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子不可不子”的故事

作者&投稿:恽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的故事~

出自《三字经》:“子”,是为人之子。“不学”,是不肯读书。“非所宜”,是不宜 应如此。“幼”,是黑发年少之时。“老”,是白发衰迈之时。“何为”, 言不能行也。上是责父师之过,此是勉人子之学。为人子者,若终日不学, 自然痴蠢愚庸。
入而在家,则事亲事长而不知孝弟之道;出而在外,则交朋处友而不知 周旋之礼。又道自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乃国家之栋梁,世之大宝, 如蒿如草兮,乃耕者僧嫌,商者烦恼。他日面墙,悔之已晚。日月逝矣,岁 不我与。呜呼老矣,是谁之愆?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解读《三字经》(三)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画外音〕在中国现代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有的父母也都望子成龙,但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我们现代人能不能有所启迪呢?“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穿越了历史的沧桑,至今仍然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了警示的作用。那么孩子究竟多大的时候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呢?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哪三个方面抓起?如何才能让孩子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三集。

钱文忠:今天我接着为大家讲《三字经》,接着上面两讲,接下来的《三字经》是什么呢?“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字面意思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学习的话,“非所宜”肯定是不合适的,是不应该的,“幼不学,老何为?”


你年轻的时候不学习,小的时候不学习,老了还能干什么呢?岳飞,我们伟大的一个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人物岳飞,曾经有一首大家都知道的一首词,《满江红》,里面就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的词句。岁月蹉跎,时间一混就混过去了,一不小心,揽镜自照,拿铜镜一看,两鬓华发早生,两鬓已经开始发白,这个时候你后悔没意思,来不及,在北朝的时候中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叫颜之推,颜正卿的颜,这个人写了一部书,叫《颜氏家训》,这书里面讲的大量的是他怎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对当时的孩子的学习情况、教育情况,他做什么样的评论。颜之推有好几个孩子,他非常重视孩子小时候的教育,他让孩子很小就开始读书,大家知道几岁吗?3岁,颜家的孩子3岁开始读书。大家千万别忘了,古人的3岁恐怕(折合)咱们今天2岁,甚至有的时候2岁都不一定到,也就是说孩子可能路还没走稳呢,先得开始跟着他爸爸(读书)。孩子嘛,大家都能理解,读书觉得累,因为主要是背诵,就跟爸爸说,爸爸,难道我们非要读书吗?您看现在不有好多人,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我们干什么非要读书呢?颜之推就教育他孩子,是的,确实有那么一些人,靠着祖上的福荫当了大官,过上了好日子,生活也许比你们还好。

但是每到紧要关头,每到有大事的时候,这些人都是束手无策,毫无办法,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没有读书,他们没有知识。那么孩子听了这个话又去问爸爸,说爸爸,那我知道了应该读书,但是能不能稍微晚点让我们读书?等我们再长大一点,我们再读书呢?颜之推又告诉孩子,读书应该只争朝夕,应该趁小的时候,记忆力好,趁小的时候,吸收知识的条件更好的时候,抓紧读书,尽早去接触圣贤之书,这样对你们将来长大以后的读书,或者长大以后为国家服务,都有很大的好处。那么我们都知道,按照传统的一个教育理论,多大岁数以前是最佳的学习年龄?13岁,13岁以前念书,效果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13岁以前的记忆力最好,古人非常强调记诵的功夫,孩子还小,好多道理、深奥的道理先别跟他说,说了以后孩子也琢磨不清楚,先让他记住。“读书百遍”,接着什么?“其义自见”,你读书百遍,把书读得滚瓜烂熟了,自然会触类旁通,把好多道理自个儿就悟出来了。或者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小时候背的东西突然会在某一个人生时刻,激发他的联想,他由此真正地领悟了精义。所以古人认为13岁以前是学习的黄金时候,千万不能放松。

〔画外音〕在现代中国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有的父母也都望子成龙。但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呢?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我们现代人能不能有所启迪呢?

钱文忠:我们现在父母、家长都很喜欢孩子文武双全,最近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孩子当中有一个名字起得非常普遍,叫“赟”,上面是文武“斌”,下面是宝贝的贝。这样一个字,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做孩子的名字,每年大家都看报纸,考进大学的学生名录,经常会看到这个字,这个字好多人不知道怎么念,这个字过去不怎么用的,现在用得很多。也就是说父母首先认为孩子都是宝贝,然后希望孩子文武双全,这是对的,怎么让孩子文武双全?怎么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将来具备为社会服务的技能,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历史中,回到古人身上去看一看,这样肯定是没有坏处的。那么我们可以举一个(习)武的例子,岳飞小时候他的师傅是一个武林高手,叫周侗,名字留下来了。岳飞跟他好几个朋友,岳飞是有师兄弟的,王贵、张显、汤怀,这都是他的师兄弟,跟着周侗习武,都是岁数很小的时候。这几个人刚开始差不多,岳飞和他们师兄弟基础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后来岳飞会脱颖而出?而他另外的师兄弟相对的默默无闻,从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来。有一年的冬天,天特别冷,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岳飞和他的师兄弟还都是孩子,当然都贪念热被窝了,谁肯爬起来?爬起来不被冻死啊?都不愿意早晨练武。

这个时候只有岳飞把热被窝掀起来,出去练武,在雪地里舞剑。他的师傅周侗就看在眼里,当时他师傅就有一段话,他认定在他的徒弟当中,岳飞将来后就最大,最有出息。这个事实后来当然就是如此,当然,岳飞后来还激励了他的师兄弟,他的这些师兄弟后来也成为一些将军,都带兵打仗立有战功,但是跟岳飞都不能相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开始打下学习的基础,形成学习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也许好多父母会讲,孩子那么小,还是让他玩一玩,让他多一点童年的乐趣,这么说对吗?没有什么错,但是这绝对不等于你就可以不抓紧孩子的学习。孔子就曾经讲过,在《论语·宪问》“爱之,能勿劳乎?”什么意思啊?你爱他的话,能够让他不吃点苦吗?这是孔子的话,大家想想,对我们今天的父母或者对我们今天的孩子,有没有启发意义呢?毫无疑问是有的。

〔画外音〕少年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打下的深厚基础会在孩子成年后充分地呈现出来,那么当孩子还年幼时,父母究竟该如何教育子女呢?

钱文忠:接下来《三字经》就用比喻来讲,“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讲这四句话,再次说明。接下来的《三字经》是哪四句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我在这里依然来举例子,说明这个问题。还是举岳飞,岳飞已经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他这个时候就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的孩子岳云,也就有意识地去雕琢他,去琢磨他,希望能够把岳云培养出来,成为一代名将。他是怎么培养岳云的呢?他把年仅12岁的岳云编入军队,编到岳家军里面。而且规定岳云,一不许穿丝绸,虽然你是大将之子,你不许穿丝绸。第二不得进酒肉,你不许喝酒不许吃肉,每天跟着骑兵一起练习骑术。那么有一天,岳云跟着比他大好多的那些将士在练习骑术,一不小心,在过一道沟的时候,没注意摔下去,连人带马摔到沟里。放在今天会怎么样?放在今天肯定就跑过去了,岳飞,哦哟,儿子,你是不是这儿摔一个疙瘩?是不是哪儿骨头会给摔坏了?要不这儿怎么给摔青了?岳飞没有,他巍然不动,而且不许旁边的将领去把岳云扶起来。他是怎么处置的呢?喝令旁边执行军纪的这些军官打岳云军棍。12岁的孩子,旁边的将官当然是劝阻了,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他跟着骑兵来练习这些本领,已经为难他了,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将军您还要打他军棍,很多人说情。可是岳飞不为所动,坚持用军棍责打了岳云。

这也就是一种心态,希望孩子岳云是一块美玉,但是我要他成器,我就必须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微的部分来雕琢他,来培养他。果然后来岳云成了一代名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三字经》里边好多句子是现成的,从古代的经典当中给摘出来的,“玉不琢,不成器”就是出于《礼记》,另外一部中国儒家非常重要的典籍。那么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要用玉来做比喻呢?这里边有道理。中国是人类大概唯一一个有漫长悠久玉文化的国家,过去的讲究是君子每天都要佩玉的,“玉无故不得离身”。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样一个漫长而悠久的玉文化呢?我们中国古代有个说法,叫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另外一点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挂在嘴边的话。切磋,说咱俩切磋切磋,现在咱们讲的切磋切磋基本上是电视剧里面的武打小说了,就两个武林高手碰到一起,来,咱们切磋切磋,那接下来就该动手了。古人不是这个意思,古人的切磋切磋是什么意思呢?

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工业上的用词,这四个字,全部是动词。你采来一块玉石,外边可能还是石头,你先要把它切开,看里边有没有玉,有多少玉,这叫切。磋是指把玉的部分和石头的部分分离开来,把石头给磋掉,把玉给磋出来。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让它形成一个大致的器具的样子。磨就是打磨,把这个玉器给磨光,最终形成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产品。所以《诗经》里边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三字经》所倡导的是一种什么呢?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画外音〕俗话说“严是爱,宠是害”,即使是美玉也要下功夫雕琢。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孩子天资聪明,被人们誉为“神童”,但是很多神童长大后,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这是为什么呢?

钱文忠: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所以方仲永从小不仅是书没有读过,他连书都没有看过,没有看到过,但是这个孩子的天资实在是惊人,为什么呢?村庄里毕竟还有那么几个非常底层的读书人,经常在那里子曰诗云的在念书。方仲永打小就听在耳朵里,忽然到了四、五岁的时候,方仲永在家里突然哭了,大哭,那么父母当然就要去问他你干嘛哭啊?你要什么啊?你是要吃的呢,还是要喝的?他不,他要什么?他要笔墨纸砚。就是方仲永突然要笔墨纸砚,那父亲觉得很滑稽,你这孩子,家里从来没这东西,你要这干嘛?赶紧就从邻居的读书人那里借了一套笔墨纸砚,借回来以后就问方仲永,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打算拿它干嘛呀?方仲永说我要写诗。那当时就把父亲给吓楞了,你还写诗你?谁知道方仲永拿起笔就写了四句诗,而且还给这个诗起了个名字很高雅。旁边的读书人一看,这是一首好诗啊,你四、五岁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笔墨纸砚、从来没有见过书本的人,居然能够写这么好的一首诗,大家一致认为方仲永是天才。那方仲永的父亲种了一辈子地,忽然有了这么一个儿子,有神童之名,当然很自豪,也很高兴。

实际上也有点什么呢?有点咱们北方话讲的“显摆”,就叫儿子,来,给叔叔做一首诗,给伯伯做一首诗,方仲永都是出口成章。慢慢地方仲永的名声传到了县城里,县城里好多富人,好多这种乡绅,就叫方仲永的爸爸把方仲永带来,来做诗给他们看,都很棒。这些人也是出于好意,就开始资助方仲永的父亲,你家出了一个神童,这是我们这一方乡土的荣耀,好好培养他,将来能够给我们这个地方争光。谁知道方仲永的父亲就认为方仲永既然是天才,那没什么必要再去进行培养了。天才嘛,所以就忙不迭地,就一直带着方仲永走街串巷,去展现自己的本领。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方仲永依然还能做诗,但是这个诗与同龄人比起来已经没什么差距了。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方仲永还是能够写诗,但是他的诗歌已经远远不如同龄人。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后天的进一步培育和教育。否则天才只能被磨灭,只能被浪费。我想这两个故事都很好地说明了《三字经》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三字经》就告诉我们你应该怎么开始着手学习?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东西?

〔画外音〕古时候孩子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哪三个方面着手的呢?而这些传统的教育内容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有保留的必要?

钱文忠:《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师友,亲近良师益友;习礼仪,学习应对,学习礼貌,懂规矩。《三字经》告诉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来开始一个孩子的学习。在春秋的时候,郑国有一个乐师叫师文,他听说鲁国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大师叫师襄,于是师文就远远地跑到鲁国去拜师襄为师。谁知道这个师襄眼界很高,轻易不招弟子,一再地回绝。这师文当然一再地坚持,希望拜他为师,终于感动了师襄收他为徒。但是过去了两三年,这师襄突然发现很怪,为什么很怪呢?这师文很勤奋,经常在那儿弹奏,在练琴,那照说这没什么不好,刻苦练琴嘛。但是师襄发现这师文从来都不弹奏成曲子的东西,就都是弹几个乐章,弹几个片断,从来不演奏整篇的乐曲。师襄看着这个跟自己很亲近的弟子,就觉得很纳闷儿啊,你跟我那么亲近,你学两三年,你居然连完整的曲子都不会弹,看样子你是没什么天分啊,得了,您回去吧,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师襄就把这个跟师文说了,师文怎么回答大家知道吗?师文说,老师,我并不是不会弹完整的曲子,而是我知道如果我一旦能够演奏完整的曲子的话,老师您就会认为我满师了,您就要让我走了,我就不会再有机会亲近老师了,所以我故意不弹。师襄一听,哦,这学生还有这么回事,你弹一个来听听,哪知道师文马上就演奏了一曲,非常完整,师襄终于认识到这是什么样的一位学生。师襄破格的同意师文先慢点出师,你愿意跟着我还是跟着我,师文就接着亲近他的教师,接着编细细地琢磨老师的技巧,师徒两个后来成了齐名的一代音乐大师。这是一个亲近老师的故事,“亲师友,习礼仪”,那么“亲师友”,怎么去接交朋友?在你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除了有良师以外,你怎么去接交朋友?怎么能够找到益友?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我们知道古人是极其重视、极其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说一向认为,朋友叫什么?什么是朋友?朋友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想基础上、共同的道德追求的基础上、共同的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是超越血缘的。中国古代有太多、太多关于交友的故事,最有名的桃园三结义,最有名,我在这里也给大家讲一个交友的故事。不像桃园三结义那么有名,但是好多人可能听说过,这就是我们有一个成语的来源,就是一个典故,叫什么?割席断交。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好兄弟,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管宁,华歆,一个姓管,一个姓华,两个人非常要好,要好到什么地步呢?坐在一张席子上一起读书,天天如此。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就等于咱们今天同坐了一条板凳了。

因为古人没有床,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椅子,汉朝的时候都席地而坐,非常要好的小哥们儿。有一天两个人都在埋头读书,突然听到外面声音很响,很热闹,管宁依然读书,不受所扰,充耳不闻,而这华歆噌一下跳起来,跑到门外面看热闹。回来告诉管宁,兄弟,外面太好看了,太热闹了,新官来了,就我们这个地方来了个新的官儿,正好在游街,你不去看看吗?管宁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子,一下子把他们共同坐的那张席子划开,割席,也就是说我从今不和你坐一块了。这就是在古代就是意味着断交,管宁就跟华歆说,我们两个不是一类人,你太好那些浮名虚节,外边有一个新的官来到我们这边来就任,鼓吹热闹,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啊?咱们现在应该一心读书,所以我看啊,咱们断交。临分别的时候,管宁再一次跟华歆讲了这个道理,华歆也听不进去,后来的结果华歆是被杀的,因为他趋炎附势,而管宁后来流落到了辽东,但是到了辽东以后,管宁就用仁义道德教化当地的百姓,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在历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名声。这就是割席断交的故事,也就是说古人把选择朋友看得是多么严肃,看得是多么重要。

〔画外音〕除了尊师择友,我们的古人还非常重视礼仪,把这三项内容看成是儿童必备的启蒙教育,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一样重视礼仪,提倡讲文明、懂礼貌,所以中华民族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那么这种传承了千年之久的“礼”,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钱文忠:“亲师友”,那么还有一个“习礼仪”,《三字经》告诉我们孩子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应该学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人应该怎样来体现自己对礼仪的感悟呢?《礼记》的第一句,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部非常著名的典籍,就叫《礼记》,第一句是什么?“勿不敬,俨若思”。你千万不要不敬,就你做什么事情,见什么人,都应该心怀敬意,应该尊重对方,应该有敬畏之心。“勿不敬”,不要不敬,“俨若思”,你要非常端正颜色,不要轻佻,像什么样子呢?经常有些事情在想,所以我们古人的小孩好多像小大人,这当然我们今天可以去讨论,是不是把孩子的童趣都给消磨掉了,孩子都非常恭敬,“俨若思”,非常俨然,像有些老有些事情在想,(总是)心里有放不下的事,叫“勿不敬,俨若思”。古人也再三提出,千万不要把礼仪庸俗化,这也是今天的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我们今天啊,非常讲究礼尚往来,但是是不是就掌握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真谛呢?

未必。孔子就讲过,在《论语·阳货》篇里面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孔子的话,礼啊礼啊,难道就是讲的玉帛吗?玉,古人非常珍贵的礼物,是玉币,送人的时候要有块玉币,用玉作为礼品去送人。帛就是很好的丝织品,古人是作为贵重礼物来送的。所以孔子就哀叹,发现当时好多人已经把礼仪给庸俗化了,把礼仪等同于礼物,孔子看不惯了,孔子就发出这样的浩叹,也是这种告诫,“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要讲礼仪,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统礼仪的精神实质。接下来《三字经》讲的就是教学的内容与次第,孩子应该怎么样一步步的接受教育,应该按照怎样的轻重程序来学习知识,这就是我们在下一讲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1,满门忠烈绝食而死的南宋孤臣谢枋得。
谢枋得活动于宋末元初,他是东坡先生的忠实粉丝,因喜欢东坡诗“溪上青山三百叠”之句,又号叠山。平常里与他人谈论古今治乱国家事,一定会掀起青髯,抵进桌案,作势欲起,慷慨激昂,把忠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因为喜欢直言,所以常常得罪权臣。
宝祐五年,谢枋得主持建宁府考试,他以指责误国权臣贾似道自命考题,结果被贬到基层军队服役,元人南下后,谢枋得多次组织义勇军坚持抗元,但由于南宋奸臣当道,国防军节节败退,谢枋得回天乏术,南宋灭亡后,谢枋得流落民间。
做为南宋遗民,谢枋得铁骨铮铮,他隐姓埋名,寄宿在旅馆之中,每天身着麻衣麻鞋,向着东方号淘大哭,凭吊故国,追抚往事。后以占卜为生,谢枋得为人占卜,只取米、面、鞋,如果有人送他银两,他都敬谢不取,过着清淡而贫寒的生活。
元朝建立后,急于征召宋朝旧臣为官,以显示新政府延揽人才求贤若渴的胸襟,谢枋得在二十二名被推荐的南宋官员中排名第一,谢枋得坚辞不就,后行省丞相带着圣旨征召,谢枋得以巢父、许由自勉,他推辞的理由非常古怪,我谢枋得的名字很不吉祥,恐有污新朝圣化,所以不敢奉诏。后昔日同僚今朝新贵尚书留梦炎再次推荐他,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严词谢绝,还是没有出山。
2,谭嗣同笑迎死亡。
1898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谭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发动了政变,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等人逃走了。谭嗣同没有跑,他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人为变法而流血,这是国家不能强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从我开始吧!”
谭嗣同被捕以后,毫无惧色,在监狱中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被押到刑场受刑前,大声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笑迎死亡的义士,心里装着祖国。

3,岳飞精忠报国。
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4,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5,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中正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上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中正,就运来了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两个月后,朱自清困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人物:郑庄公
武 姜—庄公母
共叔段—庄公弟
祭 仲—大夫
公子吕—大将
颖考叔(颖地的官员)
其他
故事梗概:
两千七百多年前(公元前七世纪),郑国发生了一场未遂政变,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企图和母亲武姜里应外合,杀死庄公,取而代之坐上主公的宝座。不曾想被郑庄公识破后镇压。由于这一场政变是由庄公的母亲武姜指使和纵容的,在攻克了弟弟共叔段的城池之后,弟弟共叔段自刎身亡。庄公迁怒于母亲,把母亲逐放颖地。并发誓言,母子见面除非死后在黄泉相会。看见郑庄公和母亲的关系,大臣们忧心齑粉,当时的地方官员颖考叔对天长叹:“母可不母,子不可不子”。他机智多谋,用很多的比喻来劝说庄公,化解矛盾,后来终于感动了庄公,唤起庄公的孝母之心。使得庄公母子在地道相见,一家人才得以团圆。此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故事梗概:
两千七百多年前(公元前七世纪),郑国发生了一场未遂政变,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企图和母亲武姜里应外合,杀死庄公,取而代之坐上主公的宝座。不曾想被郑庄公识破后镇压。由于这一场政变是由庄公的母亲武姜指使和纵容的,在攻克了弟弟共叔段的城池之后,弟弟共叔段自刎身亡。庄公迁怒于母亲,把母亲逐放颖地。并发誓言,母子见面除非死后在黄泉相会。看见郑庄公和母亲的关系,大臣们忧心齑粉,当时的地方官员颖考叔对天长叹:“母可不母,子不可不子”。他机智多谋,用很多的比喻来劝说庄公,化解矛盾,后来终于感动了庄公,唤起庄公的孝母之心。使得庄公母子在地道相见,一家人才得以团圆。此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人物:郑庄公
武 姜—庄公母
共叔段—庄公弟
祭 仲—大夫
公子吕—大将
颖考叔(颖地的官员)
两千七百多年前(公元前七世纪),郑国发生了一场未遂政变,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企图和母亲武姜里应外合,杀死庄公,取而代之坐上主公的宝座。不曾想被郑庄公识破后镇压。由于这一场政变是由庄公的母亲武姜指使和纵容的,在攻克了弟弟共叔段的城池之后,弟弟共叔段自刎身亡。庄公迁怒于母亲,把母亲逐放颖地。并发誓言,母子见面除非死后在黄泉相会。看见郑庄公和母亲的关系,大臣们忧心齑粉,当时的地方官员颖考叔对天长叹:“母可不母,子不可不子”。他机智多谋,用很多的比喻来劝说庄公,化解矛盾,后来终于感动了庄公,唤起庄公的孝母之心。使得庄公母子在地道相见,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1212


中国古代有哪些礼节
是最隆重的拜礼,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稽首,拜头至地。”其仪是先屈膝跪拜,而左手按右手,拱手至地,再慢慢伸头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稍许。手在膝前,头在手前。《礼记·玉藻》篇说“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郑注:“致首于地,据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

入则孝全文翻译
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有哪些?
在先秦被认为能接引死者灵魂上升于天,后世认为其能予人长生。汉时谶纬学说大兴,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典藏、丙丁、礼德,汉后道教将其吸纳为护法神,称陵光神君。4、白虎 白虎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少昊与西方七宿的西方之神,于八卦为乾、兑、于五行主金,象征四象...

围棋是谁发明的?起源于何时?
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起源目前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尧造围棋”。关于“尧造围棋”的记载,能考证到的文字有战国时的文献《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不亦君子乎 - 论语十则全文翻译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三、出处 《论语》...

劝学的翻译
白话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

求回答 上古四大凶兽五大神兽的故事记载和他们的图片
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3、梼杌:梼杌在是中国神话中上古时期的四凶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

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
4、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5、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

君子 古代和现代的定义有什么区别?
意思一样,都是指高尚的人。1、君子在古汉语中是品行高尚,贤德的人。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会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也就是说,做...

诛九族和夷三族的区别
诛九族和夷三族的区别:1、出现年代不同:诛九族起源于秦朝变法后,约公元前350年左右,夷三族最早可追溯至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65年间。2、诛杀范围不同:诛九族的“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写出我国古代关于教育子女的故事题目两个 -
爱梵新青: 1、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我国古代的24孝典型故事都是那些故事呀 -
爱梵新青: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 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关于孔子的八十三个故事 -
爱梵新青: 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孔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
爱梵新青: 【故事一】:孔子唱歌.古代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便是人们娱乐的来源.孔子喜欢"乐",他不但喜欢演奏乐曲,而且还喜欢唱歌;他不但喜欢自己唱,他还喜欢听别人唱,当然别人也要唱的好听才行.很...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中国古代人物文言文小故事 -
爱梵新青: 1、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2、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古代父母对子女爱的故事 -
爱梵新青: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的孟子母亲为了让子女与一个良好的环境,便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搬了三次家. 这是典型的爱子女的故事,脍炙人口,来自古代的启蒙课本《三字经》,现代的小学课本也选编了该故事的白话文.你看可好.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我国古代有个“西邻教子”的故事:“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五子皆不... -
爱梵新青:[选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谁知道”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
爱梵新青: 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 昔:从前,古代 择邻处:选择邻居居住 子:孟子,名轲,字子与,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亚圣”. 机杼:机,织机;杼,梭子. 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德. 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古代有哪些慈母教子的故事,简短一点 -
爱梵新青: 田母拒金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

红花岗区17831029445: 有哪些我国古代遵守诺言的故事?简要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
爱梵新青: 曾子杀猪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