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有哪些风俗?

作者&投稿:向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衢州过年有哪些风俗,有何意义?要准备哪些东西,又要做些什么?~

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数汉民的习俗一样,重要的还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此外衢州人还过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节日。
春节通常除了年夜佳肴要准备外,通常还准备年糕、发糕、清明果、八宝菜、江山糕、索面、冻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仅是端午的节日必备,也是过年的常备,各地还略有不同,龙游人爱发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索面。而年夜守岁是主要的内容,通常是要到12点才放鞭炮来辞旧迎新的!压岁钱还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爱。
元宵除观灯外,通常要耍龙灯。
清明节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种以米粉为原料的小圆饼。这个节日要扫墓,有前三后七之说(清明前三日后七日都可扫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酿则是这个节日的主饮,另外还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门花样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颇为重要的节日,故时衢州的小孩还都要穿肚兜带斗笠,这就是由一个典故《王志斩蛟》所带来的习俗。
立夏时值农忙,衢州农俗有吃麦饼、烧饼、油条的习俗,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苋菜,正当时的上时菜。
七夕这个节在衢州并不重要,但还是有的地方是要过的,相对来说后面的节日那就是要紧的多了!
七月半也称鬼节,期间有不少地方的习俗要做焙糕(又名汽糕),部分农村要做京团(当地称京团粿)不同地方不同的过法,过七月半(中元节)一定要扫墓。
中秋节,月饼是食品中的重头,在衢州原本不是以广式月饼受欢迎,在衢州的农村现在仍有烤苏式月饼、徽式月饼的民俗,其中以杜泽桂花月饼最为特色,其为空心月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风味的融入,本地民风正被慢慢淡化!
重阳节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饮酒也是个内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许就和秋收联系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当于年”的说法,这一天还有“有的吃吃一夜,没的吃冻一夜”的俗语。
在衢州农村北乡的姚家等,农村里还有过六月年的习惯,这还有典故,通常是农历的六月十五六号。这个年要将军挂门,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专门的麻糍节,用以庆贺一年的丰收,这个节日类似于庙会,要举行近一个月,从县城到各地乡里抬着五谷神和城隍爷游走。
过完八月中秋衢州农村里就开始庙会,衢州人俗称“赶会”从农历八月二十六高家会到九月杜泽会、莲花会等,类似于江山人的麻糍节,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清明果接待客人,庙会赶到哪,哪里就热闹,哪里就有的吃,这样还引来了不少专门赶会商家。

相对别的地区有特点的就是冬至,很重要,和过年一样,“有的吃吃一夜,没的吃冻一夜。”

畲乡风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 畲族大多居住山区,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林业、茶叶、狩猎。畲族女子无缠足的习俗,和男子一样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种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现已无此讲究。
牛三旦 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办酒宴请本家、村邻,分麻核给全村小孩。这天母牛要吃红糖拌米饭,喝混有鸡蛋、红糖的黄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边衣 女子服装领、袖、右襟、裤管镶花边,衣袖、裤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镯、项圈、耳环等银饰品,戴形似犬头帽子。男子穿对襟衣、大管直筒裤。婚礼上腰系新娘亲手织彩带。不论男女,都用蓝布绑腿。现穿民族服装的已不多。

尝新米 新谷上场,要请长辈尝新。由年纪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饭,用筷子把碗里米饭挑一点桌上,以示年年有余,然后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准将新收稻谷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触。开镰时,要割几株稻头、稻秆饲牛,让牛尝新。此俗今尚有。

草 案 过去大多住茅铺,筑泥为墙,盖稻草、茅草,称“草案”。分三间,中堂屋,靠墙处摆祖宗香案;右厨房;左卧室。卧室上部用竹为筋,抹泥巴成泥楼,称有泥楼卧室为“土库”。现已无住草案者。

火炉塘 灶门前挖一长坑,叫火炉塘,供烤火用,大/J舰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时待客、吃饭、对歌都围坐火炉塘,故对来客要待其进厨房才致礼。除夕,要将一块烧着的大柴根埋火炉塘热灰中过夜,叫“煮过年猪”,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废。

祖 担 系两只竹箱,1只装本支始祖香炉、神器,另1只装布质彩绘“祖图”1套;图长20余米,宽0.5米,绘畲族历史连环回20多幅。祖担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举行祭祀仪式时必挂祖图。

同姓通婚 贪族旧时不与异族通婚,内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现在同支者在五代后也可结婚。男子入赘在意族不受歧视.旧时除童养媳外,还有“童养子”。民国时当地汉人偶有娶畲女为妻的,以女嫁畲民则无,现时通婚已不存禁忌。

对 歌 节日、喜庆场合彻夜欢唱,对歌系礼仪活动组成部分。嫁女,聘请女歌手与男方派来“赤郎”对唱,有劝酒歌、嫁女歌、姻缘歌等。若来善歌客人,衬里和来客性别不同之青年要来对歌。对歌前,大家要凑点钱给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点心招待大家。对歌内容有固定的历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于互相诘难的传统对答歌曲,更多即兴编唱的。劳动、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对歌,随编随唱,称‘唱山歌。,有因此相爱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内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对。现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对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 语 对来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语考察;如问”一行毛竹打几来(一根毛竹剖几片)?”来客姓蓝,就应答“六来“.如姓雷、姓钟.就回答“五来”。来客能对答,就待为上宾。外出者要学会秘语,并严守秘密:现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语。

问口饼 媒人去女方做媒,带去糕点两包叫“问口饼”。女方收下一包,表示愿意考虑这门亲事;女方到男方相亲后退回问口饼,就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未将问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
龙游沐尘畲族婚嫁过程的基本习俗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过去由大人作主)确定后,要选择吉日良辰娶亲(一般是男婚女嫁)。


(一)、女方婚嫁


娶亲当天,男方到女方娶亲。有媒人、亲家、赤郎二人(当门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轿四人。赤郎用小箩筐挑上定新时礼单上规定的礼物:猪肉、鸡、鱼、香火礼——蹄胖、蜡烛、糖果、鞭炮、香烟、面条2—4斤、甘蔗两根、布料一块(叫老鼠尾,给新娘母亲的)等等。当娶亲人员快到新娘家时,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员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拦门:当男方娶亲人员要进新娘家门时,女方男、女青年将大门半爿关上,不让进去,唱着拦门山歌:“赤郎担担门前站,拦门都是我十娌,一双红包拿我手,红包拿来就开你。大门好开又不开,香烟、喜糖要拿来,香烟、喜糖拿我手,糖、烟拿来就来开。红包一双又一双,红包还有五代雄,五代红包拿我手,红包拿齐开大门。”男方将准备好的红包糖果、香烟一一送上,最后送上五个捆在一起的红包(称五代雄),方才打开大门,让娶亲人员进屋。

捉蚧(称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温水让娶亲人员洗脸,每人洗完脸之后,面布横摊在脸盘上,放上一个红包。

交礼:媒人和亲家向女方父亲、娘舅等嫡亲一一点清交代礼单规定的礼物,少一件或减少数量必须由亲家补足。

借(钅隹又):女方姑娘把厨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来,由男方当门赤郎向东家借用,借用具时赤郎要念借(钅隹又)口白,“上位亲家亲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邻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墙(灶头),借你龙圹两口(铁锅),锅盖一对。借你阿姨、舅母一样好宝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机)借出来,借你金水杆、银水缸,金杆流水银缸装,……感谢阿姨舅母帮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备好粽衣、笠帽让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后,姑娘故意把泥沙丢在水桶内,水不干净,拖赤郎重新挑过。截赤郎反复多次增强了度亲的热闹场面。
催亲:宴请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亲家用小鞭炮催亲三次(催亲是催新娘早出娘门早上轿),第一次在门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门外,第三次从新娘房间放到门外。媒人和亲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辑(意思请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门)。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体事务的人)把米筛放在中堂地上,筛内垫上红纸,放上镜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筛上,理事站在新娘旁边,父母亲、哥嫂、姐妹及嫡亲站在周围。首先,娘拉着新娘的手,边唱山歌边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时睡在娘床中,小时带女不得大,大来总要结成双。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时跟娘睡一头,小时带女未自在,大来又嫁远遥遥。做人媳妇莫嘴多,莫来无乱多噜嗦,讲好讲坏都要想,家里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妇要真心,礼貌待人顶要紧,妯娌伯母都和好,家里团结一条心。”然后,由理事点拨,让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亲到她家去玩,叫到一个给新娘一个红包。(以示祝贺)

新娘上轿: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轿上,起抬时新娘在门外滚出两红鸡蛋,以示离开娘家。媒人和亲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亲、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亲感谢、告别。
接大舅:新娘花轿抬出后,媒人和亲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并将大舅装好的糕饼包、香烟、红包袋子帮助拎去,交给男方理客人员。

(二)、男方婚礼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拦路讨喜糖,媒人或亲家必须好事成双分糖、分烟给所有人。(拦路山歌略)

新娘花轿将要抬到新郎家时,双方放鞭炮接到。

喝红糖茶:花轿抬进夫家,刚到门边,新娘滚进两红鸡蛋(表示新娘从娘家嫁到夫家),然后,由男方理事端上红糖茶给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轿来,扛轿郎子扛过来,扛轿郎子扛到了,花轿小心息下来。花轿小心息下来,红糖泡茶就端来,糖茶端来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轿来。食了糖茶到厅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传代,蔴布袋子摊下来。蔴布袋子摊下来,代代传到郎房内,代代传到新郎房,新娘结子千万岁”。

理事请新娘下轿,扶着新娘站在中厅,另一个理事陪新郎到中厅,举行拜堂仪式。 (现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进门由理事扶着新娘坐在板凳上换上夫家的新鞋,再进门举行拜堂。拜堂时,男方父母亲及女方大舅均回避)

传代:童男童女端上蜡烛火,照新郎新娘传代,两个理事把蔴袋铺在地上,让新娘新郎踩上进房,几只蔴袋轮换使用,一直慢行到床边。新娘新郎双双站立床边,理事端上煮好的两个鸡蛋,给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当宴请到一定时候,新娘新郎双双向客人敬酒二蛊。(意思一是向客人见面,二是表示谢意)

同房:宴请下席后,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盏收好,再由两个理事请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厅,新娘、新郎站在下边,向长辈微笑鞠躬作辑(表示孝敬长辈),然后由理事将新娘新郎送入洞房,关上房门,从房边放小鞭炮到门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给在场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对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双新鞋(以示新媳妇精明手巧),同时,父母亲各以红包还礼。

送大舅:新郎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给红包后,新郎才回家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

拜 师
旧时,曲艺艺人为了后继有人,大多要收徒弟。在同一时间内,一般一师只带一徒。拜师前须有“荐头”(介绍人)推荐,首次见面得送见面礼。礼有大小,但至少得两瓶酒,一只猪头,两个包(糕点糖果类),一只红包。若师傅收下见面礼,表示愿收下徒弟;若退还见面礼,表示拒绝接受。正式拜师,要订立投师约(即文契,也称契约、关书,内容一般为授徒时间、规矩等)。投师约须注明“荐头”(介绍人)、“中央人”(见证人)、“担保人”(保证人),也有三者由“荐头”一人兼的。投师约得要家长签名画押方能生效。然后择佳日,红烛高燃,举行拜师仪式,先拜“天地君亲师”,再向师傅磕头。磕头前要讲:“弟子×××,愿拜恩师名下学艺为徒,尊师守规,至终不变……”。念毕磕头拜师,递上投师约。由徒弟家出资,设投师酒,酬谢师傅和所有参加仪式者。解放后,艺人拜师简化,但也要举行一定的拜师仪式,如徒弟家要摆一桌敬师酒,请来师傅及当地干部和长辈,入席前,写好拜师的投师约,并交上学艺费用,然后带上口粮和日常用品、换洗衣物到师傅家开始学艺生涯。

投师学艺时间一般为三年(有学得快的,也可缩短出师时间,但正式出师为三年)。三年未满时有能力演出的徒弟,收入全归师傅(有的师傅也给徒弟零用钱)。拜师期间,不得转师,白天徒弟须帮师傅到田间劳动,回来后帮着师娘做家务、带孩子。大多是白天干活,晚上学艺。师傅外出卖艺,徒弟挑着行李和道具。师傅演唱时,徒弟在一旁边听边记。夏天徒弟得给师傅打扇子,冬天给师傅送热茶,日常要给师傅点烟、洗衣服等。徒弟与师傅一起吃饭时不准发出声音,要比师傅先吃完,即俗谚所说“师傅先吃饭,徒弟先放碗”。徒弟只能吃素食粗菜,即使管饭的东家开口请吃荤菜,徒弟也不能吃,只有师傅开口才可吃块肥肉。收场时,徒弟要收拾好道具等,给师傅捧洗脸水、铺好床及做其他琐杂事。三年满师后,有的须帮师(俗称“半作”)三年。帮师三年是无偿给师傅卖艺挣钱,所挣之钱全交师傅,再由师傅付给徒弟零用钱,最多也不能超过所赚之钱的一半。“半作”期满,徒弟方可单独操业卖艺谋生。也有学徒期满,为师傅白白卖艺一个月,所赚的钱分文不留全交给师傅,就算出师了。从前的艺人大多不识字,学艺都得凭耳听心记,直到把师傅肚里的唱本都学到手。

出师要摆“满师酒”,宴请酬谢师傅的教诲之恩。也有由师傅拿钱摆酒,宴请同行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请他们给徒弟拉拉关系,铺铺路,今后演出时有个照应。

演 出
道情说唱,一般不举行仪式,没有像戏曲演出那样的习俗,也不受场合和舞台限制,只要一张桌子,几只凳子或一块门板,两头一搭,艺人就登上落坐,稍比听众高出一头就可。等听众入座,连击数下渔鼓,待场内清静后即开始演唱。演出开始先由艺人自报家门,作一简单介绍,并讲一些请听众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语,然后在开头部分扼要介绍本场次演唱曲目内容,介绍时艺人亦以唱词形式表达,俗称“曲帽”。剧情介绍主要是为使听众能把握住剧情脉络,在演唱过程中能听懂;另外也是艺人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吊起大家胃口的惯用手法。

艺人唱正本前要先唱“滩头戏”,唱得好不好,听了“滩头”就知道。

旧时,有的地方艺人进入一个村子,先要拜见本地绅董、族长。如遇师长或同行在本地演出,先要拜见师长,后拜同行,征得他们的许可方可演唱。其规矩是“师长为大,先至者为大”。到一个地方演出,还要自编赞颂该地方风物和风土人情的曲目,在正式演唱前加唱。每年正月,在第一场开演前要祭拜祖师爷。各地祖师爷不同,可以自封,也有尊师傅的祖师爷为祖师爷的。


生产习俗
衢州地处浙西边陲,无渔盐之利,多以农为本,“食贫不轻改业”,民谚有云:“衙门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生产习俗大多反映农村耕作。

婚 姻
订亲 旧时,婚姻重门第,讲“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均无自主权,形同买卖婚姻。

缔结姻缘,先托媒人说合,求亲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绝无女求男者.对待媒人必须以上宾之礼,备办酒食,俗谓“亲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经双方说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亲”,女方同意后,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亲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亲完毕,男方选择吉日托人带上礼物向女方讨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年庚帖”拿回后,要请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冲相克,如“龙虎斗”、“两龙不同潭”、“鸡兔不合笼”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将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择日,将定亲日期写于龙凤红帖上,请媒人连同聘礼送到女家,称为“定亲”。女方回赠状元花礼帽、糖果糕点等,也有的绣花袋一对,万年青两株,俗称“回情”。定亲后男女即视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门求亲。

迎娶 从定亲到迎娶,少则半年多则三年,迎娶佳期称“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属相八字确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择日。成亲前一两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运嫁妆,谓“发嫁妆”。各地嫁妆大同小异,一般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抽斗桌、方凳、脚桶、子孙桶、梳妆台等必备品。近年嫁妆多新旧结合。晚上,男家设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难分难舍,谓之“哭嫁”。江山一带有新娘花轿上路,弟弟用双手攀悬在轿杠上扛一段路,俗谓“吊轿杠”,也是表示不愿别离之意。开化一带“哭嫁”有“哭嫁词”,如“望你到男方,水涨船高,脚踏楼梯步步高;手托莲花朵朵开,蒂夫蒂妻,公婆欢喜;蒂夫上床,子孙满堂;蒂夫上桌,铜钱满地堵,……四季发财,元宝滚进来!”花轿到达新郎家由利市婆搀扶新娘,踩着地上轮番铺垫的红毯或麻袋而进,称为“传代”。接着拜堂成婚,晚上宴请宾客,宴毕闹新房.婚后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叫“回门”,当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旧俗的繁文缛节已渐减少。

婚俗 旧时,衢州各县婚姻习俗大致相同。

童养媳,一般为家庭经济不宽裕,人口过多,抚养艰难,怕女儿长大无力购办嫁妆而给人作童养媳的,也有捡养或买养的,童养媳长大成婚时也举行婚礼,若婚前男方夭折,童养媳当作女儿出嫁,也有的终身不嫁的。

入赘,俗称“招亲”。女方“招亲”一般因家中没有兄弟,入赘的男人多为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婿常受歧视,不能入谱,有“招亲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说。常山一带招亲时要写招亲字置于大门外的草坪或石头上表示受村人监督。招亲后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赶出村。因此过去视入赘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赘者受法律保护。

换亲,两家因家境贫寒或关系融洽,亲上加亲,互娶对方女儿为媳妇,可以免送财礼,俗称“宝换宝”。

改嫁,俗谓“二婚亲”。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视为不光彩,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须听族人支配。娶寡妇者多为丧偶或无力娶妻的穷人。男方择吉日夜间迎娶,寡妇坐“乌藤轿”或“蓝藤轿”。建国后此俗已废。

打喜,又叫“冲喜”。定亲后,男子重病不起,经双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妇。旧时还有同姓的不婚的习俗,今已废除。

丧 礼
人死后多为土葬。旧时丧葬仪式复杂而繁琐,而且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弥留之际,子女必须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称“送终”。瞑目时,烧草鞋、雨伞、包袱、香纸、锡箔,叫做“送盘缠”。将遗体置门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侧,头垫七块瓦片,面盖草纸,口含一枚红纸包好的铜钱,脚后点一盏青油灯。同时差人带一把雨伞往亲友家报丧。到亲友家,将雨伞顶朝上,竖于门槛上,亲友接到凶讯,即备礼前往吊丧。女婿送寿桃、粽子、猪头、全鸡、全鹅;一般亲友送香纸、寿被、挽联、绸缎被面等。入殓,俗叫“落材”。殓棺前给死者梳洗更衣,然后由长子捧头,女儿或女婿捧抱进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将亲友送来的“寿被”一一盖上,并由女儿、媳妇报送者姓名,最后合棺,谓称“封材”。

出殡仪式最为隆重,富裕人家,出殡前要请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场,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殡日,要请有地位者宣读祭文,焚烧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见吊孝亲友。出殡时,女婿举坟头伞、背纸钱袋前导。亲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随后。一路鸣锣击鼓、吹唢呐、散纸钱,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后,以砖为廓。晚上备“白事酒”宴请送丧亲友,回赠每人毛巾一条,或白布五六尺,谓“谢孝”。建国后,丧礼的封建迷信内容大多废除,葬仪从简,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纱、小白花,举行追悼会表示哀悼。1979年后,城镇逐渐通行火化,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畲乡风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 畲族大多居住山区,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林业、茶叶、狩猎。畲族女子无缠足的习俗,和男子一样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种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现已无此讲究。
牛三旦 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办酒宴请本家、村邻,分麻核给全村小孩。这天母牛要吃红糖拌米饭,喝混有鸡蛋、红糖的黄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边衣 女子服装领、袖、右襟、裤管镶花边,衣袖、裤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镯、项圈、耳环等银饰品,戴形似犬头帽子。男子穿对襟衣、大管直筒裤。婚礼上腰系新娘亲手织彩带。不论男女,都用蓝布绑腿。现穿民族服装的已不多。

尝新米 新谷上场,要请长辈尝新。由年纪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饭,用筷子把碗里米饭挑一点桌上,以示年年有余,然后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准将新收稻谷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触。开镰时,要割几株稻头、稻秆饲牛,让牛尝新。此俗今尚有。

草 案 过去大多住茅铺,筑泥为墙,盖稻草、茅草,称“草案”。分三间,中堂屋,靠墙处摆祖宗香案;右厨房;左卧室。卧室上部用竹为筋,抹泥巴成泥楼,称有泥楼卧室为“土库”。现已无住草案者。

火炉塘 灶门前挖一长坑,叫火炉塘,供烤火用,大/J舰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时待客、吃饭、对歌都围坐火炉塘,故对来客要待其进厨房才致礼。除夕,要将一块烧着的大柴根埋火炉塘热灰中过夜,叫“煮过年猪”,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废。

祖 担 系两只竹箱,1只装本支始祖香炉、神器,另1只装布质彩绘“祖图”1套;图长20余米,宽0.5米,绘畲族历史连环回20多幅。祖担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举行祭祀仪式时必挂祖图。

同姓通婚 贪族旧时不与异族通婚,内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现在同支者在五代后也可结婚。男子入赘在意族不受歧视.旧时除童养媳外,还有“童养子”。民国时当地汉人偶有娶畲女为妻的,以女嫁畲民则无,现时通婚已不存禁忌。

对 歌 节日、喜庆场合彻夜欢唱,对歌系礼仪活动组成部分。嫁女,聘请女歌手与男方派来“赤郎”对唱,有劝酒歌、嫁女歌、姻缘歌等。若来善歌客人,衬里和来客性别不同之青年要来对歌。对歌前,大家要凑点钱给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点心招待大家。对歌内容有固定的历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于互相诘难的传统对答歌曲,更多即兴编唱的。劳动、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对歌,随编随唱,称‘唱山歌。,有因此相爱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内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对。现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对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 语 对来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语考察;如问”一行毛竹打几来(一根毛竹剖几片)?”来客姓蓝,就应答“六来“.如姓雷、姓钟.就回答“五来”。来客能对答,就待为上宾。外出者要学会秘语,并严守秘密:现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语。

问口饼 媒人去女方做媒,带去糕点两包叫“问口饼”。女方收下一包,表示愿意考虑这门亲事;女方到男方相亲后退回问口饼,就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未将问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
龙游沐尘畲族婚嫁过程的基本习俗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过去由大人作主)确定后,要选择吉日良辰娶亲(一般是男婚女嫁)。

(一)、女方婚嫁

娶亲当天,男方到女方娶亲。有媒人、亲家、赤郎二人(当门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轿四人。赤郎用小箩筐挑上定新时礼单上规定的礼物:猪肉、鸡、鱼、香火礼——蹄胖、蜡烛、糖果、鞭炮、香烟、面条2—4斤、甘蔗两根、布料一块(叫老鼠尾,给新娘母亲的)等等。当娶亲人员快到新娘家时,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员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拦门:当男方娶亲人员要进新娘家门时,女方男、女青年将大门半爿关上,不让进去,唱着拦门山歌:“赤郎担担门前站,拦门都是我十娌,一双红包拿我手,红包拿来就开你。大门好开又不开,香烟、喜糖要拿来,香烟、喜糖拿我手,糖、烟拿来就来开。红包一双又一双,红包还有五代雄,五代红包拿我手,红包拿齐开大门。”男方将准备好的红包糖果、香烟一一送上,最后送上五个捆在一起的红包(称五代雄),方才打开大门,让娶亲人员进屋。

捉蚧(称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温水让娶亲人员洗脸,每人洗完脸之后,面布横摊在脸盘上,放上一个红包。

交礼:媒人和亲家向女方父亲、娘舅等嫡亲一一点清交代礼单规定的礼物,少一件或减少数量必须由亲家补足。

借(钅隹又):女方姑娘把厨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来,由男方当门赤郎向东家借用,借用具时赤郎要念借(钅隹又)口白,“上位亲家亲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邻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墙(灶头),借你龙圹两口(铁锅),锅盖一对。借你阿姨、舅母一样好宝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机)借出来,借你金水杆、银水缸,金杆流水银缸装,……感谢阿姨舅母帮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备好粽衣、笠帽让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后,姑娘故意把泥沙丢在水桶内,水不干净,拖赤郎重新挑过。截赤郎反复多次增强了度亲的热闹场面。
催亲:宴请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亲家用小鞭炮催亲三次(催亲是催新娘早出娘门早上轿),第一次在门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门外,第三次从新娘房间放到门外。媒人和亲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辑(意思请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门)。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体事务的人)把米筛放在中堂地上,筛内垫上红纸,放上镜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筛上,理事站在新娘旁边,父母亲、哥嫂、姐妹及嫡亲站在周围。首先,娘拉着新娘的手,边唱山歌边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时睡在娘床中,小时带女不得大,大来总要结成双。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时跟娘睡一头,小时带女未自在,大来又嫁远遥遥。做人媳妇莫嘴多,莫来无乱多噜嗦,讲好讲坏都要想,家里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妇要真心,礼貌待人顶要紧,妯娌伯母都和好,家里团结一条心。”然后,由理事点拨,让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亲到她家去玩,叫到一个给新娘一个红包。(以示祝贺)

新娘上轿: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轿上,起抬时新娘在门外滚出两红鸡蛋,以示离开娘家。媒人和亲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亲、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亲感谢、告别。
接大舅:新娘花轿抬出后,媒人和亲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并将大舅装好的糕饼包、香烟、红包袋子帮助拎去,交给男方理客人员。

(二)、男方婚礼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拦路讨喜糖,媒人或亲家必须好事成双分糖、分烟给所有人。(拦路山歌略)

新娘花轿将要抬到新郎家时,双方放鞭炮接到。

喝红糖茶:花轿抬进夫家,刚到门边,新娘滚进两红鸡蛋(表示新娘从娘家嫁到夫家),然后,由男方理事端上红糖茶给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轿来,扛轿郎子扛过来,扛轿郎子扛到了,花轿小心息下来。花轿小心息下来,红糖泡茶就端来,糖茶端来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轿来。食了糖茶到厅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传代,蔴布袋子摊下来。蔴布袋子摊下来,代代传到郎房内,代代传到新郎房,新娘结子千万岁”。

理事请新娘下轿,扶着新娘站在中厅,另一个理事陪新郎到中厅,举行拜堂仪式。 (现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进门由理事扶着新娘坐在板凳上换上夫家的新鞋,再进门举行拜堂。拜堂时,男方父母亲及女方大舅均回避)

传代:童男童女端上蜡烛火,照新郎新娘传代,两个理事把蔴袋铺在地上,让新娘新郎踩上进房,几只蔴袋轮换使用,一直慢行到床边。新娘新郎双双站立床边,理事端上煮好的两个鸡蛋,给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当宴请到一定时候,新娘新郎双双向客人敬酒二蛊。(意思一是向客人见面,二是表示谢意)

同房:宴请下席后,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盏收好,再由两个理事请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厅,新娘、新郎站在下边,向长辈微笑鞠躬作辑(表示孝敬长辈),然后由理事将新娘新郎送入洞房,关上房门,从房边放小鞭炮到门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给在场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对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双新鞋(以示新媳妇精明手巧),同时,父母亲各以红包还礼。

送大舅:新郎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给红包后,新郎才回家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

拜 师
旧时,曲艺艺人为了后继有人,大多要收徒弟。在同一时间内,一般一师只带一徒。拜师前须有“荐头”(介绍人)推荐,首次见面得送见面礼。礼有大小,但至少得两瓶酒,一只猪头,两个包(糕点糖果类),一只红包。若师傅收下见面礼,表示愿收下徒弟;若退还见面礼,表示拒绝接受。正式拜师,要订立投师约(即文契,也称契约、关书,内容一般为授徒时间、规矩等)。投师约须注明“荐头”(介绍人)、“中央人”(见证人)、“担保人”(保证人),也有三者由“荐头”一人兼的。投师约得要家长签名画押方能生效。然后择佳日,红烛高燃,举行拜师仪式,先拜“天地君亲师”,再向师傅磕头。磕头前要讲:“弟子×××,愿拜恩师名下学艺为徒,尊师守规,至终不变……”。念毕磕头拜师,递上投师约。由徒弟家出资,设投师酒,酬谢师傅和所有参加仪式者。解放后,艺人拜师简化,但也要举行一定的拜师仪式,如徒弟家要摆一桌敬师酒,请来师傅及当地干部和长辈,入席前,写好拜师的投师约,并交上学艺费用,然后带上口粮和日常用品、换洗衣物到师傅家开始学艺生涯。

投师学艺时间一般为三年(有学得快的,也可缩短出师时间,但正式出师为三年)。三年未满时有能力演出的徒弟,收入全归师傅(有的师傅也给徒弟零用钱)。拜师期间,不得转师,白天徒弟须帮师傅到田间劳动,回来后帮着师娘做家务、带孩子。大多是白天干活,晚上学艺。师傅外出卖艺,徒弟挑着行李和道具。师傅演唱时,徒弟在一旁边听边记。夏天徒弟得给师傅打扇子,冬天给师傅送热茶,日常要给师傅点烟、洗衣服等。徒弟与师傅一起吃饭时不准发出声音,要比师傅先吃完,即俗谚所说“师傅先吃饭,徒弟先放碗”。徒弟只能吃素食粗菜,即使管饭的东家开口请吃荤菜,徒弟也不能吃,只有师傅开口才可吃块肥肉。收场时,徒弟要收拾好道具等,给师傅捧洗脸水、铺好床及做其他琐杂事。三年满师后,有的须帮师(俗称“半作”)三年。帮师三年是无偿给师傅卖艺挣钱,所挣之钱全交师傅,再由师傅付给徒弟零用钱,最多也不能超过所赚之钱的一半。“半作”期满,徒弟方可单独操业卖艺谋生。也有学徒期满,为师傅白白卖艺一个月,所赚的钱分文不留全交给师傅,就算出师了。从前的艺人大多不识字,学艺都得凭耳听心记,直到把师傅肚里的唱本都学到手。

出师要摆“满师酒”,宴请酬谢师傅的教诲之恩。也有由师傅拿钱摆酒,宴请同行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请他们给徒弟拉拉关系,铺铺路,今后演出时有个照应。

演 出
道情说唱,一般不举行仪式,没有像戏曲演出那样的习俗,也不受场合和舞台限制,只要一张桌子,几只凳子或一块门板,两头一搭,艺人就登上落坐,稍比听众高出一头就可。等听众入座,连击数下渔鼓,待场内清静后即开始演唱。演出开始先由艺人自报家门,作一简单介绍,并讲一些请听众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语,然后在开头部分扼要介绍本场次演唱曲目内容,介绍时艺人亦以唱词形式表达,俗称“曲帽”。剧情介绍主要是为使听众能把握住剧情脉络,在演唱过程中能听懂;另外也是艺人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吊起大家胃口的惯用手法。

艺人唱正本前要先唱“滩头戏”,唱得好不好,听了“滩头”就知道。

旧时,有的地方艺人进入一个村子,先要拜见本地绅董、族长。如遇师长或同行在本地演出,先要拜见师长,后拜同行,征得他们的许可方可演唱。其规矩是“师长为大,先至者为大”。到一个地方演出,还要自编赞颂该地方风物和风土人情的曲目,在正式演唱前加唱。每年正月,在第一场开演前要祭拜祖师爷。各地祖师爷不同,可以自封,也有尊师傅的祖师爷为祖师爷的。

生产习俗
衢州地处浙西边陲,无渔盐之利,多以农为本,“食贫不轻改业”,民谚有云:“衙门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生产习俗大多反映农村耕作。

婚 姻
订亲 旧时,婚姻重门第,讲“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均无自主权,形同买卖婚姻。

缔结姻缘,先托媒人说合,求亲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绝无女求男者.对待媒人必须以上宾之礼,备办酒食,俗谓“亲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经双方说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亲”,女方同意后,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亲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亲完毕,男方选择吉日托人带上礼物向女方讨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年庚帖”拿回后,要请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冲相克,如“龙虎斗”、“两龙不同潭”、“鸡兔不合笼”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将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择日,将定亲日期写于龙凤红帖上,请媒人连同聘礼送到女家,称为“定亲”。女方回赠状元花礼帽、糖果糕点等,也有的绣花袋一对,万年青两株,俗称“回情”。定亲后男女即视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门求亲。

迎娶 从定亲到迎娶,少则半年多则三年,迎娶佳期称“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属相八字确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择日。成亲前一两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运嫁妆,谓“发嫁妆”。各地嫁妆大同小异,一般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抽斗桌、方凳、脚桶、子孙桶、梳妆台等必备品。近年嫁妆多新旧结合。晚上,男家设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难分难舍,谓之“哭嫁”。江山一带有新娘花轿上路,弟弟用双手攀悬在轿杠上扛一段路,俗谓“吊轿杠”,也是表示不愿别离之意。开化一带“哭嫁”有“哭嫁词”,如“望你到男方,水涨船高,脚踏楼梯步步高;手托莲花朵朵开,蒂夫蒂妻,公婆欢喜;蒂夫上床,子孙满堂;蒂夫上桌,铜钱满地堵,……四季发财,元宝滚进来!”花轿到达新郎家由利市婆搀扶新娘,踩着地上轮番铺垫的红毯或麻袋而进,称为“传代”。接着拜堂成婚,晚上宴请宾客,宴毕闹新房.婚后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叫“回门”,当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旧俗的繁文缛节已渐减少。

婚俗 旧时,衢州各县婚姻习俗大致相同。

童养媳,一般为家庭经济不宽裕,人口过多,抚养艰难,怕女儿长大无力购办嫁妆而给人作童养媳的,也有捡养或买养的,童养媳长大成婚时也举行婚礼,若婚前男方夭折,童养媳当作女儿出嫁,也有的终身不嫁的。

入赘,俗称“招亲”。女方“招亲”一般因家中没有兄弟,入赘的男人多为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婿常受歧视,不能入谱,有“招亲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说。常山一带招亲时要写招亲字置于大门外的草坪或石头上表示受村人监督。招亲后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赶出村。因此过去视入赘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赘者受法律保护。

换亲,两家因家境贫寒或关系融洽,亲上加亲,互娶对方女儿为媳妇,可以免送财礼,俗称“宝换宝”。

改嫁,俗谓“二婚亲”。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视为不光彩,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须听族人支配。娶寡妇者多为丧偶或无力娶妻的穷人。男方择吉日夜间迎娶,寡妇坐“乌藤轿”或“蓝藤轿”。建国后此俗已废。

打喜,又叫“冲喜”。定亲后,男子重病不起,经双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妇。旧时还有同姓的不婚的习俗,今已废除。

丧 礼
人死后多为土葬。旧时丧葬仪式复杂而繁琐,而且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弥留之际,子女必须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称“送终”。瞑目时,烧草鞋、雨伞、包袱、香纸、锡箔,叫做“送盘缠”。将遗体置门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侧,头垫七块瓦片,面盖草纸,口含一枚红纸包好的铜钱,脚后点一盏青油灯。同时差人带一把雨伞往亲友家报丧。到亲友家,将雨伞顶朝上,竖于门槛上,亲友接到凶讯,即备礼前往吊丧。女婿送寿桃、粽子、猪头、全鸡、全鹅;一般亲友送香纸、寿被、挽联、绸缎被面等。入殓,俗叫“落材”。殓棺前给死者梳洗更衣,然后由长子捧头,女儿或女婿捧抱进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将亲友送来的“寿被”一一盖上,并由女儿、媳妇报送者姓名,最后合棺,谓称“封材”。

出殡仪式最为隆重,富裕人家,出殡前要请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场,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殡日,要请有地位者宣读祭文,焚烧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见吊孝亲友。出殡时,女婿举坟头伞、背纸钱袋前导。亲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随后。一路鸣锣击鼓、吹唢呐、散纸钱,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后,以砖为廓。晚上备“白事酒”宴请送丧亲友,回赠每人毛巾一条,或白布五六尺,谓“谢孝”。建国后,丧礼的封建迷信内容大多废除,葬仪从简,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纱、小白花,举行追悼会表示哀悼。1979年后,城镇逐渐通行火化,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衢州习俗有很多的。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的!


过端午节各地都有哪些习俗?
\\x0d\\x0a 台湾省:台湾过 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 菖蒲、 艾草和贴 钟馗画像,成人饮 雄黄酒,小孩子佩 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 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都在挖空心思为卖粽子吸引眼球,台湾什么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众也很乐意展示自己的创意。 台南地区端午节不...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集,遗存丰富。全市已...

全国各地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还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15、四川省 石柱(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出...

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
,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以上内容参考:内蒙古新闻网-盘点:端午节各地习俗,看看你家乡都有哪些习俗!

铜仁民族风俗有哪些
铜仁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铜仁民族风俗:1、跳丧鼓 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

荆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凯旁沔阳花鼓戏:沔阳花鼓戏,又称花鼓子,中路花鼓戏,起源于湖北沔阳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民间盛传“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2、天沔花鼓戏: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

凉山州彝族年的风俗习惯
在大小凉山,彝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人民长期交错而居,有着十分久远的友好历史。而各民族族群文化之间,也在不断碰撞、交流、互渗、融合、变异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既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给凉山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

泉州的风俗有哪些?
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8、浔埔女 泉州市郊渔村妇女,有保留簪花围的风俗。这种妇女发饰相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传播的风俗。簪花围制作简便,花样别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丝线缀成,环绕成簪花围,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扦玉簪、银梳等。

化州有哪些习俗?
化州古称石龙,又因为相传有龙潜于罗江之中,变化无穷,故又称化州。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称化州,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化州特产橘红,明清时列为贡品,因此,化州又有橘州之称。化州居于粤西走廊的咽喉,是粤西对外经济的重要通道。 化州城乡盛行做“年例”。 年例: 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

端午节每个地方的风俗是什么?
同时,还有送猪肉等附带礼品的。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宁波的“端午担”主要是鱼肉鹅酒等,以幢篮盛之,少则四色,多则十二色;亲戚也互相馈送,叫“送节”。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几个不同省份关于端午风俗的介绍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风俗呢?欢迎补充,咱们在评论区里相见吧~...

峄城区18474266645: 衢州的民风民俗于其他地方有什么区别 -
住厘杞枣: 衢州历史悠久,人文丰富.古为百越之地,至今还有畲族留居于此.本区域以汉民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数汉民的习俗一样,重要的还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此外衢州人还过立夏、冬至、六月...

峄城区18474266645: 衢州民俗文化 -
住厘杞枣: 衢州三头:鸭头、鱼头、兔头

峄城区18474266645: 衢州的人们是如何过春节的?有哪些习俗?500字 -
住厘杞枣: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为除夕,俗称“年三十夜”,也叫“过年”.除夕日,户户门上贴春联,晚上吃年夜饭,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年夜饭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讨“十全大福”之彩.长辈向小孩子分压岁钱.春节:农历正月...

峄城区18474266645: 衢州风俗是什么? -
住厘杞枣: 衢州特色的兰州拉面 狮桥街奔腾网吧出来,本来有两家,不过我经常吃的那家现在已经搬走了, 现在只剩下一家.以前通宵的时候经常在那里吃拉面,现在想着都流口水,呵呵呵呵 蓉仙馄饨 位于狮桥街,原普农家电后面,小小的店面,手工的...

峄城区18474266645: 衢州过年都有哪些风俗,有何意义?要准备哪些东西,又要做些什么
住厘杞枣:初一清早,家家户户择吉开门,放鞭炮、焚香迎春接福,大门上贴“开门大吉”、“年年如意”红纸字条,以及门神符,全家大小叩拜祈求降福.衢县早餐吃茶叶蛋、粽子、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中午吃面条,谓“长寿面”.常山一带初一早上吃“长寿面”,喝糖茶,吃年糕,象征长命百岁,甜甜蜜蜜,一年高一年;中晚餐吃隔年饭,表示年年有余.初二开始,亲友互相拜年,要互赠礼品,拜年礼品有油枣、英蓉糕等糕点.俗谓“正月不空手”.长辈对拜年的小孩要给“红包”.建国后,春节放假三天,有慰问烈军属、团拜、走亲访友、春节晚会等活动.

峄城区18474266645: 浙江衢州龙游的春节习俗
住厘杞枣: 你是六五班的吧 我也是 名字——LMS 吃元宵,猜灯谜,守岁,放鞭炮,开门炮仗 写对联,贴门福,拜年,祭财神,给压岁钱

峄城区18474266645: 衢州有哪些文化遗产? -
住厘杞枣: 衢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 :《烂柯山—围棋仙地的传说》、《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梧 桐祖殿祭春》、《全旺板龙》、《车马灯》、《茶灯戏》、《杨炯出巡》、《硬头 狮子》、《滚花龙》、《畲族婚礼》、《脱节龙...

峄城区18474266645: 浙江省衢州过立夏有什么风俗
住厘杞枣: 立夏,正值农忙时节,衢州农间有吃麦饼、烧饼、油条的习俗,还有苋菜.仔细分析,这些都是方便类食品,与农活忙碌、没时间精调细理有关.

峄城区18474266645: 当前衢州本地是如何过春节的?有哪些习俗?
住厘杞枣:如今,随着城镇化及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市民交际范围的增大,亲朋好友之间见面拜年也变得难以做到,于是,电话拜年、群发祝福短信、网上发新年贺卡被人们迅速接受.当然,网上拜年现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种菜、偷菜而大受欢迎...

峄城区18474266645: 衢州人结婚有什么风俗习惯? -
住厘杞枣: 这个啊!那就问一下女方的那边的意思了,问一下结婚前都虽要准备些什么东西!虽要的话都一一做好准备,也要问清楚她们那边的风俗习惯,要怎么办就按人家的意思去办,那样我想就可以了,在此也祝你的婚姻幸福美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