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资料

作者&投稿:侯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类无须敬畏自然 何祚庥 原文~

  何祚庥: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
  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
  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
  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
  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
  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
  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
  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
  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
  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
  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
  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
  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
  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
  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
  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
  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
  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
  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
  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
  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
  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
  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
  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1 人类之渺小
a 宇宙之无限,人类知识的极其有限
b 与自然的力量相比,比如巨大自然灾害,人之力渺小
c 即便为我们最为倚重的理性,也有很大的有限性和局限性
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2 敬畏自然的好处
a 不敬畏自然,不敬畏自然的规律,人类已经和即将受到惩罚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问题,核毁灭的威胁问题,克隆生命伦理问题
是到反思的时候了
b 只有敬畏自然,避免人类掌握力量后的自负,才能够时刻审慎自己的行为,防止冒进,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1 敬畏是对并不存在的超自然的盲崇
a 敬畏一词具有极高的人格性
通常使用敬畏一词,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宗教,其对象都是一个人或者说抽象化的主体,将自然界-广泛的物质作为敬畏对象,就是将其人格化,是某种意义上的“物活论”
2 盲目“敬畏"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a 历史上所谓"敬畏”通常是守旧,反动甚至蒙昧的神秘主义的代名词
有史以来,每一项改变人类社会的前所未有的重大革新出现后,其最初的非议就是不循旧例,不畏神明,伽利略,哥白尼,科学的真理长期受到所谓敬畏的打压
b 盲目的敬畏拒绝革新,进步和理性
c 强调敬畏不利于鉴定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必胜信心
3 正确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不管冠以什么名称,物质就是物质,我们认识物质的态度只有两种,正确的和错误的,所谓正确,就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还事物以本来面目,既不盲目自大,也不畏首畏尾,应始终坚持实践,坚持是什么就是什么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

  1. 天行有常,无需敬畏自然

  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运行规律,它不会因为天下处于唐尧盛世而特意存在下去,也绝不会因为出了桀这样的坏人而中止运行。与荀子的观点不同,基督教认为人要行善,不行善就要受到上帝的处罚,而且这种处罚有时要玉石俱焚,连善人也跟着倒霉。这次二十几万人命的逝去难道又是他们作恶多端的缘故?

  放远一点说,几十亿年以后,太阳要大大膨胀,如果不离开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难道你对自然保持敬畏,太阳系就不出现这种前景吗?近一点讲,还存在有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只是敬畏能让小行星改变轨道吗?人虽然渺小,与宇宙比起来如微尘,如芥子,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规避自然灾害。已有人提出可以主动出击小行星,而至于几十亿年以后,人一定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而迁徙到其他适合人居住的环境中去了。如果人类一心只存敬畏而无作为,恐怕什么时候都只能坐以待毙。

  有人将敬畏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等同,这是不合适的。敬畏是不作为,而保护却要依靠人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先说认识能力。这个能力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提高的,但有时也会有失误与忽略之处。以这次海啸为例,人们是有些大意了。海啸发生后,大家都记死了2004年12月26日这个日子,但有多少人想起这一天于阴历是月圆之时(中国农历是十一月十五),太阳地球月亮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满月之日不一定非要有地震,但地震却多发生在月圆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有印度学者用这一古老思路预报出地震时间,与实际时间只差28分钟吗?如果我们不大意,如果我们有预警,尽管这次海啸不可避免,但还是能够减去许多伤亡。在这样令人撕心裂肺地付出二十几万条生命之后,我们首先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预测到地震的可能性,我们的认识能力还受到什么限制,我们的科学技术手段还有哪些缺陷,而不退缩到敬畏自然的境界中去。

  再说改造能力。现在一说起对自然的改造,就让人心惊肉跳,极端的自然环境保护者不能容忍改造这两个字。对自然规律我们应该了解顺应,这是不错的。但对自然环境却不可能不改造。人要生活,就不可能不改造自然,不可能按照自然环境原来的模样过下去,否则还有人今天的发展吗?但我们经过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又明白了改造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恩格斯早就警告,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实际上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这种报复自然是客观上的,而不是宗教上的主观报复)。但我们从自然界的报复得到的教训,并非不作为,而是要聪明地作为。因此环境保护不等于敬畏大自然,我们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情况下,适度地改造大自然,以求人类社会更高度更和谐的发展。

  如果我们对自然有了高度的认识能力,又有合理的改造能力,相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就会处于十分和谐的状态。孔子说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与这个要求不一样,但两者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却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和谐的关系中,人应该在自然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果变成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当然就失去人存在的意义了。

  2. 与其敬畏自然,不如爱你的邻人

  2004岁末发生在印度洋沿海诸国的海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面对十几万人的生命顷刻化为乌有的世纪灾难,世人为大自然摧毁万物的无比威力所震撼,有人因此重倡“敬畏自然”,以因果报应思想来解读这场自然灾难,把它看作自然的愤怒和报复,看作对人类的惩罚。

  针对世人的质疑、迷惑和感叹,中国科学院的何作庥院士明确地表示反对“敬畏自然”。他认为,“敬畏自然”会导致人们走向对自然的迷信和崇拜,那是人类处于科学发展低级阶段对待自然的朴素观念,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有更好、更科学的观点、方法、态度和手段来对待自然,对待自然灾害。遗憾的是,何院土的这番言论并没有赢得世人的赞许。相反,在媒体上,尤其是网络上,更多的人表示赞同要“敬畏自然”,并且—些人开始攻击何院士的观点。看来,不少人正在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和观念所误导。

  这让我想起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2004年7月19日下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同中国哲学家进行对话的情形。当时,罗蒂对“敬畏自然”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当着10多位中国哲学家的面,他问“敬畏自然”中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的自然?谁的自然?假如没有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敬畏自然”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敬畏自然”就同“敬畏上帝”、“敬畏君权‘’一样地不合时宜。遗憾的是,罗蒂的这一番忠告同样没有引起中国哲学家们的重视。

  我认为,就我们人类来说,与其去“敬畏自然”,怀如去做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去做能够增进人类团结的事情,去做类似于“爱你的邻人”的事情。“敬畏自然”要以一个超人类的世界为前提,而增进人类的团结不需要那个超人类的世界。“敬畏自然”类似于“敬畏神灵”或“敬畏权威”,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公民不应当提倡的思想。我们不如用“团结人类”或者“爱你的邻人”取而代之。因为“敬畏自然”让人感到不知所云,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而“团结人类”或“爱你的邻人”有许多建设性的内容。面对人类遭受像海啸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对中东地区仍然处于战争和动荡边缘的局势,面对一些地方的人民仍然贫困而恶劣的生存状态,借助于“敬畏自然”或者“敬畏”其他东西无法对其有任何根本的改善。但是,所有这些灾难和不幸,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可以通过人类的团结,通过“爱你的邻人”而获得改善,获得缓解。

  在这里,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超越了种族、身份、阶级和性别,也超越了国界。—它蕴含着人类博爱、宽容、和解、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思想。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并不能减少大自然的灾难,但是可以缓解人类的痛苦。把别人的苦难当做自己的苦难,把别人的不幸视为自己的不幸,伸出援助之手,去面对共同的灾难,这是人类团结的表现。

  愿世人更多地“爱你的邻人”。这是我们人类能够做到,也应当做到的。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不知能不能帮到你~

1. 天行有常,无需敬畏自然

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运行规律,它不会因为天下处于唐尧盛世而特意存在下去,也绝不会因为出了桀这样的坏人而中止运行。与荀子的观点不同,基督教认为人要行善,不行善就要受到上帝的处罚,而且这种处罚有时要玉石俱焚,连善人也跟着倒霉。这次二十几万人命的逝去难道又是他们作恶多端的缘故?

放远一点说,几十亿年以后,太阳要大大膨胀,如果不离开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难道你对自然保持敬畏,太阳系就不出现这种前景吗?近一点讲,还存在有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只是敬畏能让小行星改变轨道吗?人虽然渺小,与宇宙比起来如微尘,如芥子,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规避自然灾害。已有人提出可以主动出击小行星,而至于几十亿年以后,人一定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而迁徙到其他适合人居住的环境中去了。如果人类一心只存敬畏而无作为,恐怕什么时候都只能坐以待毙。

有人将敬畏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等同,这是不合适的。敬畏是不作为,而保护却要依靠人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先说认识能力。这个能力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提高的,但有时也会有失误与忽略之处。以这次海啸为例,人们是有些大意了。海啸发生后,大家都记死了2004年12月26日这个日子,但有多少人想起这一天于阴历是月圆之时(中国农历是十一月十五),太阳地球月亮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满月之日不一定非要有地震,但地震却多发生在月圆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有印度学者用这一古老思路预报出地震时间,与实际时间只差28分钟吗?如果我们不大意,如果我们有预警,尽管这次海啸不可避免,但还是能够减去许多伤亡。在这样令人撕心裂肺地付出二十几万条生命之后,我们首先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预测到地震的可能性,我们的认识能力还受到什么限制,我们的科学技术手段还有哪些缺陷,而不退缩到敬畏自然的境界中去。

再说改造能力。现在一说起对自然的改造,就让人心惊肉跳,极端的自然环境保护者不能容忍改造这两个字。对自然规律我们应该了解顺应,这是不错的。但对自然环境却不可能不改造。人要生活,就不可能不改造自然,不可能按照自然环境原来的模样过下去,否则还有人今天的发展吗?但我们经过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又明白了改造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恩格斯早就警告,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实际上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这种报复自然是客观上的,而不是宗教上的主观报复)。但我们从自然界的报复得到的教训,并非不作为,而是要聪明地作为。因此环境保护不等于敬畏大自然,我们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情况下,适度地改造大自然,以求人类社会更高度更和谐的发展。

如果我们对自然有了高度的认识能力,又有合理的改造能力,相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就会处于十分和谐的状态。孔子说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与这个要求不一样,但两者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却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和谐的关系中,人应该在自然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果变成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当然就失去人存在的意义了。

2. 与其敬畏自然,不如爱你的邻人

2004岁末发生在印度洋沿海诸国的海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面对十几万人的生命顷刻化为乌有的世纪灾难,世人为大自然摧毁万物的无比威力所震撼,有人因此重倡“敬畏自然”,以因果报应思想来解读这场自然灾难,把它看作自然的愤怒和报复,看作对人类的惩罚。

针对世人的质疑、迷惑和感叹,中国科学院的何作庥院士明确地表示反对“敬畏自然”。他认为,“敬畏自然”会导致人们走向对自然的迷信和崇拜,那是人类处于科学发展低级阶段对待自然的朴素观念,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有更好、更科学的观点、方法、态度和手段来对待自然,对待自然灾害。遗憾的是,何院土的这番言论并没有赢得世人的赞许。相反,在媒体上,尤其是网络上,更多的人表示赞同要“敬畏自然”,并且—些人开始攻击何院士的观点。看来,不少人正在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和观念所误导。

这让我想起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2004年7月19日下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同中国哲学家进行对话的情形。当时,罗蒂对“敬畏自然”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当着10多位中国哲学家的面,他问“敬畏自然”中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的自然?谁的自然?假如没有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敬畏自然”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敬畏自然”就同“敬畏上帝”、“敬畏君权‘’一样地不合时宜。遗憾的是,罗蒂的这一番忠告同样没有引起中国哲学家们的重视。

我认为,就我们人类来说,与其去“敬畏自然”,怀如去做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去做能够增进人类团结的事情,去做类似于“爱你的邻人”的事情。“敬畏自然”要以一个超人类的世界为前提,而增进人类的团结不需要那个超人类的世界。“敬畏自然”类似于“敬畏神灵”或“敬畏权威”,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公民不应当提倡的思想。我们不如用“团结人类”或者“爱你的邻人”取而代之。因为“敬畏自然”让人感到不知所云,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而“团结人类”或“爱你的邻人”有许多建设性的内容。面对人类遭受像海啸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对中东地区仍然处于战争和动荡边缘的局势,面对一些地方的人民仍然贫困而恶劣的生存状态,借助于“敬畏自然”或者“敬畏”其他东西无法对其有任何根本的改善。但是,所有这些灾难和不幸,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可以通过人类的团结,通过“爱你的邻人”而获得改善,获得缓解。

在这里,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超越了种族、身份、阶级和性别,也超越了国界。—它蕴含着人类博爱、宽容、和解、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思想。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并不能减少大自然的灾难,但是可以缓解人类的痛苦。把别人的苦难当做自己的苦难,把别人的不幸视为自己的不幸,伸出援助之手,去面对共同的灾难,这是人类团结的表现。

愿世人更多地“爱你的邻人”。这是我们人类能够做到,也应当做到的。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有用吗?


李雪健的名言
关于成长的名言名言 1.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2.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3.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颗树籽,无需指导,也会成长为一颗挺拔的橡树。

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除了盗火的)
普罗米修斯在宙斯与克洛诺斯率领的泰坦之战中,他虽身为泰坦巨神的后代,却站在新的奥林匹斯山神一边,因而得到宙斯赏识而留在奥林匹斯山。他用粘土按照自己的身体造出了人类,雅典娜(Athena)赋予了人类灵魂和神圣的生命。不久前,宙斯放逐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推翻了古老的神祇族,普罗米修斯也出身于这个...

希腊神话 人类为什么没有火 普罗米修斯
作为对他的惩罚,宙斯拒绝给予人类为了完成他们的文明所需要的最后的物品——火。但普罗米修斯却想到了个办法,用一根长长的茴香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于是,宙斯大怒,他差人将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

如果没有人类,他们会生活的很快乐,人类拥有所谓的“智慧”破坏了很多动...
为什么?因为没人养它们,没人好心给它们吃的。反而流浪汉因为要果腹度日还要杀它们吃肉。只有人吃饱了,这些猫狗才有更好的繁殖和生存环境。而没有人类,这些动物甚至不会繁殖出现在如此庞大的数量。生命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就连同类之间也是如此。这一点无需争议,正如大多数人都不是完全素食,都要...

有关尊严的名言警句
14、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

关于对人要尊重的诗句
3.关于“尊重”的诗句有哪些 1、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三国志·魏书》。释义: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2、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春秋).《孟子·离娄上》。 释义: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

有人说这次瘟疫是自然对人类的惩戒,你认同吗?
认同。这次的瘟疫是对于给那些没有日常生活常识,对自然界没有抱有敬畏之心,无视自然界的生命,对那些愚昧之人的惩戒。我觉得这次的瘟疫告诫了我们大家。第一,我们做人呢,要有自知之明。不该碰的东西就不要碰。不该吃的东西不要吃。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吃,什么都行,犯下的什么错你自己都能...

对《论语》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阐述
各种可能变化等因素,做出最周延的决策外,还需有一个认知,亦即外界事物种种变化,不全然是个人所能百分...人类生息繁衍在地球之上,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条件。同时,也有降灾肆虐的另外一面。...如“居敬而行简”(“雍也”篇) 节缩为“居敬行简”, “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篇) 节缩为“敬...

关于敬畏生命的名言、警句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康德的名言有哪些?
康德的名言有:1、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2、思维无直观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3、我不能让人变得更好,除非他们身上还残存着善良;我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除非他们身上还有些许理智。——康德《智慧历书》4、横波一盼,说话一句,...

博湖县17310408578: 谁有关于“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资料 -
赏崔震达: 保护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责任 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是人们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第一,热爱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界一切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益的存在物,如山川草木、飞...

博湖县17310408578: 人类不用畏敬自然的理由 -
赏崔震达: 上帝的智慧多么高深!15 在罗马书11:33,使徒保罗衷心地赞叹:“上帝的……智慧、知识多么高深!”如果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去沉思耶和华深广的智慧,就必然会肃然起敬.智慧是什么呢?人有智慧,就会懂得运用知识、悟性,能洞悉事理. ...

博湖县17310408578: 人们不要敬畏自然的原因是什么?
赏崔震达: 万物都是在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任何物种如果没有战胜竞争对手的勇气和力量,它就无疑的要被自然界淘汰.作为生物之一的人类本身产生某种战胜一切自然竞争对手的信心和意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愿望....

博湖县17310408578: 周国平对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的观点 -
赏崔震达:[答案] 周国平:敬畏自然 1 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

博湖县17310408578: 人类该不该敬畏自然,辩论会 -
赏崔震达: 人类生活于自然之中,我们的生活资料都取自于自然.人类对自然感情,应该是理智的、客观的,这样才能充满智慧地去可持续地利用自然中的一切来发展自我.不应该是敬畏,敬畏就会产生迷信,就会畏首畏尾,就会失去求知的胆量.对于自然中,我们已知的和可控的资源,比如水利、风力、矿产,我们要善加利用,克制自己的欲望,像农民对待牲口一样,既要保证利用的效率,又要保证环境健康没问题.对于自然界中我们还未知的或者还不能完全掌握的力量,比如地震、海啸、太阳能、核能,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的积极的态度,去克服求知路上的困难,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而不是要去敬畏.

博湖县17310408578: 求助!急!明天用!题目:人定胜天”!的辩论有关资料!谢谢大家了! -
赏崔震达: 辩论:敬畏自然还是人定胜天? 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的专访时,阐述了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他指出...

博湖县17310408578: 人类不需要敬畏自然的论证!最好是名人说的,不需要敬畏自然! -
赏崔震达: 无言以对

博湖县17310408578: 关于'人与自然'的名人名言 -
赏崔震达: 有的环境已经被破坏,但是我们还活着; 有的人还活着,但是环境早已被改变. 人要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发展; 而发展却少不了环境破坏. 环境要可持续的必要条件是你,我,他的努力; 而努力却仅限说"说"说"说"?

博湖县17310408578: 急需“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思考”为题关于大自然的作文400字以上感受
赏崔震达: 不久前,一场“敬畏自然”之争又随着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在各大媒体上日 趋激烈.从非典到海啸,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当人类面对灾难时,总会对自身的行为做出一些反...

博湖县17310408578: 人类有必要征服自然的例子 -
赏崔震达: 红旗渠——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 宁夏中卫沙坡头治沙工程——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 三峡大坝——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 荷兰的拦海大坝——据说在月球上用肉眼都可以看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