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第二戒:戒偷盗 怎么理解?

作者&投稿:冉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五戒的盗戒到底在戒啥~


  买东西砍价不算。

  不与不取戒相

  离不与取学处:离不与取学处,有时也译为不偷盗戒。也就是戒除偷盗的学处。不与取,巴利语adinnàdàna。由adinna(没有给与的)+ àdàna(拿取)组成。凡是任何属于他人所有之物,未经物主的允许而取为己有者,即是不与取。具足四个条件构成不与取,即:1.属于其他人类所有的物品;2.明知为他人所有之物;3.以盗心;4.偷取。在律注《普端严》和《疑惑度脱》中解释,「偷取」一共包括二十五种方式——由五种五法所构成:一、种种财物的五法;二、一种财物的五法;三、亲手的五法;四、前方便的五法;五、偷盗取的五法。一、种种财物的五法:所谓的「种种财物」是指混合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财物。1. 占取——霸占他人的田地、房子等。2. 抢取——例如抢取他人挑在肩上、顶在头上,或拿在手上的物品等。3. 夺取——他人将财物放在附近,他对物主说:「把这财物给我」等而夺取。4. 破坏威仪——即有人正在搬运财物,他连人和财物一起带走。当搬运者第二脚离开原地时,此人即犯偷盗。偷其他动物也是一样。5. 离开原处——把放在地上、桌上等的财物拿走,或移动离开原处。二、一种财物的五法:对有主人的奴婢、仆人、动物,以占取、抢取、夺取、破坏威仪、离开原处的方法,为一种财物的五法。三、亲手的五法:1. 亲手取——亲自偷取他人的财物。2. 教唆取——命令他人说:「你去偷某某物品。」被命令者在偷取时,自己也犯罪。3. 投掷——自己站在关税处内,将应税物品往关税处之外投。4. 获得利益——命令他人:「如果你看到有财物就偷取」等。5. 放弃责任——在霸占他人的土地等,或夺取他人的财物时,当所有主认为:「这已不是我的了。」而放弃其所有权,即犯。

  四、前方便的五法:在此是指教唆、命令的方法。「方便」也可译成努力、加行、方法。1. 前方便——在命令「你去偷某财物」时为前方便,但在被命令者偷取时才犯罪。所以命令是前方便。2. 俱方便——由离开原处为俱方便。例如为了占取田地而转动、移动柱子等。3. 共谋取——即和其他人商量、讨论后,共同策划而偷取。在共同策划之后,任何一个同谋依他们所约定的而偷取,则所有的同谋皆犯。4. 作约定——即在命令他人偷盗时,约定了偷取的时间,如「你在下午偷取某物品」等。只有被命令者依照所约定的时间偷取,命令者才犯。5. 现相——在命令他人偷取时,以闭眼、手势等作信号。

  五、偷盗取五法:1. 偷盗取——即是以小偷的方式破坏门窗等,趁主人不在时偷取。或者以吃斤两、偷尺寸、伪钞、假货、赝品等诈欺而取。2. 强迫取——以暴力夺取他人的财物,亦即抢劫、掠夺;或者运用权力鱼肉(压榨)人民。3. 遍计取——即是在偷取之前,先预谋所要偷取的财物,如衣服、钱财等,但假如看到其他财物则不偷取。4. 隐藏取——先隐藏了所要偷取的物品,过后再回来拿取。例如:看到了别人丢失的戒指,先用脚踏入土中,或用尘土、树叶等覆盖,等主人遍找不着之后再回来拿取。5. 取筹——即调换筹码、签、券等。例如在用筹码分配物品时,他为了获得更好的物品而调换筹码。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1. 己物想——误以为是自己的而拿取了别人的物品。因为没有盗心,所以不犯。2. 亲厚取——拿取亲厚者的物品。有五种条件构成亲厚者:a. 相识——曾见过的朋友;b. 同伴——共事的感情牢靠的朋友;c. 曾说——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东西你有想要的就拿去吧!」;d. 还活着;e. 当他知道我拿取时将会感到高兴。(Mv.356) 3. 暂时取——在拿取之时想:「我将会归还」「我将会补偿」而暂时借取。4. 粪扫物想取——在垃圾堆等处看到物品,想:「这是没有主人的丢弃物」而拿取。5. 疯狂者。6. 心乱者。7. 极度痛苦者——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而什么都不知道。

  离不与取(偷盗)[1]

  有五个条件构成违犯离不与取戒,即

  一、有主物(包括个人物、 僧团物、供养圣物的东西,如:供塔物等);

  二、知道是有主物;

  三、存有盗心;

  四、以各种方法取,例如:以身体的行为夺取或以言语命令他人偷取;

  五、该物被取离本处。

  不构成违犯的情况,即:

  一、无主物,例如:被丢掉的东西,如粪扫衣 (paüsukålacãvara) ;野外无人拥有之物;

  二、死者、鬼或畜生的东西;

  三、误以为是无主物;

  四、不存有盗心,以为是自己的东西而误取;

  四、拿取信赖 [2]之物不犯离不与取, 但是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即:

  ¬ 物主是朋友;

  ­ 物主与自己很要好;

  ® 物主允许自己可以拿取他的物品;

  ¯ 物主还活着;

  ° 确定物主不会在意。

  五、精神失常时。

  [1] 凡是任何有主物 尚未经物主的允许而取为己有则是偷盗。

  [2] 见《律藏.大品.衣犍度.3.19》(Vin. Mv. Cãvara-kkhandhaka)。

偷盗还包括巧取豪夺占有他人财产。

偷盗的恶业。

包括五个方面。1,什么是偷盗。2,偷盗的动机。3,偷盗的方式。4,偷盗的轻重。5,偷盗的果报。

1, 什么是偷盗。有情因为无明的无始以来所控制,带来愚痴.恒时对于外境执以为实,进行种种颠倒行为.如偷盗.外界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大到国土,小到针线,一支花.别人又没有送给我们,我们用任何办法把它索取来,据为己有就是偷盗.明显的持刀抢劫,不明显的暗中拿来,都是偷盗.偷盗在很多地方都可能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上至侵略他国,没有理由强征本国赋税等的权势者.中间有权势的人,下至各种以权谋私的情况,乃至更下层的商人在公斤称上做手脚.偷电,水,一包卫生纸.去市场买菜偷一个土豆. 以及以欺骗手段谋取来本不是自己的东西,偷盗即成.他人不能挪动的土地,虽不能放在自己口袋里,当以欺诈手段得到土地证券,偷盗即成.

偷听偷看别人的信息,情况.不管是别人的隐私,还是商业机密,未经允许.以及欺世盗名的行为.等等.都是属于偷盗. 内心的偷心不死,都由于内心的动机,能引发偷盗行为成立。

偷盗不是哪个人专有的特长,却是有情都有可能在内心存在的恶业.绝大多数有情都有可能在作着的偷盗恶业.也可能现在持戒的你,不经意拿着办公室的纸张等. 挪用公家的东西行使自己的方便. 我们的祖先从光音天飞到这个地球上来,吃了这里的食物很美,后来飞不回去,也是贪引起的.现在每个家庭安装高级的防盗门,也是防止偷盗.

总之,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知道不属于自己,因内心的贪嗔痴任何一个引起的动机,希望据为己有,有了这个动机.不管怎样办法,自己做,教他做.派遣别人去,等各种手段.用办法得到了,偷盗即成立.恶业形成.

芸芸众生,也许昨天上午的内心闪动一念是偷盗,有动机没有行为,还没有造就偷盗恶业.却熏习恶业种子.却于今天思维善业,于一念之间也许消灭.错综复杂的人境交错,保持一颗平常心,很困难.因为对于业果的思维很少.任何境界现前透不过去.心画万境受其中.

2,偷盗的动机。

有情因为无始本具无明.念念不觉.先执我有.执有一个自己.虽然佛陀应世随顺世间,世人说有我,佛陀也说有我.我的假名成立.但这个我是因缘有,不是实际有.执我以后又执境.万境以为真实.于万境交错之上,建立种种取舍.贪嗔痴三毒充斥其中.把业感外境抓的牢牢的.当作唯一真实,生时紧握死时也不能放开,一直执取这些认为的真实万境.于万境之上,造作恶业.由贪嗔痴三毒任何一个为主,引发偷盗恶业.都有可能.如由贪引起.无明带来的愚痴,贪着执实于万境.这是总的贪着,就是贪着三有六道轮回的盛事.继续相续.对认为真实的某个物质物品生贪,要据为己有,就有偷盗行为可能.以嗔的动机引起的偷盗,内心动机是嗔恨,或者是要报仇,栽赃,要伤害他中伤他,引起偷盗行为打击他.总是因为痴的原因,造就种种恶业.乃至教他做.赞扬偷盗的好处,可以受用得到利益,不劳而获取.错误知见指使引起的偷盗.主要是意业有错误的认识,引起动机.发生行为.佛陀说有情颠倒,其实是有情的思维相对觉醒的思维来说都不是很正常.因为执实错乱,对业感的现象,不能了解它的虚妄不实,犹如水中泡.看不到它的本质实相,于其万境上,造作恶业丑态.但受无明控制不得已,对于学佛的人,内心应自己努力学习知见,思维熏习.对不好的恶业现象生起怜悯,而不是厌恶他.想想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法,可能比人家更可恶.造偷盗恶业总的来说是愚痴,主要显现是贪着的动机引发.

3,偷盗的方式。

虽然芸芸众生,世间境界纷纭复杂.不出各种不同的意念动机.各种业因形成感现的境界,地位,条件,势力,因缘.处于其中的有情,依着自己的环境条件,有了偷盗的动机,行为上可以各别不同.看他的地位环境权利能力.大到所谓光明正大的智慧偷盗,小到猥猥琐琐的行为.以为个人的索取,当没有想到是在伤害别人的时候,就会造作偷盗的恶业.最受伤害的是造作者本人.随业相续感果.

4,偷盗的轻重。

以偷盗恶业的动机,行为,偷盗成功.未来心识的业因,必然相续感果.由心造画六道轮回的不同情况,由心造就菩萨佛陀的果报.心田播种一粒种,是荆棘的种子,或是善的种子,或是解脱的种子.昨天播种,今天忘记.未来因缘成熟自然从心地之中出生感得结果.

造就偷盗恶业,业果轻重.看所偷盗的对象,偷盗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程度.感得轻重不同的业报.比如偷盗的对境是寺院,僧人的物品,偷盗的恶业就重.对境是孤寡贫穷的人,恶业重.对境是救济众多人的物品财物,进行偷盗恶业重.处于某种地位,偷盗的对境是众多人,即使某个人偷盗一元钱,偷盗的人众多,偷盗的恶业重.偷盗的钱数很少,却是贫穷人的差不多全部财产,或用于治疗疾病的钱,偷盗的恶业重.每次偷盗很少的钱,却经常的偷盗,偷盗的恶业重.

5,偷盗的果报。

以前内心的业感以后的身心世界环境。偷盗别人的财物,不会增长自己的财物。只会未来感得更加贫穷。内心的贪婪索取,代表内心的暂时贫穷缺乏。内心的情况感得未来的贫穷缺乏。偷盗的对象他人,对自己的财物非常执实爱惜。被偷盗以后给他人带来很大的内心痛苦。偷盗恶业未来感果,不但贫穷亦会同时感得痛苦。

只要是造恶业,果报成熟就是三恶道。今时偷盗恶业种下,通过各种手段促成偷盗行为成立。未来感果是更多的被欺骗,偷盗。在自己财物匮乏的情况下,感得被偷盗或者各种情况下造成的失去财物。即使往昔有善因,感得未来拥有财物。又因往昔的偷盗恶业,自己受用自己的财物上。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疾病,恐惧等,无法享用自己的财物。在楞严经上说,偷盗的恶业,在心相续的动机上偷心不除,会影响修习禅定。修定不能成就。

偷盗恶业的异熟果:严重的会堕落地狱,中等的会成为饿鬼,轻的会成为畜生。

领受等流果:将来感得生活环境物质缺乏,即使有,自己也不会容易受用,需要征取他人同意等。

造作等流果:将来的内心,存在偷盗的动机种子,还是容易产生偷盗的恶业。即使富有了,还有偷盗的行为。内心的相续偷盗种子还在。

增上果:偷盗恶业,感得恶劣环境。如天气干旱,或是洪灾,如同今年的共业,夏天的洪水,以及果实等生长不好,或是味道不佳,营养缺乏。

士用果:心相续向下堕落。

“偷盗”,即不予而取 。 意思是,在没有人给你的情况下,你自己主动去拿。这种情况,佛教就定义为偷到。
佛倡导的戒偷盗,反映了佛的尊重意识,不偷盗,就是尊重物质的归属权。
尊重意识,是佛教的一个最基本的意识,佛教的最根本戒律,体现的都是尊重。
尊重是人性的第一美德,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缕阳光。没有尊重,就无所谓文明。

不杀生,反映的是尊重生命自由存在的意志和权力;不偷盗,反映的是尊重物质固有的归属权;不妄语,反映的是尊重事物原本的状态和样子;不邪淫,反映的是尊重人与人之间既定的存在关系;不酗酒,反映的是尊重生命自身原有的生存状态。
佛教倡导尊重,源自佛陀对宇宙人生真相的彻悟。源自众生不可遏制的、强烈的存在意识和意志。尊重就是不违背,就是顺应。

时间圣人,无论古今中外,都是教人对人好,爱人,帮人,没有教人恨人,杀人,攻击人的。

其实无他,圣人都是想通过教育,令我们生活得更加快乐而已。人与人之间,当然是互相帮助,互相友爱快乐,难道你捅我一刀,我戳你一枪会快乐?

圣人,就是对宇宙人生真理通达明了的人,他们的高瞻远瞩,见解高超,等于住在60楼,看到的风景自然和我们一般人住在一二楼看到的景象不一样,我们硬要用自己的视觉去解释他们看到的东西,很容易误会。

所以开经偈才说:愿解如来真实意。就是要我们学习之前,不要望文生义,认真虚心学习,才能获得利益。

古德又常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就是望文生义,十方三世佛都喊冤枉。

以下引用一段网文:

圣人不死与大盗不止 - [小随笔]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ubaopei12.blogbus.com/logs/28082192.html

庄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像老子一样,他对现实存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破坏者。他所破坏的东西,又常是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譬如他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很有见地,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圣人不死”与“大盗不止”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简单。

很多人喜欢把“圣人不死”理解为“大盗不止”的原因,以为两者是因果关系。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两个变量(其一为“圣人不死”,其二为“大盗不止”)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推断,因即使是两个前后相续的事件,也很难说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譬如夏天常在春天之后,春天便是夏天的原因乎?非也。春夏之变化,却是与地球的公转有关,而地球之公转,才是四季更替的原因。

贸然把“圣人不死”理解为“大盗不止”的原因,又把“圣人”等同于“大盗”,因而大声痛斥仁义道德之虚伪,儒家士人之可鄙,实在可笑。就像一外星人偶然闯进一疯人院中,见所有人都疯疯癫癫,行为怪异,于是遂下结论,地球人皆疯人也。其实不过是取样偏差,以地球人中之疯人代表地球人,所下之结论亦不可信,恐为其他外星人所笑。

“圣人不死”,自然可以理解成“大盗不止”的原因,此乃一种情形;“大盗不止”也可理解成“圣人不死”的原因,此又一种情形;而第三种情形,则“圣人不死”和“大盗不止”只不过是相关的两种现象,都受到第三种现象的影响,譬如乱世。乱世之中,有大盗,有圣人,且大盗不止,圣人不死,两种现象,并驾齐驱。

现代的民主狂热者搬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庄子语录,不外是趁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罢了。至于“圣人不死”和“大盗不止”之间到底是何关系,他们并不了解,还以为单纯地“圣人一死,大盗遂止”,怕是一厢情愿了罢。

佛教的原本是:不与取。
也就是说,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容易理解了。所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不应该去贪图,去自私,去占有。这就是意义。
工作中,没有认真上好班,混时间,不做事,发工资的时候如果和正常完成工作的人没有区别,就是拿了不该拿的东西。一个领导,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不做好自己的管理和经营工作,致使自己的员工没有收入,企业没有效益,这时候如果他还照拿自己的薪水就是错误的取,也相当于偷盗别人的财富。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确实有这句话,可是他是有上下文的,原意总的说就是不要空谈,不要说假话,要做实际的事情。

有圣人就有凡夫,高下相较,爱憎炽然,烦恼缠绕。
无圣无凡,平等境界,自然解脱。
故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不是定要斩了圣人,只是应灭除我们心中的凡圣高下想。
禅宗有句话可以用在这里“佛来佛斩,魔来魔斩”。


佛教求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出处:出自宗教戒律。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佛家几戒?都有啥?
佛家有五戒,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1)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

佛教五戒不偷盗
在佛教的五戒中,"不偷盗"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它所体现的是"义",即无私的奉献和义务,而不是追求物质回报。对所有生命的付出,无论大小,都应视为履行道义,而不期待任何回馈。"不与取",实际上被视为偷盗的一种形式,当他人并未给予同意或允许,你就擅自获取,这就触犯了这一戒律。这个戒律在...

藏传净土法 不与取有何果报 答案
谓他人不与而自取之。即指偷盗。禁制不与取,称为不与取戒,为五戒中之第二戒。一者盗报。必定当堕肉山地狱。肉山罪人项如大 山有百千头。于一一头颊生肉埠。百千铁狗从铁山出。啀喍嗥吠争取食之。有诸铁钉从狗口出。入罪人顶从足跟出。剥取其皮敷百千由旬铁刺之上。身皮俱苦经八万 四...

现在的和尚还有5戒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祖当时为弟子们设定的戒规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进的,就如同现在的佛弟子们也带手机,也坐宝马,也出入饭店,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佛法如同我们国家的法律一样,不能一成不变,由此现在的和尚所做的一切也是合乎社会发展的,而且正是有着佛弟子观念的变化,才会有数数年后弥勒...

五戒是哪五戒
第一戒:不杀生 佛教中对生命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命在佛教中具有无比的珍贵和尊重。因此,“不杀生”是修行者应当严格遵守的第一条戒律。这条戒律不仅仅是不杀人类,还包括任何生物的生命。在修行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生命可以使你心灵纯净,充满爱和互相尊重。第二戒:不偷盗 “...

佛教说的三皈五戒是什么?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是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戒规虽对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四众...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

佛家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和什么?
佛家五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酒肉,五戒妄语

三皈五戒是什么意思
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弟子。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迎泽区15838956870: 佛教五戒里面中的“不盗”是什么意思? -
贯婷锐宁: 买东西砍价不算.不与不取戒相离不与取学处:离不与取学处,有时也译为不偷盗戒.也就是戒除偷盗的学处.不与取,巴利语adinnàdàna.由adinna(没有给与的)+ àdàna(拿取)组成.凡是任何属于他人所有之物,未经物主的允许而...

迎泽区15838956870: 五戒戒律为什么禁止偷盗 -
贯婷锐宁: 从佛理上来看,佛陀禁止的偷盗行为,包括了明知道是他人财物,还偷偷拿走的行为,也包括了不知道这个遗失财物是具体哪个人的,但是你可以确定一定是有主物的,那你还拿走,就是偷盗行为. 比如,在一个公司里,看到会议室里有一个物...

迎泽区15838956870: 学佛修行的一点疑问 -
贯婷锐宁: 五戒里面偷盗的戒律,是指不是自己的将物品,而未经主人的允许,自己就擅自将其举离本处,就犯戒了,在大乘里面,更严重,如过起一个欲偷取别人某物的想法就算偷盗.你所犯的实际上是妄语戒.因为抄作业的同学的行为在主观与客观上是在欺骗老师,而这种欺骗是你也参与的.据《梵网经》的记载:“若佛子,不应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身心妄语.”你的行为在客观上构成了“教人妄语”,所以也属于妄语戒.但仁者不必太过忧悔,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里面说:“要断妄语,须证初果之后.博地凡夫,终难做到妄语戒的一向清净,但能知所见点.犯了小小口过,立即悔改,仍不失为学戒的弟子.”

迎泽区15838956870: 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之行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
贯婷锐宁: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

迎泽区15838956870: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什么? -
贯婷锐宁: 四大根本戒律,是“杀、盗、淫、妄”四大根本戒,这是小乘道的修行戒律,不是佛教四大根本戒律.修行佛法要发大心,修大乘的五戒十善,发菩提心,救度众生的心,而不是像小乘修行人做自了汉.修学大乘佛法才能得到究竟解脱.

迎泽区15838956870: 佛教五戒是什么 -
贯婷锐宁: 杀盗淫妄酒,地狱五条根.一戒——杀生,自己不杀,也不要为了自己口欲,订制肉食物品,让别人杀,二戒——偷盗,不取无义之财,三戒——邪淫,和不是夫妻的异性淫欲,四戒——妄语,骗人,不说真话.五戒——饮酒,酗酒,饮酒乱性.

迎泽区15838956870: 什么是戒律?佛教中主要的五戒是什么 -
贯婷锐宁: 戒律就是修行的做人做事的标准 就是止恶修善的开始五恶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佛教中五戒所防的就是上述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

迎泽区15838956870: 什么是五戒? -
贯婷锐宁: 佛教的道德准则存在于戒律之中.其中五戒是最基本的:不夺取任何活着的生命(杀戒);不谋取任何他人不自愿给予的财物(盗戒);禁止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禁止沉湎于感官的欲望中(不邪淫);禁止谎言(不妄语);远离麻醉品,因为麻醉品使人失去觉知力(不饮酒).

迎泽区15838956870: 五戒十是什么意思 -
贯婷锐宁: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花言巧语讨好别人);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迎泽区15838956870: 佛家的五戒是指什么? -
贯婷锐宁: 佛家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不杀生”是“仁”,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仁是会意字,是两个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