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郁达夫

作者&投稿:东野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郁达夫,徐志摩之死。~

关于郁达夫之死

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正和几个熟人在家里喝酒谈天,有个印尼青年来找他,他当时穿了睡衣拖鞋跟那青年走出去。客人等他不回,也就散了。印尼夫人何丽有次日临盆,生下第二个孩子郁美兰,而她的爸爸没有看到她的出生便从此失踪,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据附近居民说,看到一辆汽车停在路口,有人坐在里面等,郁达夫和另一个人上了汽车便开走了。这是许多文章报导过的郁达夫失踪当晚的情况。

1946年胡愈之先生回到国内后,发表<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这是当时惟一可靠的正式报告。然而作者对于达夫遭日宪兵杀害,只是根据他对达夫处境的了解和前后种种迹象的估计和推测,无真凭实据。胡老曾亲自对我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派遣的第一任驻印尼大使,正是曾在印尼流亡住在达夫家里假充看门人受过“赵老板”掩护的王任叔。胡老原指望他到任后,会循外交途径把郁达夫之死追查清楚,弄个水落石出:然而没有,他什么也没有做。王任叔不但没有追查,还向熟人说,郁达夫给日本人当翻译是失节,似乎死有余辜。胡愈之的报告原是写给当时中共领导的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建国以后在这基础上成立的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对于郁达夫这样的作家,在抗日战争中直接被敌人杀害殉难,既未调查,也没有任何表示。除了偶然在文艺批判文章中出现郁达夫的名字之外,他已从读者中消失了。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才重新出版他的著作,而对于他的死的认真调查,倒是全靠日本学者在做。

先是日本学者稻叶昭二先生和伊藤虎丸先生从50年代开始搜集研究郁达夫作品和生平资料,先是自费油印,后由东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会”于1961年发表在机关报《中国文学研究》第一号,开始引起日本文学界的注意。到1968年,当时是大阪市立大学研究生的铃木正夫参加了工作,于是《郁达夫研究资料》就成为东京大学的东洋学文献丛刊第五辑,于1969年10月以单行本形式正式出版,这就传到中国。但当时大陆只有个别大学、郁达夫家属和极少数人收藏此书,而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文学界则引起热烈的反响。为了继续搜集郁达夫晚期作品并考察其死因,铃木于1971年前往新加坡和印尼郁达夫流亡地区,历时一年多,采访了数以百计的有关人物,搜集了海外作品和资料,于1973年和1974年陆续出版了《郁达夫资料补篇》上下二册。这三本书近十余年来已成为海内外研究郁达夫特别是研究他的晚期的主要资料。

这期间在海外,特别是香港和台北,对于郁达夫之死有不少传说,除了说被日本宪兵队杀害,还有的说是被中国人或被印尼共产党暗杀。甚至到了1988年还有人写文章刊于香港《大成》杂志,说他到过印尼旅行,听苏门答腊棉兰的华侨说,郁达夫是被王任叔出卖因而致死的,当然更是无稽之谈。

铃木正夫去过印尼之后,根据他访谈所得线索,继续在日本各地查访了许多当时去过印尼的日本宪兵队员等有关的人。开始时,他抱着怀疑态度,而且作为一个日本国民,自然带着否定郁达夫是被日宪兵队杀死的希望去做调查的,但结果是:事实恰恰与希望相反。原来那个下命令的队长尚在人世,只是畏罪而隐居乡间,由于参加执行的宪兵家属提供的线索,铃木才找到他,经过多次访谈,耐心说服,并允不告发不追究罪行,只是为了有责任向世界公布郁达夫之死的事实真相。终于弄清楚,当时日本军部知道了赵廉就是郁达夫后,诱他去东京、上海而被严词拒绝,正待进一步考虑如何处置,这时日本宣告全面投降,当地宪兵队在奉命撤退以前,便决定对郁达夫下毒手,8月29日晚派四名宪兵,找一名印尼人诱骗郁达夫出来,开车到附近荒野,用极残酷的手段把他活活掐死。1985年9月铃木应中国纪念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邀请,出席在浙江富阳郁达夫故乡举行的大会,第一次公开发表郁达夫确为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的证据确凿的报告。至此,经过四十年之后,郁达夫之死才真正大白于天下,可以盖棺论定了。

徐志摩之死
婚姻的苦果
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婚后,两人也的确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徐志摩拥有了陆小曼,拥有了陆小曼的爱,按他们的说法,成了精神上的大富翁,他似乎是幸福极了。在《眉轩琐语》那一束日记里,徐志摩曾说,得到了陆小曼,是他从苦恼的人生中挣出了头,比做一品官,发百万财,乃至身后上天堂,都来得宝贵。然而,这幸福是极其短暂的。现实的婚后生活,距离徐志摩爱情生活的理想实在太遥远了。
当初,徐志摩为自己的婚姻,设置了白朗宁夫妇的模式,他追求陆小曼,不仅仅是要和一个美丽聪慧女子相结合,而且是要把她作为实现生命事业的一个部分。婚前,徐志摩多次向陆小曼表述过自己璀璨壮丽的理想。可是,徐志摩估计错了,婚后的陆小曼积习难改,依然故我。她终究没有成为中国的白朗宁夫人。
陆小曼一贯养尊处优。过去,在北平就是出了名会花钱的小姐。婚后,物质上的欲望有增无减,徐志摩也无可奈何。订婚、结婚,徐志摩已经花去了一大笔钱,等到他和陆小曼由硖石返归上海时,他都债台高筑了。在上海,住房子要花费一大笔租金,其他开销也相当可观。为此,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一千多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
陆小曼爱玩,沉溺于夜生活使她每天天亮时分才上床,一直要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到晚上上灯了,屋子里才显露出生气。她有一个贴身的丫头。她的父母还有两个丫头侍候,另外还有司机、老仆人,排场不算不大。每逢过节,甚至平时,陆小曼常常包订剧院等娱乐场所座席。最荒唐的是,有一次,她竟带领全家人和客人去了一家么二堂子,为所谓一年一度的菊花大会摆酒。
陆小曼结婚前,在上海已被誉为交际花。随徐志摩定居上海,更是名满浦江两岸。陆小曼喜欢唱戏,尤其喜欢捧戏子。陆小曼平时花钱如流水,对于捧角,更是一掷千金,毫不吝惜。
更叫人难受的是,徐志摩不仅要看陆小曼票戏,陪着陆小曼捧戏子,有时,还不得不投其所好,妇唱夫随,参加演出,凑个角色为她配戏。徐志摩厌倦极了,却又无可奈何。
陆小曼体弱多病,这不仅多了一笔巨大的开支,还对徐志摩精神多了一番折磨。陆定山的《春申旧闻》记述了这个悲剧。事情的经过是:陆小曼身体弱,连唱两天戏,旧病复发,得了晕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他是丁凤山的嫡传,常为陆小曼推拿,真能手到病除。徐志摩天性洒脱,他以为夫妇的关系是爱,朋友的关系是情,从这一点说,翁瑞午和陆小曼在罗襦半解、妙手抚摩之际,他亦视之坦然。他说:“这是医病,没有什么嫌可避的。”翁瑞午本是世家子弟,父印若历任桂林知府,以画鸣世,家有收藏,鼎彝书画,累箧盈厨。陆小曼天性爱美,且喜缯事,翁瑞午则时时袖赠名画,以博欢心。又教陆小曼吸食阿芙蓉,试之疾病立愈。于是,陆小曼大喜,常常有翁瑞午一榻横陈,隔灯并枕。而徐志摩有一套哲学,是说:男女的情爱,既有分别,丈夫绝对不许禁止妻子交朋友,何况芙蓉软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做爱。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暧昧最嘈杂的是打牌。所以徐志摩不反对陆小曼吸食鸦片,而反对陆小曼打麻将。实际上,徐志摩爱陆小曼无所不至,只要陆小曼喜欢,他什么都能牺牲。但是女子的心理,是很复杂很神秘的,陆小曼的确爱志摩,但她也爱翁瑞午了。
其实,一开始,徐志摩只是坦然地让翁瑞午为陆小曼按摩、治疗,没料到陆小曼会是如此地放纵,发展到和翁瑞午不清不白起来。一开始,徐志摩让陆小曼吸毒也是为了治病,哪知道,一吸成瘾,竟弄得不可收拾了。
徐志摩痛苦极了,他愤慨地说,我们现在都在堕落中,这样的朋友只能叫做酒肉交,彼此一无灵感,一无新生机,还谈什么“作为”,什么事业。
教书只为稻粮谋
被烦闷困扰着的徐志摩,除了写点诗歌和散文外,用了很大的精力去教书。徐志摩采纳了胡适等好友的劝告,想举家北迁,换个环境,以期重振旗鼓,向上生活。无奈陆小曼执意不肯舍去上海。而徐志摩认为,上海的环境,他实在不能再忍受,再窝下去,连他也一定毁掉。因此,他只好忍痛离开。1930年秋后,徐志摩辞去了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的职务,应胡适的邀请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同时兼任女师大的教授,吃、住都在胡适的家里,朋友们都很关照他。1931年2月24日给陆小曼的信里,徐志摩说到胡适全家待他很好,一切都替他预备好,被窝等等一应俱全。
即使这样,徐志摩的身在北平,而心却记挂着上海的陆小曼,不得不经常在平沪两地奔走。1931年前6个月,他竟在上海与北平间来回奔波了8次,除了送工资,主要的是想劝陆小曼北迁。这段时间徐志摩给陆小曼写的信里,这方面的意思是中心话题。没想到,陆小曼劣迹不改,竟然没有离开上海一步。
他那时收入不算少,自己在北平花销也不大,然而却为手头拮据、负债累累、经济困窘而不堪其苦。在写给陆小曼的一封家信中,徐志摩显得极为狼狈:
……钱的问题,我是焦急得睡不着。现在第一盼望节前发薪,但即节前有,寄到上海,定在节后。而二百六十元转眼即到,家用开出支票,连两个月房钱亦在三百元以上,节还不算。我不知如何弥补得来?借钱又无处开口。我这里也有些书钱、车钱、赏钱,少不了一百元。真的踌躇极了。本想有外快来帮助,不幸目前无一事成功,一切飘在云中,如何是好?钱是真可恶,来时不易,去时太易。我自阳历三月起,自用不算,路费等等不算,单就附银行及你的家用,已有二千零五十元。节上如再寄四百五十元,正合二千五百元……我想想,我们夫妻俩真是醒起才是!若再因循,真不是道理。再说我原许你家用及特用每月以五百元为度。我本意教书而外,另有翻译方面二百可恃,两样合起,平均相近六百,总还易于维持。不想此半年各事颠倒,母亲去世,我奔波往返,如同风裹篷帆。身不定,心亦不定。莎士比亚如何译得?结果仅有学校方面五百多,而第一个月又被扣了一半。眉眉亲爱的,你想我在这情形下,张罗得苦不苦?同时你那里又似乎连五百都不够用似的,那叫我怎么办?
更糟糕的是徐志摩那时的夫妻关系更趋恶化了。从现存的1931年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25封信来看,徐志摩忍受的痛苦真是难以形容的。为陆小曼日益堕落,亲朋好友骂得徐志摩词严义正,他也无言答对。他不愿意公开吵闹,更不用说离婚了。但是,“烟虽不外冒,恰反向里咽,那不是更糟糕更缠牵?”结果,劝告开导都无济于事,灾难终于降临了。
魂归蓝天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接连十几次电报催徐志摩南返。11日,他从北平南下,13日到了上海。一见面,夫妇之间就大吵一架。素称脾气温和的陆小曼,竟然大发娇小姐脾气。徐志摩本来不想把关系弄僵。他只好探访故旧以消气解愁。比如,14日,他曾到刘海粟处看他海外归来的新作,中午在罗隆基处午餐,午后又回到刘海粟处逗留。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忍无可忍的徐志摩,不得不拂袖而去了。
18日,他乘早车到了南京,住朋友何竞武家。晚,9时半,他到张歆海家,在那里,他还遇见了杨杏佛。
徐志摩与张歆海的夫人韩湘眉继续讨论了11日夜没有讨论定的题目--人生与恋爱。狂谈之间,主人注意到徐志摩穿了一条又短又小、腰间破着一个窟窿的西装裤子,他还像螺旋似的转来转去,寻一根久已遗失的腰带,引得大家大笑。他自我解嘲地说,那是临行仓促中不管好歹抓来穿上的。
说笑之间,韩湘眉似忽有所感地说:“Suppose Something HappensTomorrow(明天可能要出事),志摩!”
徐志摩顽皮地笑着说:“你怕我死么?”
“志摩!正经话,总是当心点的好。司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不知道!没有关系,I always want to fly(我总是要飞的),我以为天气晴朗,宜于飞行。”
“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
“小曼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作Merry Widow(风流寡妇)。”
这时,杨杏佛接嘴说:“All widow are merry(凡是寡妇皆风流)。”
说罢,大家都笑起来。他们谈朋友,谈徐志摩此后的北平生活,还谈一把乱麻似的国事,不觉已是深夜。临行时,杨杏佛在前,徐志摩在后,他转过头来,极温柔的,像长兄似的,轻吻了韩湘眉的左颊。没想到,这是他们之间永诀的表示。
当晚,他回到何竞武家住宿,那里,离飞机场近。他是要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班机济南号飞返北平。他的免费机票是在中国航空公司财务组任主任的朋友保君健赠送的。
19日,有雾。想到林徽音当天晚上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要急着赶到,徐志摩还是毫不迟疑地起飞了。
不幸,灾难降临了!飞机于当天上午8时起飞,10时10分徐州。10时20分再行北飞,午后2时失事坠毁,徐志摩以他36岁的英年遇难。

1、有一次,郁达夫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的朋友很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2、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
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三原则——“快短命”。
3、郁达夫爱喝酒,但没有控制力,率性而为。一次,朋友相聚,夫人王映霞事先叮嘱别人,不许郁达夫饮酒。结果等到半夜,还不见人回来,把王映霞急得一晚上没睡好。清早有人送回来了,是在马路边的雪地里“捡”的,原来他喝得太多,与朋友别后,走出酒馆不远,就倒在地上了。雪冷得刺人,软得像棉花,他就在这“棉花”上睡了一个美美的觉。
后来,夫人王映霞“约法三章”:凡朋友请郁达夫出去喝酒吃饭,必须要负责送回,否则不让出门。起初还有几分效果,久而久之夫人的约定遂为一纸空文。走时答应得好,到了酒场,几杯下肚,便失去了自控能力,酒前的信誓旦旦,早已被醇酒消除得一干二净。

扩展资料
郁达夫(1896年-1945年),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郁达夫

  郭沫若评郁达夫

  我这篇小文不应该叫作“论”,只因杂志的预告已经定名为“论”,
  不好更改,但我是只想叙述我关于达夫的尽可能的追忆的。

  我和郁达夫相交远在1914年。那时候我们都在日本,而且是同学
  同班。

  那时候的中国政府和日本有五校官费的协定,五校是东京第一高
  等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千叶医学校、山口
  高等商业学校。凡是考上了这五个学校的留学生都成为官费生。日本
  的高等学校等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它是大学的预备门。高等学校在当
  时有八座,东京的是第一座,在这儿有为中国留学生特设的一年预备
  班,一年修满之后便分发到八个高等学校去,和日本人同班,三年毕
  业,再进大学。我和达夫同学而且同班的,便是在东京一高的预备班
  的那一个时期。

  日本高等学校的课程在当时分为三个部门,文哲经政等科为第一
  部,理工科为第二部,医学为第三部。预备班也是这样分部教授的,
  但因人数关系,一三两部是合班教授。达夫开始是一部,后来又转到
  我们三部来。分发之后,他是被配在名古屋的第八高等,我是冈山的
  第六高等,但他在高等学校肄业中,又回到一部去了。后来他是从东
  京帝国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部毕业,我是由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的。

  达夫很聪明,他的英文、德文都很好,中国文学的根底也很深,
  在预备班时代他已经会做一手很好的旧诗。我们感觉着他是一位才士。
  他也喜欢读欧美的文学书,特别是小说,在我们的朋友中没有谁比他
  更读得丰富的。

  在高等学校和大学的期间,因为不同校,关于他的生活情形,我
  不十分清楚。我们的友谊重加亲密了起来的是在1918年以后。

  1918年的下半年我已被分发到九州帝国大学,住在九州岛的福冈
  市。适逢第六高等学校的同学成仿吾,陪着他的一位同乡陈老先生到
  福冈治疗眼疾,我们同住过一个时期。我们在那时有了一个计划,打
  算邀集一些爱好文学的朋友来出一种同人杂志。当时被算在同人里面
  的便有东京帝大的郁达夫、东京高师的田汉、熊本五高的张资平、京
  都三高的郑伯奇等。这就是后来的创造社的胎动时期。创造社的实际
  形成还是在两年之后的。

  那是1920年的春天,成仿吾在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研究了三年,
  该毕业了,他懒得参加毕业考试,在四月一号要提前回国。我自己也
  因为听觉的缺陷,搞医学搞得不耐烦,也决心和仿吾同路。目的自然
  是想把我们的创造梦实现出来。那时候达夫曾经很感伤地写过信来给
  我送行,他规戒我回到上海去要不为流俗所污,而且不要忘记我抛别
  在海外的妻子。这信给我的铭感很深,许多人都以为达夫有点“颓唐”,
  其实是皮相的见解。记得是李初梨说过这样的话:“达夫是模拟的颓
  唐派,本质的清教徒”。这话最能够表达了达夫的实际。

  在创造社的初期达夫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他的清新的笔调,在
  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
  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
  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
  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直率,使他们感
  受着作假的困难。于是徐志摩“诗哲”们便开始痛骂了。他说:创造
  社的人就和街头的乞丐一样,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
  吸引过路人的同情。这主要就是在攻击达夫。

  达夫在暴露自我这一方面虽然非常勇敢,但他在迎接外来的攻击
  上却非常脆弱。他的神经是太纤细了。在初期创造社他是受攻击的一
  个主要对象。他很感觉着孤独,有时甚至伤心。记得是1921年的夏天,
  我们在上海同住。有一天晚上我们同到四马路的泰东书局去,顺便问
  了一下在五月一号出版的《创造季刊》创刊号的销路怎样。书局经理
  很冷淡地答应我们:“二千本书只销掉一千五。”我们那时共同生出
  了无限的伤感,立即由书局退出,在四马路上接连饮了三家酒店,在
  最后一家,酒瓶摆满了一个方桌。但也并没有醉到泥烂的程度。在月
  光下边,两人手牵着手走回哈同路的民厚南里。在那平滑如砥的静安
  寺路上,时有兜风汽车飞驰而过。达夫曾突然跑向街心,向着一辆飞
  来的汽车,以手指比成手枪的形式,大呼着:“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
  本家!”

  当时在我,我是感觉着:“我们是孤竹君之二子。”

  胡适攻击达夫的一次,使达夫最感着沉痛。那是因为达夫指责了
  余家菊的误译,胡适帮忙误译者对于我们放了一次冷箭。当时我们对
  于胡适倒并没有什么恶感。我们是“异军苍头突起”,对于当时旧社
  会毫不妥协,而对于新起的不负责任的人们也不惜严厉的批评,我们
  万没有想到以“开路先锋”自命的胡适竟然出以最不公平的态度而向
  我们侧击。这事在胡适自己似乎也在后悔,他自认为轻易地树下了一
  批敌人。(他后来曾经写过一封信来,向我缓和,似道歉而又非道歉
  的。——沫若注。)但经他这一刺激,倒也值得感谢,使达夫产生了
  一篇名贵一时的历史小说,即以黄仲则为题材的《采石矶》。这篇东
  西的出现,使得那位轻敌的“开路先锋”也确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冒昧
  了。

  胡适在启蒙时期有过些作用,我们并不否认。但因出名过早,而
  膺誉过隆,使得他生出了一种过分的自负心,这也是无可否认的实情。
  他在文献的考证上下过一些工夫,但要说到文学创作上来,他始终是
  门外汉。然而他的门户之见却是很森严的,他对创造社从来不曾有过
  好感。对于达夫,他们后来虽然也成为了“朋友”,但在我们第三者
  看来,也不像有过什么深切的友谊。

  我在1920年一度回到上海之后,感觉着自己的力薄,文学创作的
  时机并未成熟,便把达夫拉回来代替了我,而我又各自去搞医学去了。
  医学搞毕业是1923年春,回到上海和达夫、仿吾同住。仿吾是从湖南
  东下,达夫是从安庆的法政学校解了职回来。当时我们都是无业的人,
  集中在上海倒也热烈地干了一个时期。《创造季刊》之后,继以《创
  造周报》、《创造日》,还出了些丛书,情形和两年前大不相同了。
  但生活却是窘到万分。

  1923年秋天北大的陈豹隐教授要往苏联,有两小时的统计学打算
  请达夫去担任,名分是讲师。达夫困于生活也只得应允,便和我们分
  手到了北平。他到北平以后的交游不大清楚,但我相信“朋友”一定
  很多。然以达夫之才,在北平住了几年,却始终是一位讲师,足见得
  那些“朋友”对于他是怎样的重视了。

  达夫的为人坦率到可以惊人,他被人利用也满不在乎,但事后不
  免也要发些牢骚。《创造周报》出了一年,当时销路很好,因为人手
  分散了,而我自己的意识已开始转换,不愿继续下去,达夫却把这让
  渡给别人作过一次桥梁,因而有所谓创造社和太平洋社合编的《现代
  评论》出现。但用达夫自己的话来说,他不过是被人用来点缀的“小
  丑”而已。

  达夫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志的一个人,在北大没有当到教授,后来
  (1925年初)同太平洋社的石瑛到武大去曾经担任过教授,但因别人
  的政治倾向不受欢迎而自己受了连累,不久又离开了武汉。这时候我
  往日本去跑了一趟又回到了上海来。上海有了“五卅”惨案发生,留
  在上海的创造社的朋友们不甘寂寞,又搞起《洪水半月刊》来,达夫
  也写过一些文章。逐渐又见到创造社的复活。直到1926年3月我接受了
  广州大学文学院长的聘,又才邀约久在失业中的达夫和刚从法国回国
  的王独清同往广州。

  达夫应该是有政治才能的,假如让他做外交官,我觉得很适当。
  但他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他的缺点是身体太弱,似乎在二十几岁的
  时候便有了肺结核,这使他不能胜任艰巨工作。还有一个或许也是缺
  点,是他自谦的心理发展到自我作践的地步。爱喝酒,爱吸香烟,生
  活没有秩序,愈不得志愈想伪装颓唐,到后来志气也就日见消磨,遇
  着什么棘手的事情,便萌退志。这些怕是他有政治上的才能,而始终
  未能表现其活动力的主要原因吧。

  到广州之后只有三个月工夫,我便参加了北伐。那时达夫回到北
  平去了。我的院长职务便只好交给王独清代理。假使达夫是在广州的
  话,我毫无疑问是要交给他的。这以后我一直在前方,广州的情形我
  不知道。达夫是怎样早离开了广州回到上海主持创造社,又怎样和朋
  友们生出意见闹到脱离创造社,详细的情形我都不知道。在他宣告脱
  离创造社以后,我们事实上是断绝了交往。他有时甚至骂过我是“官
  僚”。但我这个“官僚”没有好久便成了亡命客,我相信到后来达夫
  对于我是恢复了他的谅解的。

  1928年2月到日本去亡命,这之后一年光景,创造社被封锁。亡命
  足足十年,达夫和我没有通过消息。在这期间他的生活情形我也是不
  大清楚的。我只知道他和王映霞女士结了婚,创作似乎并不多,生活
  上似乎也不甚得意。记得有一次在日本报上看见过一段消息,说暨南
  大学打算聘达夫任教授,而为当时的教育部长王世杰(这人是太平洋
  社的一位头子,利用过达夫和创造社的招牌来办《现代评论》的。——
  沫若注。)所批驳,认为达夫的生活浪漫,不足为人师。我感受着异
  常的惊讶。

  就在卢沟桥事变前一年(1936年)的岁暮,达夫忽然到了日本东
  京,而且到我的寓所来访问。我们又把当年的友情完全恢复了。他那
  时候是在福建省政府做事情,是负了什么使命到东京的,我已经不记
  忆了。他那时也还有一股勃勃的雄心,打算到美国去游历。就因为他
  来,我还叨陪着和东京的文人学士们周旋了几天。

  次年的5月,达夫有电报给我,说当局有意召我回国,但以后也没
  有下文。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我得到大使馆方面的谅解和暗助,冒
  险回国。行前曾有电通知达夫,在7月17日到上海的一天,达夫还从福
  建赶来,在码头上迎接着我。他那时对于当局的意态也不甚明了,而
  我也没有恢复政治生活的意思,因此我个人留在上海,达夫又回福建
  去了。

  1938年,政治部在武汉成立,我又参加了工作。我推荐了达夫为
  设计委员,达夫挈眷来武汉。他这时是很积极的,曾经到过台儿庄和
  其他前线劳军。不幸的是他和王映霞发生了家庭纠葛,我们也居中调
  解过。达夫始终是挚爱着王映霞的,但他不知怎的,一举动起来便不
  免不顾前后,弄得王映霞十分难堪。这也是他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吧?
  后来他们到过常德,又回到福州,再远赴南洋,何以终至于乖离,详
  细的情形我依然不知道。只是达夫把他们的纠纷做了一些诗词,发表
  在香港的某杂志上。那一些诗词有好些可以称为绝唱,但我们设身处
  地替王映霞作想,那实在是令人难堪的事。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
  成为一种病态了。别人是“家丑不可外扬”而他偏偏要外扬,说不定
  还要发挥他的文学的想象力,构造出一些莫须有的“家丑”。公平地
  说,他实在是超越了限度。暴露自己是可以的,为什么要暴露自己的
  爱人?这爱人假使是旧式的无知的女性,或许可无问题,然而不是,
  故所以他的问题弄得不可收拾了。

  达夫到了南洋以后,他在星岛编报,许多青年在文学上受着他的
  熏陶,都很感激他。南太平洋战事发生后,新加坡沦陷,达夫的消息
  便失掉了。有的人说他已经牺牲,有的人说他依然健在,直到最近才
  得到确实可靠的消息,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十天前,达夫的一位公子郁飞来访问我,他把沈兹九写给他的回
  信给我看,并抄了一份给我,他允许我把它公布出来。凡是达夫的朋
  友,都是关心着达夫的生死的,一代的文艺战士假使只落得一个惨淡
  的结局,谁也会感觉着悲愤的吧?……

  看到这个“凶多吉少”的消息,达夫无疑是不在人世了。这也是
  生为中国人的一种凄惨,假使是在别的国家,不要说像达夫这样在文
  学史上不能磨灭的人物,就是普通一个公民,国家都要发动她的威力
  来清查一个水落石出的。我现在只好一个人在这儿作些安慰自己的狂
  想。假使达夫确实是遭受了苏门答腊的日本宪兵的屠杀,单只这一点
  我们就可以要求把日本的昭和天皇拿来上绞刑台!英国的加莱尔说过
  “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不愿失掉莎士比亚”;我们今天失掉了郁达夫,
  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

  实在的,在这几年中日本人所给予我们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但就我们所知道的范围内,在我们的朋辈中,怕应该以达夫的牺牲为
  最惨酷的吧。达夫的母亲,在往年富春失守时,她不肯逃亡,便在故
  乡饿死了。达夫的胞兄郁华(曼陀)先生,名画家郁风的父亲,在上
  海为伪组织所暗杀。夫人王映霞离了婚,已经和别的先生结合。儿子
  呢?听说小的两个在家乡,大的一个郁飞是靠着父执的资助,前几天
  飞往上海去了。自己呢?准定是遭了毒手。这真真是不折不扣的“妻
  离子散,家破人亡”!达夫的遭遇为什么竟要有这样的酷烈!

  我要哭,但我没有眼泪。我要控诉,向着谁呢?遍地都是圣贤豪
  杰,谁能了解这样不惜自我卑贱以身饲虎的人呢?不愿再多说话了。
  达夫,假使你真是死了,那也好,免得你看见这愈来愈神圣化了的世
  界,增加你的悲哀。
  1946年3月6日●

郁达夫
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即使只是一点点,^-^
╭~~~╮ ╭ ﹌╮ ╭~~~╮ ╭ ﹌╮
(=^.^=) (o'.'o) (=^.^=) (o'.'o)
(~)ǒ(~) (~)ǒ(~) (~)ǒ(~) (~)ǒ(~)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郁达夫在杭州经营茶行。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作者在记叙中句句带有深秋景物特征,通过五幅图景:...

文中引用郁达夫的话语和其作品有什么作用
1927年与王映霞 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派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迭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

郁达夫的代表作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担任过《创造季刊》和《洪水》等文学刊物的主编,并与鲁迅合作编辑了《奔流》杂志,1930年加入左联,成为二三十年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气节的作家,郁达夫致力于抗日救国,他的文学作品中融入了深深的爱国情感,如《怀鲁迅》、《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

郁达夫的作品有哪些郁达夫作品介绍
郁达夫的作品有哪些?,郁达夫作品介绍很多朋友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吧!1、郁达夫于1923年出版的个人第二部小说集。集中包括《沉沦》、《血泪》 、 《茑萝行》 、《还乡记》三篇小说,以及《献纳之辞》、《自序》和《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三篇文字。2、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控...

郁达夫第一部小说集
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郁达夫 ...

郁达夫的小故事
1、有一次,郁达夫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的朋友很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2、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

郁达夫的轶事典故
生死迷局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缘于1946年8月8日,邵宗汉先生从棉兰苏门答腊联军总部情报处所获取的消息。该消息证实,联军当局在日本战犯口中得知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枪杀,同时被害者尚有欧洲人数名,遗骸埋在武吉丁宜附近的丹...

郁达夫作品都有那些?
《达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闲书》(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上海文化书局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春明 《达夫诗词集》1948,广州宇宙风社 《郁达夫游记》(散文集)1948,上杂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1,开明;...

“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出自于哪里?
“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这句话是郁达夫在他写自己家乡那篇文章里说过的,名为《故都的秋》。

郁达夫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郁达夫,生于1896年,卒于1945年,现代作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创造社创始人之一。早年就读于嘉兴府中学、杭州府中学、杭州育英书院。郁达夫是创造社成员中小说散文方面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从小受过中国古典诗文熏陶,也喜读小说戏曲作品。1913年他随...

云溪区19588326172: 郁达夫的代表作(关于郁达夫的代表作的基本详情介绍)
钟唐都梁: 1、郁达夫,男,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2、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

云溪区19588326172: 郁达夫简介 ? -
钟唐都梁: 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云溪区19588326172: 介绍一下郁达夫的生平及概况 -
钟唐都梁: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云溪区19588326172: 求关于《古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的所有资料,谢谢! -
钟唐都梁: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1]曾经与徐志摩作为同班同学. 中文名郁文 别 名荫生、阿凤,字达夫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富阳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 逝世日期1945年9月17日 职 业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毕业院校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代表作品《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

云溪区19588326172: 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钟唐都梁:[选项] A.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 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 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 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云溪区19588326172: 郁达夫详细资料 -
钟唐都梁: 郁达夫先生 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http://baike.soso.com/ShowLemma.e?sp=l260411&ch=w.search.baike这个更详细

云溪区19588326172: 郁达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啊……
钟唐都梁: 郁达夫是一个优点突出弱点突出的人物,真诚真实(不喜欢的自然会说“暴露狂”),从来不抢制高点(他也抢不上),颓废放纵,性情中人;难算计别人,只有被人算计的份儿.

云溪区19588326172: 郁达夫有着哪些文学成就?
钟唐都梁: 郁达夫(1896—1945年),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1911年起郁达夫开始...

云溪区19588326172: 关于郁达夫的故事.. -
钟唐都梁: 他是一个思想文笔活跃但行动语言呆滞的人,孤独少朋,不善交际,和那个时代前景有很大联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