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善人居的名人事迹

作者&投稿:娄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与善人居的名人事迹~

痴迷电脑的天才少年比尔·盖茨

盖茨是为电脑而生的,而他也把电脑带入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盖茨进入湖滨中学之后迷上了电脑,从此就无心上其他课,每天都泡在计算中心。从8年级开始,他就和同学一起帮人设计简单的电脑程序,以此赚取零用钱。盖茨的好朋友保罗·艾伦(后来和盖茨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回忆说,"我们当时经常一直干到三更半夜,我们爱死了电脑软件的工作,那时侯我们玩的真开心。"

盖茨说,"那时侯,保罗常常把我从垃圾桶上拉起来,而我却继续趴在那里不肯起来,因为在那里我找到一些上面还沾着咖啡渣的程序设计师的笔记或字条,然后我们一起对着这些宝贵的资料研究操作系统。"


盖茨上9年级的时候,TRW公司的工程师在架设西北输电网络时遇到了问题,一筹莫展。这时候,他们发现了湖滨中学计算中心的一份《问题报告书》,当场打电话给制作这份报告的两位"侦测错误大师"(盖茨和艾伦),希望他们两人能来帮助排除问题。但他们压根没有想到,这两位大师居然只是9年级和10年级的学生!
牛顿晚年

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



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母亲和舅舅。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他性格坚强、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他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罗捷雅真诚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他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W.Bolyai,非欧几何创立者之一J.波尔约之父)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W.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7岁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学了。头两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1787年高斯10岁,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Buttner),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高斯10岁时算出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

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当布特纳刚一写完时,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贝尔根据高斯本人晚年的说法而叙述的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且,这更能反映高斯从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质的数学方法这一特点。

高斯的计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独到的数学方法、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J.M.Bartels)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经过巴特尔斯等人的引荐,布伦兹维克公爵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家,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象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现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临着新的选择。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丁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或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份。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虽然数学研究、科学工作在18世纪末仍然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时,因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随着拿破仑对法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视,俄国的沙皇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也开始对科学家、科学研究刮目相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高斯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把高斯当作自己的老师。

1802年,高斯被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喀山大学教授;1877年,丹麦政府任命他为科学顾问,这一年,德国汉诺威政府也聘请他担任政府科学顾问。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俭朴,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先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不过,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在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之时,一代天骄走完了生命旅程。







谈到名人,第一个进入脑海的常常是爱因斯坦,不止因为他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大师,《相对论》的提出,对增进人类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贡献,更因为我很喜欢他,喜欢那种天真、活泼、幽默、顽皮的一面,一位伸着舌头拍照的老顽童。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脑袋神奇,被喻科学家中的科学家的科学巨人,求学的经历,一点也不神奇,甚至被当做「低能」看待,四、五岁还不太会说话,喜欢静静的坐着,常常发呆,父母一度以为他有智能障碍。

小学的成绩表现,果真一如预言的糟透了,除了数学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远的最后一名,老师甚至对家长直言:「做什么都一样,反正你的孩子将一事无成」,朽木终于被退学,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拿到。

爱因斯终究还是成功了,历经许许多多的波折,他进了瑞士苏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成功的两个关键是叔叔的慧眼与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师叔叔,让他对数理愈来愈有兴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坚信儿子一定会成功,让一个曾被当成弱智的孩子,开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苏格特,我好熟悉!

喜欢文学,对他的著作当然多有涉读,他的一生创作了小说四十七册,诗集廿一册,历史传记三十册,著作等身,丰硕质精,不仅对英国小说史有划时代的影响,对当时的俄国、法国、美国文坛也激发的新动力。

这样一位优质的成功者,成绩却难以入目,身染小儿麻痹症的他,右脚行动不便,身体孱弱,几次重病差点丧命,本来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绩不如人,便成了「学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礼貌,爱缺课,学期末的评语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师知道,他虽然厌恶功课,但对读书却充满兴趣而给予鼓励,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成名后的苏格特曾回小学的母校参观,感触良多的问学校老师:「现在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是谁?」

他学习当年看重他的那位贴心老师,告诉那位红着脸的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我当年也跟你一样,成绩很差,不要灰心」,说完并从口袋掏出一枚金币送他。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苏格特的身上应验了,他最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当了执业律师。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话也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近墨者黑 ,这是肯定的,耳濡目染,身边的人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你。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里讲的是交友方面的道理。同样,一个如果长期地处于不良的社会环境,久而久之,必然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即近墨者黑。也就是我们所要论证的论点。 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格言了,仍然有必要一提。因为有人提出了近墨者未必黑这个观点。倘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认识不清,那么,很容易使我们中的某些人误入歧途而不知。
  首先,这句话的实质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加以证明。它是完全正确的。流传很广的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孟子很小的时候喜欢同邻家的小孩玩耍,而邻家的小孩是一个纨绔子弟,好逸恶劳,渐渐地孟子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变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孟母很生气,不顾自己年老多病、搬迁不易等因素,毅然将家搬到十里外的一个村庄。那里都是穷人的孩子。孟子在他们的影响下,又一一改掉了恶习。刻苦上进,终于成为一代名家。试想当初如果没有孟母的择邻而居,孟子继续同那些富贵子弟来往,他还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成就吗?可见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同所处的健康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大力抓扫黄、赌博、卖淫,实际上就是净化社会空气。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我校进出检查学生证,不让不法分子混入校园,不让我们接近墨而变黑。
  举个例子,据《成都日报》报导,目前的青少年犯罪有绝大一部分就是因为看黄色小说或因其父母在家赌博打麻将而产生试一试的想法,最终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论调容易使那些涉世不深的又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青少年产生近墨的想法,因为反正是未必黑嘛。殊不知在墨的环境中变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如一个刚看了黄色小说的人就想到去犯罪一样,他是逐步被人拉下水的。
  所以我们说近墨者黑,是不变的真理。对我们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常常强调要使自己健康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外部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自己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才能保证自己的正确方向。不受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才能做一个德才兼备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而有人认为近墨者未必黑,甚至认为墨者能变为朱者,我方不赞同这种观点,一个人要想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来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他的堕落仅由一念之差就可以形成。
  青少年的思想还未成熟,容易接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这里告诫大家近墨者黑。注意周围环境,远离种种不良风气。
  如果你的周围是一群鹰,那么你自己也会成为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如果你周围是一群山雀,那么你也许永远也看不到海阔天空。由此可见,朋友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假如你真正的挚友很多,可以帮助你走上光明大道,你就成为了一只雄鹰;假如你择友不当,则会导致自己走上邪门歪道,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你就成了一只永远飞不起来的山雀,你的终身幸福将毁于一旦。
  张衡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张衡在青年时期有很多知己,这些都是当时很有才能的青年,特别是崔瑗,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术,张衡经常同他交换心得,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都是受崔瑗的不少影响。班级体中,与畏友交往,会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步步高升。他们会不顾一切地为我们指出错误,有时我们做错了一件事,他无私的指出;,有时可能是他批评我们的语气太重,我们甚至会与他发生争吵;有时我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他会马上提醒你“该做笔记了”“你怎么不听讲啊”等无私真挚的话语。这才是一位我们真正应该结交的挚友啊!我们为什么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呢?他无私地把他的赤色沾染在你的身上而不求回报,傻呼呼的你为什么就不接受呢?
  同学们,记住“与君子交友,犹如身披月光;与小人交友,犹如身进毒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多与“赤者”交往,拒绝“墨者”的无理、违背原则的要求,这样才会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步步高升!
  有人说“近墨者未必黑”,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我认为这没有道理。荷花是花苞长出水面以后才开放的,所以能“不染”。如果它在污泥中开放,从物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我们不难想象得出它将是一副怎样的“尊容”。
  举出“近墨者黑”的实例并不难。修理汽车的工人每天接触油污,日久天长,他们的双手浸满油污;我们挖开煤厂煤堆下面的土地,就会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沾上了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无论是人的手,还是土地,都是有一定空隙的,由于分子扩散作用,日久天长,油污必然会通过手的表皮进入皮肤内部,煤分子也会扩散进入土层。
  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懈可击的。物质是这样,不需说,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如此。如果你接触美好的事物或品质优秀的人,就有可能由于耳濡目染而不知不觉受到陶冶,不自觉地接受真善美的世界观,而自身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如果你置身于一个“假、恶、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坏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
  年轻人尤其如此。我们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但这时候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被着色,所以我们更要提高警惕,争取多接触一些美的事物,多熏陶自己,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摒弃丑恶的东西。
  警惕呀,近墨者黑。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古训,也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之谈哦。
  古人云:“入灵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同化矣。”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试想一个人若处在一群恶习满身的人中间,开始也许还有羞恶之感,后来渐渐习惯了,也就不认为然再后来,也许反而会同流和污呢!相反,与一些品性好的人相交,也会渐渐受其影响,使自己的品行高尚起来,就是“互化”作用吧!生活中的狐朋友狗友和知心挚友就有这种区别,前者使你沉沦后者催你奋过,难怪乎古人感慨之君子慎独出。
  与君子相处有益身心,与小人相处险象环生“孟母三迁”是很有道理的,正所谓“君子择友而交,良禽择木而栖。”
  犹如自然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概否认了“近墨者未必黑”当然是错误,有饽与全面的观点,不符合“两点论”,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世界观尚未确立的青少年来说“近墨者黑”却是真理。
  泥土不能开花,却拥有玫瑰的芬芳,因为他选择了玫瑰作为朋友,得到了玫瑰的知识与才华,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正;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要与坏人做朋友,否则,时间久了,自己自然也会沾染上不良习惯。
  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同学们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交善良积极向上的朋友,这样我们就可以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结交好友,可以从好友身上获得到人格的魅力、道德的感召与思想的升华。
  人生在世,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交朋友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与正直、诚实、守信、知识渊博的人交朋友,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相反,与狡猾、奸诈、冷酷的人交朋友,不但没有益,反而有很大的害处。结交朋友,还需要深入地观察了解别人,要看平时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如何。只有经过仔细观察,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通过这样的了解后而结交好有才可以算是知音。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与有仁德、有知识的人相处,才能不断的端正自己,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个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人在幼年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出于污泥而不染”是对某些成人而言的,却不符合儿童的实际。
  有关心理学和动物学专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奔跑嬉戏,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的“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巳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学校要重视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重视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校园的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容校貌,它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楼一台等建筑物构成;校园的软环境主要是指正确的舆论风气、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管理方法、严明的校纪校规、独特的校风校训等。校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为此,学校要努力让校园的硬环境整洁、优美、有序,让校园的软环境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从而给学生诗情画意、温馨怡人的感受,发挥对学生启迪

痴迷电脑的天才少年比尔·盖茨

盖茨是为电脑而生的,而他也把电脑带入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盖茨进入湖滨中学之后迷上了电脑,从此就无心上其他课,每天都泡在计算中心。从8年级开始,他就和同学一起帮人设计简单的电脑程序,以此赚取零用钱。盖茨的好朋友保罗·艾伦(后来和盖茨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回忆说,"我们当时经常一直干到三更半夜,我们爱死了电脑软件的工作,那时侯我们玩的真开心。"

盖茨说,"那时侯,保罗常常把我从垃圾桶上拉起来,而我却继续趴在那里不肯起来,因为在那里我找到一些上面还沾着咖啡渣的程序设计师的笔记或字条,然后我们一起对着这些宝贵的资料研究操作系统。"

盖茨上9年级的时候,TRW公司的工程师在架设西北输电网络时遇到了问题,一筹莫展。这时候,他们发现了湖滨中学计算中心的一份《问题报告书》,当场打电话给制作这份报告的两位"侦测错误大师"(盖茨和艾伦),希望他们两人能来帮助排除问题。但他们压根没有想到,这两位大师居然只是9年级和10年级的学生!
牛顿晚年

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

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母亲和舅舅。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他性格坚强、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他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罗捷雅真诚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他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W.Bolyai,非欧几何创立者之一J.波尔约之父)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W.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7岁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学了。头两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1787年高斯10岁,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Buttner),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高斯10岁时算出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

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当布特纳刚一写完时,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贝尔根据高斯本人晚年的说法而叙述的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且,这更能反映高斯从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质的数学方法这一特点。

高斯的计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独到的数学方法、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J.M.Bartels)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经过巴特尔斯等人的引荐,布伦兹维克公爵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家,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象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现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临着新的选择。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丁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或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份。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虽然数学研究、科学工作在18世纪末仍然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时,因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随着拿破仑对法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视,俄国的沙皇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也开始对科学家、科学研究刮目相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高斯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把高斯当作自己的老师。

1802年,高斯被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喀山大学教授;1877年,丹麦政府任命他为科学顾问,这一年,德国汉诺威政府也聘请他担任政府科学顾问。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俭朴,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先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不过,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在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之时,一代天骄走完了生命旅程。

谈到名人,第一个进入脑海的常常是爱因斯坦,不止因为他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大师,《相对论》的提出,对增进人类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贡献,更因为我很喜欢他,喜欢那种天真、活泼、幽默、顽皮的一面,一位伸着舌头拍照的老顽童。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脑袋神奇,被喻科学家中的科学家的科学巨人,求学的经历,一点也不神奇,甚至被当做「低能」看待,四、五岁还不太会说话,喜欢静静的坐着,常常发呆,父母一度以为他有智能障碍。

小学的成绩表现,果真一如预言的糟透了,除了数学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远的最后一名,老师甚至对家长直言:「做什么都一样,反正你的孩子将一事无成」,朽木终于被退学,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拿到。

爱因斯终究还是成功了,历经许许多多的波折,他进了瑞士苏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成功的两个关键是叔叔的慧眼与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师叔叔,让他对数理愈来愈有兴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坚信儿子一定会成功,让一个曾被当成弱智的孩子,开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苏格特,我好熟悉!

喜欢文学,对他的著作当然多有涉读,他的一生创作了小说四十七册,诗集廿一册,历史传记三十册,著作等身,丰硕质精,不仅对英国小说史有划时代的影响,对当时的俄国、法国、美国文坛也激发的新动力。

这样一位优质的成功者,成绩却难以入目,身染小儿麻痹症的他,右脚行动不便,身体孱弱,几次重病差点丧命,本来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绩不如人,便成了「学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礼貌,爱缺课,学期末的评语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师知道,他虽然厌恶功课,但对读书却充满兴趣而给予鼓励,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成名后的苏格特曾回小学的母校参观,感触良多的问学校老师:「现在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是谁?」

他学习当年看重他的那位贴心老师,告诉那位红着脸的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我当年也跟你一样,成绩很差,不要灰心」,说完并从口袋掏出一枚金币送他。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苏格特的身上应验了,他最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当了执业律师。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话也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痴迷电脑的天才少年比尔·盖茨

盖茨是为电脑而生的,而他也把电脑带入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盖茨进入湖滨中学之后迷上了电脑,从此就无心上其他课,每天都泡在计算中心。从8年级开始,他就和同学一起帮人设计简单的电脑程序,以此赚取零用钱。盖茨的好朋友保罗·艾伦(后来和盖茨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回忆说,"我们当时经常一直干到三更半夜,我们爱死了电脑软件的工作,那时侯我们玩的真开心。"

盖茨说,"那时侯,保罗常常把我从垃圾桶上拉起来,而我却继续趴在那里不肯起来,因为在那里我找到一些上面还沾着咖啡渣的程序设计师的笔记或字条,然后我们一起对着这些宝贵的资料研究操作系统。"

盖茨上9年级的时候,TRW公司的工程师在架设西北输电网络时遇到了问题,一筹莫展。这时候,他们发现了湖滨中学计算中心的一份《问题报告书》,当场打电话给制作这份报告的两位"侦测错误大师"(盖茨和艾伦),希望他们两人能来帮助排除问题。但他们压根没有想到,这两位大师居然只是9年级和10年级的学生!
牛顿晚年

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孟母三迁
亚圣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孟轲(公元前372一前289)。他幼年调皮淘气,后来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名儒家学派的大学问家。
孟轲是邹国人,祖辈以农生为主,家境甚为贫寒。他家住在一个村落的边上,附近是一片坟地。孟轲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号的游戏。盂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贾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决定搬家。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个学宫的旁边。到这里来的除一些学生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对孩子教育。"便定居在此。
盂轲住在这里,常到学宫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孟轲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进行教育。后来,孟轲终于成为著名学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名人事例 不赞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理由
7.“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孔子家语》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

语文文言文《名实》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

你知道哪些名人尊崇劳动的格言?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

三国时期魏国儒家学者王肃名人名言大全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 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 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

事例说明 一个人的个性决定了他的一生 至少两个事例 名人的 再有几条...
(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张而不...

帮我找一些名人择友的示例或是关于名人则有的语段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谗谀我者,吾贼也。”这句古语之所以流传至今而毫不褪色,它阐明了择友的标准,为人们所认可,信服。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我认为在我们迷失了自我,能够对我们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为我们正确指引前行道路的人,都可以称为吾“师”,这就是所谓的畏友...

古代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5、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西汉 刘向 译文: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兰花香气屋子,久了会身染香气,就闻不到兰花香气了。和素质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咸鱼市场,时间久了就变臭。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谁能举几个因梦想成功的名人例子!
人,有没有梦想跟“咸鱼”有啥关系,梦想和咸鱼有必然的联系吗?闲鱼,古代叫“鲍鱼”,刘向的《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其中“鲍鱼”就是指咸鱼的意识,就是比喻小人,因为刘向这句话,还引...

古代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5、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西汉 刘向 译文: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兰花香气屋子,久了会身染香气,就闻不到兰花香气了。和素质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咸鱼市场,时间久了就变臭。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孔子名人名言的介绍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

古田县19447645312: 与善人居的名人事迹 -
敖侮非洛: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古田县19447645312: 关于名人的故事名 -
敖侮非洛: 孟母三迁-孟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要与善人居 磨杵成针-李白 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三顾茅庐-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古田县19447645312: "学会善待他人”的名人事例. -
敖侮非洛: ①王安石和苏东坡二人,因为立场不同,而产生了矛盾.后来有嫉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和新法的事向宋神宗奏了他一本,宋神宗十分震怒,投入御史台大狱. 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东坡凶多吉少,难免一死的时候,退隐山林的王安...

古田县19447645312: 善心使人品德高尚的名人事例 -
敖侮非洛: 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时,便决定把家产分给三个儿子,但在分财产之前,他要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生意.临行前,他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年后要回到这里,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财...

古田县19447645312: 有关有志者事竟成的名言和名人故事 -
敖侮非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田县19447645312: 急需有关名人的善良事迹.... -
敖侮非洛: 举世无双的报酬 在英国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次他在田里耕作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带有人发出呼救的哭泣声,他当即放下手中的农具,迅速地跑到泥沼地边,发现有一个男孩掉进了粪池里,他...

古田县19447645312: 求2个关于“善良”的名人故事 -
敖侮非洛: ◆善与使用工具一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其本特征,但善不是工具也无法被当作工具使用.善来自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反过来说没有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是无法产生善的. ◆善并非本能,与生俱来的善只能通过后天的教...

古田县1944764531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名人事例 不赞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理由 -
敖侮非洛: 赞同的: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2.“见贤思齐焉,见不...

古田县19447645312: 关于善良的名人例子有哪些啊?谁帮帮我,我赶着用呢!谢谢 -
敖侮非洛: 农夫与蛇中的农夫 一般来说名人都是有大的优点的,善良不过是小品行,忧国忧民的难道不是善良吗(范仲淹、革命先烈们、)?锄强扶弱的(梁山好汉、罗宾汉)?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包拯、海瑞)……

古田县19447645312: 求各种名人的善意小故事,越多越好 -
敖侮非洛: 一位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1元钱丢进了卖铅笔人的怀中,就走开了.但他又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几只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取铅笔了,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说:“你跟我都是商人.” 几年过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经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给予陷入困境的人无私的帮助的确是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还应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有决心去摆脱困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