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太原地区的庙宇文化的资料,多多益善,谢谢各位!

作者&投稿:古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庙宇是想说明什么主题?~

庙宇想说明主题为: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给人以最强烈的内心冲击。
《文化苦旅》虽有一“旅”字,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径庭: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这“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
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大约是余秋雨在读书理论之中引发的对祖国山河的一种向往,在其中所表现的历史苍茫感,对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身世忧患感源于一种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轰轰烈烈,生命以是如此寂寞难奈。余秋雨散文有一种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一种看透生命的虚无感。
人生在世不免向往轰轰烈烈,但回头发现历史一切皆枉然。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和启示,伟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不尽的遗憾。生命等待启示,历史正在诉说,余秋雨散文设置了这样一种生命的历史空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苦旅》

大院产生的历史条件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山西大院出现的社会基础,商人实力增强是山西大院产生的前提条件。明朝初期,朱元津出于扫清残余势力和巩固朱明封建王朝的目的,多次出兵塞北。为了解决驻边军队饷需,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在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等九个军事重镇实行“开中”,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国家换取盐引专卖权,控制盐铁资源的国家政权则视边防军情缓急,定期或不定期召商输粮。这一政策对相邻九边的省份特别有利,山西、陕西商帮就在“开中”实施之后,以临近边镇的地利优势,捷足先登,成为国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服务于政治的体制为商人与政权的沟通搭起了桥梁。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间的一系列政策,对商人的发展十分有利。前期参与国家重大经济活动如盐商一类的商人。通过交结官府的活动,为其子弟争得以郡县学籍参加科考的权利。万历年间政府明令允许商家子弟参加科考,打破商人子弟不得为官的传统习惯,商家子弟从此堂而皇之明正言顺地步人仕途。清代捐纳制度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提供了最佳选择。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清朝中央决定大规模削藩,为了弥补军饷不足,颁布捐纳政令,文职捐官始于此时。康熙本拟暂开捐例,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兵事之后,又有西安、永定河工以及青海兵事,捐例一开再开,文职可捐至郎中(正五品)、道员(正四品),武职可捐至把总(正七品)、千总(正六品)直至参将(正三品)。雍正、乾隆两朝,捐纳更加频繁,成为又一入仕途径。富有的票号商人积极为自身和子孙捐官买爵,平遥蔚字票号首任总经理毛鸿翙,为家中从父亲到玄孙五代共31人捐得“将军”、“大夫”衔。大德通、大德恒票号财东祁县乔家,乔景僖授花翎员外郎,乔景侃花翎四品贡生,乔景信花翎二品衔补用道员。清初在张家口贸易发迹的山西介休范氏,因资助清兵有功,顺治赐范氏张家口房地,康熙时范氏后人范毓(香奇)“以武举授卫千总,以驼佐军,擢守备,累迁直隶天津总兵(正二品)。”类似的富贵之家,山西并不鲜见。类似的捐官记录举不胜举。捐得官职后的富有者,有了政府的庇护,活动限制较从前减少,财富聚积更加便捷。捐得官衔之后,扩建宅第的限制减少,宅院才能修建得更阔大更气派。房屋佩件装饰上就能显示官商和民商之别,如宅屋的脊兽通常都装饰鸱吻,此物性喜远眺,尊为房屋守护神,且古人认为鸱吻属水性,安放屋顶避免火灾。鸱吻在官商和民商的宅院中形状并不相同,太谷曹家、灵石王家、祁县渠家都是张嘴脊兽,祁县乔家则为闭口兽,对于商人,招财进宝多多益善,闭口脊兽有财不外露之含意;而对官商来说,做官理当为民说话,说话必得张口。商人都希望家族里有人捐官或科考入仕,有了一官半职时就会对外界张扬,以示其既富且贵的得意。山西商人实力增强是大院群落出现的直接原因。康熙南巡时曾经谈到:“夙闻东南巨商大贾,号称辐辏,今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而土著者盖寡,良由晋风多俭,积累易饶,南人习俗奢靡,家无储蓄。”经过三四百年的商业积累,晚清山西商人的资财更加雄厚。晋绅刘大鹏在太谷私塾执教时记录了当地的富庶繁华:“太谷为晋川第一富区也,大商大贾多基本于此间。城镇村庄,亦多富室,放风俗奢侈为诸邑最。”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适遇冬标之期,故“今寓此,见夫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银锭的代称),如水之流,滔滔不断。”作者有感于富户被迫捐钱捐物一事:“嗟乎,太谷富户甚多,五百万金者一户,百万金者三四户,数十万金者数十户,数万金者则不计其数。”太原人刘大鹏的日记较杭州人徐珂的记载更详细,从中看出太谷商人的实力更强一些。有雄厚财力作后盾且可以捐得官职的人,在家乡大修宅第炫耀门庭不足为奇。关于汉族民间修宅建第的资料比较欠缺,但清代山西商人实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无疑是大兴土木的必要前提。乾隆、嘉庆、道光几朝,山西商人的资本如滚雪球般地膨胀,外出经商的人将大批白银转入山西,临汾一地“方其盛时,自数百万数十万之家相望,饰亭台,聚古玩,买姣童于吴闾,购美玉于燕赵,比比也。”在恰克图从事对外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乾隆年间从事对外贸易,子孙相承,历经乾隆至宣统150多年。商业发展了,家宅也随之扩建,世荣堂与世和堂两处宅院就是常氏商业繁荣昌盛的证明,以至于清末车辋村形成了占地200余亩规模达到20多个院落1500多间房屋的常家一条街,蔚为壮观。正是因为有雄厚的财力物力支持,才能够修建如此宏伟的宅第。大院的建筑文化建筑表述了文字语言无法企及的文化内涵,是器物、制度和观念三层文化的集中体现。住宅是人类实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观念和社会习俗的承载物,是历史文化的依托形式。清代对汉族民居建筑的限制有所放松。确切地讲,清初以来实行捐纳后,积累了相当财富的富有者阶层为清廷解除困难的同时,也为门已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商民捐得官职,便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地造房修宅摆排场。现存的山西大院,绝大多数是清中叶以来兴建的。山西票号兴起后,山西大院的规模上了一个新的档次,同治年间平遥票号财东侯殿元修建厂7间7檩的豪华住宅兼商号,这样的汉族民居清代以前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建筑超大规模的住宅群,被视作时皇权的挑战,此后候某因其修建豪华宅第而获罪。我们今天看到的山西大院,正堂最多不过5间,然而居室主人却在5间或3间的基地上,向高空发展,修建2层以上的广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道特别的人文景观。晋中保存完好且形成相当规模的祁县乔家、祁县渠家、太谷曹家以及灵石王家4个大院,以及榆次车辋村未修复的常家一条街,正房都不超过5间,楼高2至4层不等,就是对这种建筑制度的诠释。而在偏僻的临县碛口西湾村这个昔日水陆物资汇集处的清代陈氏民居,在交通较为便利的阳泉官沟张家大院,这类依山建势的城堡建筑中,也充分体现了正房不得超过5间的建筑规格。山西大院占地面积成千上万平方米,院落建筑如城堡般坚固、楼高院深,墙厚基宽,防御性极强,有人归纳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四五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是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采用单坡项,才使外墙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现对外开放的几个大院也仅仅是当年规模的一部分,比如渠家当年的宅院就占据了祁县的半个县城,规模之宏大令今人折服。大院的总体布局,充满了汉族民间吉庆祥和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之情。乔家大院布局为一个完整工正的双“喜”字,欢悦祥和尽在其中;王家大院巧妙地将其姓氏和前辈对子孙加官晋爵的热望寄托其中,以其内部相通之甬道呈显“王”字格局;而太谷三多堂则将多子、多福、多寿的民俗注入其中,院落呈“寿”字形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无处不在。以灵石王家来说,将建筑物布置成一个王字,符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解释“王’等时讲:“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贵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王家姓氏与儒家思想在王氏大院中巧妙揉合一起,可谓是抢占天时地利人和之杰作了。有着经商传统的祁县人,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县城及附近镇子上就店铺林立,布号、盐在、钱庄、票号齐全,现城中还有40余座多进院保存基本完好。这几十座大院,整体上是清一色的灰砖墙,上部沿墙顶处常用砖头露空砌成“士”字形或“吉”字形,表示房主人追求做官和吉祥的美好愿望。门是建筑的入口关,也是建筑的门脸,地位和意义不言自明。宅以门户为冠带是一句古老的俗语,大院的门文化内容尤为丰富。清代风水书《阳宅撮要》讲:“大门者,合舍之外大门也,最为紧要,宜开本宅之上吉方。”所以山西大院院落朝南时,大门有意稍稍偏向东方,通常开在东南角上,汉族民间称此为“抢阳”,阳光尽早照上门窗,表达了人对大自然的主动性。汉族民间历来有高门出贵子的说法,为了福荫子孙,乔家大院的宅门建得富丽堂皇,厚实高大。窑洞般厚重的宅门上端,石刻行书“古风”二字,笔力遒劲,功底不凡,蕴藏着院落的气势,饱含着主人崇尚君子之德、古人之风的识见。琅环福地为传说中的神仙洞府,据称晋国张华游洞宫时,遇见一人,将其引至一处,只见大石中间,宫室嵯峨,别有天地,每室各陈奇书,张华观其书,多汉代以前事情,闻所未闻。张华问其地名,回答“琅环福地”。张华出洞,大门自闭。乔家就有一块“福种琅环”匾,此匾为当年山西巡抚丁宝铨所赠,在封疆大吏们的眼中,乔家宝物难以计数,当年的富有和气派由此可见一斑。门前设立泰山石敢当,是当时江南江北共有的建筑习俗。乔家大院的石敢当是一座大照壁,高1丈,宽9尺,青砖灰瓦,用料上乘,做工考究。正中镶嵌2米长、40公分宽的石雕,上部雕刻虎头,下部是莲花宝座浮雕,中间刻“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建筑文化中。石敢当的影响非常广泛。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汉族民间传说大多与姜太公封神有关,姜子牙封神忘记了自己名姓,便自封为泰山石敢当。其他还有种种说法,然而都是取其镇宅避邪的功用。大院门边的青石或汉白玉柱础石、抱鼓石上,一般雕刻着狮子、神鹿、锦鸡、青云一类的图案,取屋舍平安、平步青云、禄在其中之吉祥。王家大院的一组抱鼓石,上图是延年松鹤、亮节竹枝对称,下图有盙中寿桃、簋中苹果,取平安长寿之谐音。盙、簋为古代祭祀器皿,用以盛食物,商周时代“盙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旧有“盙簋不饰”之语,比喻为官不正,“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盙簋不饰’”。不饰即不整饬,后来人们弹劾官员贪赃枉法,多用“盙簋不饰”一词。王家把盙簋礼器雕刻大院门口,意在告诫族中当官之人须清正廉洁,如此才会永保富贵荣华。大院主人居处的台阶最常见的为三级,蕴含着“连升三级”的吉祥语。下人或账房先生居室门前,通常只有一两级台阶,表示主仆身份有别和尊卑贵贱等级高低。曹家大院主楼前,有5级甚至9级台阶,屋舍拔地而起,凌空矗立,既显主人威严,又示身份高贵。当年日升昌的7间7檩宅,正房7开间,正厢房都为两层楼,由3个院落组成,院落逐层抬高,在最里面的正房屋顶上,还砌了照壁来提高正房高度,这也是山西大院中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方法。寓意深刻,表述含蓄。人往高处走、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曹家三多堂为一条甬道分开的南北各三的院宅,北面为多子、多福、多寿院排列,老人居东,主人居中,子孙居西,立意在福如东海和寿比南山,而且设计了西高东低的一条甬道,与水往低处流的走向恰恰相反,宅中人迈出大门必朝西行,如此就能体现人往高处走的设想,实现步步登高的愿望。乔家大院从一号院的院门向里时,地平线逐一抬高,至最尽头的正屋,还要上几级。特别是山西这个多山之地,依山势建造住宅,更迎合了风水谶语“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在山西大院群落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雕梁画栋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从门窗到牌坊的各种石雕、砖雕、木雕艺术作品,承载了古老中国的传统习俗,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最常见的是用砖、石、瓦材料,以意、形、音的方式,或明示或暗寓蕴藏吉祥富含哲理的雅俗文化,双狮护(方言“护”音同“福”)门、五福捧寿(福寿安康)、凤戏牡丹(大富大责)、喜鹊登梅(喜上眉梢)、麒麟送子(贵子临门)、五子登科(光宗耀祖)、岁寒三友(松、竹、梅)、四狮护栏(事事如意)、一琴二白(琴为乐器,白为白菜,做官人家取一清二白之谐音)、猫蝶闹春(取耄耋之谐音)、渔樵耕读、出将入相、梅兰竹菊等等,不乏居室主人的情趣追求,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人的才华。和合二仙的雕刻,对当时以在外跑商为主要方式的山西商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史书载:宋朝时“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穿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外亦能回来,故曰万回。”和合之神后来分为二神,称“和合二仙”,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取和睦同心、生意顺利之意,将传说中的和合神仙雕刻门庭,可谓一举两得。尊迎“万回”之神,恰恰说明山西商人旅外经商的不易和家人对频繁远足他乡亲人的祈盼之情。三星高照也是大院中人最常见的一景,在主人所居门额上雕刻福禄寿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三星高照可谓是没有缺憾的人生。《尚书·洪范》载:世间有“五福:一曰寿,二日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常驻,主家安宁。于是借五只编幅环绕寿字图形,表达时人的共同追求。五幅捧寿图在历代汉族寺庙、宫殿中也都被作为吉祥寓意的装饰。在大院中常见的大幅壁雕如鹿鹤吉祥图,隐寓着大院主人对高官厚禄和常生不老的追求。保德县城的一处民居,门墙瓦当以寿字作图,墙由元宝状砖石垒成,瓦当间的凹陷处,以蝙蝠瓦衔接,既有便于房屋不积雨雪之功能,又有人文装饰的艺术效果,实则将福、禄(元宝墙)、寿三吉祥图案融为一体。保德民居中大都以孔雀首部装饰,取丹凤朝阳之意。祁县渠家大院雕刻将1至9的数字,巧妙嵌人雕刻艺术品,诸如一蔓千枝(多子多福)、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四狮护栏(事事时时如意)、五福捧寿、鹿鹤同春、七巧回文、八仙过海、八骏九狮,将大院装点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山西大院的八仙雕刻通常采用的是暗八仙手法,将汉族民间传说的八仙所执宝葫芦、铁拐杖之类的神器嵌入长栏、门饰,祈求八位仙人暗中保佑。王家大院一幅石刻《四逸图》,表现了士大夫追求快乐健康的思想。姜太公钓鱼渭水边、诸葛亮躬耕南阳、严子陵退隐严濑、陶渊明隐居桃花源一类的历史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位置,打柴、钓鱼、读书、耕田是人生最大乐事,也是中国士大夫逃避现实时的最佳生活方式,皖派民居建筑中也有精美的四逸图雕。可以说,大院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承载体,大院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体现了实用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大院文化点滴集萃山西地处内陆,近代西方文化对晋人思想的冲击总体上并不大,因此清代中后期的山西大院主要体现了中国固有的道德和礼俗,如大院多为正偏结构,左右对称,中庭开阔,上高下低,尊卑有序,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如提倡中庸之道、讲说仁义道德以及敬业修身等方面,大院功不可没。然而封闭的大院文化无疑也产生了对人身的束缚,对思想的禁铜,从这个意义上看,大院文化又有一些消极影响。祁县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将宅第命名为“在中堂”,将“中庸”二字巧妙地嵌入其中,深刻的哲学含义和处世为人之道不言自明。乔家大院的百寿大照壁两旁有一副对联,为晚清名臣左宗棠所题:“损人欲以复无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标榜儒家“克己复礼”的个人修养,提倡道德文章的社会功能。横额为“履和”,古有“履仁”,为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在孔圣人看来,“刚、毅、木、讷近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质朴寡言是历代封建圣人标榜的美德,并为士大夫普遍接受。大院中“慎俭德”、“慎言语”、“仁周义溥”一类的匾额,将德行与做官行商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大院的一个文化特色。儒贾相通、义利相通观在清代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有学者认为,“乔氏家族经营商业成功的原因,就像乔家大院的建筑一样,可以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去了解。先从乔氏家族本身来说,他们经过200年的发展,始终维持兴盛,其家族的伦理规范与教养精神值得探究。乔氏家族发迹之初,以勤、俭、诚、义起家,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经过好几个世纪仍能维持其家风,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虽说是住在方砖墁地、梁柱滚金的深宅,主人也不忘将表现高风亮节、君子德性的竹枝,雕刻在居室、门楹上。在那个年代,修竹茂林是君子所居之地,清代名臣曾国藩有句名言叫作“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就是那个时代士大夫的自我标榜和精神追求。大院主人借助竹的高风亮节,勉励自己实现“年年高”、“节节高”的人生目标。类似的文化还有许多,如“慎俭德”、“居之安”、“淳风”、“静观”、“洞达”、“诒多福”等等警言匾额,都显示出一定的文化品味。牌匾与牌坊有相同的功效,用砖、石、木等材料精心制作题写,既有装饰门面的作用,又留下了永久的纪念,同时还可以展示宅第主人志向情趣,这类门联、楹联、匾额在大院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在宣传封建礼教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如祁县渠家五进院的每一扇门额上,都刻写着修身养性的警言佳句,如乐天伦、德星朗耀、学吃亏、善为宝、慎俭德、慎言语、辑熙轩、读书乐、观光第、稍可轩、载籍之光、福禄尔康等等。晋南襄汾丁村的清代民居中,门楣上则留下了余庆、敦伦、循规、坦荡之类的字样。这其中既有做人处事的要诀,又有读书修身的提示。可以说,大院的一石一雕渗透了汉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门匾和楹联是富贵人家标榜文人风雅最下功夫的地方。将吉语刻在门端,张显宅第主人的文化品味。灵石王家大院的宅第名字叫得温文尔雅,如凝瑞宅、敦厚宅,小院又有迎晖、整暇字样,与主人的身份学识相匹配。王家的敦厚宅中有五个月洞垂花门,门的构思巧妙精致,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衬托出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视觉艺术效果,门楣刻有“规圆矩方”四字,既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又在告诫后人做事要遵循一定之规。平遥城关镇上,也有一处凝瑞宅,表达了时人对瑞气盈门的共同期盼之情。曹家三多堂的中院统楼上,书“登高远眺”字样,步入曹家这座四层建筑,远近几十里地方尽收眼底,心胸顿时开阔。乔家、渠家大院也都有专供远眺的制高点。在乔家大院被称作明楼的二楼主楼上,挂着一块“光前裕后”的牌匾,同样内容的门匾在清代襄汾丁村的民居建筑中也尽占风光。将这四个字挂在乔家最显赫的地方,不外是提醒院中后人时时刻刻不忘光宗耀祖,造福后代。特别有趣的是三多堂多寿院(东院)的门匾“斗山天”,仅此三字就可以有三种吉祥释语:从字面看,由斗到山再到天,有越来越大的含义囊括其中,象征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如果换个方向读就是“天山斗”,方言谐音便是添三斗,作为商人起家的大家族,日添三斗充分表达出了主人企盼财源滚滚永无止境的心愿;再换一种解释,将斗读作去声时,斗山天就不乏吞吐日月之志和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了。这是一种寓意深远的文字游戏,饱含了当时富足之家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追求。

  皇庙,在城区五一路南段东侧,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太原皇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现存皇庙建制仅存太原这一孤例。它的建筑特点采用黄琉璃瓦顶及龙形装饰,是人世间最高的等级,在我省也仅此一例。
  皇庙的建制,住中国封建礼制中是孝道观念的反映。它要求人们对祖先“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中庸》)。帝王及皇族尤重此道,便于上行下效,以利统治庶民百姓。
  太原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资料分析,大致建于晋恭王朱棡就藩太原前。《明史》载,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在明洪武三年(1370)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住在今精营街一带的晋王府。按礼俗,在确定王府地址时,应在其府第的东南方向先建祖庙,以祭告就藩礼。按此计算,太原皇庙比北京的太庙早建48年。只有这样,朱棡才能在洪武十四年(1381)为纪念母亲高皇后,扩建了唐代的白马寺为崇善寺。对于“儒佛兼尊,孝行尤笃”的朱棡来说,先建皇庙,后扩建崇善寺,是符合古礼的,也是符合情理的。
  太原皇庙是一处宫殿式的古建筑群,明、清各代虽有修葺,但总体布局和砖木结构还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它前院豪华壮丽,中(主)院气势磅礴,后院古朴简洁,是古建筑群的精华。前院照壁面阔五间,宽22来,高约6米,黄琉璃筒瓦庑殿顶,下承黄琉璃须弥座。凡斗拱、额,枋均采开用黄琉璃砖经雕刻砍磨而成仿木结构形式。檐下密密地排列着40攒单翘斗拱,拱壁间又饰以黄琉璃浮雕蟠龙。又用黄琉璃垂莲柱把前檐部分分割成五间,构思颇为奇巧。壁面四角用黄琉璃龙形装饰,明间有圆形高浮雕黄琉璃蟠龙数条,左右翻滚,上下飞腾。两侧各有飞龙两条,作戏珠状,体态矫健,形象十分生动(今废)。宫门三间,宽12米,高约八米,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建筑,仿木结构部分的额、枋、斗拱也用黄琉璃砖雕琢而成,与照壁相呼应。唯门里北向的斗拱用昂的形式,垂莲柱的柱头莲花瓣向外翻出,吉祥草图案翻新,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宫门呈券拱形,券口加贴黄琉璃片,上镌额,书“万寿宫”三字。明间宽3.3米,次间宽2.8米,各深5.5米,中设门,各有硕大厚重的红漆板门,可随时开闭。中院是主院,又分三重院落。前宫五间,宽22米,中宫三间宽14米,后宫七间宽28米,都建在高1.2至1.5米的丹墀上。宫顶一律采用悬山式顶,上覆黄琉璃筒瓦,凡垂脊、瓦口、滴水都饰以浮雕式龙形图案,正脊高耸,两角有大型的龙形吻兽,张开大口咬住正脊。前宫檐下饰以立粉贴金的和玺彩画,后宫则用立粉贴金的苏式人物彩画,是清代重修时绘制的。东西两庑各有配殿,前院各五间,后院各九间,也均用黄琉璃瓦悬山式殿顶,这43间宫宇,按七组排列,中轴线三组,东西各二组,布局规制、严谨,气势十分雄伟。各建筑之间,地面宽广,便于大型的祭典活动。后院在后宫之北,另筑一院,有门相通,均用青灰筒瓦顶的硬山式建筑格局,各辟四合院小院,是执事人员的住宅区。
  三座宫殿,是祭祀、庆典的地方,惜史籍无载,无从阐述。仅按明代礼制,后宫应为寝宫。中间供奉朱棡的高祖恒黄帝懿祖,东首供奉曾祖裕黄帝熙祖,西首供奉祖淳黄帝仁祖。晋恭王朱棡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死于太原,同年,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崩于南京,朱棡之子济喜承封晋王后,又把他的祖父、父亲均入庙祭祀。当时不设神座,仅以衣冠代替,以后设神位,木质雕凿,饰以金色图案,镂以青字,放在朱漆镂金的神龛上。
  皇庙的祭典,在洪武元年已有定例,凡每年的“四孟”,即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的朔门进行祭祀皇家先祉。以后又改为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作为祭祖的日子。祭时除三牲、黍、稷外,还供奉时鲜的果品、蔬菜。此外,凡京城有关登极、巡幸、上谥、葬陵、册立、冠婚等大事及晋王府的喜庆事宜,也都要在这里奉告祖先。
  清代承袭了明代的礼制,皇庙依然成力供奉列圣功臣之所,列为大祀。除每岁四孟及岁暮大袷外,还有许多繁复的庆典活动,后时,凡山西的督、抚、道、府、县的文武官员都到这里祝贺,所以又称“万寿宫”。《山西通志·公署略》中记有“万寿宫在省治新南门街东,恭逢万寿、元旦、冬至朝贺之所。”顺治初始定三大节,凡住外地的文武官员亦均设香案、朝服望阙行礼,与北京朝官同。朝贺班次都有详细的规定。清晚期,各省俱恭建万寿宫,有的府、县也有。这时期太原万寿宫的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在前宫供奉近亲祖先,中宫供同堂异室祖先,后宫为祧殿,祭各代远祖。各没木雕神龛,帝座雕龙,后座雕凤,并有黄色缎制靠背,龛扣则安放神位。后宫还设置大型神座,书“万岁万岁万万岁”。宫内有供桌、香案,祭时则置簋、笾、豆、爵等盛器,内放酒、食、干鲜果品、各式糕点等。配殿祭文臣武将,也各有祭器、祭品。礼节繁褥,盛极一时。庙后有道路称上马街,是官员参加祭典时规定下马、下轿或上马、上轿的地方,故名,至今仍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风云幻变,世事沧桑,皇庙也历经了数次劫难。清室退位,民国成立,皇庙成为昭义祠,为纪念建立民国而捐躯的先烈们。以后又改为关岳庙,奉祀三国时蜀将关羽

  天庙---天圣母庙 则天庙又名则天圣母庙,位于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307国道从山下穿过,东距则天庙数十来,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从山西省会太原乘车南行60公里便可到达

太原关帝庙

三国时代的蜀将关羽(160-219),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西关)人。死后追谥为:“壮缪侯”,在湖北当阳玉泉山立祠祭祀。由于其忠义勇武而名垂千古,他不仅受到百姓的爱戴,也得到朝廷的多次赏封;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元代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宗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清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不仅如此,而且还把关羽说成是“万能之神”,凡司命录、佐科举、保平安、除灾病、驱邪恶、诛叛逆、巡冥司,甚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亦非关羽莫属。“职务”之多,地位之高,名声之大,影响之深,在我国民间神祗中是独一无二的。
明清时代为关羽崇拜的极盛时期,可谓“褒封不尽,庙祀无垠”,无论通州大邑,还是穷乡僻壤,关庙林立,名目繁多。清道光年间,山西首府太原,有关庙27座,清徐县的城关镇有6座,徐沟镇也有4座。就专祠来说,按名称区别,有关王庙、关帝庙、关圣庙、关圣帝庙,大帝庙,伏魔庙等。太原城乡统称关羽为老爷。老为长者之意,爷为尊人之称,庙称老爷庙,显得情同一家。按特点来区别,有建庙最早的古关帝庙,规制最大的大关帝庙以及铁狮子关帝庙,勒马关帝庙。按建筑形式区别,有楼阁建筑的称春秋阁,用黑琉璃瓦建筑的叫黑琉璃瓦关帝庙,有用无梁建筑的叫无梁殿关帝庙。按地名分的有二府巷关帝庙,东门吊桥关帝庙,永兴堡拐角关帝庙,南肖墙关帝庙以及铁匠巷、红市街、北司街、校场东关帝庙等。城外另有以祭关羽为主的合祭庙宇,如武庙,关岳庙,是与岳飞合祭的。三义庙则为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还有与其它神祗合祭的,如院道寺,十王庙,黄花洞等庙宇,都有关羽的坐席。这种形式多见于穷乡山庄,是用诸神共祀的办法来祀的。总之,三晋大地关庙之多,为寺庙之冠,信仰者也是全国之首,香火之盛,远远超过其它神祗,有“关庙香火与天地同不朽”的赞誉。但毋庸讳言,民间的崇拜是由于关羽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供奉关羽,是为求得诸事如意,万事大吉。而统治者的推崇,则是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亿万臣民,强化其统治地位的。
对关羽的崇拜,也影响到宗教,各宗教为了扩大本教势力,纷纷利用关羽的声望,把他作为本教的神祗。如佛教把他立为伽兰(寺院护法神)之一。道教则把他奉为“伏魔大帝”。儒教则把他尊为武王,“武圣”,与“文圣”孔子享有同等的地位,列入国家的祭礼。
岁序更新,物换星移,关庙的现状怎样呢?据文物部门勘查:现今太原城乡共有祭祀关羽的专祠70余座,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太原城内现存5处,不足清道光年间的二成。关羽塑像仅存晋祠、天龙山和城内二府巷关庙三处,大量石碑仅存31通,壁画残存27处。关庙的建筑规制大体上是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单院或重院建筑为主,多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以山门、过殿,正殿和两侧的钟鼓楼,配殿、厢房组成。正殿多用黄、绿、兰色琉璃瓦挂边或作殿顶菱形装饰,十分醒目。殿内正中设龛,塑关羽坐像或夜观《春秋》塑像,龛下站立捧印的关平和持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十分庄严威武。在太原山村,常见在村的入口处建二层楼阁,下券拱门,为村之通道,上建三层楼阁,塑关羽像,称老爷阁,祈求保境安民。
现存关庙中,最古老的是位于太原城内校尉营街的古关帝庙。相传建于宋代,从建筑结构观察为明代仿宋手法,部分结构保留宋金风格。布局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山门、钟鼓楼、配殿和大殿组成,后殿为寝宫。十字歇山式钟鼓楼,矮而雄,悬山式五间正殿,宽而幽,绿色琉璃瓦装饰殿顶,闪闪发光。明次间勾连搭卷棚抱厦三间,为古庙添了一层肃穆气氛。殿内原有关羽坐像,1951年6月拆除。后院寝宫有关羽夫妻坐像(已毁),旁有12尊尚乐侍女,手执笙、笛、管、鼓、钹、三弦、琵琶等乐器及二尊类似指挥者及管理人员塑像,面部丰满,比例匀称,高1.5米,宋人装束,衣纹深邃重叠,飘带左右盘旋,系元代作品。1964年移入晋祠,暂作叔虞的侍者。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关庙中,规模最大的是庙前街的大关帝庙,明代建筑,亦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南向,中轴线上有山门、崇宁殿,春秋楼,两侧围以钟鼓楼、厢房、围楼及东西别院,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前院十分宽大,北向有崇宁殿,下承丹墀,面宽三间,悬山式殿顶勾连搭歇山式抱厦,琉璃装饰,富丽堂皇。殿内有关羽坐像和关平、周仓诸将(已废),十分壮观。其建筑和设施均属一流,是省城各级官吏祭祀关羽的场所。清道光《阳曲县志·礼书》记载,“每月朔望,有司行香祭礼,仪与文庙同,”祭礼十分繁复隆重,又祭关羽之父、祖、曾三代,仪与文庙崇圣祠同。每岁仲春、仲秋和五月十三诞辰日大祭,自五更起,烧香求福者,抵暮不绝。当时民谣中说:“行商坐贾求利市,赶考秀才、举子望功名,平民百姓盼福寿,习武兵丁祈安宁”。盛况非同凡响。现庙址完好,塑像全无。
现存关庙中,保存最完整的是晋祠的关帝庙,位于昊天神祠的前院。庙前有“钧天”乐台,背临智伯渠,面对关帝庙、卷棚歇山式建筑,木雕装饰台面,十分纤巧细腻。山门悬“关帝祠”金字大匾,入门或高或低,左右厢房对峙,珠梅、丁香婆娑,环境十分幽雅。广阔的高台中央,建悬山式三楹大殿。殿中设木雕神龛,内供关羽塑像。金面长髯龙袍加身,呈帝王像,反映出清代对关羽的无限敬仰。两壁是一幅幅关羽故事壁画,五彩描绘,计八十余幅,组成了烟火滚滚的三国史画。院内有隋槐,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使庙貌更加雄伟壮观。 太原关帝庙

太原城乡各地的关庙,除前叙三处外还有60余座,多为清式建筑,现择主要者简叙如下。
春秋阁 位于市内鼓楼街唱经楼内,始创于清康熙年间。阁下为砖券窑洞三眼,前置木构廊檐;上建木构楼阁三间,原有关羽夜观《春秋》塑像,故名。东有殿堂9间,存康熙始创碑1通。

校场巷关帝庙 省汽车制造厂院内,重修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有东西二院,殿堂3余间。正殿硬山顶三楹,前有卷棚抱厦。西北向有民初的三面围廊厅堂和带廊古建筑,似为校场兵营建筑。

南肖墙关帝庙 位于南肖墙街88号,存献殿、正殿,厢房等堂字22间。正殿为二层楼阁建筑五间,前部出檐有廊,绿琉璃瓦殿顶。东侧有四合院清式堂宇五间,最东有歇山顶围廊大厅五间,为民初浙江会馆的建筑。

西寨关帝庙 在南郊金胜村东南,坐东向西,重院,存殿堂15间。前有歇山式门楼,悬山式钟鼓楼,中有月门,后有大殿。大殿三间,悬山顶,有廊,置斗拱,殿内有故事壁画。

武家庄关帝庙 在金胜村西侧。存大殿三间,悬山顶,琉璃剪边,檐下施双翘斗拱,木雕装饰。殿内存故事壁画。

巩家堡院道寺 在小店镇南。重修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院。前院巳废,存牌楼及殿堂11间。大殿三间,卷棚顶,琉璃剪边,有廊,施单翘斗拱。 王郭关帝庙 在晋祠镇东南。始建于清康熙年同,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存大殿三间,东向,硬山顶,前有廊。殿内有故事壁画。存清碑1通。

东关关帝庙 在晋源镇东,重修于清宣统三年(1911)。存大殿三间,悬山顶,前有廊。殿内有故事壁画,存纪事碑2通,乾隆年苇业行头碑1通。

花塔关帝庙 在晋祠镇北。重院,有山门,碑廊,钟鼓楼,厢房、大殿等殿宇19间。大殿三间,硬山顶,前有廊,施单昂斗拱,遍施彩画。

镇城关帝庙 在北郊区镇城村,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面南向,尚存殿堂11间。正殿三间,悬山式殿顶,前部有廊。殿内有立粉贴金关羽故事壁画74幅,清代作品。存清碑1通。

西关关帝庙 在清徐县清源镇西关村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道光年重修,东向。存悬山顶门楼、十字歇山顶钟鼓楼,厢房,耳房、大殿共15间。大殿三间,硬山顶,有廊,施单翘斗拱。存清碑2通。

迎宪武庙 在清源镇迎宪村赵家街。重院建筑,东向。存山门、献殿、厢房、大殿等殿宇24间。献殿三间,硬山式,前檐勾连搭悬山顶抱厦。大殿三间,硬山式,前有廊,施单昂斗拱。

常丰圣贤庙 在清徐县柳杜村西北侧,重修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院建筑,存山门,过殿、大殿及钟鼓楼、配殿等殿宇28间,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大殿三间,硬山式, 施单昂斗拱。存铁钟2口。

北内道关帝庙 在清徐县徐沟镇南。存殿堂20余间,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正殿三间,硬山顶,有廊,檐下加饰木雕吊楣。

西马峪武庙 在清徐县马峪村西侧。重院建筑。存歇山式门楼和钟鼓楼、配殿、大殿等殿堂21间。大殿三间,硬山顶,前有廊。

大帝庙 在清徐县柴家寨北。有歇山式门楼,十字歇山顶钟鼓楼及殿堂17间。大殿三间,硬山顶,前有廊,施双昂斗拱。殿内存故事壁画。存清碑2通。

郝阎关帝庙 在清徐县吴村西南。庙东向、重院建筑。存硬山琉璃剪边门楼、十字歇山式钟鼓楼和殿宇20余间。大殿三间,硬山顶,琉璃剪边,前置廊。

东青堆关帝庙 在清徐县柳杜乡北。重院建筑,存殿宇19间。正殿三间,硬山顶,琉璃剪边,有廊,施单昂斗拱。殿内置龙柱神龛,山墙有故事壁画,存清碑5通。

西高白老爷庙 在清徐县东于镇西。庙东向,由庙院及东、西偏院组成,占地面积达2644平方米。庙院存戏台及殿堂15间。大殿三间,悬山顶,琉璃菱形装饰殿顶。前有廊,施抹楞石柱。檐下施双昂斗拱。东、西偏院尚存屋宇20余间。

鄯都关帝庙,在阳曲县鄯都村内。始创于明崇祯五年(1632)。庙前有石拱桥,存殿堂12间;正殿三间,悬山顶,出檐有廊,施单昂斗拱。殿内有木制神龛,山墙残存故事壁画。有明崇祯五年石碑1通,记载闯王李自成于正月二十四日入村三次之史迹,颇有价值。

沙沟关帝庙 在阳曲县沙沟村。始创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重院建筑,南向、占地千余平方米。前院已毁,后院存殿堂12间。正殿三间,硬山顶,前有廊。存清碑1通,

神堂沟关帝庙 在阳曲县北小店村东侧。始创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雍正四年重修。重院建筑,占地面积774平方米,存殿堂12间。前院及戏台已废。过股三间,硬山顶,前后木构山檐。正殿已改观,存清碑5通。

大盂老爷庙 在阳曲县大盂镇南。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于清乾隆二年(1737)。庙东向,仅存大殿三间,悬山顶,前有廊,施单昂斗拱。存有故事壁画及清1通。

大泉沟老爷庙 在大盂镇大泉沟村北高坡上。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重修。庙南向,重院建筑,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坡下置砖券门三间为山门,上石磴30余级,有戏台及大殿等殿堂10余间。大殿三间,硬山顶,前有廊。殿内有关羽故事悬塑和壁画残迹。存清碑1通。

大卜村关帝庙 在阳曲县北小店村南。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雍正四年(1726)续建,乾隆年份均有修葺。庙东向,存戏台、钟鼓楼,山门及殿堂14间。大殿三间,硬山式,有前廊。存清,民国年纪事碑2通,清乾隆铁钟一口。

牧角关帝庙 在阳曲县北留村西北。庙东向,有戏台及殿堂9间。正殿三间,硬山顶,前有廊。殿内存故事壁画及记事,功德碑4通。

太原的关庙,除上述以外,尚有南郊区的流洵、西邵,晋源镇北街、晋祠镇的赤桥,北郊区的赵家山,清徐县的罗家庄、东马峪、北社、东于镇东街、张楚王、南绿树、大常、桃园堡,贾村堡、南宣武,南尹、丰润,东罗自,西罗白、柳湾、东罗、小武、牛家寨、上阎、西范庄;阳曲县的归朝、松树、袁家庄、东黄龙头、小方山、凌井店、大方山、龙兴头、车黄水,郑家寨、青龙镇、南白村;古交市的白岸,三家村,河下等村现都存有关庙。娄烦县没有发现关庙的遗迹。
关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依封建时代而生存、兴旺,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而衰败、消亡。而今,太原地区的关庙虽大多淹没或衰败了,但是,它作为太原文化古城的历史见证及其对于民风民俗的影响,仍然是值得我们记载、研究的。

摘自《太原名胜古迹集萃》--沈大同、栗巧翠《太原关帝庙》

阳泉关帝庙

位于阳泉市郊东北5公里的白泉乡林里村玉泉山间。这里树木浓郁,环境清幽,古刹隐于其间。庙宇坐西南朝东北,随山势而筑。创建年代不详,宋宣和四年(1122年)重修,元、明、清历代屡次修葺、扩建,庙址宽约45米,长约90米,总面积4050平方米,1986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建筑布局原状看,中轴线上从前至后分为外院、下院、上院三部分,各部地面略有高差,由低而高层叠而进,其主要建筑外院有乐楼、牌楼;下院有马殿(山门),马殿两侧钟、鼓二楼相对峙,东西有配殿三间。自下院甬道可达上院,上院中轴线上有山门、献殿、正殿(关帝殿)。庙内建筑现状,唯上院正殿保存完整,配殿仅存北侧,另在庙中轴线东南侧存有砖砌官窑三间,原外院、下院的所有建筑均已被毁,只残存基址可辩。1991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原有庙貌重新规划,阳泉市郊区政府拨款予以恢复,现已仿宋代建筑风格恢复了献殿、山门及东西配殿。
现存建筑尤以正殿历史最早,重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前檐设廊,殿前无月台。前檐当心间辟门,两次间设破子棂窗,惜已残缺不全。廊下斗拱设柱头,补间各一朵,均五铺作双抄重拱计心造,殿身檐下斗拱五铺作双抄。殿内梁架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梁栿上驼峰、蜀柱、叉手等皆为典型宋代风格,并在殿内脊檩随檩枋上有墨书题记为:“维南誉竦祖大宋国河东路太原府平定军平定县升中郡白泉村于宣和四年壬寅岁三月庚申朔丙子日重修建记”。提供了建殿时的确切年代。殿内中央有束腰仰覆莲须弥式佛台,高约0.90米,原奉塑像,惜已不存。殿内后壁及两山墙壁绘有壁画,亦已被毁。庙内现残存宋代经幢两块,元天历元年残碑一通,明碑碣两块,清碑四通,为研究庙的沿革及原状提供了宝贵资料。
阳泉关王庙是我国现存已知最早的祀典武圣关羽的庙宇,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现已是阳泉的一大旅游胜地。


晋祠的哪些旅游景点值得安利?
晋祠,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庙宇。作为一处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晋祠拥有众多值得推荐的旅游景点。圣母殿:晋祠的主体建筑之一,建于北宋年间,是为祭祀唐叔虞之母姜嫄而建。殿内供奉有姜嫄的塑像,殿前的石阶上刻有“晋祠”二字,是...

太原古县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
太原古县城的城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墙高大而坚固,采用了石砌和土坯夯筑的技术。城墙上还有许多_望塔和箭楼,用于防御和观察。在城墙内部,有一条环绕整个古城的护城河,增加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古城内的宫殿和庙宇也是太原古县城的亮点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原古县城的皇宫,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

太原市景点
蒙山大佛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千米处,系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年)开凿的高达63米的摩崖石刻大佛,也称西山大佛。它脚下埋着的寺院,曾是佛教净土宗早期道场。2006年开始修复工程,2008年5月重新向世人开放。 崇善寺 原名白马寺,位于太原市上马街中部南侧,即在火车站附近,是一处隋末唐初创建的佛教寺庙,历史上称之为...

太原迎泽大街的哪些景点值得安利给游客?
晋祠:位于太原市南郊的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庙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著称。总之,太原迎泽大街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现代商业设施,游客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享受到现代都市的便利和繁华。无论是对历史文化...

太原市周边有哪些可以散心的好去处?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周边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适合散心放松的好去处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推荐的目的地:晋祠:位于太原市南郊,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庙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晋祠内建筑古朴典雅,环境幽静,是散心的好地方。双塔寺:又名永祚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因寺内...

山西有哪些寺庙特别出名?
4.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悬空寺建于1500多年前,是一座悬挂在悬崖上的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丽的景色而闻名于世。5. 木塔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寺建于...

太原的道观有哪些呢?
永乐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赵县村,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前后共110余年的建设期。宫殿内的墙壁覆盖着永乐宫壁画。永乐宫宫门、无极门、三清殿、春阳殿、重阳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五老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16公里的中条山,地处晋、秦、豫...

太原有哪些适合徒步爱好者打卡的景点?
晋祠:位于太原市南郊的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庙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晋祠风景区内有众多的古建筑、雕塑和碑刻,环境幽静,是徒步游览的好去处。双塔寺:又名永祚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寺内有两座建于宋朝的著名八角形砖塔,是太原的标志性...

太原有哪些适合冬季徒步旅行去的景区?
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周边自然风光秀丽,拥有众多适合冬季徒步旅行的景区。以下是一些推荐的目的地:晋祠: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庙宇,位于太原市南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冬季徒步晋祠,可以欣赏到古朴的建筑和苍翠的古树,感受那份宁静与...

太原有哪些旅游景点推荐?
2. 平遥古城:位于太原市西南约90公里处,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之一。这里有古老的城墙、古街巷、古建筑等,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3. 悬空寺:位于太原市西南约150公里处,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这座寺庙建在悬崖峭壁上,给人一种悬浮的感觉,非常壮观。...

垦利县18412412919: 山西太原有那些名胜古迹! -
生柿申达: 晋祠古典园林,其宋代的建筑和塑像尤为珍贵; 天龙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为中原地区罕见的佳作; 龙山道教石窟,是中国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 双塔永祚寺,其〖双塔凌霄〗已居为太原的标志; 交城玄中寺 ,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 交城西...

垦利县18412412919: 太原最灵验的寺庙 -
生柿申达: 太原崇善寺,明代以前是白马寺,很小的寺庙,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_为纪念母后而大肆扩建,一度成为皇家祖庙,后来一场大火,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留存下来,光绪年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又建造了文...

垦利县18412412919: 山西太原附近哪里的寺庙比较好? -
生柿申达: 太原市崇善寺 ,唐代创建.太原市著名古刹.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大同市上华严寺 ,上华严寺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为山西省著名寺庙. 交城县玄中寺, 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为净土宗的发源地,日本佛教净土宗及其系统各宗派均奉为祖庭,国内外影响甚大. 五台山:显通寺 、塔院寺 、菩萨顶 殊像寺、 罗 寺 、金阁寺 、广宗寺 、碧山寺(广济茅蓬)、 十方堂 、黛螺顶、 观音洞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教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是汉、蒙、藏族佛教徒共同朝礼的圣地.以上各寺,均为五台山寺庙古建筑群中著名的有影响的重要寺院.

垦利县18412412919: 太原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生柿申达: 太原旅游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

垦利县18412412919: 太原有什么好的寺庙吗? -
生柿申达: 崇善寺位于太原市上马街中部南侧,原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明初易为崇善寺.系三晋名刹,游览胜地.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晋王朱 (朱元璋的第3子)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差岳丈永平侯谢成奏请明太祖朱元璋钦准,在白马寺旧...

垦利县18412412919: 太原好玩的地方是哪?
生柿申达: 1、晋祠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常家庄园 3、三晋名刹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 4、 纯阳宫 5、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 6、乌金山 可以上网看看

垦利县18412412919: 太原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年轻人玩的地方?劳告知. -
生柿申达: 晋祠博物馆、天龙山景区、双塔寺景区、中国煤炭博物馆、蒙山景区、窦大夫祠、多福寺、净因寺、龙山景区、太山景区、省民俗博物馆、省艺术博物馆、太原动物园、碑林公园、莲花台土雕群、 以上办旅游一卡通,50元,一年之内随便去

垦利县18412412919: 太原佛教寺庙有哪些,咋走坐几路车
生柿申达: 太原市最大的两座寺庙:崇善寺和白云寺.崇善寺若走五一路在桥头街(红柿街)下车,向东走问问人.若从建设路走,在十四中下车,向西走问问人.白云寺走建设南路,在山姆士下车,沿着南十方街一直向东走就看见了.祝好运!南无观世音菩萨!

垦利县18412412919: 太原结义庙的历史故事 -
生柿申达: 结义庙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古代建筑中保存至今比较完好的建筑群,庙宇在县城西关坐北向南,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琉璃吻兽,色泽鲜艳,金碧辉煌,木、石雕刻艺术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

垦利县18412412919: 太原的寺庙 -
生柿申达: 去太原火车站,有去天龙山的公交车,1个小时多一点就去了.天龙山最高处的天龙寺大佛足有10米高,那里有两位和尚 很善于给人指点迷津的 我和朋友们去过,他们被指点过,说很灵的. 这话绝对打心里说,不掺假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