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薛宝钗的食螃蟹咏

作者&投稿:雕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薛宝钗螃蟹咏鉴赏 详细~

要了解这首诗,你首先要清楚在曹雪芹笔下薛宝钗是个什么人设?立足于书本和脂批,少吃些垃圾红学家的洗脑包。比如刘心武周汝昌蒋勋白先勇马瑞芳……书中明确写了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人设。何为高士?就是品行志向高洁的隐士。何为晶莹雪?就是像白雪一样纯洁晶莹。
翻译摘抄:(对贾雨村这一类贪官污吏,薛宝钗是非常厌恶的,所以薛宝钗写下了全书中刺贪刺腐最毒的《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宝钗此诗将赃官墨吏、贪酷之人比喻成了横行霸道的螃蟹,并予以了最为犀利的抨击和批判,这就是所谓的“薛蘅芜讽和螃蟹”!
“桂霭”指桂花飘香的云气,点明是在秋季。“桐阴”点明地点是桐林之荫。“觞”指酒杯。“长安”是京师的代称,甲戌本《凡例》中有专门的说明:“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这里的“长安”是代指居住在京城的自己。“涎口”流着口水。整个首联的意思就是:住在京城的我,一到桂花飘香的秋季,坐在桐林之荫,举着酒杯,流着口水,盼着在重阳节,拿一样东西下酒。而颔联明确指出,这种东西是螃蟹。螃蟹因为横行,跟人和一般动物直行不同,故曰:“眼前道路无经纬”。活蟹壳里的蟹膏因为有黑有黄,故又曰“皮里春秋空黑黄”。“皮里春秋”又是一个成语,指人表面伪善,肚子里却诡计多端。所以,颔联又是在借螃蟹的特点比喻赃官们的无法无天和诡计多端。对付这样的货色又该如何行动呢?紧接着就是颈联:“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蟹肉味腥,单用酒还压不住它的腥气,故一定要喝菊花酒。中医认为蟹肉性寒,多食容易在腹内积冷。故又需要热辣的姜汤来对付。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被视为高洁之物。姜,是越老辣越好。因此,颔联又有另外一层隐喻意:薛宝钗希望有理想人格的人,通过掌握权力,以高洁的品格兼老辣的手段,一举消灭、铲除这些横行无道的贪官!最后,尾联嘲笑螃蟹的下场,并想象了肮脏之徒被清扫干净以后的洁净世界:螃蟹啊螃蟹,你横行霸道一世,到现在还不照样是落进了锅里,成了人们的口中餐?看那月下的水塘边只剩下了稻米、麦子发出的清香!
以咏螃蟹来讥讽权贵,在中国古代是有传统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之“借蟹讥权贵”条有云:“宋朱勔横于吴中,时有士人咏蟹讥之,中联云:‘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盖勔少曾犯法,鞭背黥面,故以此嘲。至嘉靖朝,张、桂用事恣肆,有人于御前放蟹横行,背有朱字,世宗取阅,乃漆书璁、萼姓名,此大珰辈所为也。其后分宜擅权,枉杀贵溪,京师人恶之,为语曰:‘可恨严介溪,作事忒心欺。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一蟹之微,古今皆借以喻权贵,然亦一蟹不如一蟹矣。”
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亦载:“宋人咏蟹诗曰: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借寓朱勔之贪婪必败也。”而宝钗的《螃蟹咏》显然就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
作者还特意写了当时观赏这首诗的大观园诸人的反应。一是众姐妹的看法: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另一个是贾宝玉的反应: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
因为宝钗讥讽了形形色色的贪官、权贵,以小题目寓有大意,故众姐妹都推她这首《螃蟹咏》为“食螃蟹绝唱”。又因为宝钗表示了极大的憎恶,并发出了对当时官场最猛烈的抨击,所以宝玉也不禁为之高呼“写得痛快”!)
顺说一句,脂砚斋对薛宝钗诗作是有过评价的:
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薛宝钗诗作中像什么自写身份以品行为先都是显而易见的,像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淡极始知花更艳都是在自写身份)和柳絮词(这里要重点说一下最后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可不是像垃圾红学家们解释的是平步青云,求名利高升的意思。恰恰相反这句是抒发了薛宝钗不慕名利志向高远的高洁品行。
这句话化用了南北朝的北山移文中的句子: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有些隐士,自以为有耿介超俗的标格,萧洒出尘的理想;品德纯洁,象白雪一样;人格高尚,与青云比并]
薛宝钗在作者笔下的人设就是品行高洁的隐士,纯洁晶莹像白雪一样,可以说是和这段北山移文完美契合了。这首诗是薛宝钗在标榜自己通过努力修养自身完善自身[也就是凭借力]达到了不慕名利品性高洁志向高远的境界,可与青云比并,也就是脂批中说的只以品行为先)
而这段脂批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是讽刺时事,这个词说的就是薛宝钗讽刺在朝贪官的螃蟹咏一诗是在讽刺时事。
PS:我都解释的那么清楚了,还给我点踩的,多半是被垃圾红学家深度洗脑了,坚信薛宝钗心里藏奸,选秀,稼祸……那我就多说一点。
薛宝钗并没有选过秀: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之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书里说的很清楚,薛宝钗是当公主郡主的陪侍,也就是伴读,而且世宦名家之女都要报名,作者为了怕人误会,特意说除聘选妃嫔外,也就是不是选妃
苍翠亭并不是嫁祸,拿林黛玉当挡箭牌的也不只有薛宝钗,贾宝玉王熙凤藕官都有过,我随便就能找一段:
藕官正没了主意,见了宝玉,又正添了畏惧,忽听了他反掩饰,心内转忧成喜,也便硬着口说道:“你狠看真是纸钱了么。我烧的是林姑娘写坏了的字纸。”
小红也根本没法子奈何林黛玉,小红连贾宝玉的身都近不了,惟一一次近身还被各种针对,这就是奴仆和小姐主子的差别,满脑子宅斗的都歇歇。
脂批:池边戏彩蝶,偶而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迂女夫子。
这段是作者在刻画薛宝钗有急智,不像个女夫子一样死板迂腐
垃圾红学家把"宝钗无日不生尘"当成曹雪芹讽刺薛宝钗的实证,然而曹雪芹怕人误会他讽刺薛宝钗还专门在前面加了一句"此乡多宝玉"
“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就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
像贾宝玉这样的人多吗?实际上不仅不多反而很少,此乡少宝玉。那么宝钗无日不生尘吗?并没有,宝钗从未染尘埃。
在书中曹雪芹对薛宝钗是欲扬先抑:
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狠。”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连用几或字,是从昌黎南山诗中学得。贾政不禁笑道:“有趣!”
曹雪芹写蘅芜院表面无味内里有趣其实也是在暗示宝钗这个人,外表无趣其实内里自有韵味。
脂批:未扬先抑之法,盖钗颦对峙,有甚难写者。脂砚斋明说曹雪芹写钗颦对峙时对薛宝钗用的是未扬先抑。
曹雪芹让贾宝玉说薛宝钗沽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就是对薛宝钗的先抑。
曹雪芹让史湘云对薛宝钗推崇倍至就是暗扬:曹雪芹让史湘云写诗歌颂薛宝钗。
秋阴捧出何方雪。脂批:拍案叫绝!压倒群芳,在此一句。
为什么这句话拍案叫绝压倒群芳?因为这句话里包含两个意象:秋阴和雪。秋阴:秋天的阴云,用来指代史湘云。雪用来指代薛宝钗。秋天的阴云从哪里捧出了像雪一般洁白的花,用来指代史湘云对薛宝钗的追捧。
自是孀娥偏耐冷。把贾宝玉出家后寡居的薛宝钗比作孀娥,赞美其耐冷,耐得住寂寞和世态炎凉。
脂批:又不脱自己将来形景。也就是史湘云的结局也和薛宝钗类似,也是寡居耐冷。
非关倩女亦离魂。倩女离魂讲的是张倩女灵魂离躯体而去追赶心爱的人的故事。这里说诗人虽然不是张倩女,但却爱海棠花爱到要灵魂出窍的程度。用来指史湘云对薛宝钗的喜爱到了灵魂出窍的地步。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诗人对白海棠十分喜欢,以至于对它吟咏不倦,不想让让它寂寞度日。用来暗指史湘云对薛宝钗的喜爱和赞颂,想要陪伴薛宝钗不让她寂寞度日。
蘅芷阶通萝薜门。点明海棠种植的地方是蘅芜院。
也宜墙角也宜盆。说海棠花种在墙角还是种在盆里都能活。暗指蘅芜院里的薛宝钗在什么样恶劣的环境都能很好的生存,赞颂薛宝钗坚韧的品格。
花因喜洁难寻偶。说薛宝钗因为爱洁,须眉浊物入不了她的眼所以难觅良配。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诗人伤感的对着蜡烛流泪,深沉的夜色像晶帘一样把月亮的痕迹阻隔,无法得见月光。诗人想要把自己的心事向月中嫦娥倾诉,奈何夜色阴沉无法办到。指史湘云想将自己的心事向薛宝钗倾诉,却无法和薛宝钗见面。
别圃移来贵比金。金指代薛宝钗。别圃移来的菊花珍贵的像金子一样。暗指菊花品行高贵的就像薛宝钗一样。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诗人在萧疏的篱畔不戴帽子的坐着,在菊花清冷的香气中抱着膝盖的吟诵诗篇。暗指史湘云在薛宝钗的冷香和品德熏陶下吟咏着诗篇。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我数来数去,这世上再没有比你薛宝钗更傲立于世的了,我看来看去,只有我史湘云才是你的知己。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金。时光荏苒,秋天很快就会过去,菊花快要枯萎。史湘云和薛宝钗也要婚嫁进入悲剧的日子,史湘云想珍惜和薛宝钗相伴的时光。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诗人对于弹琴喝酒时能有菊花的陪伴高兴的好像找到同辈,有了桌子上菊花点缀自己的活动更显得清幽。指史湘云对薛宝钗陪伴着自己感到高兴。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隔着座位也可以分辨出菊花的香气,抛却书本对着菊花赏玩。指史湘云哪怕身处茫茫人海,有很多阻隔,也能一眼辨别出薛宝钗身上的冷香。抛却走仕途经济之路的想法只想和薛宝钗相伴。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睡在纸帐中闻着菊花的霜露清寒做了一场梦,醒来在斜阳下对着清冷花圃中回忆以前在花圃中的游玩光景。指史湘云想念和薛宝钗嬉戏的时光。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诗人说自己和菊花气味相投,一样傲世,理想抱负不会在俗世停留。指史湘云与薛宝钗气味相投,坚守抱负傲立于世,不受俗世影响。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寒就是冷,芳就是香,寒芳就是冷香,指代薛宝钗。
清寒的菊花在这里留下身影,那么它的魂魄应当也停留在这里。只是这菊花的身影再生动逼真的,也不过如一场虚幻的梦。表达了史湘云对薛宝钗的难舍难分之情,希望薛宝钗能永远和自己在一起。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要珍惜重视菊花,不要踏碎菊花完整的影子,可是谁喝醉了酒,眼睛又能去认出菊花模糊的身影呢?
表达史湘云希望薛宝钗得到世人珍惜呵护的心情,认为不珍惜薛宝钗的人都是喝醉了的糊涂人:)
两首咏白海棠三首菊花诗,每一首都是一篇薛宝钗赞。曹雪芹更是借史湘云之口让世人珍重暗香休踏碎,这暗扬扬的不是一般的狠。所以说垃圾红学家的洗脑包少吃,他们不珍惜薛宝钗诋毁薛宝钗,他们都是曹雪芹眼里的垃圾:)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一、引论:关于此诗之疑


  每当读到第三十八回回末一首《螃蟹咏》,心头总是疑惑重重。此诗例来被视为宝钗讥讽世人而作,其讽意甚明,似已成定论。


  然蘅芜君其诗 一贯“含蓄浑厚”,素有“蘅芜体”之称,只要拈出宝钗所作之诗,展眼相望,莫不如是。


  如一直为大家所熟知的《临江仙·咏柳》,即便早已被人说得不胜其烦的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句,展露宝钗之雄心壮志其意甚明。然而在其大展“青云”之志的同时,却仍不失其“乱纷纷”、“本无根”的境遇思索与认识,即咏柳此词,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达青云之志向,而是在超出这“乱”与“无根”状态后的一种涅磐之思,如此,方能读懂她青云而上背后的某些心思。否则,此词展现的便只是一个环视四周,柳絮纷飞,而为之踌躇满志的宝钗,不是那个在洞穿世事之悲,透彻人情之苦后而有所为的宝钗。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才能真明蘅芜君的“含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三十八回中这首《螃蟹咏》,若仅仅停留在众人所说“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理解上,那么,蘅芜君此番讥讽岂非太过于直白无误?而此咏蟹七律岂非真正单薄如斯?在这讽刺的背后,是否还深藏着某些不易为人所觉的情感?


  这种想法存于心中,思之又思,奈何一直不得要领。今日再读三十八回,再读至此诗,忽有所感,特记于此,不敢言正解,若能抛砖引玉,则以为幸甚!


  是为引论。


  二、再论:对蔡先生解读之疑


  因是疑案,因有疑问,所以总想从前人的知识中汲取若干养料。不妨先看看蔡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所说:


  宝钗的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两点:一、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二、旨在骂世,为此借宝钗之作来发挥,比通过宝玉或黛玉这些明显地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之口来说要稳妥得多。因为宝钗是古代社会的“正统派”,处处都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借她的诗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论诗者均知“诗言志”之说,蔡先生于是以这一点来论宝钗《螃蟹咏》的深意或真意之所在。


  先生之意有二:


  一是以小寓大。先生认为此诗以儿女之情寓政治问题。我不知诸君之意如何,但这首《螃蟹咏》,我横看竖看,也没能看出“政治问题”来。可能先生只是基于自己一贯的立场而有此论,但显然先生本身也不是那么自信,因而只是点到而止,并未作进一步的分析。而将分析与论证的重点放在了第二点上,即“旨在骂世”。


  先生认为借宝钗而非宝黛之口痛骂世人,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而将此诗归结为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好,到这里,我们来看,若依先生之见,此诗的深意即在寓作者的骂世之旨,此诗归根到底只是一首讽刺诗。那么,请问,这与已在文中现诸众人之口的“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评论又有何二致呢?若此诗之意仅止于“讽刺”二字,而作者之旨仅止于借宝钗作如此直白的“骂世”,那么,一则,其与宝钗一贯行为迥异,二则,也断非“蘅芜体”一贯之风格,前举咏柳一词即是明证。


  如果有朋友说宝钗即便一时如此,也不足为怪,你又何必钻此死胡同。然而,我宁愿试图找一找这其中之因,而不愿将此问题简单了之。


  众人一眼即明的“讽刺”,其“含蓄”究竟何在呢?为此疑问,我忍不住再细细瞧一瞧这首被公认为“讽刺”世人的《螃蟹咏》。


  三、三论:颔尾二“空”的对比


  此诗颔尾二联,各有一“空”字,而我,从两个“空”字的有效对比中,体味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含义来。


  先看颔联之“空”。而一般地,我们分析此诗,都将目光集中在颔联之上,因为全诗的讽刺意味集中于此联: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出句言蟹之横行,对句则以蟹壳之内仅剩下的黑色膏膜和蟹黄言世人之心黑意险。其以“皮里春秋”之典品评世上之人之事更是一目了然,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也极易从诗中得出。

  我们来看此联中对“空”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此“空”之意是:除去……之外,别的全无,亦即为“仅剩下”,对蟹而言,此“空”尚无“徒劳”之意。这样,全句理解就如上所言。


  这里需要指出蔡先生的解释。蔡先生将“空黑黄”之“空”解释为“徒劳”之意,那么此联之意则是指蟹纵有“皮里春秋”,虽有“黑黄”,花样多多,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益的,因为最终免不了被人煮食的命运。


  粗看起来,这两种理解均可行。但细一分析,从整首《螃蟹咏》来看,如照蔡先生的解释,那么颔联与尾联就将处于同一意义水平之上,构不上相反的突出效果。这一点,是作诗大忌。


  那么我们来看尾联: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此联大概可译为:现在被放到锅里去煮,当时再如何横行又有何用呢?那月夜水边,只留下禾黍的芳香(再也不会有你螃蟹的身影了)。


  此联之“空”虽则字面上也可理解为“仅剩下”,但对蟹而言,这个“空”更有“徒劳”之意。


  由此,我们来看,这一联方是对蟹以前所作所为的感叹,大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意。如果颔联之中“皮里春秋空黑黄”即已有“徒劳”之意,那么,与尾联则不构成意义上的对比冲突,也就是说,此诗的意蕴就停留在颔联,而尾联则是多余了。但若“皮里春秋空黑黄”之意为蟹壳之内,仅只剩黑黄,藏而不露。那么,一则此意与“眼前道路无经纬”相对应,二则,也使尾联所说“于今落釜成何益”有一个意义上的大转折,点明此诗落脚之所在,使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该诗也因颔尾两联之异意而达讽刺之正意。


  我如此喋喋不休地论说这颔尾二联之意,只为强调这两个“空”字所具有的不同含义。久久凝望着尾联中的“空”,去体味宝钗心中对“徒劳”的感慨,不禁想起二十二回我们所知的那个深得《寄生草》个中真味的宝钗。试问“徒劳”何意?我们再细细咂摸一下这个“空”字,它不正表明了宝钗对这人世终究不免一场空的悲剧体认么?


  四、正论:宝钗的诗人之眼与诗人之心


  上一节从诗本身出发作了一次细致的揣摩,而现在,我想从外部为宝钗作是诗的心态作一次巡礼。为此,请看王国维先生此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也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人间词话》之中自不乏精辟之论。我们来看,这段话不恰好可为宝钗作此《螃蟹咏》之心理作一次解读么?


  咏蟹即是咏人,从诗中我们看到宝钗对世人的讽刺。颔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揭示世道之险,人心之恶可谓入木三分;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其论蟹之结局又是何其清醒,何其冷静!颔尾二联,一以正,一以反,一以纯粹的讽刺,一以含悲的调侃。二联共同揭示了这人世的命运,平心而论,这命运未尝不是一幕悲剧。宝钗说道“写出来取笑儿罢”,正是其努力超出这一份悲剧而表现出来的冷静——众人皆叹其毒,然而,此诗能“取笑”的背后,宝钗为这一份清醒,这一份冷静,又付出了多少的心酸与眼泪呢?


  宝钗于其《螃蟹咏》中渗入对人世的深深悲悯之情,是以悲剧之眼察人世的缺陷。众人皆重其“皮里春秋”,皆以其为“毒”。殊不知,这“毒”,正是“透”。因其透,使其能“入乎其内”,状蟹而入木三分,是为写之,故有生气;而又言“取笑而已”,因其“笑”,又“出乎其外”,不失其青云之志,是为观之,故有高致。


  如若不能明了至此,那么宝钗此咏,当真只是取笑罢了,当真只是讽刺罢了。而明了此点,我们就会知道,宝钗藏其悲情于其谑笑之中,其讽明,其悲隐,断不可谓不“含蓄”啊。


  五、余论:螃蟹之咏与宝钗其人


  由上我们可知,宝钗不止具“诗人之眼”,更具“诗人之心”。而这颗“诗人之心”,使其将悲世之情深藏于心,呈现给世人的只有冷静之态。联系到我们在《红楼梦》中所看到的宝钗,就能明了,宝钗的形象,仍是一以贯之,并非如前所知的,因《螃蟹咏》有一个突然的断层与矛盾。而从这《螃蟹咏》中所体现出的宝钗的悲情与超越,正是“冷香丸”之冷且香的缘由,也正是宝钗“以理御情”的魅力之所在。宝钗之不同于惜春,不同于黛玉,不正在于此么?
  宝钗此诗显然高出宝黛的那两首,关键就在它的意境。另两首都是直白写食蟹,而这首却荡开笔端,直指世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最后却又着落在蟹的本身。——“月浦空馀禾黍香”,便将整首诗的最终视角,从讽刺转而悲怜。

  我以为,一丈雪从诗的境界下手阐发,是把握了此诗的关键,也把握了对宝钗性格理解的关键。讽刺世人,实在只是此诗的“表面”而已。

  小说第三十八回,众女儿在写了《菊花诗》之后,突然写了三首《螃蟹咏》,小说中写《菊花诗》之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并且篇幅很长,似乎这一章专为《菊花诗》而作,最后出现的《螃蟹咏》似乎完全是出于无意和偶然。但霍氏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螃蟹咏》是小说中二百余首红楼诗中数一数二的重要诗篇,因为它披露出一段史实,即雍正暴亡后的八月二十三,曹天佑在做什么!(至于如何推论出作《菊花诗》那天是八月二十三,霍氏在其他文章中将专门论及)
    霍氏认为《螃蟹咏》这三首诗咏螃蟹是假,讽刺雍正是真。八月二十二日雍正已死,曹天佑大仇已报,兴奋异常,又正值秋日,螃蟹正肥,因此天佑饮酒食蟹并作《螃蟹咏》,以讽刺雍正。作者恐后人不解其意,还特将《菊花诗》安排在《螃蟹咏》稍前,并借宝钗之口道出写诗的宗旨:“又是咏菊又是赋事”,“赋景咏物两关着”。在写完《螃蟹咏》之后,众人又说道:“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霍氏认为,这里的“世人”并不是指常人,而是指世宗雍正。
    霍氏认为《螃蟹咏》与整部小说一样,具有一喉二歌的性质。它的二歌之一是咏物,它的二歌之二是赋事,因此,霍氏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三首诗逐一加以解释:
    
     螃蟹咏 其三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涏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试解如下:
    桂霭桐阴坐举觞。
    其一:坐在桂花飘香的桐阴下举杯痛饮。
    其二:为了庆祝消灭仇敌雍正而坐在桂花飘香的桐阴下开怀畅饮。此句道出雍正死于秋季。
    
    长安涏口盼重阳。涎口:馋嘴。
    其一:都中的馋嘴早已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了。
    其二:曹天佑早已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了。霍氏认为或许香玉与天佑约定了在九九重阳见面,在《菊花诗》中的《忆菊》中,曾也写过“慰语重阳会有期”的诗句。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九九重阳节只是一种象征,而非具体某个日子。因为曹天佑快要与香玉见面了,所以才会“涏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其一:被人煮食的螃蟹眼前,横竖已无路可走。
    其二:雍正此时只有死路一条。
    
    皮里春秋空黑黄。
    其一:螃蟹虽然诡计多端,但并未逃脱被人煮食的命运。
    其二:雍正满腹阴谋诡计、狐疑韬略,却未能改变他受治于人的命运。
    
    酒未敌腥还用菊。
    其一:单凭饮酒未能抵消螃蟹的腥味,还须以菊作为辅助。
    其二:此句中的“菊”与“桂拂清风菊带霜”中的“菊”隐意相同,均为香玉(黛玉)的代称。这句诗的隐意应该是:单靠酒未能使雍正的头脑发昏,再加上香玉的怂恿劝导,雍正才吞下了丹砂。
    
    性防积冷定须姜。
    其一:蟹肉及蟹的膏黄性属阴冷,因此食蟹时必须同时吃姜。
    其二:句中的“积冷”喻指雍正生性狡猾多疑,遇事冷静善思。让这样的人服用丹砂并非易事,为了防止他“积冷”,所以必须采用激将法。此处的“姜”而不是一种调料,而是激将的意思了。
    
    于今落釜成何益。釜:锅
    其一:螃蟹如今落得被人煮食的下场究竟有何好处。
    其二:横行一时的雍正,如今落得被人治死的下场,这究竟有何益处。
    
    月浦空余禾黍香。月浦:月光下的水边。
    其一:螃蟹此后不再能享受那月光下水边上的稻禾黍粮。
    其二:雍正帝心黑手毒,处心积虑地集聚起来的财富,今后再也无法享用了。
    
    对于《螃蟹咏》,在“有正本”第三十八回回末总批中,脂砚斋曾批道:
    “请看此回中闺中女儿能作此等豪情韵事,且笔下各能自尽其性情,毫不乖舛,作者为锦心绣口无庸赘渍,其用意之深,奖劝之勤,读此文者亦不可轻忽,戒之。”
    
    霍氏认为《好了歌》中的“世人”是调侃“世宗雍正”,所以《螃蟹咏》中所谓的“讽刺世人太毒了”中的“世人”自然也是指雍正。而雍正是如何与这“横行公子”相勾挂,霍氏认为,是通过贾环。在小说写到众人放风筝一节中,他先用凤凰风筝与探春,美人风筝与宝、黛相联系,然后袭人又说:“昨儿把螃蟹(风筝)给了三爷(贾环)了”。
    贾环在书中是何人呢?贾环夺嫡。
    小说第七十五回写到中秋赏月,贾府合家在一起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宝玉、贾兰手中,他叔侄儿人分别吟了一首诗,得了夸奖。贾环后来也得了机会占了一首诗,甚得贾赦喜欢。贾赦不但赏了他很多玩物,还拍着贾环的头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政听说后忙指一事岔开,脂砚斋在此批出:“便有轻轻抹去也。”霍氏认为,这句话是书中浓涂重抹之笔,批书人嘱咐读者切不可轻忽。
    贾赦的话初听起来毫无道理,因为贾赦家有贾琏,贾政家有宝玉,他们都是贾环的兄长,且贾环还是庶出,荣府世袭的官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贾环。然而在历史上,以庶废正不乏前例,如雍正就是矫诏篡位,所以在朝野一直有“雍正夺嫡”的说法。脂砚斋曾批,此书“以小喻大,以家喻国”。霍氏认为作者正是以荣府爵位的因袭喻指国家皇位的因袭。雍正原是皇四子,而贾环却是老三,霍氏认为,在荣府兄弟排行的问题上,作者曾设下了小小的埋伏:
    荣府分贾赦、贾政两支。贾赦有一个儿子贾琏,贾政有三个儿子贾珠(已故),宝玉、贾环。两家兄弟是分别排行,所以贾政家宝玉排行老二,贾环排行第三。然而两家的姊妹却是大排行,元春(政家)、迎春(赦家)、探春(政家)、惜春(敬家)。这种兄弟小排行、秭妹大排行的问题,霍氏认为这正是作者的狡猾之笔。
    如果将荣府的兄弟改为大排行,那么顺序就是贾珠、贾琏、宝玉、贾环,贾环正好是第四。如果将宁府算在内,对兄弟进行大排行,那么顺序就是珍大爷(贾珍)、琏二爷(未将贾珠计算在内,所以贾琏一直被称之为琏二爷)、宝玉和贾环,贾环仍为第四。作者之所以在兄妹排行问题上如此煞费苦心、用尽心机,正是因为明讲忌太露,所以才用了这种狡猾曲折的表达方法。
    作者因为痛恨雍正,才将贾环写成是小老婆养的,贾环行为猥琐不堪且排行第四。作者深恨“四”字,因为此字隐指的就是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在小说第二十一回说到丫头蕙香的名字时,作者借宝玉之口恨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批书人脂砚斋在此批道:
    “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
    小说第七十五回叙及贾环“专好奇诡仙鬼一格”,其父贾政谓其有如“曾为道士的曹唐再世”。这正与史料上记载的雍正自幼酷爱炼丹学道相吻合。霍氏认为,贾环正是雍正作皇子时的形象,而贾赦所说庶出的贾环跑不了世袭的前程正是隐指皇四子胤禛夺嫡篡夺皇位之事。
    霍氏认为,作者让贾环与螃蟹、四儿、雍正帝相关联,又让小说中雍正帝的主要化身的薛蟠为螃蟹宴备料,正是为了说明他们吃的是皇宾有螃蟹,或者说他们泼醋擂姜欣喜若狂吃的这个“横行公子”正是皇帝本人。尽管他内有身披铁甲、手持长戈的御林待卫(铁甲长戈死未忘),外有雄武强大的八旗军(多肉更怜卿八足);尽管他巧设伎俩,费尽心机用种种手段将政治对手穷治于死地(皮里春秋的横行公子);尽管他欲壑难填,吸尽天下民膏,以致养得脑满肠肥(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最终却难逃被纳入蒸锅、送至他人席上作菜的命运。而将送他入黄泉的,正是他的香玉娘娘(堆盘色相喜先尝)。
    这三首《螃蟹咏》表面上是骂贾环,然后将贾环与四皇子胤禛(雍正)阴谋篡位相映照,继之又以欢宴之日与雍正驾崩之日同置一天来佐证,霍氏认为,作者正是要向读者交待,他们如此兴致勃勃吃的螃蟹是皇帝雍正本人,正如那句“烟云模糊处,楼阁自分明”。

一、引论:关于此诗之疑

每当读到第三十八回回末一首《螃蟹咏》,心头总是疑惑重重。此诗例来被视为宝钗讥讽世人而作,其讽意甚明,似已成定论。

然蘅芜君其诗 一贯“含蓄浑厚”,素有“蘅芜体”之称,只要拈出宝钗所作之诗,展眼相望,莫不如是。

如一直为大家所熟知的《临江仙·咏柳》,即便早已被人说得不胜其烦的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句,展露宝钗之雄心壮志其意甚明。然而在其大展“青云”之志的同时,却仍不失其“乱纷纷”、“本无根”的境遇思索与认识,即咏柳此词,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达青云之志向,而是在超出这“乱”与“无根”状态后的一种涅磐之思,如此,方能读懂她青云而上背后的某些心思。否则,此词展现的便只是一个环视四周,柳絮纷飞,而为之踌躇满志的宝钗,不是那个在洞穿世事之悲,透彻人情之苦后而有所为的宝钗。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才能真明蘅芜君的“含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三十八回中这首《螃蟹咏》,若仅仅停留在众人所说“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理解上,那么,蘅芜君此番讥讽岂非太过于直白无误?而此咏蟹七律岂非真正单薄如斯?在这讽刺的背后,是否还深藏着某些不易为人所觉的情感?

这种想法存于心中,思之又思,奈何一直不得要领。今日再读三十八回,再读至此诗,忽有所感,特记于此,不敢言正解,若能抛砖引玉,则以为幸甚!

是为引论。

二、再论:对蔡先生解读之疑

因是疑案,因有疑问,所以总想从前人的知识中汲取若干养料。不妨先看看蔡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所说:

宝钗的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两点:一、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二、旨在骂世,为此借宝钗之作来发挥,比通过宝玉或黛玉这些明显地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之口来说要稳妥得多。因为宝钗是古代社会的“正统派”,处处都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借她的诗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论诗者均知“诗言志”之说,蔡先生于是以这一点来论宝钗《螃蟹咏》的深意或真意之所在。

先生之意有二:

一是以小寓大。先生认为此诗以儿女之情寓政治问题。我不知诸君之意如何,但这首《螃蟹咏》,我横看竖看,也没能看出“政治问题”来。可能先生只是基于自己一贯的立场而有此论,但显然先生本身也不是那么自信,因而只是点到而止,并未作进一步的分析。而将分析与论证的重点放在了第二点上,即“旨在骂世”。

先生认为借宝钗而非宝黛之口痛骂世人,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而将此诗归结为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好,到这里,我们来看,若依先生之见,此诗的深意即在寓作者的骂世之旨,此诗归根到底只是一首讽刺诗。那么,请问,这与已在文中现诸众人之口的“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评论又有何二致呢?若此诗之意仅止于“讽刺”二字,而作者之旨仅止于借宝钗作如此直白的“骂世”,那么,一则,其与宝钗一贯行为迥异,二则,也断非“蘅芜体”一贯之风格,前举咏柳一词即是明证。

如果有朋友说宝钗即便一时如此,也不足为怪,你又何必钻此死胡同。然而,我宁愿试图找一找这其中之因,而不愿将此问题简单了之。

众人一眼即明的“讽刺”,其“含蓄”究竟何在呢?为此疑问,我忍不住再细细瞧一瞧这首被公认为“讽刺”世人的《螃蟹咏》。

三、三论:颔尾二“空”的对比

此诗颔尾二联,各有一“空”字,而我,从两个“空”字的有效对比中,体味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含义来。

先看颔联之“空”。而一般地,我们分析此诗,都将目光集中在颔联之上,因为全诗的讽刺意味集中于此联: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出句言蟹之横行,对句则以蟹壳之内仅剩下的黑色膏膜和蟹黄言世人之心黑意险。其以“皮里春秋”之典品评世上之人之事更是一目了然,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也极易从诗中得出。

我们来看此联中对“空”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此“空”之意是:除去……之外,别的全无,亦即为“仅剩下”,对蟹而言,此“空”尚无“徒劳”之意。这样,全句理解就如上所言。

这里需要指出蔡先生的解释。蔡先生将“空黑黄”之“空”解释为“徒劳”之意,那么此联之意则是指蟹纵有“皮里春秋”,虽有“黑黄”,花样多多,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益的,因为最终免不了被人煮食的命运。

粗看起来,这两种理解均可行。但细一分析,从整首《螃蟹咏》来看,如照蔡先生的解释,那么颔联与尾联就将处于同一意义水平之上,构不上相反的突出效果。这一点,是作诗大忌。

那么我们来看尾联: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此联大概可译为:现在被放到锅里去煮,当时再如何横行又有何用呢?那月夜水边,只留下禾黍的芳香(再也不会有你螃蟹的身影了)。

此联之“空”虽则字面上也可理解为“仅剩下”,但对蟹而言,这个“空”更有“徒劳”之意。

由此,我们来看,这一联方是对蟹以前所作所为的感叹,大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意。如果颔联之中“皮里春秋空黑黄”即已有“徒劳”之意,那么,与尾联则不构成意义上的对比冲突,也就是说,此诗的意蕴就停留在颔联,而尾联则是多余了。但若“皮里春秋空黑黄”之意为蟹壳之内,仅只剩黑黄,藏而不露。那么,一则此意与“眼前道路无经纬”相对应,二则,也使尾联所说“于今落釜成何益”有一个意义上的大转折,点明此诗落脚之所在,使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该诗也因颔尾两联之异意而达讽刺之正意。

我如此喋喋不休地论说这颔尾二联之意,只为强调这两个“空”字所具有的不同含义。久久凝望着尾联中的“空”,去体味宝钗心中对“徒劳”的感慨,不禁想起二十二回我们所知的那个深得《寄生草》个中真味的宝钗。试问“徒劳”何意?我们再细细咂摸一下这个“空”字,它不正表明了宝钗对这人世终究不免一场空的悲剧体认么?

四、正论:宝钗的诗人之眼与诗人之心

上一节从诗本身出发作了一次细致的揣摩,而现在,我想从外部为宝钗作是诗的心态作一次巡礼。为此,请看王国维先生此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也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人间词话》之中自不乏精辟之论。我们来看,这段话不恰好可为宝钗作此《螃蟹咏》之心理作一次解读么?

咏蟹即是咏人,从诗中我们看到宝钗对世人的讽刺。颔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揭示世道之险,人心之恶可谓入木三分;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其论蟹之结局又是何其清醒,何其冷静!颔尾二联,一以正,一以反,一以纯粹的讽刺,一以含悲的调侃。二联共同揭示了这人世的命运,平心而论,这命运未尝不是一幕悲剧。宝钗说道“写出来取笑儿罢”,正是其努力超出这一份悲剧而表现出来的冷静——众人皆叹其毒,然而,此诗能“取笑”的背后,宝钗为这一份清醒,这一份冷静,又付出了多少的心酸与眼泪呢?

宝钗于其《螃蟹咏》中渗入对人世的深深悲悯之情,是以悲剧之眼察人世的缺陷。众人皆重其“皮里春秋”,皆以其为“毒”。殊不知,这“毒”,正是“透”。因其透,使其能“入乎其内”,状蟹而入木三分,是为写之,故有生气;而又言“取笑而已”,因其“笑”,又“出乎其外”,不失其青云之志,是为观之,故有高致。

如若不能明了至此,那么宝钗此咏,当真只是取笑罢了,当真只是讽刺罢了。而明了此点,我们就会知道,宝钗藏其悲情于其谑笑之中,其讽明,其悲隐,断不可谓不“含蓄”啊。

五、余论:螃蟹之咏与宝钗其人

由上我们可知,宝钗不止具“诗人之眼”,更具“诗人之心”。而这颗“诗人之心”,使其将悲世之情深藏于心,呈现给世人的只有冷静之态。联系到我们在《红楼梦》中所看到的宝钗,就能明了,宝钗的形象,仍是一以贯之,并非如前所知的,因《螃蟹咏》有一个突然的断层与矛盾。而从这《螃蟹咏》中所体现出的宝钗的悲情与超越,正是“冷香丸”之冷且香的缘由,也正是宝钗“以理御情”的魅力之所在。宝钗之不同于惜春,不同于黛玉,不正在于此么?
宝钗此诗显然高出宝黛的那两首,关键就在它的意境。另两首都是直白写食蟹,而这首却荡开笔端,直指世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最后却又着落在蟹的本身。——“月浦空馀禾黍香”,便将整首诗的最终视角,从讽刺转而悲怜。

我以为,一丈雪从诗的境界下手阐发,是把握了此诗的关键,也把握了对宝钗性格理解的关键。讽刺世人,实在只是此诗的“表面”而已。

小说第三十八回,众女儿在写了《菊花诗》之后,突然写了三首《螃蟹咏》,小说中写《菊花诗》之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并且篇幅很长,似乎这一章专为《菊花诗》而作,最后出现的《螃蟹咏》似乎完全是出于无意和偶然。但霍氏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螃蟹咏》是小说中二百余首红楼诗中数一数二的重要诗篇,因为它披露出一段史实,即雍正暴亡后的八月二十三,曹天佑在做什么!(至于如何推论出作《菊花诗》那天是八月二十三,霍氏在其他文章中将专门论及)
  霍氏认为《螃蟹咏》这三首诗咏螃蟹是假,讽刺雍正是真。八月二十二日雍正已死,曹天佑大仇已报,兴奋异常,又正值秋日,螃蟹正肥,因此天佑饮酒食蟹并作《螃蟹咏》,以讽刺雍正。作者恐后人不解其意,还特将《菊花诗》安排在《螃蟹咏》稍前,并借宝钗之口道出写诗的宗旨:“又是咏菊又是赋事”,“赋景咏物两关着”。在写完《螃蟹咏》之后,众人又说道:“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霍氏认为,这里的“世人”并不是指常人,而是指世宗雍正。
  霍氏认为《螃蟹咏》与整部小说一样,具有一喉二歌的性质。它的二歌之一是咏物,它的二歌之二是赋事,因此,霍氏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三首诗逐一加以解释:
  
   螃蟹咏 其三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涏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试解如下:
  桂霭桐阴坐举觞。
  其一:坐在桂花飘香的桐阴下举杯痛饮。
  其二:为了庆祝消灭仇敌雍正而坐在桂花飘香的桐阴下开怀畅饮。此句道出雍正死于秋季。
  
  长安涏口盼重阳。涎口:馋嘴。
  其一:都中的馋嘴早已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了。
  其二:曹天佑早已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了。霍氏认为或许香玉与天佑约定了在九九重阳见面,在《菊花诗》中的《忆菊》中,曾也写过“慰语重阳会有期”的诗句。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九九重阳节只是一种象征,而非具体某个日子。因为曹天佑快要与香玉见面了,所以才会“涏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其一:被人煮食的螃蟹眼前,横竖已无路可走。
  其二:雍正此时只有死路一条。
  
  皮里春秋空黑黄。
  其一:螃蟹虽然诡计多端,但并未逃脱被人煮食的命运。
  其二:雍正满腹阴谋诡计、狐疑韬略,却未能改变他受治于人的命运。
  
  酒未敌腥还用菊。
  其一:单凭饮酒未能抵消螃蟹的腥味,还须以菊作为辅助。
  其二:此句中的“菊”与“桂拂清风菊带霜”中的“菊”隐意相同,均为香玉(黛玉)的代称。这句诗的隐意应该是:单靠酒未能使雍正的头脑发昏,再加上香玉的怂恿劝导,雍正才吞下了丹砂。
  
  性防积冷定须姜。
  其一:蟹肉及蟹的膏黄性属阴冷,因此食蟹时必须同时吃姜。
  其二:句中的“积冷”喻指雍正生性狡猾多疑,遇事冷静善思。让这样的人服用丹砂并非易事,为了防止他“积冷”,所以必须采用激将法。此处的“姜”而不是一种调料,而是激将的意思了。
  
  于今落釜成何益。釜:锅
  其一:螃蟹如今落得被人煮食的下场究竟有何好处。
  其二:横行一时的雍正,如今落得被人治死的下场,这究竟有何益处。
  
  月浦空余禾黍香。月浦:月光下的水边。
  其一:螃蟹此后不再能享受那月光下水边上的稻禾黍粮。
  其二:雍正帝心黑手毒,处心积虑地集聚起来的财富,今后再也无法享用了。
  
  对于《螃蟹咏》,在“有正本”第三十八回回末总批中,脂砚斋曾批道:
  “请看此回中闺中女儿能作此等豪情韵事,且笔下各能自尽其性情,毫不乖舛,作者为锦心绣口无庸赘渍,其用意之深,奖劝之勤,读此文者亦不可轻忽,戒之。”
  
  霍氏认为《好了歌》中的“世人”是调侃“世宗雍正”,所以《螃蟹咏》中所谓的“讽刺世人太毒了”中的“世人”自然也是指雍正。而雍正是如何与这“横行公子”相勾挂,霍氏认为,是通过贾环。在小说写到众人放风筝一节中,他先用凤凰风筝与探春,美人风筝与宝、黛相联系,然后袭人又说:“昨儿把螃蟹(风筝)给了三爷(贾环)了”。
  贾环在书中是何人呢?贾环夺嫡。
  小说第七十五回写到中秋赏月,贾府合家在一起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宝玉、贾兰手中,他叔侄儿人分别吟了一首诗,得了夸奖。贾环后来也得了机会占了一首诗,甚得贾赦喜欢。贾赦不但赏了他很多玩物,还拍着贾环的头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政听说后忙指一事岔开,脂砚斋在此批出:“便有轻轻抹去也。”霍氏认为,这句话是书中浓涂重抹之笔,批书人嘱咐读者切不可轻忽。
  贾赦的话初听起来毫无道理,因为贾赦家有贾琏,贾政家有宝玉,他们都是贾环的兄长,且贾环还是庶出,荣府世袭的官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贾环。然而在历史上,以庶废正不乏前例,如雍正就是矫诏篡位,所以在朝野一直有“雍正夺嫡”的说法。脂砚斋曾批,此书“以小喻大,以家喻国”。霍氏认为作者正是以荣府爵位的因袭喻指国家皇位的因袭。雍正原是皇四子,而贾环却是老三,霍氏认为,在荣府兄弟排行的问题上,作者曾设下了小小的埋伏:
  荣府分贾赦、贾政两支。贾赦有一个儿子贾琏,贾政有三个儿子贾珠(已故),宝玉、贾环。两家兄弟是分别排行,所以贾政家宝玉排行老二,贾环排行第三。然而两家的姊妹却是大排行,元春(政家)、迎春(赦家)、探春(政家)、惜春(敬家)。这种兄弟小排行、秭妹大排行的问题,霍氏认为这正是作者的狡猾之笔。
  如果将荣府的兄弟改为大排行,那么顺序就是贾珠、贾琏、宝玉、贾环,贾环正好是第四。如果将宁府算在内,对兄弟进行大排行,那么顺序就是珍大爷(贾珍)、琏二爷(未将贾珠计算在内,所以贾琏一直被称之为琏二爷)、宝玉和贾环,贾环仍为第四。作者之所以在兄妹排行问题上如此煞费苦心、用尽心机,正是因为明讲忌太露,所以才用了这种狡猾曲折的表达方法。
  作者因为痛恨雍正,才将贾环写成是小老婆养的,贾环行为猥琐不堪且排行第四。作者深恨“四”字,因为此字隐指的就是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在小说第二十一回说到丫头蕙香的名字时,作者借宝玉之口恨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批书人脂砚斋在此批道:
  “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
  小说第七十五回叙及贾环“专好奇诡仙鬼一格”,其父贾政谓其有如“曾为道士的曹唐再世”。这正与史料上记载的雍正自幼酷爱炼丹学道相吻合。霍氏认为,贾环正是雍正作皇子时的形象,而贾赦所说庶出的贾环跑不了世袭的前程正是隐指皇四子胤禛夺嫡篡夺皇位之事。
  霍氏认为,作者让贾环与螃蟹、四儿、雍正帝相关联,又让小说中雍正帝的主要化身的薛蟠为螃蟹宴备料,正是为了说明他们吃的是皇宾有螃蟹,或者说他们泼醋擂姜欣喜若狂吃的这个“横行公子”正是皇帝本人。尽管他内有身披铁甲、手持长戈的御林待卫(铁甲长戈死未忘),外有雄武强大的八旗军(多肉更怜卿八足);尽管他巧设伎俩,费尽心机用种种手段将政治对手穷治于死地(皮里春秋的横行公子);尽管他欲壑难填,吸尽天下民膏,以致养得脑满肠肥(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最终却难逃被纳入蒸锅、送至他人席上作菜的命运。而将送他入黄泉的,正是他的香玉娘娘(堆盘色相喜先尝)。
  这三首《螃蟹咏》表面上是骂贾环,然后将贾环与四皇子胤禛(雍正)阴谋篡位相映照,继之又以欢宴之日与雍正驾崩之日同置一天来佐证,霍氏认为,作者正是要向读者交待,他们如此兴致勃勃吃的螃蟹是皇帝雍正本人,正如那句“烟云模糊处,楼阁自分明”。

译文:桂花飘香的时节坐在桐阴下举杯饮酒,都城内的人们流着口水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螃蟹眼前的道路分不清纵横,有些人暗中褒贬被人不过是信口雌黄。仅仅饮酒不能抵消螃蟹的腥气,还要加上菊花才行,为了提防蟹肉性冷聚腹中一定要有生姜做佐料。(往日的横行霸道)对今日落到锅里被蒸煮有什么好处呢?那月光照耀下的水滨(螃蟹被捕尽)只留下稻谷的清香。

赏析: 三首咏螃蟹诗中唯有这一首极尽讽刺之能事。从对待螃蟹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宝钗同宝玉、黛玉的人生观是大相径庭的。难怪众人评论道:“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太毒了些!”点出了这首诗是以小寓大的,这也是这首诗同宝玉、黛玉二人所做不同的重点。在宝钗甚至还有众人看来,宝、黛二人所做不过是饭罢闲吟的儿女情怀,这首诗才是骂尽诸多野心家和伪君子的绝妙之笔。尤其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一联,把小说中像贾雨村之流惯于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刻画得惟妙惟肖。尾联笔锋一转,指出任何心怀否测、横行霸道机关算尽的人,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难怪连宝玉都说:“骂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有的人认为这首诗和宝钗一贯地做人为文风格不相吻合,说是宝钗酒后失态,藏头露尾。但笔者以为这和前面宝钗所制竹夫人的春灯迷一样,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况且小说中的一切诗文都是曹雪芹假借人物之口而为之,我们又怎么能对小说中的人物求全责备呢?


薛宝钗的《螃蟹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桂香氤氲梧桐阴下端坐着举起杯,好吃贪馋的人瞧着你螃蟹盼重阳。眼前的道路你从不管纵横一味旁行,装模作样肚子里却只有黑膏和蟹黄。酒也敌不过你那腥味还得用菊花,为防腹内积冷吃时定要多加姜。横行到今落入锅里得到了什么好处?月夜里水边上只留下了禾黍的芳香。清代薛宝钗《螃蟹咏》...

薛宝钗螃蟹咏鉴赏详细
但细想起来,宝钗内心若镜,心地纯正,对于世间的贪婪霸道等劣行有着本能的反感。她曾对黛玉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第四十二回)这正是她“咏蟹”刺贪讥俗的心理动机。所以,这首诗出自她的...

薛宝钗螃蟹咏鉴赏 详细
咏蟹 薛宝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注释:1、桂霭:指桂花的香气。觞:酒杯,这里指饮酒。2、长安涎口:原指唐朝汝阳王李琎,典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这里指嗜酒的人。...

薛宝钗之螃蟹咏讽的到底是谁?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宝钗讽和螃蟹咏》中,宝钗写了一首螃蟹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文中写道:“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

红楼梦螃蟹咏诗词大意是什么啊
《红楼梦》中,作者有些想说又不敢直说的“伤时骂世”的话,往往是通过借题发挥来表达的,如宝钗此诗即是。小说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话,就是众人的评论:“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两点:一、以小寓大——《红楼梦...

薛宝钗咏螃蟹那首诗的寓意是什么?
作《螃蟹咏》,这一首极尽讽刺之诗。从对待螃蟹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宝钗同宝玉、黛玉的人生观是大相径庭的。难怪众人评论道:“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太毒了些!”点出了这首诗是以小寓大的,这也是这首诗同宝玉、黛玉二人所做不同的重点。在宝钗甚至...

红楼梦里薛宝钗咏蟹诗原文及赏析
薛宝钗咏蟹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一、引论:关于此诗之疑每当读到第三十八回回末一首《螃蟹咏》,心头总是疑惑重重。此诗例来被视为宝钗讥讽世人而作,其讽意甚明,似已成定论。然蘅芜君其...

薛宝钗的<螃蟹咏>有什么深刻涵义?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薛报宝钗的咏螃蟹诗所讽为何,历来有以下观点:一是蔡义江先生的政治讽刺说,二是阶级斗争说,持此观点的有徐振贵、毛德彪等。笔者反复研读后发现,钗黛《螃蟹咏》所讽不是别的,正是她两人为争夺宝玉的爱情而相互攻击对方的揶揄诗。 先说蔡义江先生的政治讽刺说不能成立的理由。 蔡先...

薛宝钗咏螃蟹那首诗的寓意是什么?
薛宝钗的《螃蟹咏》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诗作,其深层含义常被解读为对世人的讽刺。然而,这首诗的真正内涵可能远比表面上的讽刺更为复杂和深刻。首先,诗中的“皮里春秋空黑黄”可能不仅仅是对螃蟹的描述,而是隐喻了世人的虚伪和狡诈。宝钗通过螃蟹这一形象,揭示了人们外表看似光鲜,实则内心空虚和险恶...

《红楼梦》中宝钗的螃蟹诗,是讽刺黛玉和宝玉吗?
为了提防蟹肉性冷,腹中一定要有生姜做佐料。对今日落到锅里被蒸煮有什么好处呢?那月光照耀下的水滨只留下稻谷的清香。宝钗的螃蟹咏,你们能看出此诗的蕴意吗,这是在讽刺世人讽刺官场,讽刺了贪求功名利禄,附炎趋势之风。很明显,这里宝玉直叫痛快,也恰好体现宝玉厌弃官场仕途的性格。

钦州市18494426958: 解析薛宝钗的食螃蟹咏 -
班楠一干: 译文:桂花飘香的时节坐在桐阴下举杯饮酒,都城内的人们流着口水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螃蟹眼前的道路分不清纵横,有些人暗中褒贬被人不过是信口雌黄.仅仅饮酒不能抵消螃蟹的腥气,还要加上菊花才行,为了提防蟹肉性冷聚腹中一定要...

钦州市18494426958: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螃蟹诗是什么意思?到底讽刺什么? -
班楠一干: 一、薜宝钗作《螃蟹咏》——是极尽讽刺之诗.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从对待螃蟹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宝钗同宝玉、黛玉的人生观是大相径庭的.难怪众人评论道:“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

钦州市18494426958: 薛宝钗螃蟹咏鉴赏 详细 -
班楠一干: 咏蟹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 1、桂霭:指桂花的香气.觞:酒杯,这里指饮酒. 2、长安涎口:原指唐...

钦州市18494426958: 宝钗做的食螃蟹绝唱,所喻“讽刺世人”的大义具体怎么解?
班楠一干: 《红楼梦》虽然比其它古典小说,更充分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但因为作者... 宝钗的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小说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话,就是众人...

钦州市18494426958: 薛宝钗咏螃蟹那首诗的寓意是什么? -
班楠一干: 在小说中,这首诗是宝钗写的,这又如何体现对这个人物的褒贬呢?写宝钗对世情是练达的,这未必就是褒.“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讽刺世人而忘了持镜自照,倒实在带有贬意:笑人家不择正路、“皮里春秋”,自己为了争得宝二奶奶的位置,不是也用尽心机、施尽手段么?说蟹有腥臭,自己热中仕途经济就没有儒臭么?告诉别人吃蟹要“性防积冷”,难道“性冷”的只有螃蟹么?问螃蟹“于今落釜成何益”?不也应该反问一下自己:金锁终于配了宝玉成何益?如此等等.诗彷佛出于无意,却又实实在在地成了宝钗的自我嘲讽.

钦州市18494426958: 红楼梦咏唱螃蟹诗简介 -
班楠一干: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大观园中姐妹们共聚海棠诗社,席间吃了螃蟹,于是宝玉、黛玉和宝钗起了兴致,便各作了一首螃蟹咏. 宝玉所作: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

钦州市18494426958: 高分求红楼梦第38回赏析 -
班楠一干: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菊黄蟹肥,吟诗作唱.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在海棠起社、初斗清新后,即由史湘云作东,按薛宝钗的意图,邀请贾母等人在藕香榭观赏桂花,并大摆螃蟹宴,然后赋菊花诗,作螃蟹咏……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描述的...

钦州市18494426958: 薛宝钗《螃蟹咏》为什么是最好的?为什么是薛宝钗写的 呢? -
班楠一干: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按书中姊妹的说法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为什么是薛宝钗写的我觉得薛家是商人出身,薛宝钗比贾家姊妹要世故些,看到的社会黑暗面应该更多,由她的口说出来,比较合乎情理.

钦州市18494426958: 薛宝钗是个怎样的人物? -
班楠一干: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

钦州市18494426958: 薛宝钗的螃蟹诗好在哪里?很多人都说薛宝钗的螃蟹诗写得太好了,简直
班楠一干: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宝玉黛玉二人的诗只是就事论事些螃蟹和吃螃蟹的情景.而宝钗这首诗则是借螃蟹讽喻世人.得意时“眼前道路无经纬”横行霸道;实际上“皮里春秋空黑黄”并没有什么本领和心肝.最终不过“于今落釜成何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