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作者&投稿:扈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4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雪节天气有何特点,为什么会下雪,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二十四节气不仅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悠久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扩展资料:

一、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二、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其也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有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扩展资料:

从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比如立春,气候学上,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岭南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春分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中国古老的习俗。

谷雨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中国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雨水多。

立秋 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 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事提醒与气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要求之一。古农书“齐民要术”上曾经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意思是说,按照季节农时去耕作,可以花较少的劳力得到良好收成。如果主观任意去做,就会劳而无获。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就有紧密联系。 “节气”在古代称为“气”,按阴历每月分为两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现将各节气的名称和意义简述如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开始的意思,“四立”表示春、夏、秋、冬的开始。 夏至、冬至“二至”,夏至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古称日长至;冬至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古称日短至。 春分、秋分“二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气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气晴朗的意思。 谷雨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有利,即“雨生百谷”的意思。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 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时节。 小署、大署署是炎热的意思。小署尚未达到最热,而大署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处署处是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白露处署后气温降低较快,因此,早上露水较重。 寒露表示气温已经很低,露很凉,将要结冰。 霜降气候渐冷,开始降霜。 小雪、大雪表示开始降雪的时间和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温度状况的。小寒尚未达到最冷,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涵义来看,有的是表示季节的,有的是表示温度、降雨、霜、露等气象现象的,有的最反映作物和自然物候的。 如表示温度的有小署、大署、处署、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其它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 但是我国各地农民都能按照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使二十四节气也能按照各地的特点来指导生产。最主要是通过农谚把节气的农事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早稻播种,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有“清明下秧,不问爹娘”。上海有“清明到、把稻泡”的农谚。 又如棉花播耕,华北是“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华中是“清明前,好种棉”;苏、浙、皖一带是“要穿棉,棉花种在立夏前”。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棉花播种前需要日平温度12度以上,农谚所说的各地区种棉时期和这些地区温度达到12度的时期基本上是一致的。 至于麦类作物收获期,南北差异较大,华北一带是“麦到芒种谷(黍)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华中是:“麦到立夏收,谷到处署黄”;苏、浙一带是“麦到小满日夜黄”,“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陕西关中地区则是“芒种不收草里眠”;吉林小麦收获是在小署,福建在谷雨和立夏之间。各地收获前后相差5个节气,但是谷雨以后,南北气温差异已经很小,麦类成熟之所以差异大,是因为谷雨以前南北温差大,南方较北方回暧早。 我国农民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田间管理和推算作物发育也有丰富的经验。如50年代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的单季稻“三黄三黑”的经验,就是掌握“小署发棵,大署长粒,立秋长穗”进行施肥管理。上海一带描述水稻播种、移栽和收获有“立夏播种、芒种插秧”、“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湖北对于晚稻有“寒露不低头,割回喂老牛”的谚语,意思是说,晚稻如果播晚了,到寒露还未抽穗,就不会有什么收成,还不如割去喂牛。根据研究,在江汉平原地区,寒露时期,日平温度降到20℃以下,水稻空秕粒增多。这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成就的结合,又是我国农民世代相传的家喻户晓的生产规律。研究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农业种地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农业种地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这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详细列表,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物候特征:1. 小寒: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梅花、山茶和水仙等植物开始展现出它们的美丽。2. 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瑞香、兰花和郑兆卜山矾等植物进入花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业活动
蔬菜和果树的收获也提上日程。4. 冬季,从小雪到大寒,虽然农作物进入休眠期,但仍有农事活动。小雪时期,农民进行冬季耕作和果树管理。大寒时节,尽管天气寒冷,但畜牧业管理和蚕桑等活计仍需进行。总之,二十四节气为农民提供了农作活动的最佳指导。依据节气合理安排农事,有利于提高农业收成。

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下:1、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规律制定的,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因此,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民合理安排耕种、施肥、除虫等农业生产活动,提高产量和效益。2、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也与人们的...

二十四节气各自代表农耕的什么阶段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要想好收成多积肥料找肥源;22、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家里门窗要防寒;23、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24、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丰富之后欢欢喜喜过个年;二十四节气能让农民准确的掌握各种农作物的播种和收成时间,它不仅能起到提示作用,还能起到警示作用。

二十四节气仍有意义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仍有意义的依据如下:1、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现代农业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但是农业生产仍然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通过观察二十四节气,农民可以预测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二十四节气对于人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春分、秋分、...

二十四节气气候特点农业生产关系
6.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相关节气:- 一月:小寒接大寒 - 二月:立春雨水连 - 三月:惊蛰春分 - 四月:清明谷雨 - 五月:立夏和小满 - 六月:芒种夏至连 -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 - 八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 - 九月:立冬小雪 - 十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7. 农民应抓紧季节忙生产,...

探索: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 二十四节气 是古人观察季节转换时的天气物候变化,从而总结出的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规律。那么,不同的节气到来时,农业生产中都要注意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你可能喜欢》》 二十四节气古诗谚语 立春 : 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

二十四节气分别种什么
1.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春耕的开始。此时,农民应动手准备播种,抓住春季这个农业生产的黄金时期。2. 雨水:雨水节气,春雨像油一样珍贵。农民应在融化冻土时进行耙耘,以防土壤流失,同时应多积攒肥料,选择优质种子,以期获得丰收。3. 惊蛰:惊蛰时节,随着气温升高,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一、二十四节气 立春-开始预备春耕 雨水-天气变暖,春回大地 惊蛰-打雷的话预示风调雨顺 春分-越冬作物,比如冬小麦开始生长,昼夜等长 清明-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时节,二十四节气主要农事活动有哪些...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的农业生产时节,那么,二十四节气主要农事活动有哪些呢?1. 春天,农户逐渐忙碌起来,耙地、上肥、播种,进行小麦栽培。通常在2月初播种育苗露地栽培春西红柿,2月上中旬播种育苗春角瓜。春葱播种,2月中下旬播种春土豆。在蔬菜大棚中,3月上旬播种春成熟西红柿、青瓜定植,3月上...

郾城区19191761018: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影响的意义及目的 -
道性红亭:[答案]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是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

郾城区19191761018: 24节气对农业的影响谚语 -
道性红亭: 春东风,雨祖宗. 春无三日晴 立夏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夏至不过不热,冬至不过不寒. 夏至见春天,有雨到秋天.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雷打秋,冬半收.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立冬先封地,风雨受人忌. 雨夹雪、下不歇. 雪花好比银钱,雪被子盖麦田. 冬至不过不寒,夏至不过不热. 小寒大寒,无风水都寒. 冬寒雨四散,春寒雨若泉. 大寒小寒冷成一团. 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

郾城区19191761018: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是怎样的 -
道性红亭: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郾城区19191761018: 气候对作物有什么样的影响?
道性红亭: 气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像我们的祖先独创的二十四节气中 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以及民间流传的农业气象谚语,都是广大农民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

郾城区19191761018: 24个节气和农民有着怎么样的关?24个节气和农民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道性红亭: 农历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中国农民按照节气从事着生产劳动,他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描述和记录每个节气的情况.因为中国南北东西气候有很大的差...

郾城区19191761018: 二十四节气同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
道性红亭: “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要求之一.古农书“齐民要术”上曾经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意思是说,按照季节农时去耕作,可以花较少的劳力得到良好收成.如果主观任意去做,...

郾城区19191761018: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现在还有什么意义? -
道性红亭: 在现代对很多农村地区来说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还是很重要的,比如在一些冬小麦产区,"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等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法则.对于城市地区恐怕真的是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从二十四节...

郾城区19191761018: 一年有24个节气.24个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
道性红亭: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

郾城区19191761018: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个了不起的发明?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个了不起
道性红亭: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郾城区19191761018: 二十四节气中有什么农业活动 -
道性红亭: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代的黄河流域,两千多年来成了中国各地农业活动的主要依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节气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起一定的作用.根据节气和气候总结的农业谚语,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中也可以看出二十四个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