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作者&投稿:怀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壮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作为一个广西人,不能不说说对壮族风俗的认识:
1、首先最先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农历三月初三),准备又到三月三了(广西工作的朋友们是可以放假的,据说今年跟清明假期连一起有6天,我表示羡慕)。三月三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就是在室外进行对歌、唱歌的节目。分日歌圩、夜歌圩。日歌圩主要是以倚歌择配为主; 夜歌圩则主要唱丰收、历史、生产等歌。壮族三月三歌圩的起源有不同的版本,有说是刘三姐发明山歌,后人进行传唱演变而成;有说是为了除灾驱疫;还有说是为了纪念一对坚贞的情侣。通常情况下,在三月三前,姑娘家会赶制绣球。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2、壮家人的服饰男女不同,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对襟开胸(一般劳动时穿)。而女装为无领右襟。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男女都穿布鞋。

3、五色糯米饭,我最喜欢吃黑色的。在三月三到来前,壮家人会用枫叶、红蓝草等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做成五色糯米饭(红、黄、黑、紫、白)。当然,还会准备彩蛋。据说这种食物古时的仙女很喜欢;但也有种说法是为了祭祀刘三姐的。人们传言:吃这种米饭,能强身健体,好运连连。彩蛋而是未婚男女传情交际的物品。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当作幸福的象征。而且壮家人认为枫叶能驱鬼,因而在门口插上枫叶也是习俗。甚至撒上五色染料的渣,以求平安。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
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1.“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
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2.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3.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
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
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
前述壮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装储骨灰,然后择地而葬,也属于二次葬式。
近代以来,有个别富贵之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
不过,在一般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并不看重,也不认可。




扩展资料: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壮族

1、壮族的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2、壮族的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3、壮族的住房

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4、壮族的婚礼习俗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5、壮族的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扩展资料: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布”,在状语中是“人”的意思。

参考资料:壮族-百度百科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1、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

2、“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3、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

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扩展资料: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布”,在状语中是“人”的意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壮族



壮族的民族习俗主要包括节日、婚姻、丧葬3个方面。

节日主要为“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

壮族婚姻制度从“从妻居”到“从夫居”转变。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拓展资料: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

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壮族



  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 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人因人口相对较多,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壮族人生活习俗也基本汉化了,所以壮族人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在某些方面很接近,但传统的民俗还是保留下来。例如: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族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 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除春节外,农历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族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民族的风俗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习俗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习俗。例如,汉族的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蒙古族喜爱吃奶制品和牛羊肉;藏族则有酥油茶和青稞酒的传统。这些饮食习俗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地域特色。二、服饰习俗 各民族的服饰也具有浓...

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1. 汉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等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以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也是汉族的传统习俗。2.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期间举行摔跤、赛马和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形式,象征着游牧文...

少数民族的习俗有哪些
一、节日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神山的盛大节日,期间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民族传统活动。藏族有雪顿节,这一天农牧民会前往拉萨朝拜,并参加盛大的法会和娱乐表演。二、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独特且富有特色。如维吾尔族的传统美食羊肉串和馕,...

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4. 满族:满族人早期信奉萨满教,祭祖、祭天时,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注重礼节,曾有段时间,小辈对老辈需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5. 布依族:布依族男子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头戴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

不同民族的风俗是什么?
1、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2、佤族(木鼓节)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节木鼓活动的时节。于2002年确定,4月10日至12日为佤族木鼓节。 木鼓是佤族...

少数民族哪些风俗
一、赛马与民族节庆活动 在少数民族的众多风俗中,赛马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许多民族会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举办赛马活动,这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如藏族的跑马节,赛马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人们通过赛马展示勇敢和技艺,同时也表达对马匹的敬意和爱护。此外,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以下为部分民族的特色介绍:1. 阿昌族:以采茶为传统活动。2. 白族:有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和大理三塔等文化特色。3. 保安族:特色服饰为羊皮袄,保安刀是著名的工艺品。4. 布朗族:弹唱是他们的传统艺术形式。5. 布依族:石板屋是他们传统的住宅,同时擅长...

中国56个民族都有什么民风民俗?
各民族风俗习惯如下: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

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
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傣族泼水节、维吾尔族的礼仪、朝鲜族的饮食习惯、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藏族的三口一杯礼。1、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又称浴佛节,也叫冷河伤寒节,是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泰族和东南亚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用纯净水互相泼洒,以祈求洗去身上的陈年旧事和晦气,迎接新...

少数民族有哪些习俗
一、少数民族的习俗包括:饮食习俗、居住习俗、节日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以及生产劳动习俗等。二、详细解释:1. 饮食习俗: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例如,蒙古族习惯食用奶制品和牛羊肉;藏族偏爱青稞酒和酥油茶;苗族则有酸辣口味的食物等。2. 居住习俗:少数民族的...

忻城县17790004518: 壮族有哪些具体的民俗活动 -
谷才仙林: 壮族风俗习惯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忻城县17790004518: 壮族有什么风俗???????????? -
谷才仙林: 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头上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

忻城县17790004518: 壮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
谷才仙林: 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除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举行聚会唱歌活动.此外,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杀鸭、做糍粑祭祖,出嫁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忻城县17790004518: 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谷才仙林: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忻城县17790004518: 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
谷才仙林: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

忻城县17790004518: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有哪些 -
谷才仙林: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

忻城县17790004518: 壮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谷才仙林: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

忻城县17790004518: 广西壮族的民俗 -
谷才仙林: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壮族人民历来都有唱山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