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自污问题~紧急~在线等~

作者&投稿:东郭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领导问我,萧何为什么自污?什么意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释义】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用例】~,某心上至今不平。(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

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是15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1]
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亚美利哥·韦斯普奇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资交流外,带给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占领,可说是一部大侵略史。

1.
"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用。~览。~旨。~赐。~驾亲征.
"陛下"臣下对帝王的尊称,秦以后只用以称皇帝.
"朕"zhen(不是郑),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后限为皇帝自称。
2.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皇帝自称)正式场合用
孤(意为小国之君)、寡(意为少德之人)、不谷(意为不善);非正式用。

3.没看懂题意。
好像原题有一篇文张阅读吧,易中天讲萧何的吧。把原文贴出来,我也许能解决。

4.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背景: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疑心病重,萧何身为丞相功高盖主,为官又有嘉名。刘邦怎能不防。
当时,淮南王黥布谋反,汉高祖又亲自带兵征伐。萧何因为皇上在外征讨,总是兢兢业业,勤于国事,安定民心,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给养。但萧何越是勤勉,汉高祖心中越是不踏实,他又故态萌发,常常派使者回长安询问相国的近况。刘邦大军在外,一定担心朝中的变动,尤其是怕有人趁机夺取政权。而最可能发动政变的就是萧何了,因为此时朝中大权在他手里,并且很得老百姓的拥护,所谓人心向背嘛!萧何也当然有知道这点,所以只有贪污腐败,才能让百姓都骂他,不支持他。果然,萧何的骂名很快就传到了高祖那里,这样发动政变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刘邦也就放心了,也就没有必要杀他了,灭门之灾自然也就免了。
最后高祖令萧何把所有的田宅全部退还于民了事。

5.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盛名之下,诋毁日至。萧何一生谨慎,谦恭自守,不居功,不自傲,对汉高祖忠心耿耿,也不免遭到皇帝的猜忌,竟然以自污免其祸,臣下侍奉君主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
一般功勋卓著的重臣免不了受皇帝怀疑,免祸消灾的方法主要是韬晦、装傻、佯狂、藏拙、以退为进。大智若愚。主要是表现自己胸无大志。

这个问题说实在有点蠢,有谁有萧何了解刘邦,有谁能有萧何智谋?现在的题目真是没头没脑。

6.简略写一下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7.回答试卷的话就这样答:
西方一直有一种通俗畅销的学术著作一说,既保持其内容的学术性,又以其鲜活有趣、人人易懂的写法,将学术作品大众化,走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这种学术写作也渐渐走入我国,从黄仁宇、汉学家史景迁到近年的吴思、张鸣等人,无一不走着这条路,均取得不俗的成绩。易中天遵循的其实是这条路线,只不过易借用电视媒体,更进一步。
既然做为历史的《三国志》可以被“大众化”成《三国演义》,既然那么多的文学经典可以被“演义”成单氏评书,那么现在做为经典的《三国演义》为什么不可以被“大众化”成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易中天式三国”,易中天讲的和写的都属普及性质,厚重的历史在易中天笔下口中变得晓畅明了,完全没有学者们的笨重乏味;易中天撕下了历史的严肃的面具,将历史变得更平易近人,更寓教于乐娱乐性。
一直以来,人们将学术问题过分崇高化,以至于不明所以却甘愿顶礼膜拜,不能接受学术走下神坛的事实。其实,再高深的学术,也要落脚到促进社会发展上来,落脚到提升与完善人的素质上来。因此,学术走入民间,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关键在于怎么走?易中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经典的大外众化,极大地满足了渴望文化的大众的胃口。

个人见解,下面写的你就不要当成答案答了。

我个人是支持国学的平民化,但是反对其恶俗化。首先是电视传媒成就了易中天。其实易中天所说所讲包括整个百家讲坛的内容,都走的是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内容其实很浅显,有3分史实,加3分野史,来一点专家研究成果,再一点个人揣测,符合时代潮流的说法“什么诸葛亮在南阳建设新农村”等恶俗的语言。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大家都知道《演艺》里具有一定情感倾向。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既不能显示知识,也不能显示文化,只能显示一个人的趣味和态度。

韩信能够施展才华,功成名就,一靠萧何的见识与眼光,二靠萧何的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古人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萧何之赏识韩信,眼光是如此的敏锐,判断是如此的准确,挽留是如此的诚恳,推荐是如此的不遗余力,尽矣,至矣,不可复加矣!作为一个世间“不常有”的“伯乐”,难道竟会逊色于韩信这匹“千里马”?

 不过,萧何所识的最大的英雄,不是韩信,而是刘邦。赏识韩信不难——除了萧何,项羽手下还有一个叫做钟离眜的将军了解韩信的才能,发现刘邦却不容易。西谚有云:仆人眼中无英雄。英雄的仆人与英雄太接近太熟悉了,觉得他与自己也没有多大的不同啊,哪来什么英雄气象!拿破仑曾说,他的妻子就从来无法想象这个一向对自己言听计从、让他往东他就不敢往西的丈夫在战场上居然能有什么了不起的表现。神与人太接近了,自身也要被同化为人。由此看来,老乡眼中也无英雄。萧何与刘邦是老乡,要识别刘邦可就难了。更何况刘邦早年实在也没有多少“天子气象”。《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始皇曾经认为“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御驾往东巡游,企图以自己的威严,将这股“天子气”镇压下去,扼杀于摇篮之中,此行未果。这说明,那些精明干练的秦朝政府官员,根本就没有看清时势,更没有发现沛县小地方的刘邦竟是未来取代秦皇的“真命天子”。

 可是,萧何偏偏发现了、认准了刘邦。

 想当初,刘邦出身卑贱,连名字都没有,仅仅是沛县的一个“好酒及色”的小流氓,靠了种种不正当的关系,当了15年“弼马温”般的泗水亭长,在这期间,利用官职之便,没少白吃白喝。萧何居然对刘邦另眼相看,青睐有加,这不是很耐人寻味么?要知道当日的萧何,尽管只是一个“刀笔小吏”,却也不像司马迁所言,庸庸碌碌,“未有奇节”,而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地方政府官员,以至于有人曾经推荐萧何升迁咸阳。像萧何这样一个引人注目、前途不可限量的人物,居然如此看得起刘邦,这只能解释为他早已预感到刘季这小子定非“池中之物”了。刘邦私自放纵囚徒,亡命芒砀山泽,借陈胜起义之机,杀回沛县,萧何毫不犹豫地响应刘邦,正如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咸阳一般。沛令被杀,萧何本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可是他一力拥戴刘邦,使一个市井小人和亡命之徒由此成为驰骋反秦战场上的著名的“沛公”。沛公后来一匡天下,建立不朽基业,恐怕早在当初的萧何意料之中了吧!

智,也就是才智,智慧。所谓“慧眼识英才”,眼光其实是离不开智慧的。眼力或见识只是内在的才智或智慧的外部表征。有才智,方能目光如炬,洞察时势,鉴别英雄;有智慧,方能认识自我,保持清醒,进退有据。会打战,当然是一种本事,一种才能,但这本事或才能仅仅属于“技”的层次;有智慧,则步入“道”的层次。既有才能又有头脑,方能“技进乎道”。萧何始终很有头脑,与韩信大不相同。韩信有时像天才,有时像白痴,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成功前还能保持清醒,得意时便糊里糊涂;既没有“大丈夫当如是也”或“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图伟略,又不懂“谦受益,满招损”的立身处世之道。所以韩信充其量只是有“才”,决不能说有“智”。萧何则可谓才智双绝的人物,只是他的才能表现在不同的领域罢了。

  举例来说。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征秦都咸阳,先于项羽占据咸阳,进居秦宫。当时的刘邦和一干来自穷乡僻壤、久历鞍马劳顿的将士,有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不由得目眩神夺,意乱情迷,流氓和强盗的本性再也压抑不住,雪崩也似的爆发出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众将士“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好酒及色”的刘邦,此时只顾埋首雕梁画栋的秦宫之中,偎红依翠,浅斟低唱。萧何这时在干什么呢?萧何智慧过人,头脑清醒,目标明确,动作迅速,一进咸阳,立即带人冲进丞相、御史、太尉等“三公”的官署,把所有的图籍簿册律令文档席卷一空,一车一车地运往驻扎在霸上的军营中保存起来。这批簿籍,在刘邦随后以“约法三章”收买民心的过程中功莫大焉。据说这些簿籍中还有一批军事地理档案,后来在楚汉战争中派上大用场。明人李贽评价道,萧何此举,乃是天生丞相材料的标志。

  鸿门宴之后,项羽和范增为了限制刘邦,美其名曰“汉王”,封其地曰“关中”,实则把刘邦“发配”到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济贫穷,文化落后的巴蜀地区。又把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员降将,锁住刘邦进军中原的要塞,使刘邦欲动不能,局促如辕下之驹——这正是后人把今天陕西大部分地区和甘肃东部称为“三秦”的由来。项羽的分封方案刚刚出炉,便招来“诸侯不平”,刘邦更是怒不可遏。鸿门宴已经使刘邦丢尽脸面,现在项羽公然欺到头上来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刘邦马上召集手下开会,准备豁出去与项羽拼命。樊哙、周勃、灌婴等亲信以为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都劝刘邦不要轻举妄动,刘邦盛怒之下,哪里听得进去。就连一向有本事让刘邦言听计从的张良,此刻也束手无策。

  于是萧何来了。萧何独持异议,语出惊人。原来萧何整理研究了他抢劫来的那些秦朝图书簿籍,发现巴蜀并没有项羽、范增和刘邦所想象的那么糟糕。以为巴蜀地区是一片贫穷、闭塞、落后的蛮荒之地,不过想当然而已,其实乃是天大的误会。经过秦国百余年的不断移民和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之后,巴蜀已经成为秦国最富庶的后方,有如积累甚丰的大仓库。再者,先是秦并六国,后是群雄反秦,经年征战,烽火连绵,中原地区频频惨遭蹂躏,早已没有多少油水可捞了。独有巴蜀地区多年来未曾遭受动乱,其发展潜力着实不可估量。所以,经营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萧何并且引经据典:“《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祸’。”上天如此垂顾于您,赐予如此丰厚的礼物,您还不要,可要当心惹出灾祸来!这一番雄辩的利害分析,战略策划,有如后来诸葛亮在茅庐中为刘备指明三分天下的局势,于刘邦好比拨雾见青天,豁然开朗,于是刘邦茅塞顿开,回嗔作喜。试问,包括张良、陈平在内的一班将士谋臣,哪一个具有萧何这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因势利导、以退为进的大智慧?仅仅把萧何看作刘邦的后勤部长,未免也太小觑了萧何。

量,也就是器量,气度。富有才智者,不一定就有器量。恰恰相反,正因为有才能,往往使人恃才自傲,目空一切,甚至不知天高地厚。项羽是这种人,韩信也是这种人。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已经很是落魄了,可是韩信不但不及时引咎自责,深自收敛,和光同尘,反而继续夸夸其谈,怨天尤人,公然发泄对刘邦的不满。刘邦评比开国十八元勋,别人唯恐落榜,韩信却说羞与周勃、灌婴之辈同列。有一次,韩信去看樊哙,樊哙受宠若惊,口称“大王”,送迎皆行跪拜大礼。韩信非但不感激樊哙,不以樊哙为厚道,却长叹道:“看来我此生只能与樊哙这等人为伍了!”好像樊哙同情韩信、尊重韩信反倒辱没了韩信似的!这就是居功自傲,目无余子,不能容人,没有气度。这等“英雄”的结局,此刻已然可以想见,料必被视为欲去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注定死于非命,无人同情,没准还大快人心。

 萧何却是有器量的。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萧何完全承担得起。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一年,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吕后在朝中用萧何之计,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服诛,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一个名叫召平的,前来报忧。召平,原来是秦王朝的东陵侯,秦亡之后,沦为平民,种瓜为生,他种的瓜十分甜美,世人誉为“东陵瓜”。召平就以“东陵瓜”自号。这个“东陵瓜”的脑袋,倒是一点也不“木瓜”,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总之,刘邦曾经三次怀疑萧何心怀异志,三次将萧何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然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居安要思危的道理。开国皇帝莫名其妙地怀疑功臣,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处理这种事情,只可忍气吞声,不必愤愤不平,更不可急于“辩诬”,诉说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对比一下当初刘邦怀疑韩信时,韩信那拙劣无能、紧张兮兮、小里小气的表现,萧何的处理方式,何止高出一筹!没有大智慧,没有大器量,这样的结果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萧何的大气或大度,不但表现为对待刘邦的态度,而且表现为对待曹参的行为。曹参本是萧何当年的同僚,两人始终同心辅佐刘邦。在刘邦评“元功十八人”之时,两位元老有了一些矛盾。但这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或“敌我矛盾”,所以无伤大雅。萧何与曹参的关系,从来没有发展到誓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正相反,萧何对曹参一直十分器重。萧何晚年病重,汉惠帝亲自前往探视萧何的病情,当时问起:“阁下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的位置?”萧何说:“知臣莫过于君。”惠帝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说:“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现在萧何可以死而无憾了!”

 萧何,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萧何的话毕竟有理,“知臣莫如主”。想必汉高祖刘邦在九泉之下,也会认为将萧何列于开国元勋之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楼上强人~


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照以下格式整理出:题目,选自,原文(文言文),译文...
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活到古稀之年,相当的不容易,这恐怕与他自污式的韬晦之计不无关系。 孔融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

巧妙回答问题的言文言
巧妙回答问题的言文言... 巧妙回答问题的言文言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话题# 打工人的“惨”...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请“莲”为话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有人说;“怜君自来高格,爱莲谁若敦颐。”是啊,想必真正了解莲的人不多啊! 莲,洁净而清香,朴素而不庸,高贵而不傲。若远观,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像一个眉目清秀的才子,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给人感觉就是那么惬意。若近观,花苞白里透红,新叶嫩枝,映入眼连,扑面迎来芬芳的香气...

有什么好看的彩虹小说
所谓少年意气,或孤勇向前、或独行深渊,只要侠义在心,随心所行,自当意气风发,永远少年!谁能阻止少年侠客去赴死呢?他们做不到啊。夜色沉沉,墨色从中侵染,本非俗物,奈何自污。血光出东方,残冷的红在墨色中疯长,慢慢蚕食着沉寂的夜。孤月遥挂,银光流转,周遭星辰若隐若现,忽远忽近。森冷...

历下区13354146358: 刘邦为什么不杀曹参和萧何 -
乐正惠景天: 因为不是出头鸟,且很懂事~~仅以萧何为例吧.楚汉之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刘邦屡屡被项羽击败,全仗萧何的后勤供应.注意,萧何送给刘邦的不仅仅是补给还有自己的儿子和家眷.另外,还有杀韩信后的萧何自污的典故.这样的人刘邦干嘛要杀他,毕竟相较而言那些异姓王更可怕.

历下区13354146358: 萧河,帮刘邦打下天下后,他去哪了,继续任官,辞退还是被害了? -
乐正惠景天: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乐宫,享年62岁.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萧何继任丞相.不过这时,萧何年事已高.这期间,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

历下区13354146358: 韩信是真谋反还是莫须有? -
乐正惠景天: 莫须有吧,这个现在也不好说了 但是韩信嚣张跋扈不懂进退那是一定的 张良退而修仙,萧何自污求安 刘邦不知道他们是自保之策么,刘邦也知道,只是大家需要这么做而已 你们做个样子,不嚣张跋扈拿我当皇帝看,那么我也不动你们 看看韩信,皇帝你带十万兵顶死了,老子我带兵那是越多越好啊,多嚣张 刘邦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一路抹下来谁能说没有打击韩信傲气的心思在里面 但是韩信还是一样不知进退,结果栽到吕雉那个狠女人手上,死了也没办法

历下区13354146358: 沛公刘邦最好的兄弟是谁?
乐正惠景天: 真不好说了,如果说是樊哙的话,后期刘邦有命陈平“速斩哙头”. 如果说是萧何的话,那萧何也用不着自污来活命. 楼主的问题有意思,在刘邦前面加个沛公,呵呵,难道是指汉王之前? 如此的话那就不必考虑汉王、高祖时候了. 我选萧何

历下区13354146358: ...D.君即百岁后/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何为皇上行军打仗时,... -
乐正惠景天:[答案] 15.D 16.A 17.A 18.(l)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 (2)况且秦始皇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失去了天下,李斯(为主上)分担过错(的做法...

历下区13354146358: 刘邦得天下后,萧何怎么会没死 -
乐正惠景天: 萧何没有兵权,而且萧何会来事.

历下区13354146358: 数据库问题.急急急 在线等 -
乐正惠景天: 解:(1)根据题意,可知有如下的函数依赖关系:(职工名,项目名)→工资 项目名→部门名 部门名→部门经理 所以,主键为(职工名,项目名).(2)根据(1),由于部门名,部门经理只是部分依赖于主键,所以该关系模式不是2NF.应该做如下分解:R1(项目名,部门名,部门经理) R2(职工名,项目名,工资) 以上两个关系模式都是2NF模式(3)R2已经是2NF,但R1不是,因为部门经理传递依赖于项目名,故应该做如下分解:R11(项目名,部门名) R12(部门名,部门经理) 分解后形成的三个关系模式R11,R12,R2均是3NF模式.

历下区13354146358: 刘邦起事攻打沛县时,萧何、樊哙为何出现在沛县城?
乐正惠景天: 先弄清楚、刘邦为啥子敢攻打沛县?按秦代官制,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分为"令... 县令变卦,害怕中了当地人的圈套,他下令逮捕萧何、曹参,紧急情况下,县政府公...

历下区13354146358: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原理,注意事项,实验现象)急!在线等 -
乐正惠景天:[答案] (1)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原理:FeSO4 + 2NaOH == Na2SO4 + Fe(OH)2(2)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注意事项:A.用长胶头滴管吸氢氧化钠溶液B.试管里加入2毫升硫酸亚铁C.长胶头滴管末端浸入硫酸亚铁下面D.挤出氢氧化钠溶液,不要搅动溶...

历下区13354146358: 高一物理问题!急!在线等.屋檐每隔一滴时间地下一滴水,当第5滴水正欲滴下时,第1滴水正好落地,屋檐每隔一滴时间地下一滴水,当第5滴水正欲滴下... -
乐正惠景天:[答案] 你那个写错了,应该是:0.5g(t2^2-t3^2)=s, t2=(3Δt)^2, t3=(2Δt)^2, s=1m,解得Δt=0.2s, 屋高s=0.5g(4*0.5)^2=3.2m,用手机真不方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