,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
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5万个以上,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万个以上,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00个以上。
9.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工程。依托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展农村种养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性人才培养。依托新农村建设需求,开展农村木匠、泥匠、石匠、篾匠、电工、装饰工等人才培训。到2015年,培养新型农民100万人,实用人才150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亿人次。
(二)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全域灌溉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建成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小井沟水利工程、二郎庙水库、白岩滩水库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红鱼洞水库、向家坝灌区一期、开茂水库等大中型工程。积极推进泥溪水库、李家岩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建设关门石水库、惠泽水库等在建项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大力实施都江堰等已成灌区的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继续实施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实现全域灌溉的市(州)、县(市、区)和乡镇,保障城乡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土,完善田间排灌渠系,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建设“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3.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出抓好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鼓励平原地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积极探索丘陵山区推进农业机械化新路子。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加强机耕便民道路、农村提灌设施和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鼓励、支持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发和使用,加快淘汰高耗低效的老旧农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4.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上中游和沱江、岷江中下游等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启动实施川西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加快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强化以若尔盖高原湿地为重点的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移民。
5.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构建和完善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和服务能力建设,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尽快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实施主要江河堤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能力。搞好重点河道整治,拓宽卡口断面,提高行洪能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加强牧区雪灾和草原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物资储备、扑救指挥与作业等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森林、草原防火水平。
专栏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1.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枢纽、武都水库、小井沟水利工程、二郎庙水库、大竹河水库、白岩滩水库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红鱼洞、龙塘、开茂、关刀桥、寨子河、七一、九龙等大中型水库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钟二期、向家坝一期、大桥二期、铜头引水等大中型灌区工程。
2.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关门石水库、惠泽水库等在建项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11个大型灌区和8000多个中小型灌区的渠系配套建设。
3.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从2011年到2015年,在全省百个产粮大县投资10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00万亩,并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4.机耕便民道建设工程。实施“进组”、“入院”和“到田”机耕便民道建设20万公里。
5.防洪减灾工程。加强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六江一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长江上游干流)重点河段堤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文、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6.农业农村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工程。在灾害易发区建区域气象观测站600个,交通气象观测站100个,风廓线雷达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3部,气象技术装备应急储备库6个;建立和完善农村雷击高发区避雷示范设施;建立新一代天气预报综合业务系统,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7.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工程。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建设省级飞机增雨基地,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156个,地面作业基地4个,标准化作业点100个。建设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农气移动观测业务平台及生态环境卫星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评估服务系统。
8.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系统、阻隔系统、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扑救装备能力建设、宣教能力建设、物资储备库建设、火灾评估与火案勘查系统建设体系等。
9.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川西北防沙治沙、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经营、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川西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10大生态建设工程。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挖掘家庭经营增收潜力。启动实施农民收入促进计划。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两个带动”,以成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引导农民围绕市场优化种养结构,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优势特色种养业。积极培育大凉山、川藏高原、金沙江流域、大巴山、川中丘陵、成都平原等区域和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力争“三品一标”优质特色农产品达到4000个。扶持“农超对接”等多形式、多途径的产销对接,推动农产品直接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开拓农产品境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加快发展特色林产业和林业立体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培育扶持乡村农家乐群体,同时加快“林农乐”、“渔家乐”发展。鼓励农户通过专业合作,从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竹木工艺品、针织品、绣制品等家庭手工业,大力发展与加工企业配套的农户家庭小型手工作坊。鼓励农民进入商贸流通领域,从事餐饮、娱乐、商品营销、运输服务,增加经营收入。
2.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劳务产业发展潜力。优化培训结构,以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以及水库移民为重点对象,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型、创业型专项培训项目为重点,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巩固传统劳务品牌培训,每年培训农民工100万人。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力度,依托小城镇建设、农村资源综合开发建设,以及本地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用工需求,促进就地转移就业。结合乡村旅游、城郊餐饮和住宿等产业的发展,开展定向定岗培训,增加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拓展农村存量劳动力尤其是妇女的就业空间。继续巩固和扩大省外和国外劳务市场,每年递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0万。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促进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3.增加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国家投入农民持续获利的有效形式。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农户的补贴,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转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成为农民生产经营资本的多种途径,通过出租、入股等形式让农民获取更多财产性收益。支持、鼓励农户间的土地和林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种植大户和林业大户;引导和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探索放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专栏5 农民增收重点工程
1.农民收入促进计划。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力争用6年时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2.“两个带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到2015年,在农村产业发展中,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达到70%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带动主体提供统一服务,农户家庭经营参与的比重达到75%以上;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
3.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建设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县,实现农业新增产值1000亿元;突出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1.重点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连片推进、以片带面,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村级班子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4+1”重点工作,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分类推进村落、村庄、民居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加强村级班子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建成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片,确保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12年,省、市、县三级第一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目标基本完成,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村达到8000个以上。总结推广第一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经验,2013年启动第二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片带面,分类指导,协调推进全省各市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到2015年,全省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村达到2万个以上。
2.突出抓好新村建设。坚持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新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其他各项工作,特别是民族地区、连片扶贫地区和革命老区要把新村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完成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区彝家新寨建设。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编制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做好新村(聚居点)的具体规划设计工作和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提高推进工作的有序性和整体性水平。统筹考虑新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类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分类有序推进。整合叠加相关项目,结合重大工程建设,通过迁建、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改造等多种形式,建设现代宜居和谐新村,初步建成各类新村8000个。
3.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充分考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转移因素,充分利用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选择一批场镇周边的村,配套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较为齐全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发展城乡结合、灾区发展振兴、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初步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00个,提高全省新村建设总体水平。
4.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通乡、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断头路改造,启动建设现代新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连接线,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完善农村道路配套,继续实施农村危桥、渡口、渡船改造,大力推进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养护资金。加快乡镇和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标准适宜、设施完善、管养到位的农村公路网。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农村电气化,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基本消除无电乡村。大力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积极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实施省重点镇建设工程,因地制宜高标准发展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和商贸流通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引导农村居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创业。
5.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巩固普九成果,积极支持中职涉农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扩大广播影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广泛开展农村文体活动。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尽快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加快完善和推进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6.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连片扶贫开发。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抓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全面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扶持政策。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把我省藏区、彝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贫困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技能培训等扶贫工程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貌。
7.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农药,搞好农膜回收利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合理控制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防治任务。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清运与处理体系。推广农村污水处理技术,鼓励开展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推进农村住宅节能和沼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在农村的开发和利用,重点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和户用沼气建设,大力开展秸秆还田、作物基料、生物有机肥等循环利用。
专栏6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1.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整县推进的示范县(市、区)建设,建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100个以上。
2.新农村综合体。初步建成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新农村综合体100个。
3.农村公路。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约9.3万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大部分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4.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农村215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5.农村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林业棚户区改造、垦区危房改造,加快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建设。
6.农村扶贫开发。在全省贫困地区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技能培训等扶贫工程项目。
7.农村环境清洁行动。在优先开展污染物源头削减、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选取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已建环境基础设施、操作简便、运行维护费用低、辐射带动范围广的技术模式,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
8.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联户沼气、秸秆能源化利用、农村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等工程、太阳能热水器等热利用,完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重点任务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聚焦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旨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产品质量。以下是其中重点任务的概述:1. **突破性品种培育与生产**:强化良种培育,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品种,鼓励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合作,建设种子生产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同时,开展新品种的引进与试验,加...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领域及方向...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领域及方向包括生物种业、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现代林业、现代水利、环保型肥料与农药创制、生态农业以及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等。在生物种业方面,重点关注粮经作物、畜禽品种、林木品种和水产品...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四川省在推进“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保障措施。首先,强化了组织架构的领导力。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各相关部门如科技、农业、财政、教育等紧密协作,形成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科技创新与示范工作的有序进行。科技部门统筹科技创新,农业部门负...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为了有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四川省政府紧密遵循《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指导,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意见》(川办发〔2010〕85号)的具体要求。该规划旨在系统规划科技创新路径,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科技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发展现状与战略需求...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概述了当前发展现状和战略需求。一、发展现状 农业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攻关领导小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0.17%增至2009年的0.21%。2009年,省级财政科技拨款高达30.1亿元,位列全国第14。农业科技...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日前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详细规划,文件编号为川府发〔2011〕24号。这份通知针对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和直属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知中强调,四川省政府已经印发了《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旨在推动...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规划背景
2.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0元。“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9%,是我省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201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245.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57.87亿元,年均增长19.5%。3.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新...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区域布局
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农产品物流中心和西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二)盆地丘陵区。包括内江、资阳、遂宁、南充、广安、宜宾、乐山、自贡、泸州和达州等市的68个县(市、区)。大力发展优质水稻、饲用玉米、优质...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增加农业农村投入。1.健全政府“三农”投入长效机制。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健全投入增加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的比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

国家“十二五”农业规划七大农业主产区。阅读下列有关地图,完成问题...
(1)甘肃、新疆主产区位于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2)河套灌溉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3)山东省位于花生主产区,主要耕地类型是旱地,广东省大部分位于热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4)比较分析山东和广东两省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相同点是两地都是雨热同期的季风...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内容是什么?
庄胃枸橼: 1.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茶叶、蔬菜、柠檬、柑橘、经济林、中药材、特色粮油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工艺流程和生化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现代机械技术设备研制方面取得突破,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目的是什么?
庄胃枸橼: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显著加...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有哪些?
庄胃枸橼: 2.成果转化目标.到2015年,重点转化国家或省级农业科技成果260项,奖励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良种转化项目20—25个,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0—15家;新培育20个以上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开发新产品500个;重点建设转化示范基地200个,示范新品种500个、新技术和新模式500项.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优先发展领域及方?
庄胃枸橼: 1.粮经作物品种.广泛收集国内外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大有利基因的发掘,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和特色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重点选育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和蔬菜、果树、棉麻等经济作物新品种.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发展机遇有哪些?
庄胃枸橼: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性战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离不开科技支撑.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利发展和水利兴农的宏伟目标,为农业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庄胃枸橼: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科技专项.重点围绕功能性成份提取、贮藏保鲜... 围绕低碳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重点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战略需求有哪些?
庄胃枸橼: 4.农民持续增收需要科技助推.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开辟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使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中提到的发展现状是?
庄胃枸橼: 5.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建成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和蚕桑等16个优势产区,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电话入村率、自来水受益率、农村广播和电视覆盖率稳步提高,以沼气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45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82亿元,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03元增长到2010年的5140元,年均增长12.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是什么?
庄胃枸橼: 6.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整合现有的“三农热线”、四川农业科技网、农业科技110、四川粮网、成都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集成农业科技110、农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物流、村村快速建站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应用技术,重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示范站,为广大农村提供科技信息、远程教育、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险、合作医疗等各类信息服务.整合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共享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发布.

武陵源区17566893336: 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是什么? -
庄胃枸橼: “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具体发展指标为:——农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