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请举例说说

作者&投稿:始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从传说中的西周周公建立了宗法制,即嫡长子才有接位的资格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是以嫡长子来传宗接位,所以,每一代的皇帝爸爸,和他的臣子们,都在有意识地培养嫡长子,这样就可以让他嫡长子——通常要封为太子,注意,是“通常”被封为太子,而不一定是一定要封为太子——从小就接受少傅的培养,经常参加各种典礼,经常作为皇帝的替身去主持各种大典,在皇帝出朝时他作为守备总长留在首都作为皇帝的代表等等,目的就是历练他,让他接触社会,理解民生,把他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但是历史上也不乏次子或其他子侄成功接班的例子,名例就是你说的杨广和李世民。不过,这不是常态,常态还是嫡长子继位制度,所以皇帝爱长子了。
这宗法制成功避免了国外的那种新旧交替之交的各种宫廷阴谋——中国也有宫廷夺位阴谋,但是远远少于西方各国,这就是嫡长子接班的宗法制的好处。
但是,由于长子出身于父母青年时期,父母(老皇帝和长子的母亲)当时还是各方面不成熟的新人,所以长子在遗传上并不见长,而且由于长子的性格大都守成,次子大都势强的心理学、家族学等道理,嫡长子其实在身心方面都不如次子。
著名的比较无作为长子有:
周文王的嫡长王子,伯邑考,不如弟弟姬发。
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惠帝不如文帝。
曹操的长子曹丕,还的确不错。比长子曹昂好,
晋武帝司马炎,听信皇后,立了个弱智的长子司马衷,中国短暂统一后,又陷入成百年的巨乱。
隋文帝的长子杨勇,不如次子炀帝杨广
李世民听信了长孙一家的话,不立李承乾,就立了李治,而没有立四子李恪,才有了武则天乱唐。
唐高祖的长子李建成,不如次子李世民。
明太祖的太孙朱允炆,不如四子朱棣。
四阿哥出身的雍正帝的确比大阿哥胤礽干练。

清朝前期,诸王争位,到了雍正时,不惜囚杀许多亲兄弟,从此,就施行了秘诏传位制度,把指定的接班人写好,一份放乾清宫的匾后,一份皇帝带身上,老皇帝驾崩后,取出两位对验,该谁接班谁就接班,这样就避免了各阿哥的你争我斗,而且都能培养得差不多,乾隆皇帝就是一个成功转正而没有经过争夺战的阿哥。但是,到咸丰帝就只了一个孩子(同治),而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个就都不会生小孩了,哪还用考虑选哪个儿子接班的事,而得考虑用哪个叔伯兄弟或叔伯侄子接班的问题了。皇帝无后,是最大的悲剧。

至于老百姓家,没有什么大的家产,人之常情,都喜欢小儿子,就是幺儿。——大户人家由于有一定的产业,所以也有各种阴谋,就构成了今天的豪门恩怨一类影视的主要情节。

皇帝爱长子,因为长子大了,懂事了,环境想好好给他培养。但是很多一部分人都认为小孩子很小,需要受到更多的照顾,就会过多的宠爱。而且时常会把小孩子本身的错误归结到大一点的孩子身上。认为大孩子就应该好好的保护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但其实这也是一些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不利的。

“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错觉。
前者与实际情况有差距,后一种说法则复合实际情况
“皇帝爱长子”的说法是源于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实际上皇帝是不喜欢太子,这是有数字支持的:
1、皇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统计,嫡长子当皇帝的,只有31.89%。清朝12个皇帝,只有道光一个是嫡长子。参考资料: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中国古代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计量分析》
皇帝不喜欢太子,原因有下面几点:
2、古人结婚早,皇帝生育长子的时候,还很年轻,皇帝与太子年纪相差不大,还没有当父亲的思想觉悟,对孩子不懂疼爱,随着年龄渐长,成熟之后,对孩子才有父爱。
3、皇帝与自己的儿子相处时间很短,孩子一成年就必须搬出皇宫,一年也就几个重要礼仪节日有机会见面,相互之间欠缺亲情。
4、太子唯一的价值就是等皇帝宾天继承皇位,这样的角色容易引发皇帝的心理阴影。
5、年轻一代的大臣必然要投效未来的皇帝(太子),作为长期投资,期盼新皇帝登基后自己有机会往上爬。而现在掌权的老臣担心老皇帝死后,自己的位置会被这些年轻人夺走,一定会发生矛盾与争斗。老臣都会想方设法、挑唆皇帝换掉太子,顺带把太子身边那些威胁自己的对手一起除掉。扶持其他幼小皇子来替代长子,施恩于幼小皇子,以保持今后自己的权势
6、“百姓疼幺儿”是因为古代的赋役制度,古代赋税是按户征收,徭役是按户征发的。所以一有孩子成年,官府都要强制“分户”,也就是让孩子独立成家(只留下一个男丁)。因此,长子对家庭父母没用,早早就要自己独立了。只有最小的儿子才能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为父母养老送终。

这就要从这两种人身份区别,面对的情况以及所负担的责任说了,
首先皇帝是一国之主,中国古代历来是皇帝的长子是要立为太子的,太子是储君,国家未来的皇帝,因此肯定不能大意,一定要悉心调教,让他德才兼备,将来才能掌控、治理这个国家。老百姓就没有这个情况了,幺儿嘛,老来得子肯定要稀罕一点了,
还有的情况就是太子一般是皇后所生,而皇后一般是名门之后,这其中就不可避免的有政治联姻,皇帝为了江山的稳固,肯定要对权贵的外甥好一点撒。
历史上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比较疼他的大儿子,可是大儿子年级轻轻的就死了,所以他又开始培养大儿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朱允炆当皇帝,结果被朱棣抢先了。

皇帝爱长子是因为古时的帝位通常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如果是长子不是嫡子也不行的。皇帝的嫡长子在以前代表正统正宗、江山后继有人、香火延绵。所以最得皇帝的宠爱,或者有意无意地栽培。如果长子早逝或者让贤,甚至逼宫,皇帝才会考虑立贤。
百姓爱幺儿是因为幺儿是自己子女中最小的,在没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幺儿出生时,大人通常都已到不惑之年,中年得子,当然珍贵十分,所以也就备受宠爱了。

从传说中的西周周公建立了宗法制,即嫡长子才有接位的资格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是以嫡长子来传宗接位,所以,每一代的皇帝爸爸,和他的臣子们,都在有意识地培养嫡长子,这样就可以让他嫡长子——通常要封为太子,注意,是“通常”被封为太子,而不一定是一定要封为太子——从小就接受少傅的培养,经常参加各种典礼,经常作为皇帝的替身去主持各种大典,在皇帝出朝时他作为守备总长留在首都作为皇帝的代表等等,目的就是历练他,让他接触社会,理解民生,把他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但是历史上也不乏次子或其他子侄成功接班的例子,名例就是你说的杨广和李世民。不过,这不是常态,常态还是嫡长子继位制度,所以皇帝爱长子了。
这宗法制成功避免了国外的那种新旧交替之交的各种宫廷阴谋——中国也有宫廷夺位阴谋,但是远远少于西方各国,这就是嫡长子接班的宗法制的好处。
但是,由于长子出身于父母青年时期,父母(老皇帝和长子的母亲)当时还是各方面不成熟的新人,所以长子在遗传上并不见长,而且由于长子的性格大都守成,次子大都势强的心理学、家族学等道理,嫡长子其实在身心方面都不如次子。
著名的比较无作为长子有:
1.周文王的嫡长王子,伯邑考,不如弟弟姬发。
2.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惠帝不如文帝。
3.曹操的长子曹丕,还的确不错。比长子曹昂好,
4.晋武帝司马炎,听信皇后,立了个弱智的长子司马衷,中国短暂统一后,又陷入成百年的巨乱。
5.隋文帝的长子杨勇,不如次子炀帝杨广
6.李世民听信了长孙一家的话,不立李承乾,就立了李治,而没有立四子李恪,才有了武则天乱唐。
7.唐高祖的长子李建成,不如次子李世民。
8.明太祖的太孙朱允炆,不如四子朱棣。
9.四阿哥出身的雍正帝的确比大阿哥胤礽干练。

清朝前期,诸王争位,到了雍正时,不惜囚杀许多亲兄弟,从此,就施行了秘诏传位制度,把指定的接班人写好,一份放乾清宫的匾后,一份皇帝带身上,老皇帝驾崩后,取出两位对验,该谁接班谁就接班,这样就避免了各阿哥的你争我斗,而且都能培养得差不多,乾隆皇帝就是一个成功转正而没有经过争夺战的阿哥。但是,到咸丰帝就只了一个孩子(同治),而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个就都不会生小孩了,哪还用考虑选哪个儿子接班的事,而得考虑用哪个叔伯兄弟或叔伯侄子接班的问题了。皇帝无后,是最大的悲剧。

至于老百姓家,没有什么大的家产,人之常情,都喜欢小儿子,就是幺儿。——大户人家由于有一定的产业,所以也有各种阴谋,就构成了今天的豪门恩怨一类影视的主要情节。

  1. 从传说中的西周周公建立了宗法制,即嫡长子才有接位的资格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是以嫡长子来传宗接位,所以,每一代的皇帝爸爸,和他的臣子们,都在有意识地培养嫡长子,这样就可以让他嫡长子——通常要封为太子,注意,是“通常”被封为太子,而不一定是一定要封为太子——从小就接受少傅的培养,经常参加各种典礼,经常作为皇帝的替身去主持各种大典,在皇帝出朝时他作为守备总长留在首都作为皇帝的代表等等,目的就是历练他,让他接触社会,理解民生,把他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2. 至于老百姓家,没有什么大的家产,人之常情,都喜欢小儿子,就是幺儿。——大户人家由于有一定的产业,所以也有各种阴谋,就构成了今天的豪门恩怨一类影视的主要情节。




汉武帝有六个儿子,最后他将皇位交给谁了?
二月十四日,汉武帝病逝。二月十五日,刘弗陵登基为帝,是为汉昭帝。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刘弗陵并不是最优秀的一个,他年纪最小,武帝将皇位传给他时,他还只是个孩童,那他凭什么打败五个哥哥,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呢?民间有句话叫“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句话放在汉武帝身上,都挺...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怎么回答?
皇帝的长子是要接班的,皇帝当然要用心培养,其实天下长辈向小辈,孩子越小,老人越亲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按照嫡子[大儿子】来继承皇位【虽然没有多少是这样,但是中国人的思想在哪】平民百姓没有这样皇位的羁绊 所以爱宠年龄小的孩子

窦漪房那个没有成为皇帝的儿子刘武,真的是刘启害死的吗?
在影视剧中,汉文帝刘启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他的母亲窦漪房都不想来看他最后一眼,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埋怨刘启没有让自己宠爱的小儿子刘武做皇帝,包括刘武的死,也被窦漪房归到了刘启的头上。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刘武的死真的是刘启造成的吗?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家中最小的那个总是...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重古至今是不是真的
不是吧。在战国的时候,(虽然那时候没有皇帝)一代英主赵国的赵武灵王宠爱妃子吴娃,废长立幼,废掉原王后韩女和太子赵章,而立吴娃为王后,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即后来的赵惠文王。

为什么说唐太宗李世民是最宠儿子的皇帝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宠起儿子来,比康熙还要厉害。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想将最好的都给他。此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严肃、威武的帝王。但在他的儿子面前,就如同这世间,所有普通父亲一样。唐太宗李世民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李世民十分宠爱他。在...

幺儿什么意思?
特别是独生子女,家中长辈都称其为“幺儿”,以表达疼爱之情。许多情侣之间都互称“幺儿”,以表达疼爱之情。有时,主人叫自己喜爱的宠物,如小猫、小狗,也可称作“幺儿”。方言里面就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说法。川渝地区的很多情侣之间也用幺儿称呼,要好的女孩子之间的昵称类似亲爱的意思。

为什么说慈禧还是咸丰嫔妃时,怀孕的待遇是清代后宫数一数二的优厚?_百...
咸丰生的这两位皇子,老大就是同治,正是慈禧(当时已被册封为嫔)生的,算是咸丰的独苗,因为另外一个小老二出生当天就翘了,连名字都没有来的取。母因子贵,兰贵人(当时已经册封为嫔)怀孕之时,咸丰已经有了一个龙女,正是他宠爱的丽妃所生,但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咸丰举目四望,长子在...

谁会这道题:“皇帝爱长子,百姓爱
C

皇帝爱长子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秦始皇。。。本来就传位给扶苏的,但是。。。

肥城市19789636514: 为什么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弘肾桑菊: 因为大家都知道在有皇帝的那个时代皇帝基本都是晚年得子,假如是儿子的话那更是喜爱的不得了,但百姓基本都是结婚比较早,所以不管老大还是老二或老三必定都是自己的孩子,相对来说最小的肯定是胜过老大或老二,希望采纳!!!

肥城市19789636514: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幼儿 -
弘肾桑菊: 皇帝爱长子是因为古时的帝位通常由下一代继承,皇帝的长子能让皇帝本人感到江山后继有人、香火延绵,所以最得皇帝的宠爱. 百姓爱幺儿是因为幺儿是自己子女中最小的,在没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幺儿出生时,大人通常都已到不惑之年,中年得子,当然珍贵十分,所以也就备受宠爱了.

肥城市19789636514: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
弘肾桑菊:[答案] 皇帝爱长子,是因为长子年纪大点,为人成熟点,一般能够继承大统,再加上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会以家天下为标准,而长子属于嫡系,所以就爱长子哦. 而老百姓啊,是有点爱幺儿的.

肥城市19789636514: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是我国民间的一句俗语.你知道为什么皇帝会更喜欢他的长子吗? -
弘肾桑菊: 因为皇上也是人,也是他的第一个孩子,一个真正的父亲,长子也是未来的皇帝继位者,他对这个孩子抱了很多的期望,自己没有实现的宏伟目标,将会后继有人.

肥城市19789636514: 为什么有黄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说法
弘肾桑菊: 黄帝爱长子,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继有人,好巩固自己的江山社稷. 百姓爱幺儿,是因为要保护幼小的孩子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肥城市19789636514: 农村俗语“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什么意思呢? -
弘肾桑菊: 皇上喜欢第一个生的孩子,老百姓喜欢最小的那个孩子.

肥城市19789636514: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请举例说说 -
弘肾桑菊: 朱元璋爱朱标

肥城市19789636514: 皇上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是真的对不对?为什么要这样呢?
弘肾桑菊: 皇上爱长子,因为长子将要继承他的皇位治理国家 百姓爱幺儿,因为幺儿岁数最小,

肥城市19789636514: 为什么"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子)" -
弘肾桑菊: 古代传位 是立长 立贤 然后 才是立嫡,百姓则不然.小儿子最招人疼,哥姐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