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经》中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作者&投稿:函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试述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一、三种不同角度的解说


政治的解说。如汉代的“比刺兴美”说。这是汉儒的经学的解释。郑玄注《周礼》“六诗”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3]这种说法是以汉代的社会文化中的美刺论生硬地来解释比兴,与文学艺术离开得比较远,与文学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抒情的诗歌中,离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就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牵强附会的理解,有着直接关系。唐代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并非比一定与“刺”相连,兴一定与“美”相连。这种经学家的政治解释方法,在中国古代仍有不小影响。连刘勰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如“比兴”篇中说:“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意思是关雎雌雄有别,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谷鸟专一,所以诗人用来比喻夫人的专一用心。这种读诗的方法承继的是郑玄的政治解释方法。这种方法特点是用政治遮蔽艺术,用意识形态曲解诗义,离开了诗歌的常识,是不可取的。

语言的解说。朱熹的解说可作为代表。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4]赞成此说的人最多。在朱熹的解说中,强调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技巧。这种解说与郑玄的政治教化说大异其趣,无疑把解说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训诂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语言解说,用之于非文学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于文学作品似乎就还隔着一层。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离开情感,单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很难把属于情感世界的诗歌解说清楚。实际上,对于这种解说,连朱熹本人有时也是怀疑的。(详下)

文学的解说。最值得重视的解说。具体代表性的有四人,即刘勰的“比显兴隐”说,钟嵘的“文已尽意有余”说,宋人李仲蒙的“叙物索物触物”说。近人徐复观的现代解说。这里先简单介绍钟嵘、李仲蒙的说法,然后再回过来重点阐述刘勰的说法以及徐复观的观点。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在钟嵘看来,三者都是文学的方法。因为运用赋比兴都要“干之以风力,润之者丹采”,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其中,对兴的又以“文有尽意有余”来解说,这就把“兴”的含蓄蕴藉的文学功能说得比较清楚。这种看似“与训诂乖殊”(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解说,“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的解说。恰恰揭示了“兴”的文学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钟嵘对“兴” 的这种解说影响很大,唐代以来的诗学实际上是沿着“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旨意往前推进。

宋人李仲蒙的解说也很有意义,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5]李仲蒙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在他看来,作为赋的“叙物”不仅仅是 “铺陈其事”,还必须与“言情”相结合,就是说作者要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把客观的物象描写得真切生动。这就比传统的解释进了一大步,更加符合创作中对于“赋”的要求。唐代许多诗人用“赋”,的确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主要是用“赋”,却也十分尽情。作为“比”的“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完全是一个运用比喻手法问题,作者还必须在比喻中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唐代许多诗歌中的比喻,如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里用“比”,却以情附物,而不象某些汉赋那样把各种比喻变成单纯词藻的堆砌。作为“兴”的“触物”,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反过来又把情感浸透于所描写的物象中。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说,最后都归结到一个“情”字上面,这就更符合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是一些资料,希望你好好利用,写出好论文


古典文学新探《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表现手法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宋代朱熹对赋、比、
兴的解释最为妥贴。他说: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小雅・无羊》用赋的手法,把牧场上牛羊和牧人的情态刻划得栩栩如生: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
牛?九十其。
尔羊来思,其角。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与阿,或饮
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
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赋的手法用于抒情,则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倏忽变化的情感和浮想联翩的思绪呈现在读者面前。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喻。《诗》中的比喻生动贴切,丰富多样,并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周南・桃夭》的第三章分别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有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起兴,祝福新娘出嫁后“宜其室家”。鲜艳的桃花烘托出一种喜庆红火的气氛;同时,桃树果实丰满,枝叶繁茂,又象征着主人公婚后生活美满,家族兴旺。
《诗经》民歌中运用比的手法极为多样,往往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揭示其本质。如《魏风・硕鼠》是揭露统治阶级的,诗人抓住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特征,用“硕鼠”作比,形象深刻地揭示其本质。有时为使刻画的人或物更形象更生动,《诗经》常采用一连串的比喻,如《卫风・硕人》形容庄姜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一连串的比喻写庄姜美丽,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再如《卫风・淇
奥》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象牙的切磋、美玉的琢磨,形容君子高雅的仪表。《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以云彩之喻女子的众多。其余像《氓》、《邶风・柏舟》等,用比之处不胜枚举。
关于兴,就是民歌中的起头儿,诗人往往就眼前所见随口唱出,然后引起要歌咏的话题。所以,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诗经》中的兴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
起兴,诗人
“因其所见”或“因其所事”而“触物以起情”。有的起兴与所咏的话题有意义上的关联,但确有少数兴句只纯粹是为了起头儿,很难从意义上找到什么联系。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好的作品,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蒹葭》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全诗可说是起兴而后再用赋法,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写景来发
端,描绘出一幅秋苇青苍、
露重霜浓的清秋景色,这样的景色,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三章起兴之句以景物的细微变化,即“为霜”、“未”、“未
已”
,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由此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对方(“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之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
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
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的心情。“宛在”二字,说明只是想象中的情景,但说明前面的跋涉同样是想象之词,这正好说明怀想之切。诗中凄清萧瑟的秋景
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
冰冷的夜色和主人公怀人不得见的怅惘心情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魅力无限。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也就是《诗经》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屈原《离骚》、《九章》中忧愤深广的感情,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唐代陈
子昂提倡“兴寄”
,标举“汉魏风骨”,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新
乐府,等等,都是
《诗经》精神的继承。《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了一代之盛的文体———赋,彪炳一代。比、兴之法,影响尤为深远,它开辟了后世文学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自屈原吸收、发展了比兴手法之后,比兴手法经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已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以某物作比或触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而且是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艺术手段。后代许多优秀诗人用它创造出无数兴寄幽深、比类切至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深长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参考文献:
[1]张雁影:
“塑形以泻情立象以尽意———论《诗经》赋比兴的重要意
义”


《诗经》中的“风”是指《诗经》里的什么
《国风》(又称 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国风...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原文译文赏析
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

《诗经》的艺术成就
“兴”就是托物起兴。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4、再者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的由来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

《诗经》主要讲了什么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含义都有哪些?
颂,其实还有赋、比、兴。风雅颂主要是区分诗的题材,赋比兴则是表现手法。而且,《诗经》也创立了中国四言诗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的“老祖宗”。而《诗经》作为五经之首,又是孔子所编订,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多彩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后世学习。

《诗经》出自哪个时代?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成就了它?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朝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其作品内容广泛,语言艺术高超多彩,节奏优美,音乐极其优美。我从:开始 一,《诗经》的起源 二,《诗经》的发展 三,诗经的形成 三个方面来说明《诗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诗经》的产地 《诗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什么特点
周代是一个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由于较少婚恋的禁忌,故而《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的自由活泼,既有“太初始判”的放纵恣肆,又有“天地元声”的朴丽天真。它们真实传达了少男少女的心声,生动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其中包括:(1)男女之间互相的悦慕。如《...

浅论《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诗经》和《楚辞》在修辞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总述《诗经》和《楚辞》的主要内容上的差别 1、《诗经》涉猎面很广,思想内容广阔,涉及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题材丰富多彩。比如有表现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表达幽怨...

诗经中从各诸侯国收集而来的地方诗篇被称为什么?
诗经中从各诸侯国收集而来的地方诗篇被称为:国风。《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华夏族民间诗歌。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华夏民族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华夏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

同仁县18392866844: 谁能告诉我诗经中惯用的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是怎么回事,谢谢了! -
羿进奥铂: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

同仁县18392866844: 举例说明赋比兴的内涵与作用 -
羿进奥铂: 赋比兴是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来自于《诗经》,主要是根据诗经中的创作方法和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形式上比较工整,有气势,给人大气蓬勃的感觉;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

同仁县18392866844: 如何生动讲授《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
羿进奥铂: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同仁县18392866844: 《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
羿进奥铂: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比: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特征;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同仁县18392866844: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段的理解 -
羿进奥铂: 1.《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

同仁县18392866844: 求《诗经》中“赋,比,兴”三种写作手法的概念与比较. -
羿进奥铂: 《诗经》的表现手法.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诗...

同仁县18392866844: <<诗经>>中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请问:何为赋,比,兴? -
羿进奥铂: 这三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具体地说,赋的方法是直截了当的叙述其事,层次分明的表达思想内容.而兴、比两种方法,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方法,比是比拟法,兴是联想法.

同仁县18392866844: 诗经中比兴手法的妙处?详解 1000字左右 -
羿进奥铂: 《诗经》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兴手法.“比”是比喻,比拟,“以彼物比此物”.“兴”指借一物来引起他物,触景生情,以引起下面的歌词,“托物以起兴,借物以表情”. 《诗经》爱情诗中,更多的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同一首诗...

同仁县18392866844: 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
羿进奥铂: 因为诗经是注重现实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写现实生活的.它触及了社会的本质,左右强烈的认知性个批判性.它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在诗经以前不曾有过的.所以说诗经是诗歌面向现实传统的确立,直接启迪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还有什么问题吗,我是中文专业的,

同仁县18392866844: 古诗文中运用的赋 比 兴手法是什么意思啊.
羿进奥铂: 赋比兴 《诗经》的表现手法.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诗经》中的民歌运用赋、比、兴手法,形象鲜明生动,使鸟兽草木的神态色采、天地山川的万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无不活生生地表达出来.从《诗经》起始的赋比兴,特别是比兴手法,已成为我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准则,对后代的诗歌发展,影响很大. 这是古文中三种写作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也就是叙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比方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借物咏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