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对学习态度、目的及怎样进退的看法

作者&投稿:满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代学者在解读《论语.坐章》时,对孔子的“吾与点也”都有什么样的观点?~

《论语·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本章为《先进》篇收尾,以孔子评论诸弟子志向,暗表孔子之大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本章孔子分别评点了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点的志向,而最为看中是似乎与治国平天下毫无关系的曾点的志向。
首先分析子路的志向,千乘之国绝不是春秋时期的大国,春秋时期的制度是,天子有六军,每军千乘,其他大、中、小诸侯国拥有的数量依次递减,拥有千乘的国家只是小诸侯过而已。但子路认为自己的才能可以拯救这种内忧外患的小国,且可以使其变得强大,他的方法就是提升国家军事实力。子路的此种志向,不但是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更是有一种扶危济困的狭义心肠,可惜其法不对,被孔子讥笑。因为使人民真正明晓礼仪,并不是使其单纯的按照礼仪规范、程序办事,而是将礼仪的精神融入人们为人处事的观念之中。依靠军事暴力使国家变的强大,只不过能够兴盛一时,绝非可能长久。即便是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秦国,也不免二世而亡,反而是依礼、义治理的国家每每长存于世。
其次分析冉求的志向,较之子路的豪迈,冉求则更为谦逊。他认为自己只可以发展起几十里的小国经济,并不能发展其文化。孔子的观点认为,几十里的小国也是国,能够发展起几十里土地的经济,就能够发展起几百里、几千里、几万里土地上的经济,因为发展经济的道理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思想与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有相通之处。可是只能发展国家的经济还是不够的,孔子没有对冉求讥笑,只不过是因其没有像子路那样莽撞而已。
再次分析公西华的志向,比之冉求的谦逊,公西华的辞令更为谦虚,全然一副外交口吻。认为自己只不过能够充当祭祀、会盟中的司礼官而已。这种虚词怎能瞒过孔子?所谓“国之大事,在祭与戎”祭祀是国家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整个国家的文化表示,而与诸侯会盟更是一国外交的缩影,公西华言其只能为司礼官,其实是在表明有能力将国家变为文化强国、外交强国。不过,文化、外交的强大也并非孔子眼中的最终目的。
最后分析曾点的志向,曾点以春游乐心为志向,全然与治国、平天下无关,可孔子却深以为然。因为任何的治国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使更多的人获取更多的愉悦。没有了这一份愉悦的心境,再为高明的治国能力、手段又有何用?同时能够使这一志向得以实现,必然要有综上子路、冉求、公西华全部的才能。所以孔子说这也是他的志向。不过期间不同的是,曾点的这份愉悦只是限于个人,而孔子却志在天下人。可以说曾点的回答之所以能够得到孔子的赞同,只是因为其歪打正着而已。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对不起啦,只找到这几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可以领悟到新的东西,这可以作为你学习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

我的看法如下: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主张学习的知识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习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得来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论语》中记载孔子从过去的历史文献、典章制度中学得知识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乡党》一篇中,除极少数几节外,大都是讲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学习这些东西。从孔子教学的内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献、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生活行为的准则,对上要讲忠义,对朋友要讲信实。”(《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历代文献”就是《诗》《书》《礼》《乐》等等。二是从现实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识,这可以说是现实的知识。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观察而不大注重实践,特别是他非常轻视生产实践。在《论语》中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主张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的话,例如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不耻下问”等等。但是孔子轻视生产实践则是非常错误的,有一次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和种菜,他不仅说他不如老农民和老菜民,而且骂樊迟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呀!做一个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论语·子路》)孔子说这样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家,而剥削阶级从来都是自己不劳动而且轻视劳动。 

其次,孔子对某些学习的规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提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等,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到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他已经知道可以由学习过去的知识中吸取经验,这对认识当前的事物是有帮助的。孔子常常向别人请教,从别人那里学得知识,然后用来教别人,他说:“我有很多知识吗?没有呢。有一个普通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是我从他的问题正反两面去盘问之后,却得到很多启发,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嘿嘿,希望这对你有帮助。有问题CALL ME  

QQ56868409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可以领悟到新的东西,这可以作为你学习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有关孔子学习的论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解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

《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有哪些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人做学问,就要把所学知识及时用在生活实践上去,同时经常去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体验到学习的无穷快乐。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出孔子及...

《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译文:学过的知识,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孔子论学习的名言
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白话文: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白话文: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9、学而不思...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
一、春秋 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

有哪些关于学习的论语?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名句有哪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ɡ zì yuǎn fānɡ lái bù yì lè hū 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 bù yì jūn zǐ hū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

孔子说过的关于学习的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出自:春秋.孔子《论语》2、曾...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论语中劝人勤奋学习的名言
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 《论语·卫灵公》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论语·述而》译文: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

衡东县17734994249: 论语十二章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什么主主张?
杜苏金怡: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

衡东县17734994249: 《论语》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
杜苏金怡:[答案] 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态度: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体会: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衡东县17734994249: 论语六则从哪些方面讲述学习的道理
杜苏金怡: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

衡东县17734994249: 《论语》中反映了孔子的为学思想有哪些?对你而言,最有现实意义的是 -
杜苏金怡:[答案] 一、教育教学态度 1、爱岗敬业 子曰:“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讳乎!(《宪问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教诲吗?”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衡东县17734994249: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
杜苏金怡: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说说 温故而知...

衡东县17734994249: 论语中,孔子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
杜苏金怡: “好学”一词素为称道人治学态度之常用语.此语于《论语》书中凡多见.对此语涵义,《论语》中曾有两处论及:其一见于《学而》篇,其中有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衡东县17734994249: 论语中孔子对学习态度的看法的句子超过十句又追加 -
杜苏金怡:[答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衡东县17734994249: 论语中孔子对学问所持有的态度孔子东游……里的题目 -
杜苏金怡:[答案] 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衡东县17734994249: 论语十二章中哪些是写学习态度,哪些写学习方法,它们表示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
杜苏金怡: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衡东县17734994249: 《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三则语录,孔子强调学习应有怎样的态度? -
杜苏金怡:[答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