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生的主要事迹

作者&投稿:蛮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始皇一生的事迹~

秦始皇,名叫赢政,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两千年来,对他的评价是很有争议的,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亲子楚(又名异人)做人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因为他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

子楚在赵国很不得意,但吕不韦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吕不韦当时已经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很会投机,见到了子楚便觉得他像个贵重的商品一样奇货可居,将来可以借他赚取功名利禄(这就是现在“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的来历)。吕不韦很熟悉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她却没有儿子,便打定注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主意已定,吕不韦便付诸行动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为本钱,其中的500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500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带着去了秦国。他很精明,没有直接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更有效的迂回策略:去找华阳夫人的姐姐。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国君和贤惠的华阳夫人,还经常对他说“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时到了深夜还思念得流泪。说到最后,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话打动了,便请她将礼物转交给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接受了吕不韦替子楚交给她的礼物,又听说了子楚对她和安国君的态度,便对子楚有了好感。

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挑选一个好的作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储君,那么以后即使在秦昭王死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适的人选。吕不韦商人式的精明算计,正好是华阳夫人日夜耿耿于怀的心事,姐姐来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怀。于是,华阳夫人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事情办成了,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从此,吕不韦便长住在了邯郸,和子楚一起广交天下宾客,等待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为了更好地笼络子楚,吕不韦还给子楚送去一个擅长歌舞的美女,因为是在赵国的都城,所以历史上称她为赵姬。后来,赵姬给子楚生下一子,这就是秦始皇。开始他姓赵,因为出生在赵国。因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来就改为政。等到回到了秦国,才改成了国姓嬴。

秦始皇刚出生,秦国和赵国便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第二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逃出了邯郸城。秦始皇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安国君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刚即位,便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还封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时间也不长,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赢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


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赢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他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又召集很多的门客,让他们搜集史料,最后辑成了《吕氏春秋》。

赵太后在先前被吕不韦送给子楚之前和吕不韦很要好,现在虽然地位尊贵,但子楚已经死去,守寡时间一长,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时,秦始皇已经长大,吕不韦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发觉,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赵太后找了个替身,这就是嫪毐,让他冒充宦官进宫,在净身时赵太后买通了执行的人,让这个假宦官进去供赵太后享乐。

这样,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吕不韦公开拿出了《吕氏春秋》,嫪毐则依仗赵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而嫪毐却等不及了,他想乘机叛乱,杀掉秦始皇,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后处以车裂酷刑,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始皇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吕不韦的相国,赶出咸阳,让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阳。两年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吕不韦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后难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杀了。

对自己政权的威胁都清除了,秦始皇便开始对东方的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他继承了祖辈的基业,而且发扬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秦始皇继续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

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至此,秦灭六国,十年统一了中国。


政治改革 建大秦帝国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他让大臣们讨论他的称号,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这主要来自远古的传说三皇和五帝。结果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皇帝的印信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了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在讨论时,李斯反对分封制,周朝因为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几代之后,关系就疏远了,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团结,致使周朝分崩离析。天子无法控制,徒有其名。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 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学习也向官吏请教,即"以吏为师"。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第一,修造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林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东西长达万里。第二,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个有24万斤,防止天下人作乱。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叫做直道。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第四,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一块迁到了咸阳,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无法抹去的一大污点,极大地抵消了他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

不仅是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等全国统一了,他还曾经想造一个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陈仓(现在陕西凤翔和宝鸡地区),东面延伸到函谷关(现在河南灵宝),长达千里。最后被秦始皇的侍从、侏儒优旃(音沾)劝止。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可太好了,有了这么辽阔的皇苑,我们可以多放养些猛兽,如果六国的后裔有人敢从东方进攻,就把这些猛兽赶出去将他们吓跑。”秦始皇一听,不禁大笑,于是就打消了建这个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没有建成,但秦始皇却建了其他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宫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的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也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经劝说过秦始皇:“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但远处的民众还没有彻底安定,士人们现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张。父皇这样用严酷法律治理天下,儿臣担心会令天下不稳。希望父皇能认真考虑,改变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听不进扶苏的话,反而斥责扶苏多事。最后,秦始皇将扶苏派到北面边境的军队里做监军,和大将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秦始皇不听劝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众的诅咒下气数将尽。楚国旧地的民谣中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东郡(现在河南濮阳)有一块陨石坠落,于是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严厉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终也没有查出来。御史便将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又将刻有字的陨石毁坏。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


向东求仙 寿终却归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经常出巡,这样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没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坏在了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统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经出巡过北面,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鼓舞士气。他全国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统一全国后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回来的路上。

现在,许多地方还存有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这些石刻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宣传自己统一国家、进行各项改革的历史功绩。

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现在日本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在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就一病不起。

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意识到生命到了极限,便留下了遗诏,要长子扶苏奔赴咸阳主办丧礼,并继承皇位。诏书放在任中车府令的赵高那里,还没有等诏书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热季节,在沙丘平台(现在河北广宗境内)病死了。

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比李斯奸诈,他为了自己专权,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假造圣旨让扶苏自尽。胡亥即位后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的骊山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陕西临潼县的东面五公里远的下河村附近,经过测量,墓高55.5米,周长2公里。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这真应了那句话“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第一个称皇帝的人——秦始皇嬴政

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两字,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义,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确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始皇帝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 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却是很不幸的。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公子,异人虽然生在国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 而嬴政正是在赵国出生的,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他在统一六国后采取得种种引人争议的措施,和他的个人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千多年来秦始皇被大多人视为暴君,人们批评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广建宫室,大兴土木;然而亦有人赞扬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开统一之局、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版图之贡献。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这个其实是你从怎样的角度去评价他。角度不同评价自然不同,所以才有两个不同的秦始皇。

其实,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肯定“人”的性格是立体的,即是说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论,评价秦始皇也一样。我们常说秦皇修长城、建宫室,劳民伤财,然而在秦代那个时代,建筑技术不发达,要建一个如长城般的军事防线,不动用大量民力,行吗?虽然为人民带来痛苦,但却为秦代建成了坚固的防线,抵御匈奴的入侵,也为后来的历代提供了基础,这不可以说是功吗?

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为,如并天下、称皇帝、废封建、置郡县、销兵器、迁富豪、夷险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沟渠、车同轨、书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从传承,是有重大之影响的,这方面他可称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极权统治,使中国老百姓长期过着难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对于秦始皇作为“暴君”的这一面,则不应随便为之辩解。

由此可见,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专制独裁的“暴君”正好印证人性是立体的事实。所以评一个历史人物不偏于一面,应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

1、早期经历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出生, 出生地在当时的邯郸廓城(大北城)温明殿遗址和丛台以南,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带。是秦庄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当时吕不韦为秦相,独擅大权。秦王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当初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 后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门客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须、眉毛就献给太后,供其淫乐。

秦王政渐长,嫪毐他们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 秦王政准许,于是他们搬到雍县的离宫,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 而嫪毐也以秦王政假父自居,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
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把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告诉秦王政,秦王政得知后非常生气,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而当时嫪毐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是秦国中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
秦王政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
其后,虽然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还是重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2、统一六国
秦王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公元前236年,赵、燕两国发生战争。赵国出兵攻燕,而秦国以救燕为名派王翦等将出兵分别夹攻赵国,先后攻取了赵的阏与、轑阳(南阳西北)、河间(河北省献县东南)、安阳(河北阳原县东南)等邑,漳水流域已为秦所占有。
公元前234年,秦又大举向赵进攻,以所取的赵地建立雁门郡和云中郡。公元前231年,魏国被迫把部分土地献秦,韩国亦被迫把南阳地献给了秦。秦派内史腾做南阳假守。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这时赵国发生大旱灾。
秦将王翦率领土兵直下井陉(河北省井陉县西),秦将杨端和率领河内兵进围赵都邯郸。 赵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
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 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族数百人逃到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秦就在赵都邯郸一带建立邯郸郡。公元前227年,秦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败于易水以西。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 燕王喜迁都到辽东。
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求和。公元前226年,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定韩的叛乱,乘机处死了韩王安。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
包围了魏都大梁(开封市),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秦就在魏的东部地区建立砀郡。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带20万大军攻楚。李信攻楚的平舆(平舆县北),蒙武攻楚的寝(安徽临泉县),取得初步胜利。
秦楚两军在城父邑(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城父集)相遇,楚乘秦军不备发起反攻,大败秦军。 后秦王政派王翦带60万大军出征,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迫使楚将项燕自杀。 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秦于楚地设九江郡(安徽寿县)、长沙郡(湖南长沙市)。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设置会稽郡,楚国灭亡。 秦在灭楚的同时,不断地向东扩展,陆续设郡,并攻取齐地,设置薛郡(山东曲阜县)。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了燕国。
接着又回师攻代,虏代王嘉,建立代郡(河北蔚县西南)和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公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继而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攻百越之战"平定南方百越,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

3、开创帝制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
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变“王有”为“国有”。秦始皇于前216年命令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又实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
虽然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施行了“授田制”,农民的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私人耕种,但此举让全国百姓实际占有了原来“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后便演变成了农民和官员们都可以自由地买卖田地,所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便利了私有土地的发展。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 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定咸阳(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
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
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他们迁徒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也同时被迫迁徙,叫做“迁虏”,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前215年,秦将蒙恬夺九原河南,设置34县,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统一六国后,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方面的学派、人才都纷纷来到秦国服务,可能秦始皇采用了“秦国特色的商鞅变法”,造成秦帝国各种迷信盛行。其中黄老道家、阴阳家,他们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所谓“五德终始说”,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
始皇于是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从齐燕来的儒生方士们把儒家的“封禅”也作了改头换面的修改了一遍,盛传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


4、巡游求仙
秦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前219—前215)连续到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边等地巡游,所到之处,无不刻石颂其功德。
到了后期,秦始皇迷恋长生不死之术,笃信命数。又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药”,服后便可“长生不老”。秦始皇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卢生、韩终、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
卢生劝说秦始皇道:“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么东西与它们相克。我们建议您要不时秘密出行,来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您居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与神仙交往,希望您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
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秦始皇就对外宣称说:“我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他还下令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
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 徐福等人入海寻找仙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钱财也没找到。他害怕遭受责罚,就欺骗秦始皇说:称海中有三神山。但我们时常被大鲨鱼困扰,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射之人一起前往,遇到大鲨鱼就用连发的弓弩射它。”
恰巧秦始皇做梦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与人形相似。占梦的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他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的祭祀周到而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只有把它除掉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神。”于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亲自带着弓弩去射杀了一条大鱼。
秦始皇派他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求仙山,后不知所终,或许是遇海难,或许是漂到某海岛定居,后者可能性更大,民间传说是到日本去了。

5、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等仙人踪迹,后来又使韩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对于秦始皇这种行为,也有儒生表示劝谏的,博士齐人淳于越建议始皇仍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的政策,始皇交给臣下讨论。丞相李斯反对。
李斯的奏议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论》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准保存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愿学法令,则以吏为师。始皇心里已感到受骗,于是命令御史案问诸生,互相揭发牵连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把他们都在咸阳活埋。

6、驾崩沙丘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今邢台广宗)。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二人在沙丘宫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
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
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鲍鱼的味道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回到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
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开创帝制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

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变“王有”为“国有”。秦始皇于前216年命令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又实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

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称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改币制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

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促进民族交流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注意到对西南、东南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从而加强了以华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在统一以后,就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吏,使之成为秦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曾由常頞主持开辟一条五尺宽的栈道,贯通南北。

巡游求仙

秦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前219—前215)连续到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边等地巡游,所到之处,无不刻石颂其功德。

到了后期,秦始皇迷恋长生不死之术,笃信命数。又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药”,服后便可“长生不老”。秦始皇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卢生、韩终、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等仙人踪迹,后来又使韩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对于秦始皇这种行为,也有儒生表示劝谏的,博士齐人淳于越建议始皇仍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的政策,始皇交给臣下讨论。

丞相李斯反对。李斯的奏议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论》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准保存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愿学法令,则以吏为师。

扩展资料: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

秦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秦始皇,名叫赢政,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两千年来,对他的评价是很有争议的,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亲子楚(又名异人)做人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因为他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

子楚在赵国很不得意,但吕不韦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吕不韦当时已经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很会投机,见到了子楚便觉得他像个贵重的商品一样奇货可居,将来可以借他赚取功名利禄(这就是现在“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的来历)。吕不韦很熟悉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她却没有儿子,便打定注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主意已定,吕不韦便付诸行动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为本钱,其中的500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500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带着去了秦国。他很精明,没有直接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更有效的迂回策略:去找华阳夫人的姐姐。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国君和贤惠的华阳夫人,还经常对他说“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时到了深夜还思念得流泪。说到最后,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话打动了,便请她将礼物转交给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接受了吕不韦替子楚交给她的礼物,又听说了子楚对她和安国君的态度,便对子楚有了好感。

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挑选一个好的作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储君,那么以后即使在秦昭王死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适的人选。吕不韦商人式的精明算计,正好是华阳夫人日夜耿耿于怀的心事,姐姐来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怀。于是,华阳夫人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事情办成了,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从此,吕不韦便长住在了邯郸,和子楚一起广交天下宾客,等待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为了更好地笼络子楚,吕不韦还给子楚送去一个擅长歌舞的美女,因为是在赵国的都城,所以历史上称她为赵姬。后来,赵姬给子楚生下一子,这就是秦始皇。开始他姓赵,因为出生在赵国。因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来就改为政。等到回到了秦国,才改成了国姓嬴。

秦始皇刚出生,秦国和赵国便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第二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逃出了邯郸城。秦始皇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安国君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刚即位,便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还封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时间也不长,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赢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

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赢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他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又召集很多的门客,让他们搜集史料,最后辑成了《吕氏春秋》。

赵太后在先前被吕不韦送给子楚之前和吕不韦很要好,现在虽然地位尊贵,但子楚已经死去,守寡时间一长,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时,秦始皇已经长大,吕不韦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发觉,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赵太后找了个替身,这就是嫪毐,让他冒充宦官进宫,在净身时赵太后买通了执行的人,让这个假宦官进去供赵太后享乐。

这样,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吕不韦公开拿出了《吕氏春秋》,嫪毐则依仗赵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而嫪毐却等不及了,他想乘机叛乱,杀掉秦始皇,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后处以车裂酷刑,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始皇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吕不韦的相国,赶出咸阳,让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阳。两年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吕不韦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后难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杀了。

对自己政权的威胁都清除了,秦始皇便开始对东方的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他继承了祖辈的基业,而且发扬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秦始皇继续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

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至此,秦灭六国,十年统一了中国。

政治改革 建大秦帝国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他让大臣们讨论他的称号,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这主要来自远古的传说三皇和五帝。结果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皇帝的印信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了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在讨论时,李斯反对分封制,周朝因为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几代之后,关系就疏远了,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团结,致使周朝分崩离析。天子无法控制,徒有其名。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 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学习也向官吏请教,即"以吏为师"。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第一,修造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林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东西长达万里。第二,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个有24万斤,防止天下人作乱。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叫做直道。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第四,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一块迁到了咸阳,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无法抹去的一大污点,极大地抵消了他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

不仅是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等全国统一了,他还曾经想造一个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陈仓(现在陕西凤翔和宝鸡地区),东面延伸到函谷关(现在河南灵宝),长达千里。最后被秦始皇的侍从、侏儒优旃(音沾)劝止。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可太好了,有了这么辽阔的皇苑,我们可以多放养些猛兽,如果六国的后裔有人敢从东方进攻,就把这些猛兽赶出去将他们吓跑。”秦始皇一听,不禁大笑,于是就打消了建这个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没有建成,但秦始皇却建了其他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宫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的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也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经劝说过秦始皇:“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但远处的民众还没有彻底安定,士人们现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张。父皇这样用严酷法律治理天下,儿臣担心会令天下不稳。希望父皇能认真考虑,改变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听不进扶苏的话,反而斥责扶苏多事。最后,秦始皇将扶苏派到北面边境的军队里做监军,和大将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秦始皇不听劝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众的诅咒下气数将尽。楚国旧地的民谣中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东郡(现在河南濮阳)有一块陨石坠落,于是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严厉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终也没有查出来。御史便将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又将刻有字的陨石毁坏。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

向东求仙 寿终却归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经常出巡,这样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没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坏在了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统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经出巡过北面,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鼓舞士气。他全国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统一全国后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回来的路上。

现在,许多地方还存有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这些石刻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宣传自己统一国家、进行各项改革的历史功绩。

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现在日本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在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就一病不起。

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意识到生命到了极限,便留下了遗诏,要长子扶苏奔赴咸阳主办丧礼,并继承皇位。诏书放在任中车府令的赵高那里,还没有等诏书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热季节,在沙丘平台(现在河北广宗境内)病死了。

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比李斯奸诈,他为了自己专权,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假造圣旨让扶苏自尽。胡亥即位后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的骊山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陕西临潼县的东面五公里远的下河村附近,经过测量,墓高55.5米,周长2公里。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这真应了那句话“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第一个称皇帝的人——秦始皇嬴政

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两字,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义,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确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始皇帝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 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却是很不幸的。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公子,异人虽然生在国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 而嬴政正是在赵国出生的,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他在统一六国后采取得种种引人争议的措施,和他的个人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千多年来秦始皇被大多人视为暴君,人们批评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广建宫室,大兴土木;然而亦有人赞扬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开统一之局、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版图之贡献。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这个其实是你从怎样的角度去评价他。角度不同评价自然不同,所以才有两个不同的秦始皇。

其实,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肯定“人”的性格是立体的,即是说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论,评价秦始皇也一样。我们常说秦皇修长城、建宫室,劳民伤财,然而在秦代那个时代,建筑技术不发达,要建一个如长城般的军事防线,不动用大量民力,行吗?虽然为人民带来痛苦,但却为秦代建成了坚固的防线,抵御匈奴的入侵,也为后来的历代提供了基础,这不可以说是功吗?

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为,如并天下、称皇帝、废封建、置郡县、销兵器、迁富豪、夷险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沟渠、车同轨、书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从传承,是有重大之影响的,这方面他可称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极权统治,使中国老百姓长期过着难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对于秦始皇作为“暴君”的这一面,则不应随便为之辩解。

由此可见,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专制独裁的“暴君”正好印证人性是立体的事实。所以评一个历史人物不偏于一面,应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

(一)、秦始皇的政绩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严: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於皇帝。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

1.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三、经济

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2.沟通水路:秦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后又简化小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国。

2.统制思想: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六、对外
秦始皇於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之基础。

1.北伐匈奴:战国末年以来,匈奴时常南侵,威胁到燕、赵、秦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赵、秦旧长城之基础上,加以增筑,连结成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所谓『万里长城』。是为古代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2.经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国南方越族之泛称,在全国统一之前,秦已逐渐征服瓯越、闽越等。

(二)、秦始皇暴政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思想自由。

五、结论:秦始皇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上,都有他伟大的贡献,但他残暴的个性,却使人民痛苦不堪,或许这是秦朝灭亡的一大因素吧!
因此秦始皇功大于过

千古一帝——秦始皇(前250——前210),姓嬴,名政,中国第一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帝国——秦王朝的创始人。公元前246年至前210年在位,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灭朝韩开始,到前221年灭齐,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据混战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等。但因刑法苛虐,致使“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男子力耕不足粮赋,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同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极其为严重,故而在秦始皇后不久,秦王朝便灭亡了。

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
统一度量衡
开通驰道,水道
实行州郡划分管理,设宰相,加强中央集权制
把六国的长城连在一起,修建万里长城
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一生的主要事迹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等仙人踪迹,后来又使韩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对于秦始皇这种行为,也有儒生表示劝谏的,博士齐人淳于越建议始皇仍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的政策,始皇交给臣下讨论。丞相李斯反对。李斯的奏议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

秦始皇的伟大事迹
秦始皇的伟大事迹有统一六国、制定统一的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修筑长城、灵渠的修建、始皇陵的建设、焚书坑儒、实行郡县制、建立官僚制度、推广法治等。一、统一六国 秦始皇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期间,成功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六个国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二、制定统一...

关于秦始皇的所有历史资料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关于秦始皇的人物事迹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

秦始皇的资料
。秦始皇全面彻底废除夏商周以来的分封制,普及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从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等各方面为中国成为真正的统一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生平事迹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出生, 出生地在当时的邯郸廓城(大北城)温明殿遗址和丛台以南,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带。是秦庄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当时吕不韦为秦相,独擅大权。秦王政即位时由于年少...

奏始皇简介
秦始皇的政治举措 首先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其次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

秦始皇的事迹都有哪些。(简写)
1. 统一六国,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法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2. 修建了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诗歌题材。3. 秦始皇焚书坑儒 一、 秦灭六国,一统中国 资料:“秦王政15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简述下始皇嬴政的生平伟大事迹?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出生后,姓赵。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这年,宦官嫪毒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围剿长信侯嫪毒...

秦始皇生平事迹有哪些?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因为在赵国出生,又叫做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去世,他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而且又与...

德清县15667789673: 嬴政嬴政生平伟大事迹有哪些? -
洪质天存: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 秦统一形势图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总方针 秦始皇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德清县15667789673: 秦始皇的事迹有哪些? -
洪质天存: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

德清县15667789673: 秦始皇的生平事迹 -
洪质天存: 这个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就回答出来,我拣重要的跟你说下,他生平的重要事迹,直接在百度百科里输入秦始皇查询,至于功绩,过失,贡献等等都有明确说明.还是给你个链接吧.http://baike.baidu.com/v...

德清县15667789673: 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一生有着怎样的故事?
洪质天存: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

德清县15667789673: 秦始皇的生平?
洪质天存: 秦 始 皇 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 姓嬴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13岁时(公元前246年)其父庄襄王去世,即位为秦王.22岁亲政后,便逐步进行统...

德清县15667789673: 谁能帮我简述秦始皇的事迹并简要说说对他的评价!谢谢好心人帮帮忙哈! -
洪质天存: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这年,宦官嫪毒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围剿长信侯嫪毒,并悬赏...

德清县15667789673: 秦王嬴政的生平事例 -
洪质天存: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出使秦国,想说服秦王,让他打消吞并安陵的念头.秦王以“天子之怒”来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并拔出剑来暗示秦王他要效仿历史上有胆识的士人来刺杀秦王,秦王赢政直身下跪,给唐雎道歉,答应了唐雎的要求.可以看出秦王赢政是个狡诈嚣横,狂妄阴险的人.这是九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我只是把它缩写了,希望您能满意.

德清县15667789673: 秦始皇简介 -
洪质天存:【人物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名政,姓赵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汉族.公元...

德清县15667789673: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中国第以个皇帝,他有传奇的人生经历,他消灭六国?
洪质天存: 秦始皇公元前246年至前210年在位,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灭朝韩开始,到前221年灭齐,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据混战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等.但因刑法苛虐,致使“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男子力耕不足粮赋,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同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极其为严重,故而在秦始皇后不久,秦王朝便灭亡了.

德清县15667789673: 各位亲们,帮忙回答一下秦始皇的一生秦始皇作为第一位皇帝,其中留下
洪质天存: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于公元前210年去世,在位37年.公元前247年,秦王襄公去世,时年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吕不韦为相把持朝政,嬴政称吕不韦为“仲父”,传太后与吕不韦有私(本人认为嬴政为吕不韦之子可能性不大,不过吕不韦押宝倒是挺准).嬴政21岁亲政,诛佞臣,一统天下,开疆拓土,外击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与郡县制,确立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修建长城,修筑大量水利工程,建造直道,在政治上秦始皇是一位雄主,开创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所谓“焚书坑儒”起源于李斯与大儒淳于越的郡县之争,有学者认为坑的是术士——方士,也有学者说坑的是“术士”——“述士”——即儒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