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投稿:养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然而,流入中国的FDI在今后是否能够维持或进一步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自身状况,FDI在全球的发展规律和分布特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FDI流动状况的同时,分析和把握中国在全球FDI中的地位亦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全球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FDI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规律,2001年全球FDI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但这种规律性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1、近20年全球范围的FDI快速增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 1982 - 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年均增长率为17.2%(其中1986 - 1990年,年均增长23.6%, 1991 - 1995年,年均增长20%, 1996 - 2000年,年均增长40.1%)。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0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3%,流出额为104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3%.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4919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增长率为37.1%,流出量为137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由此可见,截止2000年,全球FDI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1年,全球FDI的流入量比2000年减少51%,是10年来首次下降,也是近30年来的最大跌幅;同时流出量也比2000年减少55%.造成FDI骤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变弱,特别是世界三大经济体的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国并购的减少。 2、全球FDI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9年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38%、47%和10%,美洲和欧洲所占的比例较大,超过世界总额的80%以上,而亚洲地区仅占很小的份额。2001年全球FDI流量普遍下降,其中美国的FDI流入量减少过半,流出量下降了30%,欧盟的FDI流出和流入量均下降了大约60%,而亚洲FDI也有24%左右的下降,但由于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从而使当年上述三个地区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3%、46%和15%,亚洲的比例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上升。 3、FDI流入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如果分别透视FDI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投资来源和目的地来看,发达国家均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 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看,2000年80%的FDI流入了发达国家,只有16%左右的FDI流入了发展中国家。1998 - 2000年间,发达国家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在逐步上升,同期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则是逐年下降。2001年在全球FDI骤减的环境下,发达国家FDI流入量下降幅度较大,达到59%;由于发展中国家流入量仅下降了16%,使得其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有了较大提高,占总量的27%,但仍然不及发达国家近70%的比重的一半。 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看,这种特点更加明显。1999至2001年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的份额一直维持在92%和93%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则仅占6%到8%. 4、全球FDI倾向投资服务业 近几十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50 - 60年代,全球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70 - 80年代则主要集中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主要投资领域。根据统计资料,全球第三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已占全部投资的55 - 60%. 然而,由于全球投资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东道国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其中,发达国家相互投资的重点已明显地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外资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 5、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加深 跨国程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一个跨国企业跨国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由一个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三个比率的均值构成的。跨国程度指数越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的地位越重要。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编制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资料,1991 - 2000年间,世界最大的100家大型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由51%增长到56%,可见, 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在不断加深。如果分别来考察,截止到2000年,100大所拥有的海外资产的增长超过20%,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的增长分别达到了15%和17%,在全球约650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人员中所占的比重高达11%, 14%和14%. 从100大投资的行业特点来看,与近些年全球FDI投资的总的趋势有所不同,其行业的分布主要以制造业为主。1990 - 2000年间, 100大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基本保持稳定,在汽车、电子、石油、医药、食品饮料行业的跨国公司数量占到跨国公司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中国家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发展中国家的范围来看,虽然发展中国家FDI总量在全球范围内比重很低,但从发展中国家自身流入流出FDI的水平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对FDI重视程度的普遍提高,参与国际投资的势头也大大增强了。 [b]1、金融危机影响了发展中国家FDI流入的上升趋势[/b] 1998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1995年为33.8%, 1996年达到39.5%, 1997年39.5%.1998年及其后的两年中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中国家的FDI在全球的份额连续下降。1998年减少为27.1%, 1999年为20.7%, 2000年降至16.0%.但2001年,亚洲各国开始逐渐恢复活力,在世界FDI流量急剧下降的环境下,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下降的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FDI总量的比重反而上升至27%.从发展中国家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量的状况来看,1990 - 1995年,发展中国家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量的5.7%, 1996 - 1999年持续上涨,2000年达到13.4%.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就发展中国家自身而言仍有增长的趋势。 2、国际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80年代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同发达国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待FDI政策的改变,从封闭、严格限制到倾向于将借助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国际直接投资因而日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取国际资本的主要方式。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资本总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9%增至2000年的67%. 3、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倾向投资制造业 与全球范围内FDI倾向投资服务业的状况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外商投资项目相对集中于制造业领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环境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优势是促使跨国公司加速向这些地区转移生产投资的主要动力。如日本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地区主要投资于电力、电器设备等部门,同时,从这些地区进口电力、电器设备占到日本进口额的31%.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服务业的保护政策也起了关键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流向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FDI还是有迅速的增长,比重也在迅速增加。截至到1999年,服务部门流入发展中国家FDI总存量已达30%左右。 4、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呈增长态势 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50家大型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与全球100大相比较,50大无论在资产规模、销售数量、雇员人数以及跨国程度方面都明显偏低,但在1998年前的五年间,来自发展中国家50大的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基本上也都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也在不断拓展。金融危机期间发展中国家5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进程有所减缓;但1999到2000年间,50大的总资产、总销售额、总雇员以及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数又恢复了增长,特别是其中海外销售和海外资产的增长分别达到了56%和21%,从而使跨国指数有所提升。 从50大投资的行业来看,在1993 - 2000年间投资的行业范围也比较广泛,并且趋势基本保持不变。其中主要集中的行业与全球100大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在食品饮料、电子、石油等行业投资较多。与全球100大跨国企业不同的是,在50大中,多元化投资型的企业还占较大的比例,2000年50大跨国公司中从事多元化行业的就有11家。这种状况与各发展中国家历史沿革中所采用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 三、亚洲地区FDI发展趋势及特点 亚洲的FDI流入量在全球FDI重点流入的三大洲中最低,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关系。同时,亚洲内部FDI的流入状况也有不同的分布。 1、亚洲FDI的流入量与亚洲在全球的经济实力相符 从FDI在亚洲的流入来看, 1993年至1997年间,亚洲地区FDI流入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以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FDI流入的绝对数量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 1998至2000年分别为15%、11%和10%.2001年由于流量下降速度低于其他地区,从而使比例回升至15%. 实际上,亚洲的FDI流入量相对美欧两洲较少是可以理解的。从历史的沿革来看,FDI总体上更加倾向于投向经济实力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亚洲相对于美洲和欧洲而言,在经济实力上有明显差距。2000年,亚洲GDP的总额大致是88153亿美元,占全球的30%左右。其中,日本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然而,虽然日本是FDI的主要输出国之一,但在吸收FDI方面却是非常消极的,2000年,日本的FDI流入量尚不足亚洲FDI流入总量的6%,这必然影响FDI对亚洲的整体流入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亚洲FDI的流入量以及在全球的比重还是与其经济实力相符合的。 2、亚洲FDI流入量与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区域内一体化程度相关 近十几年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为FDI的区域内流动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吸收了大量来自美国的FDI;而欧元的统一更使欧盟地区为全球的FDI所青睐。2000年, 1/4左右来自美国的FDI投向了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有近一半投向了欧盟,只有不足1/4的资本投入其他国家。而欧盟自1992年以来,其FDI流入总量中就有50%以上来源于欧盟国家内部,1997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0%左右。与此同时,亚洲一些国家曾经凸显的比较优势不断地因被美、欧区内的国家所替代而明显减弱,进而对资源整合型FDI的吸引力也相应减弱。 虽然亚洲区内的一体化进程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亚洲区内国家之间的互补性较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自身的经济又恢复无望,因此亚洲区内一体化的程度与美洲和欧洲都差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区内国家之间的资源整合型FDI也很活跃,但显然在数量级上难与美洲和欧洲相比。因此,亚洲FDI的流入量的增长一直低于全球FDI的增长幅度。 3、亚洲区内FDI的分布与发展不平衡 在亚洲,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市场,中国、韩国以及大部分东盟国家是引人瞩目的外资吸收国。在80 - 90年代,这些国家(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1983 - 1999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但在近两年全球FDI流量骤减的大环境下,亚洲的总体状况也是流量减少,区内各经济体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其中,东盟各国吸收的FDI水平明显下降, 2000 - 2001年流入这一区域的FDI年均只有120亿美元,只是1996 - 1997年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流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FDI基本停滞;但流入南亚和中亚的FDI有显著增长,分别增长了32%和88%.流入中国的FDI也仍呈增长趋势。中国仍是亚洲区内最大的FDI吸收国。 四、中国FDI的国际地位与发展趋势 作为亚洲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90年代以来在吸引FDI流入方面表现不俗,特别是2002年,吸收FDI超过500亿,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与其所处的投资环境、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1、中国FDI流入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且国际地位凸显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FDI的流入也在国家外资政策发生转变的条件下经历了起步、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FDI进入水平的不断提高,FDI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税收以及总出口额,从1993年以前在相应的国民经济指标中的不足10%,到2001年分别上升为23%、18%和48%.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中国内部的投资环境, FDI投入中国的行业结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类似,也是以制造业为主。但就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来看, 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又是非常泛的,几乎遍布所有允许进入的行业,这与中国自身的产业范围相对广泛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近十年间国民经济高速而稳健地发展,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成为引人瞩目的一支独秀,这显然成为了吸引FDI流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素。《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给予中国极高的评价,并指出,在过去的近十年间,中国一直保持发展中国家FDI最大接受国的地位。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 2、中国FDI投资环境在亚洲区地位优越 在亚洲的经济体中,中国的投资环境无论对市场开拓型的FDI还是对资源整合型的FDI都具有相对较大的吸引力。 首先,中国具有优越的区内市场地位。如前所述,亚洲区内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尚没有在整个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市场;日本虽然经济实力强大但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很低;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特别是经济十年来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被视为亚洲区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与此同时,又由于中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各种需求相当丰富,因此,这一市场既对来自欧美的寻求高端市场的FDI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对来自区域内部及其他地区投资于中低端产品的FDI同样提供了市场空间。 其次,中国具有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首先,中国具有多层次的可利用劳动力。相对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一些东盟国家,中国经济起步较晚,对于支持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中国相对丰富并且成本低廉;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对科技产业的支持性政策,使得我们在支持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档次的人才方面也有一定储备,从而对吸引资本及技术密集型FDI的投资也有一定的支持。除此而外,中国广泛的工业基础在这方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外资政策的引导下,“优越的市场地位”以及“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逐步得到有效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年中国既吸引了大量的亚洲区内追求资源整合并寻求开拓市场的FDI同时,也吸引了相对较多的、以追求市场开拓为主的、来自欧美的FDI,以及来自全球各地区的FDI. 数据显示,1998年到中国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29个,截至2002年9月底,这一数据已经超过180个。“九五”期间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势头强劲,据统计,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近400家已来华投资,平均单项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从千万元到上亿美元不等。2002年3月,中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附件,其中鼓励外商投资类由186条增加到262条,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这一措施将进一步扩大外商在中国投资的规模和力度。 3、中国FDI在全球的地位有赖于自身及亚洲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首先,我们认为,从长远来讲,中国在亚洲区内吸引FDI流入的地位是比较稳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了前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努力,中国的市场已经被启动,人们的市场需求越来越走向成熟和开放,这就为进一步吸引FDI的进入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已经进入的FDI经过了数年的运作,多数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相应的供应商网络,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还正在努力将其最重要的国际供应连锁带进中国,以便保证其在中国市场上不会败给其国际竞争对手,这一系列举措都意味着中国市场对这些国际企业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已经看到,像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际企业在对中国市场技术转让的速度以及在本地进行直接新产品开发的速度都在加快的同时,从中国销向国际市场的产品和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这进一步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跨国企业至少在亚洲区域的制造中心。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吸引FDI的地位在亚洲区内是相对稳固的,不会因为短期内的意外冲击而丧失。 其次,就中国吸引FDI在全球的地位而言,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和亚洲区经济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原因在于: 第一,就资源整合型的FDI而言,多数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区内整合的优势多于全球范围的整合,只有资源类行业和如纺织服装制造业这样特点的行业才会偏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资源整合。对于像纺织服装制造业这种行业,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的优势并不一定能够长期持续,中国这些年纺织服装领域簇群的建设正是在这一方面的积极努力。 第二,在区域经济利益高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现实世界里,即使中国相对于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以及欧洲的东欧各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一定的优势,要真正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也还需多方面的支持条件。 第三,我们认为也是最主要的, FDI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区域流动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中国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亚洲区域经济相对其他经济区域更迅速蓬勃的发展才会是吸引FDI流入的最重要的理由。根据前面的分析,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总体而言在较长时间里难以发生大的变化,短期内的相对变化趋势也并不明朗。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因受到反恐战争的影响经济持续徘徊,没有短期内迅速回升的迹象;欧洲本来并不旺盛的经济增长环境也没有提供更富有吸引力的投资契机;而亚洲,特别是中国遭受SARS的影响,原本从金融危机中已经复苏的经济又再度受到打击;因此,中国以及亚洲国家能否在未来较短的时期内走出SARS的阴影、恢复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将是决定中国未来短期内FDI国际地位的关键中之关键。

中国在亚洲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作为区域性大国,在推进亚洲区域合作方面有着特殊的利益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中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从地缘角度看,中国幅员辽阔,背倚欧亚大陆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广差的领土和领海;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正在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 20%,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六,是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从政治上看,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从军事上看,中国拥有足够的核自卫力量和相当的陆海空实力;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国。

近十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停滞,已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尽管当前日本仍是经济大国,但在未来几十年,其相对国力必将衰退。而美国与中国相比,对于亚洲国家缺乏毗邻地理优势及共同的文化基础。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民币保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对防止东亚国家经济进一步衰退和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并已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综上分析,中国作为区域大国,在世界尤其是亚洲事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推进亚洲合作中的作用表现为:

1.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的客观地理中心。中国幅员辽阔,与周边十余个亚洲国家相连或隔海相望,处于亚洲地理区位的中心。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在东南亚,中国参与湄公河开发,并启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在东北亚,中国积极参与图门江开发,积极探索中、日、韩合作方式和机制,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在中亚,中国则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与军事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已成为部分成员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幅员大国与特殊地理区位,使得中国在亚洲区域与次区域合作中有着特殊的影响。

2.中国为亚洲各国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当前,虽然政治等因素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但经济合作仍是最基本的动因。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已成为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如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出口市场与贸易顺差来源。 2003年中国进口总额增长高达 40%,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近十多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其产业要进一步升级,必将要借助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2002年中日贸易总额已占日本贸易总额的13%,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北美贸易区的设立及世界IT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使得东盟对美出口受挫,而中国已成为东盟出口增长的重要市场。 2003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780多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目前,东盟已经连续10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同时,周边其它发展中小国对中国市场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3.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中重要的动力源泉。从日本角度看,推进区域合作特别是与东南亚合作,符合其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但维系日美同盟是日本的首要战略。而美国为维护其在东亚的影响力,极力阻挠东亚地区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致使日本在推进合作中举棋不定,进退两难。东盟作为区域组织,虽有通过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但自身组织程度不高,综合影响力不够大,同时又在寻求大国均势外交。中国作为潜在强国,推进区域合作符合其自身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中国对区域合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并率先与东盟签订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这使日本深感政治、经济方面的危机,也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进而促进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

4.中国经济二无性为区域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国的规模经济逐步体现,并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这些地区产业升级加快,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能力增强。目前世界 500强企业大部分已到中国投资,其中大多数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些地区可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有望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对外投资能力迅速增强,截至2002年底,累计对外投资企业已达6000多家,遍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2003年的统计,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在360亿美元以上,而且将迎来对外投资的新一轮热潮。目前,至少有十几个国家把中国列为吸引外资的最大目标国,甚至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新加坡也开始在华设立吸引投资促进机构。中国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对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存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周边国家产业转移与合作提供广阔合作空间。

5.中国是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力量。稳定与安全是区域发展的前提,但在亚洲仍存在不少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印巴边界问题。中国西部边界问题。对此,中国均采取大国负责的态度与方式,如积极倡导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使得朝核问题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呼吁印巴双方采取克制态度,用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功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边界问题,共同打击了恐怖组织,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对有争议的南中国海,中国提倡共同开发,维护地区的政治军事稳定。中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帮助东南亚国家迅速摆脱危机,2000年中国签署了《清迈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货币互换,对东亚的金融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摘要] 在多边合作受挫,区域化再度兴起的背景下,本文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考察亚洲区域合作,客观分析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中国推进区域合作路径提出构想。

  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与多哈回合中断再次表明,多边主义只是国家融入全球经济的一种途径,并不能完全协调不同国家的发展利益。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与压力,更多的国家认识到参与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亚洲发展中大国,需客观分析当今区域合作趋势,准确分析自身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一、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亚洲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国应对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天下三分,整个亚洲地区存在加快区域合作的压力。

  1.区域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区域合作是区域成员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区域合作始于欧共体成立, 20世纪 60年代形成第一次区域合作浪潮。90年代起,全球再次掀起新一轮区域合作浪潮。至2003年6月底,已经通知GATT/WTO并且正在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达267个,其中有130多个是在1995年以后通知GATT/WTO的。绝大多数的WTO成员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区域贸易协定,对此,GATT/WTO均有条款肯定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合法性及其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当今,区域合作已成为许多国家应对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区域合作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两大重要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合作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就是大国(集团)主动参与、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如美国倡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APEC,欧盟的东扩,日本与其他亚太国家建立多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大国通过推进区域合作一方面是谋求区域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是扩大区域之间谈判的筹码,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利益。事实上,推动有利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区域合作已成为当今大国之间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与策略。

  2.世界经济天下三分格局初步形成。大国(区域)之间的竞争,使得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天下三分的格局。(1)日益强大的欧盟集团。冷战后,整个世界发展发生了变化,政治矛盾下降,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欧洲大国在经济上抗衡美国、日本的意识明显增强。1992年欧共体宣布成立欧盟,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现在又开始强化政治同盟的建设,并向东欧推进。 2004年5月,10个东欧国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板块,直接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2)以美国为中心的拉美集团。面对日益强大的欧盟,美国不得不改变过去‘非我莫属”的霸气,重视区域经济合作。1993年美国牵头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近年来美国又积极将自由贸易区向南美推进。同时,美国对东亚这个新兴的经济增长区域也给予更多的重视,积极推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施“扇形战略”。(3)有待整合的亚洲集团。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成为新的世界工场,在日本的带动下,20世纪70、80年代,整个东亚呈“雁行态势”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亮点。80年代后期,日本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放慢,而东盟、中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同时近年印度经济呈现强势稳健增长势头。目前亚洲经济整体继续向前发展,各国都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但组织程度不高。

  3.亚洲面临提高区域合作水平的压力。欧盟的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南扩,对整个亚洲及世界其它地区发展已产生严重影响。过去,美国同东亚地区经济上有着明显的垂直分工。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美国给予墨西哥特殊贸易安排,使得中国的纺织品和亚洲四小龙的机械产品被挡在门外,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下一步,美国还打算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其影响就更大了。再看欧盟东扩,近年来欧盟加快东扩的步伐,将东欧部分发展中国家纳入欧盟板块,这样欧盟内部又建立一个垂直的分工体系。今后,亚洲国家,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东盟、中国及其它国家将可能面临市场增长缓慢,甚至停止、萎缩的考验。亚洲面临共同的压力,就有进行合作的共同潜在利益,而且也具有现实基础。目前东亚各国家之间的贸易已占东亚贸易份额总量的60%以上,并呈增长态势;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印巴局势总体向缓和方面发展,印度开始实施“东向政策”,积极寻求与东盟合作。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广泛的次区域合作,为亚洲整个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在亚洲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作为区域性大国,在推进亚洲区域合作方面有着特殊的利益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中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从地缘角度看,中国幅员辽阔,背倚欧亚大陆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广差的领土和领海;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正在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 20%,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六,是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从政治上看,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从军事上看,中国拥有足够的核自卫力量和相当的陆海空实力;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国。

  近十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停滞,已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尽管当前日本仍是经济大国,但在未来几十年,其相对国力必将衰退。而美国与中国相比,对于亚洲国家缺乏毗邻地理优势及共同的文化基础。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民币保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对防止东亚国家经济进一步衰退和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并已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综上分析,中国作为区域大国,在世界尤其是亚洲事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推进亚洲合作中的作用表现为:

  1.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的客观地理中心。中国幅员辽阔,与周边十余个亚洲国家相连或隔海相望,处于亚洲地理区位的中心。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在东南亚,中国参与湄公河开发,并启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在东北亚,中国积极参与图门江开发,积极探索中、日、韩合作方式和机制,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在中亚,中国则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与军事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已成为部分成员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幅员大国与特殊地理区位,使得中国在亚洲区域与次区域合作中有着特殊的影响。

  2.中国为亚洲各国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当前,虽然政治等因素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但经济合作仍是最基本的动因。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已成为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如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出口市场与贸易顺差来源。 2003年中国进口总额增长高达 40%,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近十多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其产业要进一步升级,必将要借助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2002年中日贸易总额已占日本贸易总额的13%,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北美贸易区的设立及世界IT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使得东盟对美出口受挫,而中国已成为东盟出口增长的重要市场。 2003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780多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目前,东盟已经连续10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同时,周边其它发展中小国对中国市场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3.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中重要的动力源泉。从日本角度看,推进区域合作特别是与东南亚合作,符合其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但维系日美同盟是日本的首要战略。而美国为维护其在东亚的影响力,极力阻挠东亚地区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致使日本在推进合作中举棋不定,进退两难。东盟作为区域组织,虽有通过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但自身组织程度不高,综合影响力不够大,同时又在寻求大国均势外交。中国作为潜在强国,推进区域合作符合其自身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中国对区域合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并率先与东盟签订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这使日本深感政治、经济方面的危机,也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进而促进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

  4.中国经济二无性为区域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国的规模经济逐步体现,并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这些地区产业升级加快,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能力增强。目前世界 500强企业大部分已到中国投资,其中大多数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些地区可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有望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对外投资能力迅速增强,截至2002年底,累计对外投资企业已达6000多家,遍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2003年的统计,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在360亿美元以上,而且将迎来对外投资的新一轮热潮。目前,至少有十几个国家把中国列为吸引外资的最大目标国,甚至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新加坡也开始在华设立吸引投资促进机构。中国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对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存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周边国家产业转移与合作提供广阔合作空间。

  5.中国是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力量。稳定与安全是区域发展的前提,但在亚洲仍存在不少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印巴边界问题。中国西部边界问题。对此,中国均采取大国负责的态度与方式,如积极倡导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使得朝核问题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呼吁印巴双方采取克制态度,用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功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边界问题,共同打击了恐怖组织,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对有争议的南中国海,中国提倡共同开发,维护地区的政治军事稳定。中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帮助东南亚国家迅速摆脱危机,2000年中国签署了《清迈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货币互换,对东亚的金融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中国推进亚洲区域合作展望

  亚洲各国虽有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但也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如发展水平不一,对外依赖性强,同时还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作为区域大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推进区域合作。从实际情况看,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整体推进同时首先突出推进东亚合作。

  1.积极开展同东盟合作,促进区域水平分L。东盟各国情况不同,心态复杂,一方面欲借助美、日,制衡中国,同中国竞争;另一方面一些国家也主张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利用中国制约美国或日本。对此中国应从大局出发,加快同东盟自由贸易一体化步伐。在推进区域合作上,首先要让东盟国家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安全感,在经济合作上更要强调“双赢”,当前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虽处于同一水平,但中国与东盟在产业、产品间仍存在很强的互补性,通过相互合作,双方企业可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行水平分工。

  2.主动与日本合作,推进亚洲“法德和解”。中国和日本是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东亚甚至亚洲合作关键是中日合作。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中、日实现亚洲的“法德和解”,是东亚和亚洲合作的最大。最根本的动力。中国在推进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导向,认真贯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尊重日本推进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支持日本的产业升级。在当今区域经济合作盛行时期,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亚洲各国是好事,中国应尽可能从贸易、科技等方面与日本合作,支持日本产业升级,带动亚洲整个区域的发展。

  3.加强次区域合作,促进区域整体合作。在确立首先与东亚经济主体东盟、日本加强经济合作这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中国应进一步加强次区域合作,如东北亚合作。中亚合作。中印合作、海峡两岸合作及华人经济圈建设,以此促进整体区域的合作。

  4.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作为大国,中国在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民族经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发,积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产品,不断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共同繁荣。

按老大的写即可,很全面。


你还知道那些中国在当代国际舞台上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事实
1、中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双边和区域合作,共同营造了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促进了共同繁荣。2、中国积极推动朝核六方会谈,促成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强调与会各国应在和平共处,相互协调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半岛核危机。3...

中国大陆所谓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如果在军事上不结盟。那包括经济联盟也不...
中国目前采取的外交政策在军事和政治上保持不结盟的立场。这种政策并不意味着在经济领域也拒绝结盟。实际上,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如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尽管如此,中国在经济合作中保持独立性,不盲目追求同盟关系。

亚洲15国贸易协议哪15国?
RCEP的十五个国家是:东盟十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RCEP被视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其覆盖22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0%,15个成员国2019年GDP规模达25.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3%,区域...

求21世纪大国关系发展的特点
东亚成为大国竞争及新一轮区域合作发展的重点,美日俄欧对亚洲区域合作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及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备受重视。中、日、印、韩、东盟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围绕中国崛起而加速调整。东亚合作进程中虽然复杂因素不少,但也出现了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各大国通过扩大地区融合,...

我要写一篇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选什么题目好呢
2、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4、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6、 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 试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 8、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 9、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亚洲的地形、位置、气候、生活习俗
亚洲国家的政体非常复杂,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结构,也是世界热点地区。区域合作在亚洲正在方兴未艾,区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东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盟有10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12亿。

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
9. 世界储蓄银行协会:中国的工商银行作为唯一成员参与该组织,与其他储蓄银行合作,推动全球储蓄和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10. 亚洲开发银行协会:中国是亚洲开发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之一,通过该银行提供的贷款和技术援助,支持亚洲发展中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除了上述组织,中国还参与了其他国际和区域性金融组织...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了什么
中国强烈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增强了国际社会遏制保护主义的力量和共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协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在全球和区域合作方面...

你知道中国在国际上做了哪些贡献吗?
中国还相继启动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巴基斯坦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活动中,中国也是积极和务实的...

tpp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它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TPP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关税减免,即成员国90%的货物关税...

涿鹿县13310428138: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 -
淳窦灵健: 一、论文写作目的: 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2年半学期各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查.其主要目的是: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涿鹿县13310428138: 关于商务英语的论文,有哪些题目可以选择?? -
淳窦灵健: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商英专业)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2.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5.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6. 《...

涿鹿县13310428138: 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APEC的发展及中国地位作用的变化? -
淳窦灵健: (1)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 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揭示了 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趋势. 20年来,“APEC”的成员从创立时 的12个增加到21个,GDP达到了全 世界的54%,体现了发展的前进性 和上升性. (2)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 量变的必然结果,中国自1991年加 入APEC以来,脚踏实地,不断发展 自己国家的经济,并积极参与APEC 各领域的合作,对APEC的影响越来 越大.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 在中国已经是APEC一个重要成员, 对地区合作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 重的促进作用.

涿鹿县13310428138: ...必将为地区合作注入强劲动力.(8分)(1)材料说明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怎样的地位和作用.(2分)(2)中国能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
淳窦灵健:[答案] (1)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2)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分)(3)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

涿鹿县13310428138: 中国在亚洲是什么地位 -
淳窦灵健: 东部

涿鹿县13310428138: 材料一: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国家贸易增长率表(单位:%) 类别年份 进口 出口 2000年 2 -
淳窦灵健: (1)①2003年与2000年相比较,我国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国家进口贸易进出口增长率都有了提高,进口增长率超过了出口增长率. ②中国参加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为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材料二与材料一是因果关系...

涿鹿县13310428138: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说明中国与亚洲各国相互加强联系的原因
淳窦灵健: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亚洲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最重要的地区等的实际,中国要与亚洲各国互相加强联系.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亚太地区合作的快速推进,中国与亚洲各国互相加强联系,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中国加强了亚洲各国的联系,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出一系列主张为亚太地区的合作进程作出贡献,有利于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加稳定和开放的外部环境. 4.主次矛盾的辩证原理.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涿鹿县13310428138: 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有哪些
淳窦灵健: 主要还是经济的影响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