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鲁迅描写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要特点

作者&投稿:史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迅小说的题材特点~

在“五四”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以白话写小说的人。他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以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其小说中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又透着幽默。文章就其小说语言中的模糊语言、追问、疯话作具体展开。

一.模糊语言

鲁迅小说语言的模糊主要体现于语义的模糊

(一)语言磨棱两可

《阿Q正传》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里“我们”指哪些人?“先前”是什么时候?是一年之前还是几年前?“阔的多”究竟有多阔?在此,阿Q用这种磨棱两可的(模糊)语言来为自己壮胆,威压别人,掩盖他的心虚,体现了阿Q在精神上常处优胜的特征。而鲁迅写阿Q这一人物形象正是为了暴露国民党的弱点。

(二)语义的多义指向和暗示性

小说《药》的结尾部分,“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得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句话从字义上看,是写了在王俞儿去逝以后,有人来祭拜他的坟墓。而实际上,小说在给人沉重之后,这一笔——革命者坟上的花环却“显出若干亮色”,透露了代表朝代性的革命的希望和力量。体现了模糊语言使文章含义比字面的表达更多,更丰富。

(三)言外之意

鲁迅先生在创造中常在语言中有意识地留下“空白”或“未定点”,带有“言外之意”,需要读者自己发挥想象力来填充。

如《药》中,老栓在为独生子买药的路上冷不了地听到“哼,老头子。”“倒高兴……”随后“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这高兴到底是为什么而高兴呢?是老栓为能买到可以“治好”小栓的病的药而高兴?还是反革命者为杀了革命者夏俞而高兴?而“那几个人”又是什么人呢?是凑巧而遇的路人?是革命者?是反革命者……

(四)语言中的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为国讳和家讳,它主要以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或改音法来回避。

如《祝福》中,“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地问。“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老了……死了?”这里的“老了”是“死了”的意思。作者这里用“老了”二字,就避免了触犯了某种忌讳。

二.语言中的追问

小说《故乡》中“闰土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管贼么?……他不咬人么?……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文中通过“我与少年闰土的对话”,以“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天空”的我的追问刻画了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而文章的后部分“阿!闰土哥,——你来了?……”“老爷!……”被生活压迫了的闰土与回忆中海边西瓜地上手持银叉的小英雄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追问的语言来刻画了中年闰土这个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被无情剥削的受苦农民的形象。

语言中的追问,还运用于《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孔乙己》中“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文章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而又穿着长衫的人。他穷愁潦倒,却死守着“读书人”的身份,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甚至流为窃贼,也还在声辩“窃书不能算偷“。他深度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通过对孔乙己的悲剧性格的提示,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三.语言中的疯话

小说《狂人日记》中,“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些话是出自一“狂人”之口,狂人的话似乎每句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这里,作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言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提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通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

《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庆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人们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

而深受“精神胜利法”影响的阿Q也说了许多“疯话”。“这明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嘿,跪下叫首,‘呵Q饶命!’……搬得不快打嘴巴。”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此时的阿Q,还是沉浸在精神胜利之中。

鲁迅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又透着幽默,而且讽刺之余,又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善于调用各种比喻及其辛辣的笔调,总之,其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其精练的艺术语言再现风格和韵味,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的。

别闲我累啊,你看着其实更累.呵呵......累就别看了...把分给别人吧/
鲁迅杂文的特点

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虽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杂文特点的叙述。

杂文是 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鲁迅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便写了一些类似杂文的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了“随感录”栏。从1918年起,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栏发表杂感文章,以后又在《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国民新报副刊》、《语丝》、《莽原》、《猛进》等多种报刊上发表杂文,并开辟专栏,予以倡导。杂文便逐渐以一种独立文体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而鲁迅则是写杂文最多、最好的作家。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这是对杂文产生根源的概括说明。

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不断绵延流动的过程.从鲁迅杂文的形成——发展——成熟期。可见他的杂文蕴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简直就他本人精神灵魂的浓缩吗。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的最困苦的时期。所以他的杂文是了解中国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

就是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

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通过我对书本和网络的了解综合以上都是我对鲁迅文章的自身的体会和分析,看了那么多关于鲁迅杂文特点的分析我不仅对他的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还对鲁迅本人有了深刻入微的了解。我在分析他的杂文的时候仿佛也同时在解剖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我真是对知识增进不少!

鲁迅描写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是反映真实。 鲁 迅 曾 经 尖 锐 批 评 瞒 和 骗 的 文 艺 , 提 倡 现 实 主 义 的 创 作 原 则 , 主 张 文 学 创作「 如 实 描 写 」 , 「 有 真 意 , 去 粉饰 , 少 做 作 , 勿 卖 弄 」 。 它 写 的 是 随 处 可 见 的 普 通事 物 , 就 像 日 常 生 活 那 样 朴 素 和 真 实 , 闰 土 的 形 象 所 以 感 人 至 深 , 就 因 为 它 是 旧 中国 农 民 生 活 的 如 实 反 映 。 从 题 材 上 , 作 品 写 的 是 普 通 人 物 的 今 昔 变 化 , 而 非 重 大 题材 , 从 文 体 上 说 , 它 彷 佛 是 记 ? 生 活 点 滴 的 散 文 , 而 非 精 心 结 构 的 小 说 。 但 作 者 炽热 的 心 肠 , 深 刻 的 思 想 , 却 在 这 平 淡 无 奇 的 描 述 中 , 十 分 真 切 感 人 地 体 现 出 来 。
二是白描手法。鲁 迅 的 白 描 手 法 具 有 揭 示 人 物 灵 魂 深 处 的 传 神 的 艺 术 功 力 , 这 也 是他 的 现 实 小 说 取 得 杰 出 成 就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作 品 中 展 现 的 生 活 场 景 、 水 乡 风 情 、民 俗 风 貌 、 城 镇 景 致 、 人 物 的 言 行 、 姿 态 , 就 像 生 活 本 身 那 样 真 实 、 自 然 、 朴 素 ,毫 不 点 染 加 工 , 但 读 起 来 却 有 一 股 ? 大 的 内 在 力 量 , 深 刻 地 反 映 了 人 物 复 杂 的 心 理活 动 。 正 因 为 鲁 迅 擅 於 发 掘 , 敢 於 写 出 , 所 以 他 的 小 说 具 有 ? 大 的 震 撼 人 心 的 力 量。 鲁 迅 是 「 将 灵 显 示 於 人 的 , 在 高 的 意 义 上 的 写 实 主 义 者 」 。
三是细节刻画。鲁 迅 又 擅 用 「 画 龙 点 睛 」 的 手 法 描 写 人 物 形 象 , 运 用 具 有 特 徵 性 的细 节 刻 画 人 物 性 格 。 如 《 阿 Q 正 传 》 用 阿 Q 被 打 后 说 是 「 儿 子 打 老 子 」 , 或 被 打 后说 自 己 是 「 虫 、 豸 」 等 一 系 列 细 节 , 鲜 明 地 表 现 出 这 个 人 物 自 欺 欺 人 、 自 轻 自 贱 的性 格 特 徵 。 《 药 》 用 夏 瑜 被 狱 卒 打 了 嘴 巴 反 而 说 打 人 者 「 可 怜 」 的 细 节 , 突 出 了 革命 者大 义 凛 然 的 品 格 。 「 画 龙 点 睛 」 的 艺 术 手 法 , 使 人 物 形 象 鲜 明 生 动 , 令 人 难 以忘 怀 。
四是性格创造。鲁 迅 小 说 的 另 一 艺 术 特 点 是 用 喜 剧 的 笔 调 写 悲 剧 , 塑 造 了 富 有 喜 剧性 的 悲 剧 性 格 , 喜 剧 性 与 悲 剧 性 达 到 了 高 度 的 和 谐 统 一 。 鲁 迅 说 : 「 悲 剧 将 人 生 的有 价 值 的 东 西 ? 灭 给 人 看 , 喜 剧 将 那 无 价 值 的 撕 破 给 人 看 。 」 阿 Q 的 阿 Q 主 义 是 无价 值 的 东 西 , 用 喜 剧 的 手 法 将 其 撕 ? 能 引 起 人 们 的 反 省 。 阿 Q 性 格 中 交 织 ? 喜 剧 和悲 剧 两 种 因 素 , 这 两 种 因 素 本 来 是 不 协 调 的 , 但 他 的 不 觉 悟 , 使 它 们 得 到 了 统 一 。作 品 获 得 了 喜 剧 效 果 , 引 人 发 笑 ; 但 读 者 在 笑 的 时 候 , 感 到 难 过 , 嘲 笑 中 含 ? 眼 泪, 对 主 人 公 的 愚 昧 , 麻 木 感 到 气 愤 、 焦 急 , 也 为 他 的 遭 遇 感 到 悲 痛 和 不 平 、 喜 剧 的外 形 中 包 含 ? 悲 剧 的 实 质 , 揭 示 ? 严 肃 的 社 会 主 题 。
《彷徨》作为鲁迅的第二个小说集,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示众》、《伤逝》、《弟兄》、《肥皂》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其主要特点是:作品描写的背景更加深广,白描手法的运用更加纯正;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http://www.hkep.com/HotEvents/hotevents030801e010106.html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

(1)三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前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末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C.《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D.主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E.主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

F.“看/被看”模式的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

鲁迅作品介绍(续一)

(2)三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A.《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B.《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C.《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鲁迅作品介绍(续二)

(3)十六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集外集》与其“拾遗”,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了解了其命名特点,可以便于熟悉和掌握。
回答者: 曹也1 - 初入江湖 二级 3-12 18:41
鲁迅描写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是反映真实。 鲁 迅 曾 经 尖 锐 批 评 瞒 和 骗 的 文 艺 , 提 倡 现 实 主 义 的 创 作 原 则 , 主 张 文 学 创作「 如 实 描 写 」 , 「 有 真 意 , 去 粉饰 , 少 做 作 , 勿 卖 弄 」 。 它 写 的 是 随 处 可 见 的 普 通事 物 , 就 像 日 常 生 活 那 样 朴 素 和 真 实 , 闰 土 的 形 象 所 以 感 人 至 深 , 就 因 为 它 是 旧 中国 农 民 生 活 的 如 实 反 映 。 从 题 材 上 , 作 品 写 的 是 普 通 人 物 的 今 昔 变 化 , 而 非 重 大 题材 , 从 文 体 上 说 , 它 彷 佛 是 记 ? 生 活 点 滴 的 散 文 , 而 非 精 心 结 构 的 小 说 。 但 作 者 炽热 的 心 肠 , 深 刻 的 思 想 , 却 在 这 平 淡 无 奇 的 描 述 中 , 十 分 真 切 感 人 地 体 现 出 来 。
二是白描手法。鲁 迅 的 白 描 手 法 具 有 揭 示 人 物 灵 魂 深 处 的 传 神 的 艺 术 功 力 , 这 也 是他 的 现 实 小 说 取 得 杰 出 成 就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作 品 中 展 现 的 生 活 场 景 、 水 乡 风 情 、民 俗 风 貌 、 城 镇 景 致 、 人 物 的 言 行 、 姿 态 , 就 像 生 活 本 身 那 样 真 实 、 自 然 、 朴 素 ,毫 不 点 染 加 工 , 但 读 起 来 却 有 一 股 ? 大 的 内 在 力 量 , 深 刻 地 反 映 了 人 物 复 杂 的 心 理活 动 。 正 因 为 鲁 迅 擅 於 发 掘 , 敢 於 写 出 , 所 以 他 的 小 说 具 有 ? 大 的 震 撼 人 心 的 力 量。 鲁 迅 是 「 将 灵 显 示 於 人 的 , 在 高 的 意 义 上 的 写 实 主 义 者 」 。
三是细节刻画。鲁 迅 又 擅 用 「 画 龙 点 睛 」 的 手 法 描 写 人 物 形 象 , 运 用 具 有 特 徵 性 的细 节 刻 画 人 物 性 格 。 如 《 阿 Q 正 传 》 用 阿 Q 被 打 后 说 是 「 儿 子 打 老 子 」 , 或 被 打 后说 自 己 是 「 虫 、 豸 」 等 一 系 列 细 节 , 鲜 明 地 表 现 出 这 个 人 物 自 欺 欺 人 、 自 轻 自 贱 的性 格 特 徵 。 《 药 》 用 夏 瑜 被 狱 卒 打 了 嘴 巴 反 而 说 打 人 者 「 可 怜 」 的 细 节 , 突 出 了 革命 者大 义 凛 然 的 品 格 。 「 画 龙 点 睛 」 的 艺 术 手 法 , 使 人 物 形 象 鲜 明 生 动 , 令 人 难 以忘 怀 。
四是性格创造。鲁 迅 小 说 的 另 一 艺 术 特 点 是 用 喜 剧 的 笔 调 写 悲 剧 , 塑 造 了 富 有 喜 剧性 的 悲 剧 性 格 , 喜 剧 性 与 悲 剧 性 达 到 了 高 度 的 和 谐 统 一 。 鲁 迅 说 : 「 悲 剧 将 人 生 的有 价 值 的 东 西 ? 灭 给 人 看 , 喜 剧 将 那 无 价 值 的 撕 破 给 人 看 。 」 阿 Q 的 阿 Q 主 义 是 无价 值 的 东 西 , 用 喜 剧 的 手 法 将 其 撕 ? 能 引 起 人 们 的 反 省 。 阿 Q 性 格 中 交 织 ? 喜 剧 和悲 剧 两 种 因 素 , 这 两 种 因 素 本 来 是 不 协 调 的 , 但 他 的 不 觉 悟 , 使 它 们 得 到 了 统 一 。作 品 获 得 了 喜 剧 效 果 , 引 人 发 笑 ; 但 读 者 在 笑 的 时 候 , 感 到 难 过 , 嘲 笑 中 含 ? 眼 泪, 对 主 人 公 的 愚 昧 , 麻 木 感 到 气 愤 、 焦 急 , 也 为 他 的 遭 遇 感 到 悲 痛 和 不 平 、 喜 剧 的外 形 中 包 含 ? 悲 剧 的 实 质 , 揭 示 ? 严 肃 的 社 会 主 题 。
《彷徨》作为鲁迅的第二个小说集,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示众》、《伤逝》、《弟兄》、《肥皂》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其主要特点是:作品描写的背景更加深广,白描手法的运用更加纯正;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

(1)三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前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末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C.《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D.主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E.主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

F.“看/被看”模式的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

鲁迅作品介绍(续一)

(2)三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A.《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B.《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C.《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鲁迅作品介绍(续二)

(3)十六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集外集》与其“拾遗”,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了解了其命名特点,可以便于熟悉和掌握。


鲁迅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鲁迅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深层含义
《在酒楼上》是鲁迅《彷徨》中的一篇小说,被鲁迅胞弟周作人认为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这篇小说探讨了辛亥革命后,曾经参与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人认为,鲁迅在吕纬甫这个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并借此思考自己的命运及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彷徨》中另一篇《孤独...

鲁迅生平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详细)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特点是什么?(选择一个方面重点阐...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

鲁迅个人资料
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

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

鲁迅为什么写清国留学生梳辫子
鲁迅写清国留学生梳辫子是希望通过对留学生梳辫子的描写来暗示中国人在思想、文化上受制于外国文化,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自主性。鲁迅认为清国留学生所受的教育是从根本上扭曲了他们的思想,他们成为了西方文化的复制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作者借此来批判中国近代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呼吁中国人应该重新审视...

鲁迅的资料
鲁迅(1881~1936)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

鲁迅革命事迹
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鲁迅之所以弃医学文,是因为感受到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芝罘区14776452078: 英语翻译【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的描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封... -
夫印安舒:[答案] Abstract In chinese writer ,lu xun '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whoop) and (Wandering About) ,in which contain mainly 14 novels in talking about intellectual.in these 14novels ,lu xun truely described the fedual thought,the bourgeoisie thought that the ...

芝罘区14776452078: 鲁迅创作的描写下层旧知识分子悲剧的作品有什么 -
夫印安舒: 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芝罘区14776452078: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在创作上主要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
夫印安舒: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在创作上主要有多重主题、人文精神、叙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特色.1. 多重主题:《在酒楼上》融合了知识分子的悲剧意识、对历史的批判态度以及强烈的民族精神等多重主题,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20世纪初中...

芝罘区14776452078: 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
夫印安舒: 知识分子和农民作为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兴"的态度,他的农民题材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鲁迅正是通过这两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芝罘区14776452078: 语文问题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主要题材内容有以下哪几个
夫印安舒: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主要题材内容有 A.反封建礼教题材 B.农民题材 C.反映知识分子题材 2.浪漫主义文字的基本特征有以下特征 1.抒写理想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首要特征. 2.强烈的主观情感. 3.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美妙的比喻.

芝罘区14776452078: 鲁迅小说的两大主题是什么? -
夫印安舒: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态虽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药》《肥皂》《幸福的家庭》《明天》《离婚》《风波》和《白光》为代表,受“西洋风”的影响较大,约占三分之二,它们在主人公一生中摄取一个独立的镜头...

芝罘区14776452078: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特点 -
夫印安舒: 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以《呐喊》、《彷徨》.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其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而这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分别为: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芝罘区14776452078: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
夫印安舒:[答案]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

芝罘区14776452078: 《在酒楼上》的写作背景 -
夫印安舒: 背景:“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

芝罘区14776452078: 呐喊、彷徨的题材是什么 -
夫印安舒: 什么是题材,就是进入作品的材料.你是想问体裁吧,呐喊和彷徨是小说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